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魚哭了海知道我哭了誰知143455791


1.淺笑,微笑。紅樓,紅色的樓,在古代代表華美的樓房,因而紅樓也是富貴生活的象徵。合起來就是沉醉在閒適富足的生活中

2.清歡,清雅恬適之樂。怎樣在平凡的日子裡找到清雅恬適之樂。

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大概意思是既享受目前的富足閒適生活,又有困惑,怎樣排遣有涯之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學生的寫照,放在古代跟賈寶玉的“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涼”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多數人想在平淡的日子裡變成有趣的靈魂的心願寫照。

但放在“個性簽名”或“朋友圈”就是覺得這首詩句比較優雅又顯得格調高,渴求被關注的一種心態。這類句子深受不諳世事,或未經歷戀愛的人喜愛。






茶馬古道上的文化


“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此句看似雅緻高深,實則仔細品位起來,有味同嚼蠟,驢唇不對馬嘴之感。如果硬要解釋一下其中的內涵的話,為了不孚提問者的誠意,我只能牽強附會地解釋為:厭倦了醉生夢死、酒綠燈紅的日子,可又怎麼才能過上清心寡慾、返璞歸真的生活啊?

請大家也不要到處尋找此句的出處了,答案是找不著。如果真要硬往上套的話,也只能從蘇東坡的“人間有味是清歡”處找到點端倪。從詩詞格律上來講,此句上下都是“仄仄仄平平”,根本不符五言律詩的要求,只能算是五言詩。

“淺笑醉紅樓”一句自己把記憶中的詩詞在大腦裡過濾了半天也沒找到出處,又在網上搜索了半天,大概找到了出處:一為社群名,二為版主名,這和“紅袖添香”、“舞文弄墨”什麼的差不多。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呢?大概和樓主的生活環境和人生態度有關。“淺笑”到底是無法控制的醉態還是“萬人皆醉我獨醒”,大家儘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何以渡清歡”來頭就大了,是一部時時更新的當紅網絡小說的名字,瀏覽了一下,無非是聲色犬馬、紅男綠女、悲歡離合,脫不開瓊瑤阿姨的套路。現在的很多網絡小說起名喜歡引用古典詩詞,如《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等等,也不管小說情節符不符合書名,只要書名有點古意就顯得很神秘,才有賣點。其實我勸現在的網絡作家們給自己的作品起名字時,還是要向瓊瑤阿姨學習學習,人家的小說名,如《在水一方》《月滿西樓》《幾度夕陽紅》《翦翦風》等等,那才叫有意境。








瓊崖文脈


可以分為不同場景下的另類解讀:

場景1: 得意時。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多為一個人在考中功名或生意獲得重大成功等情境下的一種完全放飛自我,無畏羈絆。“紅樓”也就未必是真的風月場所,或許也有所指或者是用借代的手法。當得意之時看盡“長安花”,回頭來看看,其實也就那麼回事了吧,於是才有再回頭的尋求“渡清歡”之意。大抵也就是人生軌跡運動中,從一個低點到達頂峰,然後又重新迴歸正常軌道,以一種超然灑脫的心態再去回顧頂峰時期所作所為,一為自嘲,二為自嘲後的清醒與對自己的再認識。一個人認識自己是比較難的,或許經此一種過山車式的事情,可以讓自己更加清楚明白自己的真實狀態吧。

場景2: 失意時。

“抽刀斷水、借酒澆愁”,大抵是一個人失意時最明顯的表現,不論情場、商場還是戰場,或許前期所有的壓抑都積攢到了一定水平,需要一個釋放的渠道,買笑、買醉也許可以讓其暫時忘記之前所有的不快,因而有了“淺笑”和“醉紅樓”,但是“但願沉醉不復醒”的想法終歸是要落空的,所有的清醒之後,依然要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九九八十一難,難難必過,所有必經階段也都會如期而至,“渡清歡”大有復興之意,“何以”則需要有合適的途徑和載體去突破。因而,失意情況下,短暫的“失憶”可以理解,重要的依然是之後的完全清醒。



笨小孩007


意思:怎麼樣才能在平淡日子裡找到歡樂呢?池塘裡的魚想念著以前生活著的淵潭。

“何以渡清歡”出自:宋代蘇軾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的“人間有味是清歡”轉化而來的。意思是: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池魚思故淵”出自:魏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意思是: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生活的深淵。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這是一首紀遊詞,是以時間為序來鋪敘景物的。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歸園田居·其一》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晚日熱點


這是人生中出現的兩種境界,一是得過且過,今朝有酒今朝醉,“淺笑醉紅樓”;一是企求過多,疲於奔命人心苦,“何以渡清歡”。

淺笑醉紅樓,不是一個人“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屬意,相反,它是一個人在迷茫或失意中的遊離。

何以渡清歡,卻是一個人“看破紅塵幾多事”的感嘅,有一種追悔莫及、回不去的感覺。

紅樓,迷樂混世之所;清歡,樸素立世之願。

“淺笑醉紅樓”啥意思?

人有喜怒哀樂,笑雖是人之高興的表現方式,但不盡然都是因高興的事。笑有多種,一般來說,開懷大笑才高興致至,而詭秘的笑最諧和。而“淺笑醉紅樓”中的“淺笑”含有偽裝者的成分在裡面,是一種不得而為之、出於淺顯附和的表情狀態。

說到底,一個人在混世無指望、醉酒於紅樓的境地中,心裡面總是有所不甘的,能“淺笑”也實屬無奈之舉。在這種燈紅酒綠、亂粉佳人的場合裡,他(她)能放開心思去暢飲而歌喉麼?無非是為了排遣而誤入,恰似那顆糾結的心有了一個暫時能安歇的地方。

酒不醉人人自醉。酒渴多了,心裡明白,但意念不相隨。望著杯中酒,似乎有紅粉佳人在起舞淫笑,想起身迎合,但又不願苛同。這一份煎熬、外加自個兒一個身的惆悵,只能默然端起酒,淺笑回贈,灌口而下……。

這一切,別人看不到,只有真實的我才不甘墮落。借酒消愁愁更愁,何必“淺笑醉紅樓”。

“何以渡清歡”?

“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這是個聯句,即因果關係。一個人混跡太差,入了紅樓,就把家人早已拋置了腦後,還能有資格去享受“人間至味是清歡”麼。大道至簡,重在一個人的選擇,一步錯步步錯,回不了岸也上不了船。

有家不能歸,也許世道中人有不少人經歷過。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心不大。但鬥志堅強,且在有些時候又好高務遠,設定目標過大而無法企求。這個時候的人,會為了當時的承諾羞於見人(包括自己的親人父母),不得不漂流在外,一個人自生自滅,“何以渡清歡”啊!

當然,凡事皆有兩面性,有渡清歡的人,也有疲於奔命的人。清歡,是一種看淡一切、知足常樂,該如何就如何,不攀比、不作賤,一個陽光的心態,一個執著的笑容。若產生了“何以渡清歡”的想法,就表明你已是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到頭來,別無所求只能奢望。

何以渡清歡,悲壯,但願你不是。人生該自強,徒步走山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象應


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古詩詞中並沒有這兩句話。

其中“清歡”一詞,最出名的是蘇軾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中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的原詞是: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淺笑醉紅樓”本人還沒有找到他的出處。

包含“醉紅樓”三字的古詩詞有:

三字令 重過燕山

清代:董俞

燕市客,悵重遊。又深秋。涼月小,暮山愁。玉蟾蜍,金腰嫋,醉紅樓。

人如玉,倚香篝。撥箜篌。紅蠟下,錦纏頭。眼波橫,眉黛淺,最風流。

還有:

酬張明府

唐 · 施肩吾

潘令新詩忽寄來,分明繡段對花開。

此時欲醉紅樓裡,正被歌人勸一杯。

含有“紅樓”二字的古詩詞就多瞭如:

1、誤教人倚小紅樓

劉炳

《青樓曲劉子雍胡伯清程伯羽同賦(四首)》

2、半出紅樓映斷霞

蓀谷

《題畫》

3、碧雲莫合隔紅樓

唐寅

《和石田先生落花詩(二十首)》

4、猶夢紅樓簫管聲

於鵠

《送唐大夫讓節歸山》

5、夜上紅樓縱酒情

曹唐

《長安客舍敘邵陵舊宴,寄永州蕭使君五首》

6、《菩薩蠻·紅樓別夜堪惆悵》 唐 韋莊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

7、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春雨》——李商隱 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議婚》——白居易

還能找到很多,就不找了。

“紅樓”從古就是燈紅酒綠,美人歌舞,風流公子消遣快活的場所。

“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其意思應該是一個倘佯在“紅樓”間的一個心懷鬱悶,不得志的人的感嘆:就這樣強顏歡笑,整日流離在這煙花之地,也難以排遣心中的不快,哪裡去找清淨歡樂呢?

個人之見,是否是這樣呢?





幽草清霜


我的解釋:有志向有抱負的人,飽受人生沉浮,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得意!難放棄!前路漫漫人生渺茫,自己的追求宏願,現實殘酷無法出脫自己,但是恆心堅挺,希望之火,永遠不滅,從此以後,更加成熟老練且沉穩,從此以後!你用表面上,無拘無束的行為,掩飾內在的遠志,痛苦也要坦然自若,痛苦也要笑著生活,哪怕是勉強的笑容,也要笑對人生,清歡,就是用哭笑不得的面容,應對這慾海紅塵………………………………


八大書童


借酒澆愁愁更愁

哪裡真歡?自欺欺人?



凌霄Hua


個人理解:強笑混跡於紅樓妓館,怎麼能夠有真正的歡愉呢?

我還真不瞭解這兩句的出處和時代背景,只是對這兩句字面意思的個人理解。



蹊畔清溪


人常說大道至簡,重在一個人的選擇,“淺笑醉紅樓,何以渡清歡”,我的淺見是: 在這裡紅樓應該指的是風月場所, 當一個人混跡太差,入了紅樓,皮笑肉不笑的敷衍涉及到人時 就把家人和事業拋置到腦後,還能有資格去享受“人間至味是清歡”麼?人活在世上經歷過的太多企望又太高,又好高務遠,設定目標過大而無法達到企求時,有的人,會為了當時的承諾羞於見人(包括自己的親人父母),不得不漂流在外,一個人自生自滅,“何以渡清歡”啊!

當然,當我們看淡一切、知足常樂,不攀比、不自我作賤就不會產生 “何以渡清歡”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