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文章有严重剧透,介意者慎入。

电影《浪潮》的故事,由一个问题引出——“独裁专制在德国会重演吗?”

二战之后,德国接受民主教育,强调个性与自由,抨击法西斯独裁专制政府。故事发生在某所高中,男主角赖纳·文格尔在“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中,教授“独裁统治”的课程。他面对自由散漫的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你们认为独裁统治在现在的德国,不可能重演,对吗?”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面带讥笑,摇头说绝不可能。因为他们认为民主制度深入人心,法西斯独裁那一套在如今的德国,已没有生长的土壤。

于是,老师心血来潮,提出大家一起做一个试验。“浪潮”在这个背景下开始了。

提出“浪潮”运动的男主角赖纳·文格尔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在柏林念过大学,在克罗伊茨贝格待了五年,那里是德国反传统和左翼运动中心。他还参加过德国传统的左翼游行活动“五一游行”。可见,赖纳是一个反权威反专制的左倾自由主义拥护者。但,在影片的后半部,他对自己设计的“浪潮”运动沾沾自喜,享受学生对他的崇拜,甚至认为指出他错误的妻子是嫉妒自己受学生爱戴,深陷权力陷阱而不自知。

短短一周时间,整个人都发生了异化,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男主角赖纳·文格尔,“浪潮”行动的发起人。

而原本只是一场试验、一个玩笑的“浪潮”运动,却在一周之内,席卷了整所学校,使人不由自主地沉溺其中,变得暴力排外,最终,走向染满鲜血的末路。

这一步步到底如何实现呢?导演在影片中带领我们,围观了整个过程。

第一天

赖纳·文格尔在提出这个试验之后,对所有参加的同学提出了第一个要求。

1、确立核心领导角色。

表决之后,确定赖纳·文格尔成为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我们简称他为“T(teacher)”。他提出,所有成员必须尊重T(不能直呼其名,而要叫“文格尔先生”),只有经过T的允许才可以起立发言。

在此之前,课堂氛围一直很自由,学生们可以随意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对T的这个要求提出了质疑。

T解释说站起来有利于身体血液循环,在这里利用狡辩和话术让学生接受了这个要求,第一次确立了自己的集体核心地位。同时,他强调了纪律性以及集体荣誉感。

第一天结果:对于自由散漫、玩世不恭,信奉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学生们来说,他们觉得T提出的活动十分有趣。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胆小鬼蒂姆是最拥护T的学生,在课下仍然称呼T为“文格尔先生”。

第二天

上课时,T提出了新的要求。

2、打破小团体,重新安排座位——好学生和坏学生坐在一起。

此时,无法接受T安排的理性姑娘莫娜第一次提出抗议,她觉得这样对坏学生不公平,像是拉出来被展览。T反驳她,从来没有坏学生,只有某一科成绩不好的学生,每个人擅长的科目不一样,坐在一起刚好可以互相帮助。同时,他提出,“如果抄袭可以使得集体都有好成绩,则此行为允许。”

这是我认为,T第一次对他们的错误引导。

它的潜台词是什么呢?

就是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漠视、罔顾约定俗成的规则。

而在三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们中间,这种默许一旦被认可,非常容易上升为漠视法律——后面也的确出现了这种情况,同时,还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个暗示,即群体中核心领导的意志高于一切,外界规则不可约束。

3、树立敌人,区分“你”“我”。

同样在这节课上,T为这场运动打造了凝聚集体的“我”,以及区分群体的“你”。

他开玩笑般将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程班作为假想敌,认为“无政府主义”最终会演变成你争我斗,而“我们”可以互相帮助,让集体更加强大。

4、确定运动的制服:白衬衫和牛仔裤。

从这一步,运动开始排除差异化,个性开始被集体同化。

第二天结果:同学们主动维护T的决定。T由最开始大多以提议的形式与同学们沟通,逐渐转为直接下达指令。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蒂姆穿上了白衬衣和牛仔裤,烧掉了其他衣服。

第三天

5、行动正式命名为,“浪潮”。

6、确定了“浪潮”的Logo。

7、群策群力将“浪潮”扩大化。同学们自发提出建立专门的网页等等。

在这堂课,T对孩子们进行了第二次错误引导。

小公主卡洛因为觉得穿白衬衫不好看而没有按照T的要求穿制服上课,在课堂上,她数次举手想回答问题,T都对她视而不见。

这给了所有同学一个错误认知,即不遵守“浪潮”规则的人,就是群体外的“你”。而T的视而不见,代表可以以群体的名义对外人施加不友善行为。而这种规则一旦被确立,则不友善行为极易上升为更可怕的攻击行为。

这是“浪潮”异变的开始,所有人都没有发觉,这场运动正由一节号召集体荣誉和团结的体验课,悄悄转变为一场群体无意识施展暴行的活动。

夜晚,最开始就反对“浪潮”的富二代凯文因为怕被孤立,违心要求加入“浪潮”,为了显示自己对“浪潮”有用,提出了一些更过分的建议。他们到处张贴“浪潮”的标志,甚至爬上市政府大楼,喷染“浪潮”的痕迹。

事态逐渐开始失控。

第三天结果:孤立的人开始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浪潮”运动开始形成以蒂姆为主的核心小团体。同时,“浪潮”的成员开始挑战法律法规,危及自身性命。

第四天

8、学生自己创造的“浪潮”问候手势,被T认可。

部分学生开始意识到“浪潮”的危害性,小公主卡洛和理性姑娘莫娜联合起来,写了讨伐书,并且想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所有同学。在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点,“理性姑娘”莫娜建议小公主卡洛在写讨伐书的时候,夸大“浪潮”的危害,谎称“浪潮”成员对低年级学生动手,卡洛拒绝了,坚持即使是讨伐书也要实事求是。——莫娜某种程度上是导演专门设置出来作为对比警醒的角色,她数次出言,指出“浪潮”的本质,本应是理性民主派的代表。却在讨伐所谓“独裁专制”的“浪潮”时,不惜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可见,有时候民主自由也会披上所谓“人权正义”的大旗,去干一些龌龊的事情。

同时,讨伐行动泄露,开始有人威胁到卡洛和莫娜的安全。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浪潮”与帮派发生冲突,胆小鬼蒂姆掏出手枪,吓跑了帮派。他的行为更加极端。

第四天结果:“浪潮”群体意志形成,开始裹挟一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加入者,将成为敌人。

第五天

彻底失控。

T看到了“浪潮”成员在市政府大楼涂鸦标志的报道,意识到已经开始失控。他严厉地批评了学生们,同时邀请所有学生来参加自己指导的水球比赛。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胆小鬼蒂姆向T告密,被T拒绝。

水球比赛中,所有“浪潮”成员身着白衬衫和牛仔裤,充满激情地给T率领的球队加油打气。小公主卡洛和理性姑娘莫娜潜入球场,散发讨伐书。这件事引起了群体斗殴事件。而在夜里,T的妻子指责他,T却认为他的妻子是嫉妒他受学生们的爱戴。

妻子的离开,让T开始反省,他意识到,是时候停止这一切了。

第六天

最后的集会,最后的结局。

T通知所有“浪潮”成员在大会堂开会。集会中,他慷慨激昂,煽动所有同学的情绪。群情激昂之下,成员将“异见者”扭上讲台,即使片刻前他们还是朋友和同学。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影片最初自由散漫的课堂。


电影《浪潮》,唤醒群体暴力行为的,也终将被“浪潮”吞噬

影片最后整齐划一的手势,单调统一的制服。每个人都沉溺于集体的荣耀之中,忘记了个体的存在。


当所有人都即将丧失理智的最后一刻,T再次问出了那个问题——

“所以你们还认为独裁统治在现在的德国,不会重演吗?”

T宣布,“浪潮”结束了。学生们非常愤怒,他们认为“浪潮”并非毫无意义的,也许做法错了,但可以改。但T否认了“浪潮”的本质和全部。

胆小鬼蒂姆从“浪潮”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T的全盘否定,让蒂姆痛苦不堪,他掏出手枪,自杀而死。T被警察带走,所有人都仇恨的望着他。

血染的结局。

赖纳·文格尔一步步唤醒了“浪潮”这个群体的意志,并最终被“浪潮”所吞噬

而打着集体之名的群体暴力行为,却还在不间断地、不间断地,持续上演着。


我是文冰,只谈感受,毫无理性。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