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赵丽蓉与张家口的不解之缘

提起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许多人或许不知,赵丽蓉风华正茂之时,曾在张家口有过5年多的评剧演出经历......

1928年阳春三月,赵丽蓉出生在天津宝坻县一个贫苦人家,是赵家第八个孩子。父亲赵秉忠很喜欢这个幺女,给她取乳名“老爱”。赵丽蓉曾回忆说:“我生下来就不好看,但有一样,又白又胖,常言说一白遮三丑,小孩子白白胖胖就招人喜欢。”其时,赵父因轻信一个经营丝绸生意的上海人,结果被骗。生意很快就衰败了,开始沉迷于赌博。家里等着米下锅,其母孟云德只得到有钱人家当老妈子听人使唤。这样,刚出生不久的“老爱”,从出生就没有吃上母亲的奶,“一着地就喝豆浆”

日子越过越紧,有人介绍赵秉忠去哈尔滨的大观剧场给演员梳头。没曾想这一去,竟为日后他的几个孩子走向戏剧舞台,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评剧名角芙蓉花。芙蓉花姓王,1911年生于丹东,乳名小花丫头。她学戏特别刻苦。东北的天气异常寒冷,滴水成冰,她每天天不亮就跑到鸭绿江边喊嗓。

由于训练刻苦,她自13岁登台,在长达30多年的演绎生涯中,嗓子就从未哑过。芙蓉花虽是一方名角,但生活简朴,衣着打扮极为朴素,为人亲切善良,也愿意帮助人。

当时,赵父已不再赌博,开始到复盛戏剧当妆容师,伺候演员们梳头装扮。芙蓉花看赵秉忠子女多,生活困难,就让他们全家到复盛戏社吃住,在生活上给与一家人很多帮助。后来赵秉忠的几个儿女在戏社拜师学戏。耳濡目染,赵丽蓉6岁登台,开始试演“童儿”。

其实早在赵丽蓉更小的时候,就曾给芙蓉花扮演过“粉娃子”。虽然是第一次登台,赵丽蓉并没有出现让人担心的“把戏给搅黄了”的情景。她被报上台时,冲着台下观众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观众从没有见过真孩子饰演过这一角色,一下都兴奋起来,掌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回到后台,芙蓉花抱着“老爱”高兴地说:“小老妹子,今天你可红了,都盖过我了。这么一小点儿就红了,将来可了不得呀。”

赵家的兄妹从小在芙蓉花身边生活、学戏,长大以后,长大以后,唱功日渐成熟。芙蓉花对他们很关心,准备正式登台演出之时,芙蓉花对他们说:“他们的名牌也不能写上小名啊,我给你们正式起个名字,就用我名字中间的‘蓉’字给你们起名,老爱,就叫‘丽蓉’,三姐叫‘砚蓉’,四姐叫‘雅蓉’,希望你们将来比我还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赵丽蓉一家来到北平生活。其时,年方九岁的赵丽蓉正式拜评剧演员马金贵为师学戏,工青衣、花旦。“名师一点值千金”,在此后的几年里,赵丽蓉刻苦好学,师傅严格教练,她的表演技巧有了迅速突破。说实话,赵丽蓉的嗓音条件并不是很好,但适应性很强。多高的调儿都能上去,多低的调儿也能下来。长期在戏班里,她练就了一副好听力,同样一段戏,她一唱,就唱出了自己的特色。

赵丽蓉十五六岁时,已能唱主角。从此,随师父走南闯北,先后在包头、大同、张家口、天津、沈阳等地演出。

20世纪40年代初期,赵丽蓉和哥哥赵连喜“著名小生”、姐姐赵砚蓉、赵雅蓉一同来到张家口,落脚在庆丰戏院,开始了长达5年多的张家口演出经历。

1945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前,位于怡安街的庆丰戏院,是京剧、评剧、晋剧三大戏班同台演出。当时,同台演出的还有花淑兰、崔万春、姚云玲、关玉峰等许多知名演员。什么戏叫座就演什么戏。

演员的生活非常艰苦,9岁就卖给师傅学戏的评剧演员佟素丽,在《从地狱到人间》一文中记录了其在张家口的艰难学习生涯。她无数次因自己对师傅伺候不周,或背不住戏词,而惨遭师傅毒打。有一次,头天刚遭毒打,第二天就让她演《花为媒》。佟素丽因浑身疼痛,将一出戏剧演成了悲剧......“等我一下台,(师傅)一脚把我踹倒在地,我赶紧先脱掉服装、头戴,赔着笑脸说:“现在你们打我吧!”桂(兰芝)、王(明楼)操起棍子就没头没脸地打起来。后经演员鲜灵霞、赵丽蓉等人的劝说才算作罢。睡到半夜,王、桂忽然把我的被子撩起来又打开了,边打还边说:‘在后台打你有人劝,我看现在谁还来,我打死你!不死,满了徒也叫你爬着回家!”文章的最后她说:“我还对鲜灵霞、赵丽蓉同志曾在精神、物质上给我的安慰,对胡鹏、胡海珠等同志曾在我成长道路上的关怀帮助,致以深深的感谢。”

赵丽蓉在《忆往事感慨万千》一文中回忆:“1945年(张家口)解放了。斗争了前台老板赵光斗,(庆丰)戏剧由剧社直接领导。新时代,新气象,需要及时反映在舞台上。由于评剧通俗,演出逼真。故事情节极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因此它走在了前头,而且,这时抗敌社也从解放区来了,在八路军何迟、贾克及王久晨同志的领导下,就排演了解放戏《兄妹开荒》《白毛女》。当时胡斌同志抓妇女工作,每到晚间,她便带着我去她们剧团观摩《王秀鸾》《白毛女》的演出。自从我认识了他们以后,对我的帮助很大。接着决定把《白毛女》改成评剧,胡斌同志担任导演。由花淑兰扮演后半截的喜儿。王昆同志抽出时间也为我们排练。我扮演前半截的喜儿。王昆给我说戏,我认真听,认真学。那时排练场地是半块软地,半块硬地,她教我如何摔在地上,她表演认真,我也认真地摔,加上当时年轻,纵然摔疼了也不在乎,从不喊疼。戏演出后,深受观众的欢迎。后来为了配合斗争形势,通过战报选择题材,其中由何迟同志根据一篇报道改编成评剧《赶路程》。剧情描述丈夫参军打仗,后来路过家门时,想看一下妻子,可又觉得不好;不看又想念,思想矛盾重重,内心揭示生动。其妻(由我扮演)在家,正做好一双军鞋,想去看丈夫,追呀追呀,可人已见不到了......虽然是一出现编现演的戏,但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她还回忆到:“记得那时郭兰英在桥西演晋剧,每逢文艺界开大会或学习时,我们都一块,很团结,很融洽。这个时期,使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和革命道理,政治上受益很大,深深感到没有党,就没有老百姓和艺人们的出路......每当想起在张市的这段历史,就会思绪万千,念旧之情殊深!”

无可否认,时代的推动与造就,成就了赵丽蓉全新的命运。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后,赵丽蓉和小白玉霜等人同到华北戏剧分班日夜演出。1952年,她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一直与新凤霞合作,出演小旦,后演彩旦。后转到中国评剧院直至退休。

凭借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晚年的赵丽蓉红遍了大江南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许多经典作品观众耳熟能详,带给无数人欢乐.....

摘自《张垣印记》


青年赵丽蓉与张家口的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