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悲歌|《春雪》:是什么毁了他们的爱情?


“您的风采,恰如引诱我的春雪中的精灵。我融化在您的俊美中,如同融化和冻死在白雪之中,而为此感到幸福。”书中女主人公绫仓聪子在第一封情书里如是说。

《春雪》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代表作品之一,首次集结出版于1966年。作为系列长篇小说《丰饶之海》里的第一卷,曾被视作三岛由纪夫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作品。

川端康成对《春雪》赞誉有加,称其为现代版的《源氏物语》。


完美主义悲歌|《春雪》:是什么毁了他们的爱情?


第一次读到《春雪》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纯爱主题的日韩电视剧,以为就是个初恋唯美的老套故事。

通读一遍后才发现,整部小说蔓延着猜忌、怀疑、占有、背叛、未婚先孕、亵渎、报复等阴暗的氛围,完全没有青春偶像剧的热情与阳光。

小说笔法虽然保留了日本作家惯有的优雅细腻,但故事的行文中额外多了一份料峭的寒意。

故事描写了日本大正年间,贵族青年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的爱情悲剧。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明明互有爱意,最终却是一个落发出家、一个染病身亡的悲惨结局,读来令人唏嘘。

爱情悲剧我们都读过不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源于两个家族的世代恩怨、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源于绛珠草与神瑛侍者的命运轮回、斯嘉丽与白瑞德的悲剧源于战争动荡带来的将就妥协。

松枝清显与绫仓聪子两个人却是在外部环境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走到了悲惨的结局。不由得让人发出疑问: 到底是什么毁灭了他们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爱情?

恋爱中的完美主义

松枝清显时年十八岁,绫仓聪子二十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为了培养优雅完美的贵族气质,清显从小被寄养在公卿贵族世家的聪子家里,二人一起长大,互有好感,暗生爱恋。

清显容貌俊美,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数次被选入皇宫执行礼仪任务,是上流社会公认的美少年,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对完美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追求。

完美主义悲歌|《春雪》:是什么毁了他们的爱情?


加拿大心理学家戈登·弗莱特曾指出: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分别是“自我导向型”、“他人导向型”和“社会期许型”。

“自我导向型”的人对自己设定最高标准,当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时,往往会陷入极度负面的情绪。

“他人导向型”的人对别人设定最高标准,总希望别人把事情做到最好,符合自己的最高要求。

“社会期许型”的人对周围环境设定最高标准,深信周围环境对他们寄予厚望,因而必须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

松枝清显的身上融合了这三种完美主义的全部特点,书中描写他从来都不让自己如白玉般的手臂弄脏,连手掌上的茧也从未磨出来过。

他认为“美是对最高禁忌的亵渎”,一次次拒绝了聪子释放的爱意,直到聪子即将成为别人的王妃,他才觉得聪子达到了最称他心意的姿态。

作为武士家族长子,清显的优雅跟俊美承担了家族融入传统公卿贵族阶层的重任,他甚至认为这是自己生存的意义所在。

三菱重工集团总顾问古久根和久先生,曾在一次对比中日制造业差别的时候说“日本人存在着完美主义,其实也在某种层面上严重束缚了人们”。松枝清显的完美主义同样也束缚了他对爱的勇敢追求,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和爱情观,这为后来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聪子即将与另一位皇族王子缔结婚约的前夕,清显的父亲松枝侯爵考虑到他和聪子青梅竹马的感情,问清显有什么想法?他只是回答没有什么想法,这件事跟自己毫不相干。

这是整部小说里他最后一次阻止悲剧发生的机会,他本可以阻止,但是他没有。

长久以来,清显小心翼翼地、竭尽所能地承担自己优雅完美的角色设定,他拒绝一切不够完美的人和事情。

过分追求完美主义使他极易钻入牛角尖,陷入阴暗的情绪中。对于事态的发展,他没有做过一丝一毫努力的反抗,任由时间流逝,最后陷入死局。

在天皇敕许婚约诏书下发的瞬间,清显才终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从各个角度爱着聪子。在皇权的威压下,在最不可能的禁忌里,在往前一步就是悬崖的恐惧中,清显总算找到了终极的完美,但是一切都已来不及。

纵观松枝清显在爱情中的表现,他一直在试图寻找百分百完美的爱人。他不知道的是,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恰好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完美主义陷阱

在成功学甚嚣尘上的时代,追求完美一直被视为值得称赞与鼓励的做法。我们紧盯目标、志存高远,我们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们在追逐完美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忘了完美主义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激励的同时,也挖好了陷阱。

澳大利亚一位高校的心理研究员曾说:“完美主义是一种心理问题,它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越追求完美,你的心理问题就越多。”

完美主义者极易拖延,出现情绪低落、焦虑、苛刻、极端的负面情绪。很多本可以做好的事情为了达到极致而一直拖延。于是在拖延中,欢喜变成了遗憾,炽热变成了妥协,自己也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完美主义悲歌|《春雪》:是什么毁了他们的爱情?


清显与聪子在一个雪天初吻后,原本可以像那些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一样,开始一段有笑有泪的初恋。但清显再次陷入了完美主义的陷阱,书中描写幼稚的高雅使他决心一段时间内不再与聪子见面。对聪子不断的来信和电话询问,他一拖再拖,从来没有给这段关系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

完美主义者极易挑剔他人,其本质是发自内心的控制欲。总想着自己才是一段关系中的主宰,一旦脱离了控制,就会产生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进而否定自己。

清显从小被聪子教导,他一直都是被控制的一方,这也加深了他的抵触与愤懑。直到聪子被宣布成为王妃的诏书下发后,聪子已丧失了一切教导自己的可能。此时的清显才第一次占据了主动,他开始频频跟聪子幽会,开始掌控一切。

聪子怀孕了,未婚先孕的她使得皇权蒙羞,松枝跟绫仓两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灾难。清显的完美主义对这段感情及两个家族的未来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之所以会落入完美主义拖延挑剔的陷阱,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一、长期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

松枝清显的成长环境使他深信,完美是高贵人格的标志。他压抑了自己内心各种汹涌澎湃的悲喜,并以此来保持完美的优雅。

在听到聪子拒绝别人提亲的时候,明明内心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但表面上仍然不漏痕迹。他觉得如同一张丢失的纸牌又悄悄回到手里,重新构成了一幅完整无缺的普普通通的纸牌一样。

在听到聪子被赐婚给另外一位王子的时候,明明内心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但表面上却异常平静。他觉得自己如同熄灭的蜡烛一样,不再照亮别人,但也不用再燃烧自己了。

完美主义悲歌|《春雪》:是什么毁了他们的爱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的情绪压制使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大幅降低。有时候特别想表达某种感情,但话在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实际上,即便最后二人迫于压力不得不分离的时候,清显也只是对聪子说“珍重”,他从来没有大声说过“我爱你”!

二、害怕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自己身上那些觉得不好的部分,都会尽力去避免或掩盖。久而久之,那些不完美的部分成了我们心底的一个禁闭的牢笼,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

完美主义者很难与他人建立联系,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看到“不完美的自己”,他们为自己心底的牢笼上了厚厚的枷锁。

因为聪子从小跟清显一起长大,她对清显的童年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清显觉得自己心底的牢笼在聪子的审视下无处遁形,所以他本能地采取了冷酷的态度,这实际上是他的一种自我防卫。不幸的是,这种防卫对于爱情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爱情中完美主义者最真实的恐慌,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源于自己。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杀的片甲不留的松枝清显,根本承担不起爱情该有的重量和磨难。

拯救爱情从接受不完美开始

其实毁灭爱情的不是完美主义,甚至也不是完美主义衍生出的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里说,负面情绪比正面情绪更具有价值。

所以错的不是完美主义和负面情绪,错的是我们解构完美主义的方式,错的是我们面对负面情绪的反应。

当它可能毁掉爱情的时候,有一点是我们首先要努力去做的,那就是:

学会接受对方的不完美、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任何一段感情,无论结局如何,当我们把时间点拨回到初次相见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我们眼中的彼此在当初是那么完美,以至于我们忽略了其他不完美的部分。慢慢地,我们成熟了、套路了,你哭着说怎么一切都变了,变的没那么完美了。

我说其实没有变,是我们的眼光变了。只要我们接受变化,接受对方的不完美,我们还是当初那个为爱奋不顾身的少年。

真实大于完美,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们解构完美主义的正确态度是将它作为追逐的方式而不是追逐的目标。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正确反应是与它们像老朋友一样和解而不是一味地去克服。

正如歌德所说:完美是上帝的尺度,而要达到完美的愿望,是人类的尺度。

完美主义悲歌|《春雪》:是什么毁了他们的爱情?


写在最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可能没有缺陷。”

爱情中真正需要我们寻找跟守护的,并不是那个最完美无缺的人,而是那个最让我们心动的人。

愿我们都能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也许我曾经很不堪,也许你曾经很落魄,但不完美的你跟我,将携起手来共同编织一段完美的岁月。这段完美的岁月,被称作爱情。

清显跟聪子没能救赎他们的爱情,在弥留时刻的恍惚中,清显喃喃地说:“刚才,我做梦了,又会...见面的,一定还会见面的,在瀑布下面”

他一定是回到了那个初次在桥上看到聪子的午后,那里的阳光灿烂,瀑布波光粼粼。他在桥下,她在桥上。他们凝望着彼此但没有说话,一切美好如初。

一只蓝色的蝴蝶飞舞,在纯清初显的盛世花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