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如果取得幽云十六洲,能改变被金朝灭亡的命运吗?

历史爱好者小何


自古以来,幽云地区都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重镇,五代以前一直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

五代后晋石敬塘这个卑劣小人为当皇帝而拱手把这一地区送给契丹的。从此契丹铁骑无需翻越燕山即可饮马黄河,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在握。有宋一代,心心念念就是拿回幽云。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幽云的军事属性大于经济,中原江南荆楚论富庶选超此地。但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却是不亚于得了一个聚宝盆,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拥有了固定的赋税之地。而在治理这一地区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汉化程度远高前代的匈奴鲜卑突厥。辽的建立,就是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的表现。

宋的孱弱不仅因为失去了幽云这样的战略要地,还有西夏的独立。西夏据有甘凉,此地在汉唐一直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养马基地。在冷兵器时代,马是最重要的军事物资。汉唐的赫赫武功,都是建立在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之上。

丧失地利,骑兵不足,除非宋的火药兵器有跨越式的发展,否则被辽和后来的金压制,不足为奇。而真实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契丹崛起,宋还保有中原,及至女真,宋已退守江淮,最后蒙古南来,宋只有崖山蹈海。

假如宋能夺回幽云,对于防御辽金肯定有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保持均势,延续国运。而这种均势,可以改变真实历史中檀渊之盟给宋人带来的屈辱,可以改变宋理学内化的趋向,进而改变历史。


了了如也2020


个人观点:是可以的。我们先了解一下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总面积在11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也使的以汉族为首的中原王朝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北宋丛建国开始一直想着收回丢失的北部地区,无奈战战皆败,无奈才签下了澶渊之盟,为北宋换取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宋朝在当时处境是挺尴尬的,属于前有狼后有虎的状态。如果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巩固了北方的边防,在南下扫平大理西夏等诸国。在掉头与辽国决战很有可能在次出现新的大统一王朝。(以上只是个人愚见,如有不妥勿怪。)




二道班一纵


不能。宋朝昌文堰武,皇权空前强大。这就造成皇帝的权力没有任何制约,凡事均由皇帝一人决断,国家命运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故宋朝名将贤相辈出,奈何权力太小,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对国家的影响微乎其微。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腐败。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的皇权,随着社会安定,经济富裕而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既不想开疆扩土,也不想改善民生。如此一来,军队建设就会停滞不前,军纪松弛,殆于操练,军队就会滋生腐败,军队战斗力就会下降。所以北宋军队对外战争都是赢少败多,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只能以求和来自保。北宋经济富裕,保暖思淫欲,于是从朝廷到民间都盛行奢侈淫逸之风。朝廷腐败透顶,地方豪强就会无法无天,直接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就会怨声载道,跟朝廷离心离德。最后,皇帝就真的变成孤家寡人,对外被动挨打,对内不得民心。这样的北宋面对新兴的军事化少数民族政权金,只能被灭。



外獨不存


看到题主的提问,我不禁会心一笑,历史如沧海,茫茫沧海之中隐匿着太多璀璨的明珠,而这些明珠或被发现,或被打捞,或被篡改,或被修饰,或继续潜伏。

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沧海一粟。

但是没关系,因为这世间还有假设,还有如果,让这些被岁月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芒,闪耀在历史的沧海之上。

接下来,让我们就跟随着无尽的想象,一探究竟。

先介绍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我们的童贯童大帅,已经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大部分地盘(虽然是用白花花的银子从大金手中,高价采购的)。但是,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在金军无敌铁骑面前,一切如阳光下的泡沫,绚烂短命。

由此可见,被称做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游牧人民其实是最会做生意的。

接过题主问题的交接棒,咱们就先躲在幻想里偷着乐,权当北宋全面被收复。

幽云十六州的作用和历史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无数个大神,砖家已介绍得一丝不挂。俺们老百姓就以最通俗的视角,分析分析。(桌上茶水、瓜果,请随意!)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回答能与不能。不仅要有台词剧本,还要有个时间设定,因为当时北宋用钱赎回来的幽云,早已人去楼空,死的死,抢的抢,逃的逃,基本处于空城状态。短时间内,北宋根本无法恢复过往峥嵘,简单说就是一只残破的花瓶,不中看也不中用。所以北宋能不能挡住金军铁骑,主要看金军发动战争的时间节点,这个点非常关键,关系到整个重编剧情的走向。

一、如果大金马不停蹄,长驱直入,不给北宋喘息之机。

在这里要介绍下当时两军的战斗力情况。大宋与大金“海上盟约”之后,大宋负责攻击幽云十六州,童大帅挥师数十万大军北上,踌躇满志,气吞万里如虎。本以为扬名立万,加官进爵妥妥的。不料,面对早已垂暮的几千辽兵,竟然惨败而归,着实令人蛋疼。反观大金,兵锋所指,辽军溃散,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幽云。so,你可以这么想,金军的战斗力是100,辽军的战斗力是10,宋军的战斗力就是1(有点夸大哈,但确实差距明显)。

所以,咱们可以武断的判定,在当时大金横扫千军的气势下,北宋即使收复幽云十六州,也只有被挨揍的份,毫无还手之力,赔人、赔地、赔钱、赔命。

二、如果大金停战,休养生息后再发动战争。

在这个假设里,咱需要先捋一捋,举两个例子,以观后效。

1、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北方后金政权强势崛起。明军和金军野战毫无胜算,后金骑兵在边防线随意驰骋,甚至可以绕道北京城下抢夺一番。但是,即使它这么嚣张,这么彪悍,始终无法进关,为啥呢?因为幽云十六州横亘在前,无法逾越。之后若不是吴三桂放关,估计后金在怎么闹腾也只能在东北自娱自乐。

2、北宋与西夏相爱相杀多年。宋神宗英明神武,养精蓄锐,本想一口气干掉这个小喽啰,不料在永乐城大败。从此,大宋开始改变策略,他们觉得不能速战速决,要像凌迟一般,慢慢的割西夏的肉。所以,宋徽宗期间,大宋西北军实行了稳扎稳打策略,修碉堡,一步步蚕食它,效果显著。若不是金入侵,干掉西夏不是梦想。

根据上述两个案例,咱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参考意见。

(1)、大明和北宋都是帝国末年,大明的国内环境比北宋更差。后金与金的战斗力相差无异,大明可以顶住后金,大宋同样可以顶住。

(2)、通过对西夏的策略,可以看出,只要给北宋经营的时间,幽云十六州的防御将会提升一个档次,大金想要轻而易举的冲破实属不易。

剧情演到这里,该到了谢幕的时刻,那就用最后总结来画上完满的句号。

如果北宋收复幽云,短期内,金军照灭北宋;

如果给北宋喘息的时间(5-10年),北宋可御敌。

观影完毕,你是否从这个明珠中领悟到什么?我到是觉得有一点收获:成功和失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筛选,积累,足够成全或者辜负,很多事情早已在开端埋下了伏笔。


竹维杂谈


说起北宋碰壁燕云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来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亏一篑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两条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过在说差距前,有个事也得替宋朝正个名:北宋开国的悲催仗,拥有强大战斗素质的宋军绝不能背锅。当宋太宗决心对辽开战时,宋军率先惊到燕云辽军的,就是爆表的战斗力,978年6月13日从镇州出征,十天就杀到幽州,气没喘就杀的以逸待劳的辽军尸横满地,俘虏抓了五百多。这哪里是什么“弱宋”?分明是百炼成钢的硬拳头!

可为什么拳头这么硬,最后为什么却碰的头破血流?因为拳头再硬,倘若瞎打乱打,最后也铁定挨打。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远的,也正是这条——战略规划能力!

这个差距,只要瞧瞧这次北宋的动兵过程,场面就无比雷:起初宋太宗还没着急打,不料参知政事赵昌言随口一句鼓励“自此取幽州,犹热敖翻饼耳”,瞬间给宋太宗打了鸡血,一拍脑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军老将呼延赞开打前那句悲愤怒斥:此饼难翻。

而在宋军将辽军围在幽州城后,御驾亲征的宋太宗,攻城战术三两天换一套,各路部队走马灯般往上冲,大宋的“铁拳”,就这样变成王八拳乱锤,不单幽州没“锤”动,反而被辽国战将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个突袭,师老兵疲的三十万大军全线溃败。几乎胜利在眼前的燕云战役,就被骑驴车狼狈跑路的宋太宗,亲手折腾到崩盘。

然而近四百年后,同样满怀国恨的大明铁军,面对一场作战距离更长,敌军战略纵深更大且骑兵机动力更强的北伐战争时,明太祖朱元璋,却早早设计了严丝合缝的战略规划:绝不像宋军那样傻乎乎直扑,而是先取河南山东,剪除强敌元王朝两翼后,再利用运河水路优势,重拳直扑元大都。元王朝高机动力的骑兵部队,就被这步步为营的战术,一下遏住了要害。于是几乎就是蒙古骑兵满头蒙圈间,明军波澜不惊的推进,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这战略准备更能羞杀宋太宗的,却还有明太祖高一筹的战略理念。比起啃不动幽州就犯了轴脾气,就知道在幽州城下干耗,连打援都忘干净的宋太宗。明太祖却是眼光更远。明军刚入元大都时,山西元军主力汹涌杀来,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却是面不改色,坚决把重兵砸向太原,宁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丢了又如何?打回来就是了!结果元军被乖乖牵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来奔山西,反被明军迎头痛击,杀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此战略境界,宋太宗这一辈子,从没闹明白。但比这事更糊涂的,却是他第二条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军和明军,开国时都是清一色的名将荟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发起收复燕云的“雍熙北伐”时,参战部队更是明星阵容。而且当时辽国皇帝新丧,政局正是不稳,长点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进军的合理战术,东中西三大主力齐发,稳打稳扎前进。

如此强大攻势,开战就叫辽国招架不住,西路军田重进部一气狠打,陆续击溃多路辽国精锐,接连拿下灵丘和蔚州。西路军潘美和杨业更给力,以强大骑兵快刀狠斩,一举拿下大同。如果说上次还是被打闷棍,那这次辽军吃到的却是连环击,眼看崩溃在即。

可就是这关键时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却似定时炸弹般爆发了。宋军最精锐的东路军主帅,却是宋太宗无比信任,但毫无北方作战经验的曹彬。关键时刻更是私心作祟,为抢攻擅自更改作战计划,一头扎进了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于是辽军最困难时送肉上门,结果被辽国骑兵一顿追打,数万精锐浴血殉国,大好战局瞬间反转,只得全线含恨撤军。

而生怕武将有二心的宋太宗,军队监控做到极致,打仗要发阵图,主帅身边配备监军。结果就是他信任的监军王侁,瞎指挥害死了抗辽老英雄杨业。而人强马壮的宋军,也在这场瞎指挥中伤亡惨重,从此对辽战争由攻转守。曾经近在咫尺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可望不可及。

这般用人意识,正是北宋名臣田锡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爱瞎指挥,将领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战败,横竖是个死。求皇上您给将士们指条活路吧。战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断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素来被认为心机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却足以给宋太宗好好上几课。首先是将领配备问题,在明军与元朝的几次交锋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准的选人。比如元朝从漠南和河西两线,对新生明王朝发起疯狂反扑时,针锋相对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坚相持的河西战场上,选择了谋略型的战将徐达挂帅,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战场上,则是由擅长高速骑兵战的李文忠一马当先。

于是西北的定西血战,面对王保保的龟缩相持,徐达以虚虚实实的应对,一场奇袭战活捉八万元朝精锐。漠南的草原野战,面对元朝的轻兵游击,李文忠却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风,一气拿下元朝上都,气的元顺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这一仗的帝王,替换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运细思极恐。

如此鲜明差距,留给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钦佩,还有一个适用各行各业的奋斗道理:用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任何事业,必为赢家


西瓜历史频道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已经不需要过多的说明。

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汉人政权丧失北方屏障,基本上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压着打。

事实上,北宋末年的时候,曾短暂的收复过燕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可是因为收复时间太短,没能组织起有效抵抗。加上宋廷的腐败,不善经营,还是被刚刚崛起的金国给灭了。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北宋建国初期的时候就收复燕云十六州,还会不会被金国灭亡。

我认为不会。

首先,在北宋之前,还没有哪个王朝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被游牧民族灭国(五胡乱华也是八王之乱导致的)。这中间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功不可没。

其次

,如果北宋建国初就拥有燕云地区,那么都城肯定不会选在汴梁,四周无险可守,主要是因为漕运方便。为防卫京师,不得已养了大量军队,军费大幅度上升,财政负担沉重,却又在装备和训练上跟不上。

再次,拥有燕云地区,解决了防御问题,北宋对游牧民族的政策很可能由被动防御改为开疆拓土,要扩张就需要武将,武将地位就会提高,加上北宋的经济实力,重现汉唐雄风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世人都关注燕云地区对北宋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辽国的重要性。

燕云地区是汉人政权的北方屏障,同时也是辽国的屏障。不仅如此,燕云地区还是辽国重要的产粮地和人口密集区。

失去燕云无疑让辽国实力大打折扣,檀渊之盟怕是不会发生,辽国想要保持实力,就势必会经营辽东,女真就很难崛起。

就算女真崛起,灭了辽国,可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百年积累,金国也没有实力那么快就南下。

最最后,纯属调侃,如果北宋立国时就拥有燕云地区,赵老大不会两次北伐失败,更不会有第三次北伐,也就不会有斧声烛影,赵老二也就不会上台,要知道,赵老大比赵老二要雄才大略的多。

综上所述,如果北宋一开始就拥有燕云十六州,只要不是昏招迭出,是不会被金国灭亡的。然而,王权没有永恒,封建王朝撑不过300年这个历史规律,就算是拥有燕云十六州的北宋也不可能避免!


人生是一场耕心之旅


燕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战略要地,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北宋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便捷,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天然分界线,燕云地区南下便是河北地区,这里全部都是平原。如果越过燕云地区南下,便没有阻碍,可以长驱直入到北宋的都城开封,燕云地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建立后,多次与辽争夺该地。如果宋朝有燕云十六州,是完全能够改变被灭国的命运的,下面从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入手来谈谈。

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

燕云地区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 , 大山就是人们不可逾越的天险。从地形上看, 两座山脉更像是两座高大的城墙,两山交汇处更像是一道牢固的城角” , 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优势在这里荡然无存,燕云地区是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另外,燕云地区中部和南部还有两条河流,这更是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骑兵的进攻。此外,河流还利于军事后勤的供给,这就是第二道防线,但是宋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意味着少数民族的骑兵可以直接南下,毫无防线可言,从北宋数次出兵失败可以看出,失去这块地盘是十分不利的。

从燕云十六州的经济意义来看

燕云十六州温暖湿润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从我国历史上来看, 燕云地区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有着众多的人口,契丹夺取燕云十六州以后,这里便成了它赋税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兵源地,如果燕云十六州在北宋手里,那么北宋的国力会更上一层楼,自然而然的不会被金所灭。

综上,燕云十六州对北宋的意义十分重大,对北宋而言, 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防线,燕云十六州的 “割弃”成为影响北宋政治的一件大事, 直接导致了契丹和金对北宋在军事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使得宋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如果据有燕云十六州,那么北宋可以凭借自己庞大的国力出征北伐,统一天下,绝不会被金所灭


时光穿影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北宋取得的幽云十六州,是否能改变被金朝灭亡的命运!

我认为还是要被灭国的!这是肯定的!

幽云十六州

首先,一个国家的命运不能寄托在山河险峻上!

孟子曾经说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想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固守,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

因为一百年后,强大的蒙古铁骑,越过长城攻打金国,如串门似的,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如此,蒙古远征大理(云南),安南(越南),跨海攻击日本(因台风捣乱,没成),远征欧亚大陆,那是山河能阻挡住的!

我们对比一下,宋朝和金国内部情况,你就可以判断出,谁胜,谁败?

宋朝国内:

皇帝:不理朝政,只顾追求个人享乐和个人艺术的提升,中国少了一个好皇帝,多了一个艺术家!历史往往惊人相似,艺术天分高的帝王,往往因自己的爱好所连累!

大臣:文恬武嬉,奸臣当道,鱼肉百姓!用岳飞的话,文官贪财,武官怕死,这国家也就快亡了!

百姓: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光一个“花石纲”就造成多少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反更待何时?宋江,方腊等好汉直接就反了!

宋江攻击路线

再看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国啥情形:

皇帝:雄才大略,一代雄主,从一个小部落的小酋长,一路成为大金开国皇帝!

大臣:基本都是武将,大家还没有拉帮结派,形成小集团,一心都想为大金开疆扩土,获得丰厚赏赐!

百姓:基本上都是士兵,他们都是亦农亦兵,没事打鱼,耕田,有事当兵,他们不仅在灭辽中得到好处,还依然保持着彪悍的战斗作风!

你说,咋打?

只有军民一心,上下同仇,一致对外,才能抵挡入侵的铁流!

金国入侵大宋后,因为格局不够,不能把宋人看做自己的子民,而是到处烧杀、劫掠,必然大失民心!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如何对待百姓,百姓就会如何对待你!

攻灭大辽,为什么金国会胜利,因为他是被压迫者,他是和东北各个少数民族一起反抗压迫,是人民拥护的正义之师。

而在这里,它完成了一个逆转,他是一个侵略者,是一个烧杀抢掠的土匪,必然引起汉民族的群起而攻之,一时大江南北,太行山上,到处是燎原之火,金国的大军不得不步步后退,才保住一条性命!


洹水之上2020


导读:北宋灭亡是自身体制的问题,与其他因素关系不大。所以即便是幽云十六州在手,也无法改变被金国灭亡的悲惨命运。童贯为收复幽云率领十数万大军出征,在落魄的辽国名将耶律大石揍得鼻青脸肿大败而回。落魄的辽国北宋尚且不能击败,更何况如同摧古拉朽击溃辽国的生猛女真呢?辽国据守坚城不照样被灭国吗,所以对于此时的定都开封的北宋来说国家的生存绝对不是几个城池所能挽救的。


所谓幽云对于中原王朝的屏障作用,在北宋初年的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作用才比较明显。此时北宋王朝的战力尚且没有萎缩的那么厉害,依靠幽云和长城打造类似明朝一样的九边防御体系还是可以的。更何况幽云可以和北宋西北的山西、陕西重镇构成统一的北部防御体系,这才能起到必要的作用。而到了北宋中后期文恬武嬉,从体制上的腐败不是什么外部条件所能挽救的。北宋末年不是没有自我挽救的能力,但是徽宗、钦宗的表现让这一切成为了泡影。


幽云十六州屏障作用在北宋初年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我们来看一下北宋初年灭掉北汉以后的宋辽边境,如下图所示。此时北宋虽然已经实行了杯酒释兵权消除武将权力的政策,但是帝国初年的战力犹存。此时幽云十六州的屏障作用加上不弱的战力,才能依托长城向西延续到山西陕西和北宋的精锐西军连城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打造类似明朝九边一样的重镇防御体系,这样才能虚内强外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不是为保卫无险可守的京城汴梁,不断冗兵在帝都周围。高达百万的禁军拱卫京城不但耗费无数钱粮造成财政上的负担,长久疏于战阵也让禁军逐渐荒废。


庞大的精锐禁军在京城无所事事,必然造成北方防守力量不足。因此辽国才能轻松屡屡南下掠夺财物,这就是北宋体制的悲哀。如果此时幽云在手,大量精锐部署在北部防御体系上才是正确的决策。一来北部防御力量增强还可以锤炼精兵,二来减少京城的冗兵数量也可以减少必要的财政负担。况且一旦完成北部防御体系不但让辽国不能轻易南下,然后可以集中精力攻灭西夏就可避免辽夏联手吃大户的现象。历史上北宋在好不容易确立对西夏攻伐的有利态势,都是因为辽国的威胁才让北宋功亏一篑。


《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北宋中后期由于长期和平已经腐朽,幽云对于丧失武勇的北宋意义已经不大

北宋初年的河北路物阜民丰,无论是粮饷还是兵员都可以支撑北部的防御。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迎来长达将近百年的和平。但是北宋君臣对于辽国的恐惧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其实消除恐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实力。但是已经患上恐辽症的北宋君臣屡屡用啼笑皆非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当然这只是反映北宋腐朽的一个方面。

黄河在北宋防御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东京汴梁在黄河以南所以黄河这条北宋内河居然还承担着保卫帝都的重任。北宋时期黄河曾经向北改道从海河水系入海,这让北宋君臣感到恐慌。因为改道后已经濒临宋辽边境,异想天开的北宋唯恐北国借助黄河攻伐大宋。所以三次人为黄河改道让黄河东流,这几次人祸的改道造成河北路数百万亩良田被毁、灾民无数。曾经富庶的河北路经过人为的黄河改道变的荒凉破败,而且这种花样作死的行为还不是一次而是三次。这种事不光宋仁宗干过,就是英明神武的宋神宗也乐此不疲。


受灾后的河北路土地荒芜,老百姓流离失所。不但灾民成为宋朝的负担,而且治理黄泛区都需要巨大的投入。人烟稀少的大宋北方对于辽、金来说更是形同虚设,北国南下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北宋君臣的恐辽症严重到这种程度,幽云十六州还有什么屏障作用?王朝的强盛与否在于人心,斗志已失再富庶的北宋又怎么能避免亡国?



小结:

综上所述王朝的灭亡有其兴衰的自然规律,但是更要自立自强。国祚超过两百年的辽国亡于金国符合历史兴衰规律的,但是北宋确实是因为自己的不争气而被金国耻辱的毁灭。不要夸大幽云的屏障作用,失去胆气、天真的北宋不是幽云十六州能够挽救的。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这十六个州(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天津、北京)处于太行山两翼,从地理方面来说,它是中原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一道天然防线。另外这一区域从战国时期就修筑了长城,后来又加筑多次,又是一道坚固的人工防线。

五代之第二代----后唐末帝李从珂部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苦于兵力不足,派人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助,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做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十岁)的儿皇帝。此人为了一己私欲出卖幽云十六州,可谓无耻之极,但他是个沙陀人(突厥分支),我们还不能痛斥他汉奸。

耶律德光很高兴,马上出兵帮助石敬瑭消灭了李从珂,石敬瑭成功建立五代之第三代----后晋,他也真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还每年缴纳30万布帛给契丹。

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没有了屏障,长城有一段在他们国家境内,失去了效用。尤其在现在河北、北京这边,游牧民族可以长驱直入华北平原,直抵中原腹地,例如洛阳、开封。中原还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产马(不是指普通的马,而是战马)地,军事实力又打了一个折扣。

宋太宗赵光义搞定十国后,也两次北伐契丹打算收复幽云十六州,可惜他不是契丹的对手,宋军一无所获,死伤惨重。此后,宋朝就失去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