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而后知所勉 誓为穷乏竭此身

而今而后知所勉 誓为穷乏竭此身

吕振羽夫妇合影。

湘人李

吕振羽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应该是高中课文里翦伯赞《内蒙访古》这篇文章:“今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当时我的语文老师特地讲:“翦伯赞和吕振羽,都是我们湖南老乡,而吕振羽还是我们的邵阳老乡。”

2019年,是吕振羽诞辰120周年。在北京工作的我,于一个偶然机会,从朋友处获得了一本张智军、吕坚(吕振羽儿子)主编的吕振羽纪念文集《长留雅韵足三湘》。通读下来,吕振羽留给我们丰富的印象,那种“跨越时空的历史印记”变得非常明晰起来。

而今而后知所勉 誓为穷乏竭此身

中国抗战学术史上的丰碑

吕老生平史学著作很多,其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一直为毛主席所喜欢。史学家侯外庐认为其《中国民族简史》“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他在这一领域的成绩,曾经得到周恩来同志的表彰”。这充分说明了吕老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

文集中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湖南师大范忠程教授《吕振羽和湖南文化抗战》一文,阐述了吕振羽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史学”参与到抗战中来的。

1938年1月,吕振羽在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和湖南省委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文化工作。他相继发表多篇文章,出版《抗战的前途》等小丛书,驳斥“唯武器论”等反战理论,得出了正确结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从学术的角度,解决了“中国抗战的前途问题”!

同样,吕振羽在历史研究中发现,“每次战争中几乎都是以湖南为其争取的重点”,湖南“不仅是国防建设的重点,而且‘是创建新的国民经济的中心’”,“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的‘湖南人总是站到最前头’”。吕老写这个论断是1938年,后来“中国抗战历史的本身”证明了吕振羽“那种将‘抗战学术分析’上升为‘抗战战略分析’”的超高水准。

吕振羽在中国抗战学术领域的历史贡献,奠定了他的丰碑地位。“将史学运用于国家和民族重要的历史关头”,无人能出其右!

而今而后知所勉 誓为穷乏竭此身

中国革命的文化战士

《长留雅韵足三湘》收录了吕振羽的《南京谈判始末》一文。1935年末吕振羽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已在刘少奇领导下,成为国共二次合作的秘密谈判代表之一,并在谈判中直接入党。

书中收录的侯外庐《怀念振羽,毋忘振羽》一文写道:“他告诉我,他要去新四军”,“皖变(皖南事变)之后而愿往新四军者,谁能不敬佩他的大勇”。“告别时,吕振羽神情庄严,嘱托我照顾他的年轻的弟弟持平”,“表示他此去前线,抱着不赶走敌寇誓不回头的决心”。侯外庐进一步回忆到:“我觉得,振羽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超于学界朋友之上”,“那是一种英雄气概”。“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那边“极度危险”,吕振羽并非军人,作为一位学者前往新四军工作,他的“文化战士”形象已跃然纸上。

中国人格的一盏耀眼明灯

很多人不大熟悉吕振羽捍卫刘少奇的壮烈事迹。吕振羽在刘少奇领导下参加过国共二次合作谈判,并做过刘少奇的政治秘书,有人试图从吕振羽这里搜集刘少奇“出卖党”的证据,吕振羽经受了数百次审讯,面临摧残迫害,严词回绝利诱,坚持维护历史真实性。闻听刘少奇的遭遇后,他义愤填膺吟诵出了“三顶帽子绝代冤,忠奸功罪全颠倒”的诗句。侯外庐说:“振羽同志在冤狱中所表现出的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不愧为我们党内和学术界敢于和林彪、‘四人帮’的封建法西斯主义做殊死斗争的英雄楷模。四十年代,为捍卫祖国,振羽做过牺牲的准备。六十年代,为捍卫历史的真理,振羽又一次真正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感佩振羽豪气不衰。”

吕振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修史导师,也是华夏国人的修为楷模,更是百姓群众的修身典范。当我们从《吕振羽诗选》里读到他的《自述(口韵)》一诗时,深深为其“而今而后知所勉,誓为穷乏竭此身”的诗句而感慨,有一种超越历史、跨越时空的共鸣感。

(《长留雅韵足三湘》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