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別說~

若問二十一世紀流行的網絡用語哪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必少不了“我是打醬油的”這一句,使用的頻率也高。當今物資豐盈的年代,低於40歲的人或許都沒做過這家務事,打醬油這種沒有丁點兒技術含量的活兒必將逐漸失傳。現在大家都是到超市或便利店,在多種品牌各種口味的調料架上挑選一瓶丟進購物車完事,絕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打醬油那樣具有儀式感。

那時打醬油的主角,一般都是家中扎著羊角辮的丫頭或流著鼻涕的小子,很少有油膩的中年大叔攬這活兒。普通的家庭實景劇是這樣演繹的:在廚房裡油煙中忙碌的主婦嘟嚕一句,沒醬油了!叼著劣煙煞有其事翻看報紙的男人低喝一聲,去!正趴在飯桌上寫作業的丫頭或屋前院壩打彈珠的小子嗯哦應聲,起身鑽進廚房,拎出空空的醬油瓶,接過一毛二分,撒丫子衝出小巷,直奔大街上的供銷社商店而去。那店裡的醬油大缸,擺放在一長溜櫃檯的盡頭,售貨員推開醬缸的木蓋一角,揭開缸口的棉布隔墊,一股濃烈的醬香撲面而至。拔下醬油瓶上的布裹木塞,漏子接上瓶口,那充作量器的竹木提子有半斤或一斤的,探入醬缸中提溜出來,翻倒進漏子中,一氣呵成,童叟無欺。幾分鐘後,一路小跑的丫頭小子凱旋而歸。

現在有人把“打醬油的”定義為冷眼旁觀者,或比做社會閒散人員,其實沒有那麼複雜,那只是一個跑腿的活兒而已,上綱上線,百般無聊。

醬油別說~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日常生活中醬油佔有一席之地。醬油是最傳統的調味品,用豆、麥、麩皮釀造而成,其色澤紅褐色,有獨特的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

據說醬油還有很多功用,沒有見識過的就按下不表,只說一個我所知道的妙用。小時候做家務生火做飯,偶然不小心輕微燒傷或燙傷後,立即用醬油塗抹在傷痛處,止痛效果立竿見影。特別是燙傷起泡處塗抹,不日腫泡就會消減,去火毒。

沒有考據是哪位高人發明創造了“醬油拌飯”這道貧民美味,也就不好引經據典地胡說八道。如今有不少的美食人士對“醬油拌飯”情有獨鍾,推崇備至。在此,我也不能免俗,感覺有必要分享一下七十年代的“醬油拌飯”是什麼樣子的。

那時候我和我姐上小學,運動起來後,父親因為成份出身問題經常挨批鬥寫檢查,母親剛生小弟,還要每天上班守倉庫,都沒時間顧得上管我們小姐弟。容美鎮很小,從學校出來穿過一段老街,右拐過漊水大橋走不多遠就到家了。中午放學或下午放學後,我們趕回家,照看弟弟,洗衣做飯,幫母親做家務。正是長身體的丫頭小子,時有飢渴難耐,父母常不在家,姐弟倆回到家中四處翻找可吃的東西不得。我們家屬於一般的所謂幹部家庭,是沒有存放零食的習慣的,經濟條件不允許。醬油拌飯就成為優選易得的食物之一,兩種做法,生拌和熱炒。

生拌應該是最符合“醬油拌飯”的源味。站在椅子上,踮腳取下掛在廚房高處通風的竹飯簍子,舀出一碗剩飯,米飯最好,苞谷飯只能湊合。用鐵勺子把米飯攪拌、壓碎,然後倒出一勺子醬油,倒多了也不行,米飯會被醬油浸透發黑。再攪拌,讓米飯都裹上醬油變色。不用加熱,直接食用,有生醬味,不好形容。醬油,即是油又當鹽,拌以米飯,勉強可以充飢裹腹。這是懶人吃法,沒有熱鍋熱灶可以利用的條件下也只能如此了。

熱炒,是家中有煤爐子封火沒熄,或有其它加熱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醬油拌飯的升級版。此時先在熱鍋中加上一勺豬油,然後倒入生拌的醬油飯,盡情翻炒,歡呼聲中出鍋。

醬油別說~


現如今進步了,人們享受到“醬油拌飯”的升級加強版,有日式拌飯、排骨醬油拌飯、扇貝拌飯、醬油蝦拌飯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說到底,醬油拌飯做法萬變不離其宗,其它輔料雖然可以多樣,唯醬油和米飯這兩樣不可或缺。有人回味吃過最好的醬油拌飯,浮想聯翩,黯然銷魂,這就多情自娛了。物資匱乏時期,得一碗醬油拌飯收穫一點小小的幸福,實屬萬般無奈。今日憶起,禁不住潸然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