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無忌一生忠於大唐卻落了個謀反罪名 下場悽慘

長孫無忌歷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為貴戚,權重而不專,對大唐皇室忠心耿耿,盡智盡力,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貢獻。長孫無忌一生忠於大唐但卻落了個謀反罪名,長孫無忌慘遭逼死的真相是什麼?

孫無忌一生忠於大唐卻落了個謀反罪名 下場悽慘

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此時已經登基十七個年頭。他少年時就征戰四方,帶領文臣武將屢戰屢勝,為李唐的建立創下不朽之功。而這時的李世民已經超過了四十五歲,他懷念起當初跟隨自己功臣們,許多人都已經離世了,他決定將臣子們的功績形象束之高閣永久流傳,於是建立了二十四功臣凌煙閣。而在凌煙閣排名第一的既不是秦瓊、尉遲恭、李靖等蓋世名將,也並非房玄齡、杜如晦等謀臣,而是他最信任的趙國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算得上是同齡人,兩人在少年之時相識,可謂私交甚好。後來,李世民娶了長孫無忌的妹妹,兩人的關係更是親上加親。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晉陽起兵,長孫無忌在第一時間便跟隨李世民,幫助李世民出謀劃策。在唐朝建立以後,二人的關係更是親密無間,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相爭之時,長孫無忌直接勸說李世民應當先發制人果斷出擊。

形勢最危急時期,房玄齡和杜如晦都被趕出了秦王府,只有長孫無忌還能堅守在李世民身邊。不久後,李世民破釜沉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一舉控制朝政,而後登基為帝。李世民將長孫無忌的功勞排在了第一位,對他極為信任,甚至允許長孫無忌出入自己的寢宮。長孫無忌的官位權勢也是步步高昇,堪稱第一紅人。有些臣子認為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太過寵信,上奏摺提出異議,李世民當即將奏摺給長孫無忌看,並招來群臣表示他們君臣之間毫無間隙。

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李世民曾考慮與自己十分相像的吳王李恪,他直接招來長孫無忌問詢意見。長孫無忌表示李治是寬厚守成之主,確立儲君不可妄動。最終李世民還是聽從了長孫無忌的意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可謂毫無保留的信任,在病逝以前,專門將長孫無忌設為輔政大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長孫無忌身為李治的舅舅,卻在唐高宗李治統治期間卻被指謀反,不但自己被迫自盡,甚至連家人親屬都被流放成為奴婢,晚景十分淒涼,令人感嘆世事無常。

孫無忌一生忠於大唐卻落了個謀反罪名 下場悽慘


當武昭儀被立為皇后,長孫無忌就隱隱感覺到自己的厄運即將降臨。從此之後,他越來越低調,很少再在重大問題上發聲。他將自己禁錮到書齋中,安心編寫各種著作。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躲避厄運。可惜,武皇后沒有放過他。這一次,為武后當馬前卒的仍舊是許敬宗。顯慶四年,洛陽人李奉節密告太子洗馬韋季方、監察御史李巢等人結黨營私。案發,唐高宗命許敬宗審理此案。

許敬宗因支持武后被擢升為中書令。在審理過程中,韋季方企圖自殺,但沒有成功。許敬宗事先得到武后點頭,便構陷長孫無忌是此案的幕後主使。他向高宗彙報時說:“長孫無忌和韋季方計劃構陷忠臣以使朝廷大權盡歸無忌,伺機謀反,現在事情暴露,韋季方為保全長孫無忌,因此自殺。幸好被我的部下即使阻攔,韋季方才得以活命。”

唐高宗雖然不相信自己的舅舅會謀反,但是他優柔寡斷,被武后控制後,更是懦弱無能。聽了許敬宗的彙報,他感嘆說:“我家不幸,親戚中頻有惡事。”為了促使唐高宗給長孫無忌定罪,許敬宗又對他說:“長孫無忌與先朝謀取天下,眾人服其智,做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謂威能服物,智能動眾。臣恐無忌知事露,即為急計,攘袂一呼,嘯命同惡,必為宗廟深憂。臣願陛下斷之,不日即收捕,準法破家。”

不得不承認,許敬宗的話確實很有殺傷力。想必任何當權者聽了都不會無動於衷。長孫無忌是三朝元老,大唐的王朝的“創始人”之一,這樣的人如果真的叛亂,勢必會對撼動李治的皇位甚至整個李氏家族的統治。但是,唐高宗的無能就在於,聽完許敬宗的彙報後,他既不親自提審韋季方等人,也不找長孫無忌當面瞭解情況。只是命令許敬宗再審。

許敬宗退出大殿後,心中清楚,唐高宗下不了決心。他還得找更多的“證據”。於是,他連夜提審韋季方,編造長孫無忌謀反的罪證。第二天一大早便進宮向唐高宗彙報,信誓旦旦說掌握了長孫無忌地罪證,並把一大堆偽造地材料遞給唐高宗。許敬宗使出渾身解數促使唐高宗“拿下”長孫無忌。他說長孫無忌是漢之王莽、魏之司馬懿,又說“當斷不斷,反受其害,安危之際,間不容髮。”

唐高宗被許敬宗唬得“一愣一愣的”,當即下詔剝奪長孫無忌的官爵和封地,流放黔州。他的家族也遭株連,家族中凡有官職的大多被貶。也許唐高宗對長孫無忌仍有同情,畢竟長孫無忌曾扶持他登上皇位,何況他還是他的舅舅。同年七月,唐高宗下令再審長孫無忌謀反案。他欽點李勣參與案件的審理。許敬宗也是審理人。武后為了永絕後患,授意許敬宗“了結”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提審長孫無忌。袁公瑜到黔州後,根本沒有審理,而是直接逼迫長孫無忌自殺。無奈,長孫無忌在黔州上吊自殺。

袁公瑜回到京城後,許敬宗等人向高宗彙報說,長孫無忌畏罪自殺了。唐高宗此時仍舊只有一聲嘆息。而隱藏在金帳後的武皇后則發出了興奮的笑聲。長孫無忌是大唐功臣,對唐朝的建立、鞏固、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既是唐太宗的重要謀臣,也是位高權重的外戚,雖然他曾打擊過太子李承乾、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等人,但他對唐朝忠心耿耿。說他與韋季方等人結黨謀反,是武后為了清除異己而指使許敬宗等人所構陷的罪名,完全是冤枉。

不知道是唐高宗幡然醒悟,還是武則天覺得她把長孫無忌整得太慘,上元元年,唐高宗頒下詔令,追復長孫無忌的官爵,讓他陪葬昭陵。又下詔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異承襲長孫無忌的爵位趙國公。長孫無忌的冤案算是得以昭雪。

孫無忌一生忠於大唐卻落了個謀反罪名 下場悽慘


對於長孫無忌之死,常見的說法有兩大原因:第一,長孫無忌隻手遮天,引起了李治的警覺。通過“廢王立武”之事,李治聯絡以李勣、許敬宗為首的一批官員,將舅舅扳倒,重新掌權;第二,長孫無忌死保,不同意立武則天。於是,武則天懷恨在心,指使爪牙許敬宗、等人誣陷長孫無忌,而李治巴不得舅舅早點倒臺,所以不聞不問,導致長孫無忌被害。

這兩種說法都是客觀存在的,不管以李治為主導害死舅舅,還是以武則天為主導逼死仇敵,都是長孫無忌之死的外在原因。外因固然存在,但我認為,長孫無忌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內在原因,是他咎由自取。李世民留給兒子李治的蛋糕,本讓長孫無忌轉交,而長孫無忌卻一口吃掉。李治也不願幹掉自己的親舅舅,但他想拿回自己的蛋糕。所以,要怨只能怨長孫無忌嘴饞。

第一,長孫無忌權力慾望太重。

長孫無忌的幼年非常不幸。父親去世後,長孫無忌與妹妹、母親被異母兄長孫安業趕出家門,投靠了舅舅。而高士廉則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了李世民,後來成為千古賢后。長孫無忌也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這個長孫安業知道妹妹成了皇后時,估計腸悔青了。然而,長孫皇后卻胸懷寬廣,她不計前嫌,提拔了長孫安業,卻讓親哥哥長孫無忌辭去了屁股還沒坐熱的尚書右僕射。人們只看到了長孫皇后的賢明,卻忽略了問題的另一面,長孫無忌的權力慾望。

據史書記載,長孫無忌擔任尚書右僕射不到半年就被人告發“權寵過盛”,意思是,仗著皇帝寵信,過度攬權。在這之後,長孫皇后才上表李世民,並嚴厲要求哥哥辭職。並且,長孫皇后臨終遺言再次提到不讓皇帝提拔長孫一族,防止外戚專權。看來,長孫皇后早就發現了哥哥的毛病。就這樣,長孫無忌在人生的大好年華,被迫過了十六年位高而權不重的悠閒生活。

第二,迷戀權力,該收手時不收手。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在立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長孫無忌站了出來,堅定的支持李治,原因是李治仁孝,李世民同意了,之後,李世民考慮李治過於懦弱,想改立“英武類己”的李恪,長孫無忌堅決不同意,李世民問:“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嗎?”長孫無忌仍說:“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誠如長孫無忌所言,仁厚便他堅持立李治為太子的真正原因。仁厚、仁孝換個說法就是軟弱,好控制。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被壓抑了許久的權力慾望徹底爆發,真將他當成了軟弱的小孩子。

宰相褚遂良強買了下屬的房產被人彈劾,長孫無忌將褚遂良貶官為同州刺史,但沒過多久就調了回來,仍是宰相,而彈劾他的人卻被下放。李治知道後對長孫無忌說:“朝廷似乎出現辦事私下照顧,講情面的情況!”長孫無忌說:“這種事情,自古難免,大事上絕對沒有問題,小小的情面陛下都在所難免,何況大臣呢!”李治忍了下來,沒有發作。

李治的妹妹慫恿丈夫房遺愛與哥哥房遺直爭家產,她想到了一個餿主意,狀告房遺直對她耍流氓。長孫無忌藉機發揮,將這個簡單的流氓案審成了牽連眾多的謀反大案。長孫無忌的政敵被一掃而空,李治留著眼淚要求赦免自己的三哥李恪與六叔李元景,被長孫無忌的黨羽崔敦禮無情的駁回。李治又忍了下來。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是長孫無忌的鐵桿,他們為了保住關隴門閥的地位,想立王皇后的繼子為太子,以期永保富貴。李治不同意,因為他還年輕,不著急立太子,但長孫無忌等人不依不饒,李治又忍了下來。李治喜歡武則天,想廢王皇后,立武則天,長孫無忌等人不同意,這次李治不忍了!他已經忍了六年,是時候對長孫無忌徹底宣戰了。大臣們突然發現皇帝硬氣起來,彷彿在對長孫無忌說:“你真的認為我懦弱嗎?我要拿回父皇留給我的蛋糕,因為那是屬於朕的!”

孫無忌一生忠於大唐卻落了個謀反罪名 下場悽慘

其實,長孫無忌個人的威望與對朝廷的控制遠沒有達到周公姬旦與霍光這些權臣的程度,他們可以廢立皇帝,掌控國家的走向,權力完全凌駕於君權之上。而長孫無忌遠遠不行,他的權力是李世民賦予的,目的是和平過度給李治,而他卻貪婪的私自佔有,不想還給李治。如果長孫無忌在恰當的時機,將蛋糕交給李治,選擇放手的話,無疑是榮耀的一生,但他在該放手時不懂放手。正是這種對權力的貪婪與迷戀,使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長孫無忌的慘痛失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並不是一味擁有才叫成功;有時,選擇放棄是一種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