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如果从一种系统观之,你会发现,“群体架构”无非一张巨型复杂网络,如“社会”、“城市”、“企业”这些概念,作为一个“实体”,是由单个个体按照一定结构联结而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的机能超出单个个体的简单叠加。

从系统观研究群体架构,复杂系统网络是最典范的模型,我们可以想见“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规律,在巨量网络节点构成的网络中得到了生动显现。以下将从微观网络节点和宏观网络形态两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复杂系统网络的特点,以及谈谈这些特点在组织设计中的启发。

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一般说来,系统特性总体上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表现在封闭或开放系统的均衡状态中,也就是说,节点间的联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而今天要谈的重点是“动态平衡”。欲谈“动态平衡”这个概念,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叫做“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就是一种具有“动态平衡”特性的结构(表现为网络节点间的动态有序联结状态),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远离平衡状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下的网络节点相对稳固,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均衡,所以从宏观而言,网络整体显得“安静”,但请注意,一个“安静”的网络却遵循熵增定律,也就是越来越无序化。相比而言,为什么要强调耗散结构的动态平衡性呢,是因为恰在一个开放、节点关系非线性且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网络中,可体现出最大程度的系统活性,也就是说,耗散结构系统自带“负熵能”(趋于一种涌现意义上的自发有序性)。

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很有意思,耗散结构中,网络节点恰是不稳定的,节点间联结也是不平衡的,但从宏观而言,网络却反而有序化。请注意,这是一个要点,不稳定、不平衡的节点联结方式是一个网络充满活性、得以长存的原因,这乍听起来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我们惯性中认为的网络存在方式,似乎节点是稳固的,节点间联结是线性的,否则,网络怎么可能存在?但现在看来,这种稳定、线性、封闭系统反而容易迅速走向命定中的无序和衰败。正如老子所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因不合于道,才由盛转衰。

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启发在哪儿呢,在一个组织设计的初始,若欲系统成为一个高度自洽(自发展,自进化)的自组织,应还节点以最大程度的自由,让节点充满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节点间的差异性,并在节点间形成开放、非线性的联结机制(甚至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如此,反而在宏观上,系统因达成了“动态平衡”而更具有活力(因此,一个良性网络,节点间的联结反而更加松散了,但整体效果反而更具有网络特性了)。

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耗散结构的“动态平衡”特性给我们的启发在于,节点不稳定、联结非线性,反而容易成就开放有序系统。任何可被视为网络的“组织”都如此。

注:灵感主要来自“易鸿运”首席导师刘昱诚导师,以及伙伴们的集体研讨。欢迎关注“鸿运家族”微信公众号。

节点与系统的理想特性——如何看复杂网络系统的“动态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