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筆下的月亮,折射出心靈的光芒,閃現著迷人的奇光異彩

詩人都十分善於捕捉情緒剎那間的微妙變化,從尋常景物中找出一個“聚焦點”,表現出常人共同體驗中與人不同的特殊感受。李白與蘇東坡都有許多對”月亮”的描寫,傳達出詩人特定的性格、情感和內蘊。

一、李白筆下的“月亮”

李白寫“月亮”,善於通過不同環境、不同角度,表現“月亮”的靜態與動態,使得靜的月有人格、有思想,動的月,有節奏、有情致。“月亮”成了詩人心靈的一面鏡子。

兒時眼中的“月。”《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這裡的“月”,照出了詩人的一顆童心。其“呼”快言直語,“疑”又顯示出沉思遐想。

寂寞孤清的“月”。隨著年歲增長,加之仕途坎坷,詩人頻添愁緒:“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一個“虛”字,清冷空寂,愁情難填。“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更從動態“卷、望、嘆”的系列動作中,寫出內心的孤苦寂寞。

愁悵滿懷的“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放鄉”,是詩人對遠居他鄉、追求名利的一種反思。他厭倦爾虞吾詐的官場生活,一時又沒有出路,便借酒澆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意微醺、狂放中透著淒涼。"三人"更反襯其孤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酒酣神迷,似醉非醉、且歌且舞,樂景中寓有哀情。

以月為友的“月”。詩人性格孤傲,與”月”結為神交摯友,“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把“月“當作知己,“唯願當歌對明月,月光長照金樽裡。”這杯中物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少的伴旅,罔現實的追求而不可得的痛苦與憂憤,又使他“舉杯澆愁愁更愁”。

寓寄志向的“月。”詩人志向高遠,但在封建制度的約束下,又能有多少作為呢?“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不失豪放、自信。“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不失大度和慷慨。“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寫出他對權貴利祿的輕蔑。“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庾明。”更顯他探求的心願和決心。

象徵品格的“月”。詩人對事業有執著的追求。“白露垂珠滴秋月”言其品性高潔。“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喻行為高尚磊落,不可阻攔。“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於美景中寓寄對美的嚮往。

同情民眾的“月”。

他關心人民疾苦,寫征討南詔給百姓帶來的災難:“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他同情勞苦群眾:“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又歌頌冶煉工的勞動:“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詩人通過“月”,寄託了對國家與民的關切之情。

揭穿時弊的“月”。他直視人生,敢於揭露時弊,他寫帝王的荒淫腐敗:“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墮江波。”他同情宮女的淒冷生活:“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又為宮女申訴哀冤:“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裡人。”在詩人調度下,“月”臨征途見悲壯,照進深宮現不平,且以“明鏡青天”諷刺帝王之昏腐。

掛念朋友的“月。”詩人重友誼,廣交遊。“月亮”則是他的信使和坐騎,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還有“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他又以月色為禮贈友:“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為表示對友人的思念,採用形象比喻:“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他機智地借景抒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表示友誼長存,期望他日再相聚。

寄託希望的“月”。詩人愛月色的多彩多姿:“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散盡清輝發。”甚至陶醉得樂而忘返:“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他尤愛“長安一片月,萬戶搗夜聲”的人間美景,更希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普天之下共享盛世太平。

二、蘇東坡筆下的“月亮”

蘇東坡愛月、詠月、惜月,翻開《東坡樂府》,二百八十多首詞中,寫月的竟有九十多處,對後代詞人的影響很大。自然界的月,在他的筆下瑰麗奪目、千姿百態。

黃昏的月:“畫簷初掛彎月”。

窗前的月:“壁月瓊技”,“虛簷轉月”,“明月窺人”。

春夜之月:“淡月朦”。

秋末之月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月明千傾”。

泛舟觀月:“一江明月碧琉璃”。

憑欄看月:“銀漢無聲轉玉盤”。

縱目望月:“水連芳草月連雲”。

異鄉之月:“三更月到床”,“月明如霜”。

離鄉對月:“明月明年何處看?”

酒興時之月:“對酒捲簾邀明月”。

夜行時之月:“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失意時之月:“月明多被雲妨”,“誰與共孤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詩人們愛月、惜月、詠月,留下了大量情趣盎然、膾炙人口的華麗詩章,怡養了人們的情操,充實了祖國的文化寶藏。


詩人筆下的月亮,折射出心靈的光芒,閃現著迷人的奇光異彩

(配圖來自頭條免費圖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