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引言:

在现代,只要提起"城管"两个字,大多数人的印象绝对是非常差的。诚然,这些年来城管的很多言行也的确很难让人心生好感。即使他们的出发点以及行事目标是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但是明明可以采用更加柔和一点的办法,却非要采取极为暴力的手段。正是这种"不择手段,只为完成任务,即使暴力也无妨"的这种心态,即使这样的人只有一部分而非全部,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也足以毁掉"城管"这个职位在全民心中的好印象。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宋朝的商业繁荣

我就曾经亲眼目睹在街上,一位店铺老板在城管的骂声里开始慌慌张张地把店门口的东西往店里搬,搬一个很重的柜子的时候速度慢了点儿,城管一把将他推倒然后一群人一哄而上把那个柜子踹了个稀巴烂。老板敢怒不敢言,只能继续把东西往里搬,周边的人都来帮忙,因为如果速度慢了恐怕又是东西被砸。不知道是该说这些城管没有素质,没有公德心,还是该说他们极度冷漠,没有人性。

如此行为也难怪是骂声一片,曾经有人找了一张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做了一个PS,取名为《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在这张图上,原本人来车往热闹至极的街头,眨眼之间空空荡荡,看不到一个人。所有的商铺通通关门,留下的只有满地的狼藉,还有很多屋子上写着的刺眼的,放大的"拆"字。虽则现代的城管如此面目可憎,可是宋朝的管理者却为城管寻求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维护了城市的面容,又不至于人人喊打。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人流如织

  • 宋朝城管的人选:多数是由士兵担任

城管这个职业并非是自宋朝开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城管这个职业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是各朝各代的叫法不太一样而已。并且无独有偶,并非只有现代的城管口碑相当差,古代的城管其实素质也相当差。《庄子·知北游》中记载:"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这里的"监市"就相当于城管,并且从记载来看,口碑也是相当的不好。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分工是极其明确的,做官的只能做官、经商的只能经商、而农民只能一生与土地为伍。那么城管谁来当,从理论上来说,各行各业里都可以挑选人出来做城管。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度明确的分工,使得他们无法做城管。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商业繁荣的宋朝

那么谁来当呢?就只能让那些街头的无所事事的混子,或者是经常在街上晃悠的恶霸来做。这种方法有好处,同时也有弊端。先来说说好处,好处就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因为虽然城管是临时工,但是也是可以领工资的。并且任用这些人的话,在管理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率的。弊端就是从最开始,这样的队伍就面临着人员素质低下这个问题。毕竟你不可能指望一群不学无术、欺压百姓的人素质有多高。

到了唐朝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唐朝时期社会的开放性极其高,万国来朝,海外贸易极其发达,这就意味着商业的高度发展。这个时候,城管的工作重要性就被凸显出来了,但是同样的作为临时工,他们的地位肯定是比官吏要低的。在唐朝,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理市治商"。而到了北宋初期的时候,这个时候还并没有发生战乱,所以商业更加发达。《清明上河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街道司

为了维护市容市貌以及社会治安,政府专门成立了"街道司",也就是现在的城管大队,多数是由士兵兼职这个职位。工作内容就是打扫街道的卫生、维护城市的日常秩序、以及商贩和建筑等等。但是不得不说,在城管的人选方面,宋朝的想法的确令人拍案叫绝。因为士兵本身是有编制,有收入的,并且纪律性和战斗力都是极高的,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城管队伍的素质不说,在遇到一些地痞流氓的时候也可以轻松制伏他们。但是到了明清的时候,城管在宋朝好不容易得到的好名声,又毁于一旦了。

明朝和清朝是发展的非常成熟的官僚主义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城管又恢复了宋朝之前的状态,地位低下、临时工。因此多数都是由破落户、无业游民、街头恶霸等这样的人员担任。这群人躲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层,干着最辛苦的活儿,却仅仅只是个临时工,这就导致了他们为了在这样的夹缝之中生存得更加滋润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生存体系。对上,他们巧言令色,蒙蔽、误导甚至一度发展到可以威胁上司;对下,他们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只要能够捞到好处可谓是无所不为。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宋朝街道

尽管他们也是这种官僚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们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把自己从一个受害者的形象生生扭转为施害者的形象,这段历程不知道是踩着多少平民百姓的心血。

  • 宋朝城管拥有执法权,即使不靠暴力也可以维护秩序

古代的城管是拥有执法权的,并且随着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的城管法都不尽相同。像唐朝,《唐律》记载:"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令扰乱者,杖八十;以故伤人,减故杀伤一等;因失财物者,坐赃论。"而宋朝的城管法《宋刑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两者相比较之下可以发现,宋朝的城管法在某些方面是继承了唐朝的。但是要说城管法最严厉的还是明朝。《明会典》规定:占道经营、乱丢垃圾、随地大小便等等一旦被抓住处罚较轻者也得戴上刑具街头示众一个月。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街道人流如织

而宋朝的城管法却有一个从严到松的过程,宋初的时候,商人们想要破墙开店是不允许的,但是宋朝的商业发展太迅速,政府秉着以人为本的态度,也就允许了。但其实这对政府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税收,这才是朝廷放任不管的主要原因。《春渚纪闻》中记载了宗泽控制物价的故事:原本只需要六钱的饼市价却卖到二十钱,他便下令最高不准超过八钱。这则故事体现了宋朝城管的职责之一:维护市场秩序。像这样的物价显然已经超过了正常的物价水平,这个时候就需要城管来调控一下,否则就会使市场失衡。

并且宋朝的城管他们的工作内容相当的多,可以说是集现在的环卫工人、工商管理者、警察、消防员、税务局等等这些职责于一体。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他们上了街,眼睛里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得管。像那些违章的建筑,占道经营的小贩,不用说都是他们来解决的,只是这些不是他们的工作重点,宋朝的城管更像是一个综合执法体。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商贾

并且最惨的是,宋朝的城管法还有连带这一说,如果说有人在街上随地大小便,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不仅这个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就连负责这个片区的城管队长也要一起受罚。所以在这样的连带之下,宋朝的城管们自然得更敬业,更勤恳了。当然了,宋朝城管口碑的上升仅靠执法权是不够的,他们的皇帝非常务实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不会搞什么文明城市选拔,这样的话就不存在城管们为了一时的面子,而急急忙忙地搞一些形式主义。而这些形式主义最终伤害的还是老百姓的利益,这种做法肯定会让城管的形象变得很差。

宋朝是只要你不搞违章建筑、别占道经营,老老实实地在规定的区域内摆摊,是绝对不会赶你走的。这里就必须要夸一夸宋朝的城管们了。占道经营是每个朝代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朝代去想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只知道一味的驱赶。但是宋朝的城管们却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那就是在街道的两边,划出一块专门的区域留给这些小商贩们摆摊。以"表木"为界限,只允许在划定的界限之内摆摊,这样既给了他们生存的机会,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通行。既维护了市容市貌,又保证了百姓的生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城管们在占道经营这方面就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占道经营会变成极少数的现象,而非绝大部分现象。那么这样一来,城管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就会大大上升了。说不定,在城管们处罚那些占道经营的小贩们的时候,还会有人拍掌叫好呢!

宋朝的城管是如何选人、治理,实现微妙的动态平衡的?

商人交易

  • 小结:

由此可见,城管的形象如何主要还是看领导者是否务实。如果都是像宋朝的皇帝这样,注重实际而不搞形式主义,比如说宋仁宗这样的。有一次他"车驾行幸",如果是在别的朝代那么多半都会清道。怎么个清道法呢?把这个地方所有的街道都清理的干干净净,不仅卫生要做干净,任何的小摊贩都不允许在街上摆摊。在这种清道是提前很久开始,这对靠着摆摊吃饭的家庭来说是个相当沉重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这段时间都没有任何收入。但是宋仁宗没有清道,更没有像某些皇帝一样铺张浪费扰民到去拓宽街道,而是简化了自己的出行仪式:"侍从及百官属,下至厮役,皆杂行其道中","而士庶观者,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喧呼不禁"。

在过去那种皇权至上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宋仁宗这样的皇帝的确是很难得了。而有了这样的领导者,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切切实实地从民生出发,考虑到了百姓的实际利益,并切实的解决了这些矛盾。那么之前存在了很久令城管们头疼至极的问题却反而迎刃而解。于是宋朝的城管们在维护城市形象与治安,和保障百姓利益这两个问题之间找了一种巧妙的平衡状态。

两者可以共存,而非像其他时候那样,维护了面子就损害了百姓的利益;也不会发生城管们经常凶神恶煞地绞尽脑汁来对付这些小摊贩们。这才是宋朝城管们的形象和口碑都极好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明会典》,《宋刑统》,《唐律》,《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