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石鎮:在田間地頭打好農業產業發展“組合拳”

三月的匯川,春色絢爛,位於匯川區毛石鎮毛石社區的黔毛種養殖生態觀光體驗園基地建設正忙。

記者在基地一期施工現場看到,挖掘機、沙石水泥運輸車不停運轉,數名工人正對基地建築進行修築、粉刷。

“黔毛種養殖生態觀光體驗園項目預計總投資5000萬元,分三期建設,建成後將集農產品種植、畜牧養殖、生態觀光、肉禽直供社區功能為一體。”貴州黔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世彬介紹。

據瞭解,基地建設前期,該公司已在當地流轉土地2000畝,其中,800畝以青脆李種植為主,150畝規劃生態畜牧養殖,50畝規劃戶外生態山地運動公園。

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土地作用?該公司定下種養殖一體化發展的路子——種植的同時發展林下養雞、利用果園山地青草飼養肉牛。

“去年,青脆李種植收入達80多萬元,散養2000只土雞收入20萬元。今年新育的1000只雞苗已儲備完畢,目前存欄肉牛40頭,計劃今年擴增至1000頭。”楊世彬樂呵呵地說。

筆者瞭解到,貴州黔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為新田世彬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去年,隨著合作社發展壯大,楊世彬便與合夥人商議,成立公司,採取“企業 農戶”發展模式發展產業。

“成立公司,也不變促農增收的初衷。”楊世彬告訴筆者,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當地村民除流轉土地給公司獲取流轉費外,還可到基地務工賺取務工費,“在合作社務工,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原來在此務工的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目前仍有30多人在基地務工。”

中壩村脫貧戶趙太均是基地務工人員之一,說起這份“家門口”的工作,他給筆者算起了收入賬,“每天工資是100元,我家還流轉了30畝土地給公司,保守算下來一年至少1萬元打底。”

陽春三月,毛石鎮白花村處處都是金黃色的油菜花。

“高興撒,今年養蜂又是大豐收。”養蜂人王遠登笑道。

王遠登曾是白花村的貧困戶之一,兩年前,他在村支兩委的支持下發展蜜蜂養殖,去年,僅靠養蜂一項就收入20餘萬元,不僅自己實現了脫貧,還帶動了周邊5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我養了750箱蜜蜂,今年繼續當好‘致富帶頭人’。”王遠登信心滿滿。

據瞭解,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毛石鎮白花村通過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種植菜椒、朝天椒、二荊條等高經濟作物,在培育發展職業椒農同時,打通產銷渠道,去年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00元,實現全部脫貧。

“目前辣椒基地育苗大棚的辣椒苗已培育完成,農技人員也在為農戶講解種植技巧,不久後便會開展移栽工作。”白花村黨總支書記張宗林告訴筆者,今年該村還將發展烤煙種植1200餘畝。

毛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政表示,“下一步,毛石鎮將堅決克服疫情影響,緊盯‘一村一品’和短平快項目,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助農增收,凝心聚力為匯川區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貢獻力量。” (雷家豪 熊曉明)

毛石镇:在田间地头打好农业产业发展“组合拳”

點擊查看人民網貴州頻道新冠肺炎疫情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