潮汕文化:“扣蟹朗”


潮汕文化:“扣蟹朗”

“扣蟹朗”就是指拍賣。有的地方叫“扣黎啷”,音近義同。

其實,“扣蟹朗”和拍賣又不完全一樣。第一,扣蟹朗所“扣”物品大多數價格低廉,一般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存貨和積壓貨,如洗臉盆、膠鞋布鞋、毛巾、火柴、肥皂和過期食品等。價格也比市面上的便宜。第二,正式的拍賣一般在比較寬敞舒適的室內進行,參加拍賣的人也必須經過邀請或認證;而扣蟹朗則是在圩鎮市集的闊埕上敲鑼打鼓,吸引鄉民市民。因此,一些有身份的人怕有失身份,就不會去參加扣蟹朗了。參加扣蟹朗的,一般是購買力比較低的鄉鎮居民和農民,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扣蟹朗能夠比較好地滿足大眾百姓的需求,所以每次扣蟹朗,都是人山人海,每個人都想買到自己需要的、價格又比較便宜的生活用品。而一些喜歡熱鬧的小孩,更像過年一樣高興,一個個歡欣雀躍,把拍賣的場地圍得水洩不通。

在扣蟹朗正式開始之前,一般會有小把戲、小雜技之類的演出,用以招徠觀眾。等到觀眾聚集得差不多了,就開始扣蟹朗了。扣的人把一件物品高高舉起,然後報出一個很低的底價,讓大家競買。於是,眾人便爭相出價,你加一角,我抬五分。在競買者中間,有一些扣蟹朗者的合夥人,他們被稱為“洗火炭”者,專門抬高價錢,並且把場面炒熱。扣蟹朗者覺得價錢差不多的時候,就會“當”地敲一聲鑼,以示成交。生意好的時候,堆積如小山的積壓貨會在一兩個時辰內全部“扣”出去,而競買者也買到了自己稱心如意的東西,買賣雙方皆大歡喜。

現代的潮汕農民,隨著時代的進步,已不再只追求價格便宜了,而更加看重質量,不再熱衷於去扣蟹朗買便宜貨了,於是扣蟹朗也就慢慢地消失了。(作者:葉春生等,文章來源:《潮汕民俗大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