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作者简介】:骆洪宾,男,江苏省淮安市人,1955年出生,初中学历,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市场信息报.城市观察》周刊通讯员,淮安市淮安区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淮安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淮安区报》、《淮海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网》、《光明网》、《中国散文家》、《丰碑杂志》、《建湖日报》以及众多的网络公众号平台。诗歌《浅秋中的河下古镇》,获淮安区第二届袁鹰文学奖。

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儿时,腊八节一过,淮安古城里的百姓人家就开始忙碌了起来。除晾晒咸肉、咸魚、拆洗被褥、扫尘、请人书写对联外,准备或制作过年时的各种食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从此时起,年越来越近,各种菜肴的鲜美味道就会在大街小巷中弥漫。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什锦菜,是外地人的叫法,淮安城里人俗称“十香菜”。过年时,这是家家户户必做的一道菜。做“十香菜”的食材不能少于十种,有红黄胡萝卜、黄花菜、卜页、黄豆、花生米、木耳、香茹、生姜、大葱、麻油、盐、酱油、糖等。制作时的工序复杂费时,尤其是胡萝卜的处理。先洗净,后刨成细长丝,再晾晒几日去水份。卜页、木耳、香茹等也切成细丝,黄豆和花生米炒熟。食材全部齐全后,分层次地一一倒入大铁锅中翻炒成熟,盛出装入大瓦盆中。十余种食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各显其香,异彩纷呈。既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又蕴含着喜庆团聚的寓意。一户人家的“十香菜”炒好后,会给还没有炒的左邻右舍送去一碗,让人家尝尝自家的味道。别人家炒好后,也会回敬一碗,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年俗。“十香菜”是一道素菜,也是年夜饭桌上的必备菜。春节后,家里来客人喝酒吃饭时盛上一盘,方便而快捷。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年前,辣豆子是必须做的,它是荤素搭配的一道辣菜。辣豆子的主要食材是黄豆、花生米、五香茶干、猪肉皮和辣椒酱,辅助食材有葱、姜、桂皮、八角、盐、酱油等。为了做辣豆子,每户人家在平时吃猪肉时,会把肉皮留下来备用。黄豆、花生米洗净,下铁锅炒熟炒香,五香茶干切丁,猪肉皮煮熟后也切丁。热锅冷油,下辅料爆香,倒入主食材翻炒拌匀,加水小火慢煮,待黄豆、花生米软熟后盛入盆中。辣豆子由于猪肉皮的作用,汤汁冷却后会凝成块。吃时,从盆中一挖一大块。吃在嘴里,黄豆、花生米、五香茶干、猪肉皮丁的香气融合一体,加上辣乎乎的味道,让人唇齿留香。童年的记忆中,那时吃肉难。于是,我们兄妹专挑猪肉皮丁吃。辣豆子,是爷爷和父亲年前年后的一道下酒菜。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此后的三五日里,是蒸包子的最好时间。从发面、洗菜、剁肉糊开始,到包包子、蒸包子一气呵成。在这期间,家家户户热气腾腾,包子飘香。包子的种类,有菜馅包子、猪肉馅包子。菜馅包子中,大多数人家会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猪油渣子剁碎后放进去,一是增加油性,二是增加香味。家境好的人家,也会包一些豆沙的、糖的包子。每户人家的包子数量不等,普遍的有近两百只,荤素各半。包子蒸好后,每天都可以当主食带着吃,不必等到过年。年后,家里的包子如结存多,利用冬阳可晒成包干子,慢慢地享受。那时,天气寒冷不会坏掉。家里来亲戚或朋友,青菜锅里打一个鸡蛋瘪子,放一个肉包子煮一下,一大碗端上桌子,就是一顿不错的“接晌”。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大年初一的早上吃汤圆,是真正而实在的年味。年前,家家户户门前用竹匾晒“圆子面”,匾中放上一张巴掌大的大红纸。金黄色的竹匾、雪白的面粉、大红的纸张相互映衬,成为古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那时,是计划经济的年代。春节前,人均定量供应两斤糥米,凭户口本去粮站购买。乡下如有富裕一点的亲戚,过年前也会送给少许糥米。过年的菜肴多少无所谓,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糥米淘洗干净后,放在竹匾里晾干。去有石碓的人家里排队,将糥米用石碓加工成面粉后晒干。年夜饭后,母亲开始包汤圆。汤圆有两种,一是实心的,一是有馅的。实心的圆,有猪板油馅的长。大年初一,我们兄妹起床后,母亲已把一大锅的汤圆煮好了。放鞭炮、烧松枝、向祖宗牌位供汤圆子、上香、磕头、给父母及爷爷奶奶拜年,等这些形式一一做完,才能吃到汤圆。吃汤圆,是新年开始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光。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如今,这些年味已越来越少,有的已经消失,大多数年轻人已不知道为何物?但是,记忆中的淮安年味,对于岁数大的人来说,还萦绕于心!

骆洪宾 丨记忆中的淮安年味  主播:望穿秋水

【朗诵主播简介】:谢娜,网名望穿秋水,幼儿老师 ,爱好毛笔字和诵读,【运河桨声】文学公众平台特约朗诵嘉宾,希望用声音让美妙的文字插翅翱翔,温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