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十,又如何?從《肖申克的救贖》說起

囿於個人欣賞水平或愛好之故,小編素來不太喜歡看國外電影,唯一比較很推崇是大學外文課上集體看過的《阿甘正傳》,那種表面傻乎乎、內心熱愛人生的阿甘精神記憶猶新。對於《肖申克的救贖》只是知道是一部奧斯卡獲獎大片,各大電影網站評分很高,但從沒有靜下心來去看。

疫情期間,實在沒電影可看了,便偶然的,也是別無選擇的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贖》,鑑於影片傳播範圍太廣,劇情就不再重複贅述了,只聊一聊小編的感悟。

一、不放棄自己,始終堅持努力的人生,讓人致敬

電影的主人公,在監獄裡已經度過了20年,始終擁有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無論是幫助獄友或是幫助獄警,你可以認為他是在為自己換取一點舒服的生活,也可以認為是他就是閒的沒事幹,“活著總要做點事情”,他一直是在堅持自己,沒有隨波逐流,這一點,是很值得每一個人佩服的。如果換做普通人,可以早已經認命了,來到監獄,何況都是無期徒刑,人生已然失敗到最低谷,再學習,再讀書,再交友……,有何意義呢?也許早就喪失生活的勇氣,沉迷酒精、庸碌度日,甚至草草了卻生命了。

我們姑且不討論“越獄”本身的對與錯,單純從生活意志角度來看,主人公從入獄之初,就在謀劃著越獄的大局,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的,知曉蒙冤真相只是一個插曲,主人公其實從未沉淪過,一直在堅強的努力、用自己的才能和專業,去幫助身邊的人,也是為自己的自由而努力。心中一直有一片蔚藍、聖潔的大海,那是自己嚮往的人生。

二、強健的身體,一貫是好萊塢電影的價值點

有沒有發現,好萊塢電影裡的男主角們,身材都特別健壯,一般都是孔武有力的西部牛仔形象,再附加一些大智慧,而且好萊塢電影裡,男人們都很嚮往擁有一艘自己的帆船或漁船,自己動手,弄潮揚帆。《阿甘正傳》如此,《肖申克的救贖》亦如此。

這也許就是西方文化在電影中的一種再現,美國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國家,西部大開發更是一部牛仔荒野開拓史,這種電影的形象或情節極易得到觀眾認可、引起文化共鳴。

反觀中國文化裡,更多的喜歡一種儒雅從容瀟灑之風,包括小編自己,都希望自己是那種白面書生、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角色,“儒將”、“儒商”更體現中華文明幾千年之深厚沉澱,反而那些勇猛的人,往往被認為是“大老粗”、“有勇無謀”。

文化本無高低,只是厚重與否的生活體現而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好萊塢電影及西方文化中,對身體強健的追求,也是我們需要認真學習和效仿的,身體是一切革命的本錢,擁有文明和智慧的同時,我們更當擁有強健的身體,才能追風逐浪,迎來一個個事業高峰。

三、關於歲月或年齡的探討

中國文人裡,有一種很濃厚的“悲秋”、“自怨自艾”的惆悵情結,諸如“早上華髮”、“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等,而且中國人對成名要求極高,近代當代以來什麼“成名上趁早”,什麼“30歲40歲危機”等,一方面是濃厚的焦慮,另一方面是無窮的自怨自艾。

多年前,當時小編30歲吧,出差上海,接待我們的是一個71歲的美籍臺灣人,第一天下午他開車,機場接我們,晚上一起開會談方案,到22點;第二天早八點,老爺子開車,陪同我們去安徽宣城考察工廠,單程3個多小時,中午一起吃飯,下午返回上海,我們又困又乏的在車上睡覺,老爺子精神抖擻的開車,晚上又正式宴請我們,晚餐後組織大家去看的馬戲演出,甚至老爺子還張羅要帶我們去看黃浦江夜景,我們是困的不要不要了,堅持回了酒店,已23點多了。交談間,老爺子講述他的故事:家人都在美國定居,他90年代中期,52歲,一個人拎個皮箱到上海投資創業,一直到現在。

那個老爺子留給我印象特別深刻,身體之強健、精力之旺盛,真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如果是一般人,50、60歲,誰有勇氣去人生地不熟的的遠方孤身打拼?即使你想去打拼,身體、精力能支持嗎?

小編臨近40歲這幾年,也深深的有這種瀰漫的情緒,讓人很不開心,時間不可抑制的往前進,後期之輩也一波又一波的追趕,我們該如何辦呢?慢慢也想明白了,辦法就是:別無辦法,每天滿血的去迎接陽光、去奔跑,40歲,不過人生剛開始而已,努力去做,就是了。哪有那麼多閒心去悲傷?與其悲傷,還不如去鍛鍊身體呢?

人生四十,又如何?從《肖申克的救贖》說起

人生如電影,人生何嘗不是一個肖申克監獄呢,哪個人不是被命運判了無期徒刑了呢?面對漫漫未來,也許是10年,也許是20年,也許是50年,我們該怎麼做呢?

強健的身體是基礎、堅韌的意志是脊樑、對蔚藍大海的嚮往是理想,也是快樂的源泉。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一場救贖。


人生四十,又如何?從《肖申克的救贖》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