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綠」起來——西宋集鎮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特色小鎮

农业产业“绿”起来——西宋集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小镇

农业产业“绿”起来——西宋集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小镇

編者按:曾經,“雞鳴聞三縣”的淮陰區西北偏遠小鎮,是西宋集揮之不去的標籤。現在,連續兩年奪得區差別化目標考核一等獎,實現“雙連冠”;黨的建設、招商引資、農業農村、政法綜治等多項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社會治理工作得到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的肯定和區委書記的專門批示……從“雞鳴聞三縣”到“窪地崛起夢”的華麗蛻變,西宋集鎮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农业产业“绿”起来——西宋集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小镇

時值盛夏,在通向西宋集鎮跨洪村的鄉道上,路南的1000多畝瓜蔞油綠碧亮、茂密旺盛;路北的2000多畝優質稻米和400多畝無公害蔬菜隨風飄蕩、搖曳身姿。再往前走,一大片在早春就栽種下的4萬多棵石榴苗已經長成成樹等待掛果,還有400多畝從山東引進的金銀花靜等吐芬……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西宋集鎮生態農業產業園內各自盡展碧綠活力。

西宋集鎮黨委書記範曉東跟記者介紹,鎮域資源豐富,可謂地多、水多、人多。黃土地裡掘“黃金”,西宋集鎮確立了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特色小鎮的路子,走上了綠色發展的振興之路。

一個核心 打牢“綠”的基底

日前,從滬江牧業傳來好消息,一期進場的2000多頭母豬種豬已經順利產子,豬場的集體宿舍一瞬間壯大了隊伍,熱鬧了起來。項目負責人馮雲一邊在監控室觀察著母豬和仔豬的活動情況,一邊介紹說,這批種豬早於4月底進場,經過一段時間的繁育,數量已經擴充到近1萬頭。“按照這個速度,到明年年底出欄商品豬20萬頭不成問題。”

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特色小鎮,總投資10億元的滬江牧業毫無疑問成為了核心擔當。

綠色發展體現在項目的配套設施上。年產20萬噸的飼料加工廠是豬場的食堂,每分鐘一噸的生產能力,全天候為上萬頭豬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和營養。綠色發展絕不能有絲毫汙染,如何處理豬的糞便靠的是年產1萬噸有機肥料廠。廠區內配套建設了擁有20條生產線、日處理量達200噸糞汙的有機肥發酵槽,豬舍內的糞便通過漏糞板直接輸送到發酵槽,一段時間後,經過加工的豬糞很快能夠變廢為寶。

廢物利用在這裡被髮揮得淋漓盡致。20兆瓦光伏發電以及裝機容量1.4兆瓦沼氣發電廠的電量直接輸送給豬場內所有的現代化設備,每年可為企業節約用電200多萬元。

以滬江牧業為樣本,西宋集鎮持續引進眾盟生態養牛等一批農牧結合的項目。確立了農業龍頭項目為核心,西宋集鎮走出了生態循環農業特色小鎮的第一步路。

四面輻射 彰顯“綠”的特色

核心區滬江牧業輻射區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處便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瓜蔞枝繁葉茂、長勢喜人。其中有一片已經掛滿果實,像一個個綠色的小燈籠懸吊在樹下,豐收在望。這裡就是位於跨洪村境內佔地1000畝的中藥材產業園基地。

大手筆拉開框架。西宋集鎮打造的生態循環特色小鎮坐擁萬畝良田,核心區之外輻射包括跨洪、王碼、三園等8個村集體。除了中藥材產業園只佔據了十分之一之外,剩下的用於種植優質稻米、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大棚等,不斷擴充了小鎮的內容。不侷限於傳統的種植項目,該鎮還引進了石榴、金銀花、雪菜、甜高粱等特色化種植項目,提高了土地產出,實現了土地規模經營和高效利用。

種養結合顯特色。在小鎮裡,以沼氣為紐帶建起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在園區內建設大型沼液池,通過管道將沼渣、沼液等有機肥直接輸送到地頭,用於萬畝農業產業種植基地的灌溉、施肥,構建起“豬牛—沼/肥—蔬菜+果樹+水稻”生態農業循環鏈,不僅把畜牧業產生的糞便變廢為寶,也大大改善了土壤質量,提高了畝均產出效益。

三產融合 放大“綠”的效益

“通過流轉土地,兩年沒到我們脫貧摘帽了,一塊地就是一桶金啊!”位於輻射區的省定經濟薄弱村戴梨園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柱樂呵呵地說。

农业产业“绿”起来——西宋集镇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小镇

錢從哪裡來,掰著手指頭王國柱算起細賬:村裡成立了土地耕作服務社,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種植了206畝花椒、180畝優質水稻。成立代梨商貿有限公司,從事“代銷”工作,經營土雞蛋銷售,每年收入可達10萬。招引嘉勝、旺盛船務公司,每年稅收開票11萬……“村集體收入當然節節高。”截至目前,戴梨園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已有20多萬,預計全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可突破50萬。

戴梨園村的華麗蛻變是西宋集鎮集體主導帶動發展的一個縮影。“綠色發展首先要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因此集體主導是增收增效的關鍵。”範曉東介紹,西宋集鎮出臺鼓勵政策,鼓勵村集體、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跨村到特色小鎮項目核心區流轉土地,調整產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道路,不斷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實現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進一步加快了農業大鎮向生態循環農業特色強鎮轉變的步伐。

截至目前,全鎮共流轉土地9853畝,其中村集體主導3884畝。共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42個,成立土地耕作服務社12個,創辦家庭農場、合作社142個。參與實施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尤其是省定經濟薄弱村王碼村,2017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8萬,成功摘掉貧困村的窮帽子。蔣渡村、新園村、洪北村等均已成功轉型升級,走上農業產業化道路,實現了村集體持續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