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崛起和白起有多大的關係?

卯三國


關係可太大了。

你要知道東方六國並非像《大秦帝國》裡描述的那樣,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取得了優勢(第一次合縱攻秦只是為了把秦壓進函谷關,其後魏趙產生瓜分韓國意向,被母系為韓國人的秦將樗裡疾大破於修魚,對韓軍的打擊順便起到了清理韓國親秦派政敵的功效)

說回白起的幾次關鍵戰役對秦國的意義

伊闕之戰

由於韓魏的居於天下之中又彼此絞纏的極差地緣因素,故而常以弱國形象示人被記入史書中,時間久了,也就導致了從古至今,人皆以韓魏為弱。

實際當時的韓魏,先是藍田之戰攻楚救秦(由此可見韓魏認為楚的威脅更大),導致戰局逆轉。在秦廷內魏黨(張儀 魏章 甘茂)倒臺後倒向齊國,齊韓魏聯盟先是在垂沙之戰大敗楚國得宛、葉之地,又攻破秦函谷關使秦割了兩個重要渡口給韓魏,但是沒有讓秦國把河東據點全還給魏國也表明齊相田文不想過分增強魏國的態度,因為他清楚魏國只是個一直在示弱的強國。如果秦魏實力相差懸殊,田文不會在三年的函谷關戰爭之後只讓秦國割幾個渡口。

所以此時,實際上單魏國一國之力都未見得比秦國差太多,何況韓魏聯盟,即便大哥齊國因為內部政爭暫且幫不上忙,這一仗對於主場作戰的韓魏都並非常人印象裡的“一強戰兩弱”

但是秦國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魏襄王和韓襄王相繼逝世,戰國時期新君主剛接班的時候一般都是這個國家最脆弱的時候,秦國統一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權利交接時期,秦有函谷天險的保護。

戰爭過程不再贅述,秦即便斬首24萬的數字有水分,也確確實實給韓魏造成了巨大殺傷

戰後魏昭王宣佈割河東四百里,不過事後證明,魏國在此事上還是做了一些手腳,之後在秦伐趙戰爭期間(一支魏國軍隊竟順利進入河東治所安邑),不過無論如何,秦國都嚴重動搖了魏國對晉地的統治。

此時秦魏在晉地都有影響力,但無疑,魏國丟了老家也就再也難以威脅秦國本土,此外,秦國南方集團軍還吞掉了韓魏此前從楚國手裡奪取的宛、葉地區

華陽之戰

個人在軍事領域不是很擅長,故而還是主要從天下大勢層面來說

此時,老對手魏國壁虎甩尾般割掉了河東四百里河山,本將淪為中型諸侯國的魏國,在魏昭王和田文的陰謀活動下,與燕趙結為隱形聯盟給齊國做局,最終相對於燕軍陷入齊地泥沼且軍隊控制在有魏趙背景的樂毅收下,一口氣鯨吞宋國錦繡河山的魏國反而成為了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

正因如此,五國伐齊後秦國佔據陶邑一定要在魏國背後釘一顆釘子,且連年進攻魏國,一定要阻礙這位老對手的復強。

(此時魏國鯨吞宋地,且在河東依然有影響力)

趙國更不用說,正是趙惠文王鼎盛時期,經歷胡服騎射改革向北大幅擴張,吞併中山“國一分為二”之勢被打破

應當說此時秦面對的是兩個不折不扣的強國,只不過一個強而不霸,一個霸而亦強。

秦國找尋的開戰時期一樣是魏昭王去世不久,魏國的地緣劣勢再度暴露。但軍事上,以魏趙兩國國力也不處於下風,只能說,白起的個人能力再次成為了決定因素。

具體過程不再贅述,戰後魏國幾乎徹底失去了對河東的影響力,有生力量被大量摧殘,再加上戰前一年宋地被楚頃襄王搶走一半,魏國的復興勢頭被徹底打斷。


魔鬼中的憨憨


白起是秦國戰功赫赫的名將之一,力壓廉頗、李牧、王翦,獨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秦國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但白起還不是秦國強大的主要原因,秦國的崛起歸根結底是歷代秦國君主不懈努力,以及商鞅變法之後制度的變化,讓秦國不論是農業還是軍事,都成了七國中最強盛的。

白起對於秦國的強大起到的作用是,是改變了之前戰術思想,戰國時期,諸侯爭雄,從來都是隻把敵人打服或者打跑,不會趕盡殺絕。

就連樂毅率燕國大軍連下齊國72座城池,差點把齊國滅國,最危急的時候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但依然沒有撼動齊國的大國地位。

為什麼?就是因為樂毅不是以殺人為主要目的,是以佔領城池為目的。而到了白起這裡,就不同了,他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手段。

來看看他的戰績:

公元前296年伊闕之戰,擊敗韓魏聯軍24萬人;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擊殺魏國和趙國聯軍15萬人;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擊殺韓國5萬人,幾乎是韓國的整個軍隊;

最著名的長平之戰,坑殺趙國軍隊45萬人,白起一戰封神,這一戰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殲滅戰。

加起來達90多萬人,“殺神”稱號名不虛傳。

以當時秦國的政策,即使沒有白起,也會有另一個“白起”出現,秦滅六國,也只是推遲幾年而已,白起只是加速了秦國的崛起,讓六國統一的時間提前了。


鐺鐺歷史


秦統一六國做出最大貢獻的兩位秦國帝王就是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嬴政和極大削弱六國實力的秦昭王秦稷。而為秦昭王削弱六國實力的大將就是“萬人屠”白起。說起秦軍主將白起,“萬人屠”的稱號名不虛傳,據統計整個戰國時期共戰死約兩百萬人,與白起有關的就有一百萬人。

主要戰績

白起自秦昭王十三年領兵攻打韓國新城到秦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白起攻下大小城池70餘座,使秦國領土面積成為六國之最。奪取土地還是其次的,白起在這期間共殲滅六國軍隊近百萬人,使六國再無力對秦國發起進攻,只能被動防守。

經典戰役

1、伊闕之戰,擊殺魏國軍隊二十四萬人,趙國元氣大傷;

2、華陽之戰擊殺魏趙聯軍15萬人,使聯軍計劃灰飛煙滅;

3、陘城之戰斬首韓國五萬人,韓國自此再無力反抗,直至被秦滅亡;

4、最著名的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人,這一戰是古往今來第一次殲滅戰,白起一戰封神。

總結

白起奉行的戰略是擊殺敵人有生力量,儘可能的減少他國的人口,而不在乎城池的掠奪。因此,他經常對敵人窮追猛打,追擊百餘里。

古代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就說明這個國家越強,因為無論開墾田地還是訓練軍隊,都需要一定的人口。白起深知這個道理,在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中,將六國的人口削減了近1/3,掠奪城池70餘座,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諸侯國,為後世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知涯說歷史


白起只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雖被稱作“戰神”,但還達不到影響國家命運的地步,他只對秦國的崛起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不是決定秦國崛起的主要因素。

秦國的崛起是從秦孝公時期開始的。秦孝公大膽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增,在秦孝公晚期,秦國的國力已經比肩六國中的強國——魏國和齊國。秦孝公之後,繼任者秦惠文王雖然處死了商鞅,但並沒有廢除新法,秦國的變革繼續推行,國力進一步增強。白起是在秦惠文王晚期登場的,但真正大放異彩的卻是在之後的秦昭襄王時期。此時秦國的國力已經是戰國七雄裡面的佼佼者了,東方六國之中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也就趙國,但也僅是軍事力量方面的,論綜合實力,趙國還是略遜一籌,後面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就是證明。在親昭襄王前期,白起與宰相魏冉一武一文相互配合無間,在削弱六國的同時,把秦國的國力又抬高了一個臺階。之後秦國更是通過長平之戰徹底打垮了東方六國,讓六國再也沒有能力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

在整個秦國崛起的過程中白起所起的作用僅是軍事上的,在治國安邦上,魏冉、範睢等文臣也功不可沒,不過起決定作用的的還是歷代秦王的英明決斷。在中國傳統的封建王朝中,一個開明的君主是國家走向強盛的基本條件,相反,一個昏庸的君王可以很輕鬆毀掉一個繁榮昌盛的帝國,之後的秦二世就是很好的證明——一人便斷送了秦國六代賢君的心血。即便沒有白起,秦國照樣會崛起並統一中國,白起只是秦國眾多優秀將領的領頭羊,王翦、蒙恬隨時都能接替白起的位置。白起在長平之戰之後被罷免,並再沒有上過戰場,之後秦國雖吃過幾次敗仗,但無傷大體,依舊很輕鬆的滅了六國。

所以白起跟秦國的崛起的崛起關係不大,頂多只是加速了秦國崛起的過程。


足下三尺


秦國的崛起給了白起發揮才能的舞臺,白起的不世之功加速了秦國的崛起。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二十等爵軍功爵制度深入秦國人的心中。無論是貴族子弟,還是平民百姓只有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才能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在這種制度下,必然會催生一大批有真才實能的大秦勇士。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在這種歷史大環境下一步一個腳印崛起的。

在秦惠文王時代白起就開始從軍了,而秦惠文王時代也是秦軍大舉東出的時代,這就給了白起實現自身抱負和施展自身才華的平臺。到了秦昭襄王時代,白起已經從普通士兵做到了統軍將軍,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大放異彩的機會。


白起的功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在整個戰國時代犧牲在戰場上的軍人總計也就200多萬,其中有一半都是死在白起的手中。無論是在伊闕之戰中,攻破楚國郢都之戰中還是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白起用他那今天的戰績證明了自身的實力。

客觀上白起的軍事成就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東方六國中與秦國接壤的楚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都被白起直接打殘。尤其是長平之戰以後,東方六國中再也沒有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秦國的統一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如果不是後來秦昭襄王犯了一系列的錯誤,秦國的統一極有可能會提前。


因此,名將白起是秦國一統天下進行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人物。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白起用他那驚天的戰績創造了歷史的新局面。


亙古懷念說史


白起的人生無疑是輝煌的。他指揮了秦昭王發動的所有大戰,嚴重削弱了楚、趙、韓、魏四個強國。白起一生沒有打過敗仗,而且打仗常以少勝多;他善於野戰進攻,善打殲滅戰,戰必求殲的殲滅戰思想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

他強調追擊戰,窮追猛打,較之孫武的“窮寇勿追”和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更進一步。王翦,他對於秦國的擴張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倘若沒有王翦,統一的步伐肯定受到阻攔,可以說他是秦統一過程中的最大功臣。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白起作為戰國四名將之首,號稱“人屠”。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殺人四十五萬,斬首二十四萬,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

白起是天生的軍事家,能武力,能善謀,善於打大規模戰爭,他作戰風格硬朗,常常以少勝多,若是用等量秦軍對戰諸國,那經常是白起的屠殺殲滅戰,例如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攻破楚國都城殲滅楚軍10萬,華陽之戰殺敵15萬,長平之戰更不用說了,世人皆知坑殺45萬趙軍。

白起在作戰中勇往直前,常常置死地而後生,他對戰場,特別是大規模戰爭的戰場具有強大的宏觀掌控力,白起不僅是將才,更是帥才;勇猛善戰的白起,

生活在崇尚武力的秦國,這裡武將的地位比文將高,又有因功授爵的法律支持,又耕戰制度的維護,秦國更注重培養武將,而激勵機制又吸引著白起,當天賦和努力疊加在一起,生又逢時,又有明君支持,綜合因素造就了戰神白起。

如果白起生活在秦國之外的其它國家,也許會默默無聞,如果在生活魏國則,沒有明君支持,沒有看中白起伯樂;如果生活在燕國,那固守傳統的王道政治是不崇尚武力的;如果生活在楚國,其分治制度,楚軍將帥絕對沒有秦軍將帥這麼大的權力;如果生活在趙國,或許就是被趙括排擠的廉頗;總是,白起在生活在對的年代,對的國家,又遇到對的君主。



歷史的真相l


白起熟知兵法,善於用兵,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輔佐秦昭王,對秦國的崛起功高至偉。

公元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白起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採取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包抄到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敗聯軍主力,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山崤函奠定了基礎。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恆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派使者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公元前280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黨、漢水以北士地給秦講和。公元前278年,秦再攻楚,楚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直至最後被秦滅亡。

公元前273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斬首十三萬。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軍二萬人。公元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公元前262年,白起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國國君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收兵。馮亭不願降秦,想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若接受秦國必攻趙國,這樣趙國、韓國聯合抗秦。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接受上黨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線。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布貫了三道防線,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退守第二道防線,決心以逸待勞,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趙國的經濟受到影響,急於想結束戰爭。趙國用趙括替換了廉頗,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採用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進攻,秦軍佯裝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楔入趙軍,伺機割裂,趙國糧道被斷,秦昭襄王下達全國動員令,傾全國之力與之作戰,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經長平之戰,趙國進入亡國倒計時。

白起為日後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基礎。遺憾的是白起也難逃功高振主的魔咒。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白起是戰國名將,被稱人屠,據有關史料統計,整個戰國兼併戰爭被斬殺二百多萬人,經白起手斬殺的就達一百多萬。因此有人也稱白起是七殺星下界,山東六國提起白起色變,對他的大肆斬殺降俘,更是惱恨得牙癢癢。至今在山西、河北的一些地區,還賣一種油炸的豆腐片,稱為白起肉。據民間傳說,因白起生前殺孽太重,死後一直沉輪在畜牲道,輪迴不止,直到清朝時期,還有人看到一豬身上有白起字樣,可見人們對他的恨意。

但歷史上也不乏崇拜推崇白起者,那是因白起的軍事才能太棒了,尤其是他打的殲滅戰,個個都堪稱經典。據說唐朝時把白起搬入武廟十哲之一,到弱宋時期,更是推崇能有白起這樣的戰神,一轉他們對外軟弱的國勢,被推為歷史名將之首。時勢造英雄。戰國時期之所以能產生白起這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當時炙熱的戰土環境造就的。大爭之世,必多出武士,太平之世,必多出文士。白起的出現,也與秦國崛起息息相關,沒有崇武尚功的大秦,也許就不會產生七殺星白起。秦國滋潤了白起,白起也極大地助推了秦國的崛起。正是在白起帶領的強大秦軍的打擊下,六國對抗秦國的有生力量被迅速削弱。南方的強楚,以前是最具與秦一爭天下之國,正是在白起的硬核打擊下,城摧地削,大片土地被割,再無力對抗強秦。北方的趙國,在戰國末期是最具有實力對抗強秦的,但經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軍俘虜四十萬,趙國從此再無力與秦一戰。至於白起攻魏拔韓,就更不必多說了。東方六國經過白起的完虐,國力迅速下降,從此就是合六國之力,也再無力與強秦對抗了。

因此,白起以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統率秦國大軍,極大地殲滅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振奮秦人,遠播國威,從此大秦崛起再無阻力,秦統一六國也指日可待了。


sunjin72976689


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秦朝的崛起和白起的關係很大又不是特別大,任何一個歷史時代及人物都是必然與偶然共存的,尤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關鍵歷史時代。具體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七國最終統一是必然的,就算不是秦國也會是齊國或其他五國之一,秦國統一的國君就算不是嬴政也可能是“嬴治”[我想靜靜],名將就算不是白起也會是“白落”[我想靜靜],總會有一國有一君有一將,這是必然性;

其次,完成統一的剛好就是秦國剛好就是嬴政剛好就是白起,沒成為齊國沒成為“嬴治”[我想靜靜]“沒成為白落”[我想靜靜],這是偶然性;

最後,時代可以造就少數英雄,但是光靠這些英雄是改變不了一個時代的,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也不可能一個人去戰鬥,最終都需要方向一致的人民群眾一起才能成功,但是英雄的存在可以扭轉大眾對一個團隊的認知與崇拜。

謝謝!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