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從1977年恢復高考開始算起,高考制度已經連續不中斷地執行了43年。在這43年裡,中國大學的招生錄取方式,卻發生了很多次變化。2020年,在舞臺上風光了多年的“自主招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退出舞臺,緊跟著上場的,是一個名叫“強基計劃”的演員。

有人說“強基計劃”是“自主招生”的替身,繆老師不這麼看。雖然在外行人看來,兩個演員外形相似,但在內行人看來,不管是從容貌、體魄,還是舞臺上的角色,他們倆都有所不同

到底這兩位演員有什麼不同呢?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感受一下柏拉圖(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凝視吧

一、曾經的自主招生——何其輝煌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這一份文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文件中的要點有兩個,簡單來說,一是自主招生停止、二是強基計劃啟動

咱們先說前者,再說後者。自主招生運行了這麼多年,雖說標準和細則一直在改,但是政策一直都在,為什麼說停就停了呢?

2003年推出自主招生,主要是為了解決高考中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招生只看分數,卻不能展現能力”,比如“一次考試決定錄取結果”等等。為了讓那些在某些學科上有突出能力和擁有突出創造能力的孩子,有機會被更好的大學錄取,自主招生政策應運而生。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阿基米德,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

2014年之前,自主招生是一個標準的“小眾政策”。之所以說它是小眾政策,是因為家長和考生關注度低,而且政策優惠幅度相對也不大。那個年代,是屬於保送生和加分政策的。此後,隨著保送生門檻調高、門框變窄和加分政策的收緊,自主招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在社會關注度提升的同時,自主招生也被很多商業機構盯上了。取得自主招生資格很容易、最終成功率雖然非常低,但是一旦成功就十分“划算”,導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弄虛作假非常嚴重,尤其是專利、論文和競賽成績。

雖然從2016年到2019年之間,政策頻繁的進行調整,希望能夠規範整體招生情況,但不得不承認實際效果不佳。而家長和考生在高一、高二就參與到自主招生大軍中,身心俱疲,浪費了大量金錢不說,絕大多數人都是空手而歸

這種情況下,自主招生政策被取消,可以說是必然。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愛因斯坦

二、自主招生和強基計劃的不同——並非改頭換面

接著咱們再來說說強基計劃和自主招生的區別,究竟有那些?

第一點:招生院校數量不同;第二點:招生專業導向不同;第三點:錄取方式不同。

先從院校範圍說起,強基計劃目前只有36所大學招生(未來會有更多大學加入),全部都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大學、曾經的985工程大學。而曾經進行自主招生的院校,足足有90所之多,既有上面的36所大學,也有曾經的211工程大學,甚至有北京語言大學這種非211大學。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發佈第一張元素週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

目前,強基計劃招生院校有(按地域劃分):

北京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上海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廣東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的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江蘇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湖北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的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陝西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山東的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遼寧的大連理工大學;吉林的吉林大學;黑龍江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的浙江大學;安徽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的廈門大學;重慶的重慶大學和甘肅的蘭州大學。

在雙一流評選中,被歸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大學B類的3所原985工程大學:湖南大學、東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都沒有出現在這個名單之中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進化論奠基人,生物學家,達爾文

再來說說招生專業的導向吧。曾經的自主招生,每所大學招生的專業,都是自己來圈定,報教育部審核,大家並沒有統一的傾向。有些大學,把自己的優勢專業或者是社會普遍認為是熱門的專業放到自主招生計劃裡面;有些大學,則偏偏把自己的弱勢專業或者社會普遍認為是冷門的專業放到自主招生計劃裡面。

現在的強基計劃,就完全不同了。不管在哪一所學校,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都有非常明確的特點:服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你可能會問,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什麼意思呢?

繆老師來解釋一下,所謂服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就是招生專業要跟當下國家發展的目標相契合,哪些專業利國利民,適應國際環境,符合國家現階段的發展水平,就招哪些專業。這麼一說是不是清楚了很多?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郭沫若在研究甲骨文方面頗有建樹,算是古文字學家

三、強基計劃與中國現狀——相得益彰

中國現在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我們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經濟總量非常高。我國的人口眾多,市場很大,但還算不上是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在應用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是在基礎學科的研究方面,卻還距離世界先進國家有比較大的差距。在人文社科領域,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需要在未來得到傳承;作為所有學科之基礎的哲學學科,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

所以,現在的強基計劃,招生範圍集中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哲學、古文字學這七個學科。前五個學科,都屬於理學學科,他們是很多其他理學學科和工學學科的“根”,這些學科培養出大量的人才,其他理工科的研究和應用領域,自然是跟著受益。

華為負責人任正非就多次談到,華為能在5G等關鍵通信技術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華為的“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以及120位化學家”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微分幾何之父,數學家陳省身

後兩個學科,哲學經常被嘲笑是“找不到工作的專業”。但我們要知道,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他基本上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而古文字學就更不用說了,咱們的文明如果沒有文字,也就失去了載體

說完了錄取的專業,咱們再聊聊錄取的方式吧。

以上學校這7個學科,除了招收強基計劃的學生,也接受純文化分考入的學生。舉例說明:以前某學校的數學專業,招生100人,都是通過高考後的志願填報錄取,全看分數。有了強基計劃之後,95人依然採用以前的錄取方式,5人納入了強基計劃的錄取。

那麼這5個學生的錄取,能享受什麼樣的優惠呢?這就要說到強基計劃的優惠模式了。

以前的自主招生,簡單粗暴的直接給予分數優惠(一般不超過20分)。現在的強基計劃,高考分數佔比不少於85%,學校測評佔比不多於15%。優惠從分數,變成了一個比例。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空氣動力學家,火箭之王錢學森

四、參與強基計劃——躍躍欲試

為了享受這種優惠,又要提前做哪些準備呢?

第一步,你要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如果自己參加高考正常發揮,大概可以考進哪一所大學呢?跟這所大學收分比較接近的大學又有哪一些呢?這些都可以通過歷次考試成績和往年錄取情況獲知。如果你距離考上上面36所大學,還有30分以上的差距,那你入圍強基計劃的幾率並不高。

第二步,你需要關心以上大學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2020年是政策實施第一年,所以缺乏往年的招生情況作為參照。學校具體的選拔方式,無論是筆試、面試還是體測(體測可能不佔分數,卻可能擁有一票否決權),程序和標準都會在招生簡章中進行公示。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人,李遠哲

第三步,你要知道整個強基計劃的招生流程。在3月底,絕大多數高校公佈強基計劃招生簡章;4月份,有意向的考生進行網上報名;6月份,還是正常進行高考;高考出分後,大學依據高考成績篩選入圍考生名單;7月初,高校組織全面考核,確定最終結果。所以,根據整個時間表,你做好自己的安排吧。

第四步,你要了解一些筆面試的相關知識。過往大學在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招生中的筆試、面試相關題目,還有參與者的經驗,都可以拿來參考。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中國克隆之父,生物學家童第周

當然,還有幾個跟大家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必須交待一聲:

比如有人會問:競賽生會不會在強基計劃錄取中佔有優勢呢?

我的回答是:如果成績非常優秀,會在錄取中佔據一定優勢。這個是從往年多種錄取方式的規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至於這個優勢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體現呢?不外乎免筆試、或者筆面試分數傾斜等等,不同學校的政策是不同的,你可以到招生簡章中去尋找答案。

也有人會問:除了按照自己的成績來選擇,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學校的方式嗎?

我的回答是:你要參照學校的優勢,看看是否能匹配自己的意願和特長。比如一所大學是否坐落在你非常喜歡的城市;比如你很喜歡哲學,是不是剛好可以匹配一所哲學特別強的大學。

高中成績挺不錯,基礎學科學得好,這種高考方式一定適合你

老子,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

還有人會問:作為家長和考生,需要在高考前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嗎?

我的回答是:不太需要。之前自主招生的弊端就是“勞民傷財”,現在的強基計劃,用高考成績作為第一輪篩選標準,實際上減輕了普通家庭的負擔。但是適合學習競賽,並且最終希望用競賽成績打動高校的學生,還是需要付出一定時間拼競賽的。對於那些不打算花費大量精力籌備競賽的孩子,你需要在高考前認真思考一個問題:不管你的目標大學和專業是什麼,你如何證明你的選擇是從心而發?你希望用什麼樣的材料來證明你在某一個學科方向的特長?

總之,強基計劃不是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它是一個新興物種。政策實施的狀況如何,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只有等第一年錄取結果出來,才能予以公正的評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