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初讀《史記》,便被其大氣磅礴的文字所折服。

那撲面而來的氣勢,才氣逼人而又簡潔絢麗的文風令我著迷,並深深以為榜樣。

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眾所周知,《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又是我國最重要的史學著作之一。《史記》的影響有多大呢?就拿人們如今耳熟能詳的成語及典故來說,就有許多都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比如鴻門宴、臥薪嚐膽、四面楚歌、背水一戰、等等。

《史記》規模宏大、體制完備,且善序事理、通古今之變,因此影響了許多後世之作,比如它直接影響了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此外,它還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史記》的偉大不僅僅表現在它的“正統”和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還表現在其他方面。

1.不受官宦政治影響的獨立人格

《史記》的創作背景其實是作者的一段心酸史。年輕時司馬遷承父親遺志,繼任太史令,就曾許下修史的宏願。但因為一次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做辯護,因此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在身體和精神上給了司馬遷極大的創傷。在獄中,心靈的傷口非但沒有打消司馬遷著書的念頭,反而使他的這種想法越發強烈,最終出獄後,司馬遷廣採史料,實地調查,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的創作過程堪稱兇險與艱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司馬遷所遭受的迫害反而使他或被動或主動地與當時的官場政治進行“剝離”,實現更加獨立人格與思想的進步,這是《史記》之所以偉大的重要原因。

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若司馬遷在這之前沒有受過迫害,也許他還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個名副其實的體制官員,其所修史書也許只會成為一種迎合帝王之術的“政治工具”。

這或許就是時勢造英雄吧。

2.​文學性

《史記》不僅具有歷史價值,同時還是一部文學著作。魯迅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語言講究,簡潔,而且大氣磅礴。至於簡潔,《史記》記載了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一共三千多年的歷史,但所用篇幅也就五十餘萬字,可謂簡潔到極致。但這絲毫不影響《史記》的語言之美。舉例說明:

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語出《秦本紀》秦孝公致言)

不僅如此,《史記》對於歷史人物的刻畫也有獨到之處,寥寥幾語,人物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猶如讀者親歷一般。比如劉邦觀秦始皇喟然太息說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一句話就從側面勾畫出劉邦當時的心理活動和豪爽且不甘平凡的性格特徵。同樣的,對於項羽的性格刻畫也是一語中的:項羽見到秦始皇南巡時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

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在世家及列傳中,我們甚至可以將《史記》作為古典小說來讀。因為《史記》是以人物為核心的史書。比如在《越王勾踐世家》中, 越王的長頸鳥喙也在他的話語中得以體現:

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此外,司馬遷對越王的堅忍亦有具體描述:

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司馬遷對越王(人物)通過多角度的刻畫,既凸顯了勾踐異於常人的堅忍性格,又同時將其長頸鳥喙的小人形象進行展現,一個完整的越王就這樣立體而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3.著書嚴謹,取材廣泛

為了完成《史記》​一書,司馬遷曾周遊全國各地,對於史料存疑的問題,他甚至會親臨地方考察,以確保修史的嚴謹性。而對於有些事件或說法不夠統一的時候,司馬遷還會將各種論據都記錄下來,以供讀者參考。對沒有真憑實據的“三皇”,司馬遷也沒有將其列入書中,是以直接從五帝開始敘述。

事實證明,唯有忍辱負重才能成就偉大

正是由於嚴謹的態度和超脫獨立的人生態度,才促使司馬遷完成這部煌煌鉅著。司馬遷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向世人證明了他的智慧和能力,而《史記》也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