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多少一二年級成績優異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掉隊的?

靜等花開0308


就這樣,一年級學期結束,數學98分,這樣的不掉隊,誰掉隊,一年級分數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只能說他在老師讀題時候聽的比較仔細認真就好,有的題型不一定考得到,其實他們是真不會。至於二年級,一道題目這十幾遍,考到九十幾分也很正常,而家長很多時候覺得分數就是一切,其實不然,到了三年級,綜合性題目比較多了,現形記的開端而已,沒什麼奇怪的。




一米陽光5613


我是一位在小學奮戰了三十年的老教師了,我來說說我觀察到和思考到的原因吧。

三年級現象確實存在,真的不容忽視。

總結一下我看到的原因。

一、孩子上一年級的時候,家長們比孩子還緊張,對什麼都很認真,包括對孩子的管理和輔導,都可以說是盡心盡力。通過老師能夠即使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多和老師交流,所以孩子們即使沒有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跟不上的少之又少,因為家校聯合了,孩子們的進步很明顯。

二年級,孩子們在一年級的基礎上,知識點沒有太難的基本承接一年級的知識,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習慣,懵懂地也知道如何聽課,一些基本的事情自己能夠料理,所以,二年級和四年級是孩子們比較輕鬆的學段。

到了三年級,首先是孩子們的知識點多了,重了。數學中只是開始走迷宮,語文也有了不再簡單的閱讀題和寫作文這兩大塊。所以孩子們感到忙頭無緒,手忙腳亂。

而家長大部分新鮮勁過了,看似孩子們按部就班的學習,可沒有看到孩子們課程的加深,還有就是如果孩子學習好,家長還喜歡和老師交流幾句,學習不好的,自己就首先不敢和老師交流了,感覺自己孩子就那樣了,和老師交不交流無所謂了。實際是老師忙於工作,家長自己就放鬆甚至放棄了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瞭解,自己不知道孩子在學校聽不聽了,直到老師叫家長來時,孩子一定是已經有問題了,老師不的不叫了。



一二年級,孩子只要智力沒問題,一般都能打個九十多分,因為知識點雖然不難,但習慣好的,就是幾個百,習慣不好的永遠得不到一個一百。到三年級,孩子們的學習習慣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凸顯出它的好處來。這樣,

第一種:家長忽視的中等生開始掉隊。有完不成作業的,有不能獨立完成的,有開始懂得投機取巧抄作業的,還有的乾脆挑著做,自己持無所謂態度。反正家長不知道。

第二種:學習習慣不好的,上課不好好聽講,知識難度加大,緊跟老師的步伐都很吃力何況上課搗亂玩耍的,自然掉隊。之後的情況,家長如果不重視家庭作業的質量,孩子就會被甩很遠了。

第三種:一二年級特別緊張的家長,過分包辦,孩子沒有自己思考的餘地,家長對孩子輔導的方法不對,完成孩子自己不思考,過分依賴於家長的答案。這樣孩子的思考能力沒有培養起來,理解三年級的除法應用題就會產生困難,造成數學落後吃力,語文始終在作文沒有話可說上裹足不前。出現掉隊現象。



不能不說的是,三年級有學校小循環,要換老師,孩子們又得重新適應新老師的講課方式,做事方式,也有不適應的,布喜歡的也容易掉隊。

三年級孩子們要換鋼筆用,孩子們有的一二年級沒有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鉛筆尚可以將就,鋼筆就不能將就了。打大墨水,換墨囊的,不會正確用筆尖,劃本子的,吞墨水的,本子上,臉上手上,都是墨水,孩子們的書寫明顯下降,寫作業速度明顯放慢。作業量或許更多了,可孩子們的運用鋼筆寫字的能力卻不高,速度還慢,這樣孩子們寫作業時間拉長,注意自然受到影響。墨水又不好擦掉,寫錯就是一大難題,看見孩子們右手鋼筆,右手擦擦筆,甚至寫一個字擦一個,彷彿重新回到了一年級。難怪有研究表明三年級是孩子們整個求學階段最最困難的時期。



所以,各位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三年級,四年級就好多了,五年級六年級孩子們又將迎來新的挑戰。

我的一點思考:孩子上三年級時,作文就是首要的難關,家長們不妨從二年級下班學期的暑假,慢慢和孩子學習作文的方法,以日記的形式,一件事,一點體會,一個笑話,都可以寫成短小的文字,多讀故事,給孩子作文打基礎。

一樣的我回答能幫到朋友們。


漫語慢文


三年級分水嶺現象,我確身體會過。我兒子現在剛上四年級。在一二年級的時候,他們班有好幾個小姑娘,幼小銜接做的很不錯,所以一二年級都是當班長,做學霸,但是到了三年級學習成績就慢慢的落下去了,現在四年級跟學霸基本不沾邊,當然不可能全部都落下去,有的同學保持得很不錯👍。而我兒子一二年級是屬於很調皮的小男生,被請家長了無數次,我們家長高度配合老師抓的也緊,三四年級學習成績慢慢上升。我總結下來發現:要克服三年級現象,必須家校共育。學生上課專心聽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下來家長配合老師完成各種督查。家長想放手不管那是不可能的,會讓自己的孩子慢慢退出學霸的行列。講真,三年級之前最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玩者無疆


我家孩子現在就讀三年級,之前經常聽老師和家長說“三年級現象”,我就特別關注了這件事。

我家孩子讀三年級之後,我明顯感覺到了幾大變化:

第一,科目增多了,以前只有兩門學科,語文和數學,現在多了英語和科學,如果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不高,學習就會比較吃力,顧得了這科,顧不了那科,學習成績就容易落下來。

第二,三年級之後,各科考察綜合能力的題目明顯增多,以語文為例,識字量大增,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也需要提高。一二年級語文滿分是110分,班上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考到100分以上,甚至是滿分。現在語文是120分,其中作文的字數要求在300字以上,作文的分數也在20分之上,試卷中會有大量的閱讀題目,要求孩子理解作答,比如這次考試中就出了一個類似蚊香說明書的題目,讓孩子理解後作答。如果孩子平時沒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做這樣的題目就會有困難。

雖然說三年級現象存在,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只要是一二年級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平時加強閱讀,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不陷入題海戰術,而是養成孩子多思考,舉一反三的習慣,三年級成績也不會落下來哦。


沛澤媽讀心理




看到這個問題,本來我想用小學的教學大綱為您解答,為何三年級會出現所謂的“分水嶺”,可看到這個問題已經被提出了好多年而且還在頭條,這說明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困惑,我還是想以過來人的角度談談我的個人學生經歷。

小學的學習經歷大多數人都有,但大多數人都還記得嗎?小編卻記憶非常深刻,因為我在小學後期時成績一直不突出,現在回頭來看大致的原因也非常清晰,無非是學習習慣不端正不懂得複習。隨著年級的上升,哪怕就算是最基礎的小學,課業內容也是越來越多;而當時的我,老師每天講了很多,習慣於一二年級優越成績的我,完全沒意識到那是因為一二年級的知識還很淺,以為耍耍小聰明就能跟得上,結果知識也被我記得支離破碎。



就這樣一直到了初中,真正到了沒法吃老本學習的階段,問題開始大範圍暴露了,審題不認真老馬虎、知識點不紮實易混淆、邏輯不嚴謹下筆很隨意等等。為了完成中考,我利用初一、初二兩年的時間迎頭奮起,把小學欠下的債一點一點還上;期間給我最大的動力就是當年我市的中考狀元,他小學時很不聽話,是老師眼中的差生,可是到了初中,他的初中班主任和家長對他仍然沒有放棄,他憑藉一股勁衝了上來。而我,最後也如願考上了我市的省重點高中。



我想通過我的經歷告訴您,小學到了高年級很容易出現所謂的掉隊,這種情況一般不是因為孩子的智力不夠,往往問題就出在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好,及時改正很快就能一馬當先!而且,即便到初中,只要家長和老師不放棄孩子,一切都為時不晚!


三遷兒立


一二年級成績優異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有多少掉隊的?

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看到有明確的統計,只是網上流傳的比較熱,稱為三年級現象。



我輔導過小學數學,對小學生的在校成績不是90分以上都是很差的。一般滿分一個班都不少,我也輔導過初中數學,對剛升入初中學生的瞭解,一個班基本能有10個左右的學生能考滿分。真正考驗學生的是初二和高中。

我通過對全盤的瞭解,覺得三年級只是學習路上一顆小小絆腳石,很多學生都輕鬆邁過去了,部分學生跌倒了也會很快爬起來,恐怕只有極少數學生爬不起來了。



所謂三年級現象也就是因為一二年級過於簡單或者提前學習,家長關心等等大家都能學好。到了三年級,學習難度稍微加大。作文成績拉開差距,數學題變得靈活,學校老師調整等因素造成部分一二年級成績優秀的學生下滑。

大家都明白只要學習習慣好的學生,是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的,遇到也會很快提升上來。而且學習習慣好的學生,總是在困難的階段不斷前進。對他們而言,越是大家覺得很困難的學習階段越是趕超別人的機會。

三年級現象主要對於學習習慣不好,學習品質不好的學生來說的,因為三年級不會像一二年級那樣很輕鬆了,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自己學會克服。

三年級現象,我認為大家不必過去擔心。學習的事情終歸是要讓孩子遇到困難,學會解決,不斷前進的。只要做好或養成有利於學習的好習慣,好品質,提升內在動力和積極性,才能在漫長的學習歲月中越來越優秀。

大家可以仔細想想造成三年級現象的因素,真的是小兒科,不要弄得緊張兮兮,對孩子成長很不利,搞得小孩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非常壓抑。教育不只是眼前的學習成績,要有大局觀。


以上個人經驗和見解,不到之處還望多多指教,歡迎交流評論。


徽鄉小居


我記得我在一二年級的時候,考雙百很正常,以至於家裡人都覺得我很聰明,導致我自己也覺得是這麼回事。

到了三年級就開始下滑,但還不明顯。

四年級開始數學基本與八十分無緣了。

當然,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沒有多少文化,所以對於我的學習似乎不怎麼操心,他們覺得我以後就是接班當工人的命。

最終我高中混了畢業,滿足了父母的願望,接班進了還不錯的國企,當了一名工人。

以前不懂,老給自己找原因,交了壞同學,馬虎了,沒有認真聽,現在想想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主要就是自己笨,很笨,聽也聽不明白。

一二年級的成績真的什麼也證明不了,學的都是基礎知識,有的在學前班已經學過了,如果最簡單的加減法,拼音都學不會,那真的就不要上學了。

所以那些覺得孩子一二年級成績很好,認為理所當然的三年級以後成績也會好的家長們,現實一點,真正的實力是從三四年級以後開始的。


林夕com574


是真的有這種現象。我同事的孩子就有出現過,那時候她很著急,問了不少人,有的會落下,有的往上升了。想著自己也有寶寶,於是就跟著聽了不少。

出現在1-2年級的時候成績好可能有下面的原因。

1.寶寶如果在公立讀的話,在上一年級前可能都有去上過幼小銜接班,那時就會提前學點一年級的東西了,提前認識一年級的內容,這樣讀一年級就會比較輕鬆了,因為學過了。

2.如果是私立幼兒的話有的很早就開始學寫字,認字了。這樣讀一、二年級都會比較輕鬆。

3.相對三年級來講,一、二年級的課比較簡單,易理解。三年級就增加難度了。

到三年級出現掉隊可能有:

1.因為有提前上過一、二年級的課,所以上課輕鬆,導致認真聽課,做作業等的學習的好習慣沒養成。

2.缺少閱讀,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三年級的課增加了不少內容,寶寶適應了一、二年級的進度,突然轉變可能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

這是個人觀點供參考,如果寶寶掉隊了,不要著急,不要讓寶寶有太大的壓力,應該問問老師寶寶在校讀的情況。跟著寶寶找出原因,一起努力。


童話裡的欣欣


承認有些孩子有3年級現象,但不是所有的孩子。我家的娃我從一年級開始就沒有關注過,也從沒有督促過他回家的作業,老師要求家長改的作業我也是從來不改,基本等我下班,娃已經寫完作業了。為了不太難為兒子,我就負責給籤個字。因為有次忘記給簽字了,直接導致娃被罰站了?我娃給我的評價,全班最懶的媽媽。就這樣,娃在我不太關注中,度過了六年小學生活。也沒有任何的三年級焦慮。小學畢業考取了我們城市最好的初中。

不過我覺得我對我娃最大的關注就是他在學校的開心快樂程度。每天回家必問他今天開心嗎,學校好玩嗎?他總是樂呵呵的和我講他的好朋友。我也很樂意聽他的學校生活。

我覺得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得關注孩子是否願意去學校,是否開開心心的過每一天,只有喜歡去學校,喜歡和小夥伴們呆一起(這裡我要說一下,我娃在小學階段,都會嫌暑假時間太長,因為沒法見到他的好朋友),你才能談學習,談成績,否則就算娃有好的成績,到了一定程度還是會掉隊的。


shallyLee591


我的女兒正好上三年級,來談談我對此事的觀察。

1⃣️一二年級,語文主要是字詞拼音,數學主要是基礎運算和生活裡的數學。現在孩子多是提前學習過的,不論是幼小銜接,還是家長。所以孩子的能力足以應付。

2⃣️三年級的分水嶺:

語文:向閱讀和寫作能力轉型,難度突然增加,第一單元,女兒考了前三,但也只是89。接下來,有閱讀積累的孩子,用了老師的方法,會快速調整,但沒有的,就會開始吃力。

數學:初級邏輯開始,不少孩子總是掉坑。這個地方也不是方法能快速補充的。

三年級的分水嶺,主要分的是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孩子在這兩個地方缺少積累,必然快速下滑。當然,要補,也是從這兩處訓練開始。

我的建議:

1⃣️閱讀打底,訓練理解能力。也就是現在高考轉型都在提的大語文學習。建議讀些有趣的科普類和思維比較活躍的文學類。前者開眼界,後者拓思路。

2⃣️生活打底,加強思考聯繫。生活處處皆學問,小到桌子怎麼擦更乾淨,東西怎麼收會又快又容易找,為什麼吃糖壞牙,大到共享單車到底怎麼運營更好……都是開放性的,可以探索,可以查資料,也可以和父母討。沒事多示弱,問孩子一些為什麼,幫他打開思考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