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陵墓為何600多年都沒人敢挖?

黃益坦


我覺得可能不是不敢挖,而是不知道怎麼挖,在哪兒挖。

朱元璋下葬的時候,南京應天府十三個城門,每個城門都同時出來一隊皇家馬車,朝向不同的方向,不知道哪個馬車是真哪個馬車是假,歷史就是這麼記載的。因此,到現在也沒有人確定他是不是真的葬在了孝陵裡。有人據此猜測是因為他生前殺人太多,怕被仇敵惦記,才想出這種計策。

後來有專家進行研究後表示他很可能就葬在明孝陵裡,因為這座陵墓是他花了幾十年的心力打造的,並且他的愛妃在這裡埋葬。他在墓葬裡設置了很多機關,危險重重,這也是沒人敢盜墓的原因之一。據記載,他的墓葬有大堆鵝卵石,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觸發機關,大量的石塊頃刻掉落,將墓穴裡的人活埋。

他的墓葬還非常的彎曲,裡面和迷宮一樣,如果沒有特殊的工具,根本不可能打開。

最後一個方面是地勢,明孝陵是整個嵌進一座山裡的,這即使是在現代也很難完成。所以他的陵墓保存的非常完好。


三毛三毛


朱元璋的陵墓為何這多年都沒人敢挖?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十三陵中埋葬了13個皇帝,而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那三個沒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是誰呢,朱元璋就是這三個皇帝中其中一個。


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寢在南京,叫明孝陵,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朱元璋生前選擇的陵寢位置在玄武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這可是一個風水寶地,相傳這裡只能興旺一人。


(明孝陵石像)


這還有一個小故事,南朝梁代的一個名僧叫寶誌禪師,他生前發現這兒風水極佳,於是死後就把自己安葬在這兒。


朱元璋發現了這個風水寶地,也聽說了這個寶地只能興旺一人,於是就把這個禪師的墓遷走了。


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命令民工開始修建自己的明孝陵,開始修建的第2年馬皇后就去世了,所以馬皇后被提前葬入了明孝陵。


馬皇后的一生以“慈孝”出名,奉行“以孝治天下”,封號“孝慈高皇后”。所以把這個陵墓命名為“孝陵”。


明孝陵的修建先後動用了10萬多人,到永樂三年正式修建完畢,經歷了整整25年的時間。


明孝陵的面積170萬平方米,也是規模最大的陵墓之一,參照了唐朝和宋朝帝王的地宮設計,整個建築恢宏大氣。


明孝陵亭臺樓閣樣樣具備,整個陵墓四周松柏錯落有致,四季常青,陵園整體上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明孝陵石像)


當年陵園剛建成時還放養了數千頭梅花鹿,每個路都有銀牌標誌,還印有“盜宰者抵死”的字樣。建成後為了保護陵園,安排了一萬多人專門來看護陵園。


數10年後,太平天國戰火燒到南京,明孝陵差點毀於一旦。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曾國藩奉命修復明孝陵,使得這位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寢得以恢復。


一直到今天,明孝陵經過了600年的戰火紛飛,除了牆漆有些剝落,牆體局部輕微坍塌,個別地方出現細小裂縫,其他都保存完好沒有任何破損。當然地宮中的寶物也一樣完好無損。


那明孝陵為什麼能夠安然度過這600年呢?


1、特殊的防盜措施


明孝陵本身就是由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改造而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獨龍阜,以往的石頭皇陵建造都是從上向下扒開,一直扒一個深穴,然後在這個深穴內建成一個陵寢,建好後再封頂。


可是明孝陵建造時採用的是對著山體橫向鑿開,把內部挖空建成一個懸宮,然後再把這個橫向墓道封好。這樣的建築是堅固無比的,如果沒有炸藥盜墓賊從頂部盜墓那是行不通的。


這樣的一個橫穴式設計,橫向墓道就是通向陵墓的唯一通道,而對於這個橫向墓道的位置也是經過了充分的考慮和反覆的推敲,墓道口偏向一側而並非在正中間,進入這個墓道口後,墓道就像迷宮一樣彎彎曲曲沒有一點規律,這也增加了盜墓者的難度。


最關鍵的是地宮口到底在哪、是怎麼樣被封住的,這都是個謎,盜墓者根本就找不到入口,就更談不上盜墓了。


(明孝陵導圖)


再者設計者採用了古代流沙防盜的方法,那就是在墓頂上人工填充了鵝卵石層,一旦受到震動,鵝卵石便會發生滾落,鵝卵石滾落就有可能把盜賊活埋,這也是增加防盜的措施之一。


可見明孝陵的設計堪稱完美!


為了防止盜墓,還有一個迷惑人的事情:朱元璋死後,出殯當天有13支送殯隊伍同時出發,這13支隊伍車馬、人數、規格都相同, 除了少數幾個知內情的外,其他人就不知道哪一個的棺材中是朱元璋了。


2、歷史機緣


明孝陵能夠保存完好也有歷史原因,明朝初期守護皇陵的軍隊就一萬多人,朱元璋死後都是他的子孫作為歷代皇帝,出於他們對朱元璋的愛戴肯定對皇陵倍加保護。


到了清朝,清政府為了收買民心特地下令保護明十三陵及明孝陵,康熙繼位後,每次南巡到達南京,必定到明孝陵祭拜。


康熙皇帝的態度和禮數,出乎了父老鄉親數萬人的意料,沒有不受到感動的,同時他也派人保護明孝陵。


(明孝陵)


即使一直到了民國,孫中山也帶著官員到南京明孝陵,祭拜這位明朝開國皇帝。 從康熙到孫中山足以看出歷代對明孝陵的重視程度,這不僅反映了每個朝代對這個古建築的重視,也反映了對這個明朝開國元君的尊重和愛戴。


到了民國蔣介石定都南京,明孝陵就在南京市區附近,自然就使得明孝陵得到了有效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國泰民安,中國日益強大,國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升,文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所以說從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明朝滅亡,還有接下來的清朝及近現代的每一個政權,都對明孝陵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3、地理位置


明孝陵的位置在南京政府的附近,即使在動盪年代也有軍隊駐紮在這裡,這個位置本身就是對明孝陵的一種有效保護。


(明孝陵)


明孝陵堅固無比加上它特殊的防盜措施,憑當時的盜墓工具是是很難打開的,除非使用炸藥。


即使如果遇上孫殿英那樣的盜墓大賊,他也得顧及明孝陵的地理位置不會製造出太大的動靜。

所以說明孝陵有了靠近南京政府這個優勢,盜墓者即使有賊心也沒有賊膽。


作為我國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建築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明孝陵被列為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景點,理應受到特別保護。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朱元璋的墓雖然建得也不錯,但是那裡有不透風的牆。

你再牛的墓,總歸是墓,歷史上官盜的事情多了去,你一兩個盜墓賊挖不開,人多了可就保不準了。我們想想慈禧墓,雖然也異常堅固,但是被孫殿英炮彈一炸還不是挖了。

不敢挖其實說到了重點,不是說裡面有多複雜,有多強大的機關和鬼神使盜墓賊害怕,這些雖然有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敢挖的人除非活膩味了。

得以保存,我們得從歷史上找真相。

沒膽量挖的“陵墓”

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第一任皇帝,他的陵墓自然屬於明朝第一個帝王墓。而朱元璋陵墓的選址在南京紫金山,就山而建,是典型的唐宋風格。帝陵(孝陵)從洪武十四年建,歷經25年完成。

建成後的第二年,馬皇后去世葬於孝陵。1398年,朱元璋也去世後與馬皇后合葬入陵,由建文帝一手操持葬禮。

從那以後,建文帝便在帝陵組建駐紮了護陵軍隊――孝陵衛。從這時開始,孝陵衛一直伴隨到明朝滅亡。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孝陵衛由5所夠成一衛,和當時的錦衣衛制度差不多,每所的人數為精挑的1120人,整個孝陵衛為5600人,實行世襲護陵。這種嚴密的把守,除非真是盜墓賊活膩味才會打陵墓主意。

陵墓保護得當

雖然明朝覆滅後,李自成佔領北京,但是為了籠絡人心,不僅葬了吊死的崇禎皇帝,更命人去孝陵祭拜,自然也不會打明孝陵主意,要是挖了,自己民心難服,也就真的成了強盜了。隨後清軍入關,清朝建立。

清朝建立後,清政府對明代皇陵的保護也被納入政治課題,而且還對草草下葬的崇禎明思陵進行過兩次修善。同樣也是和李自成一樣,籠絡人心,但還有個目的,為後世樹立保護帝陵之標榜,畢竟古代死者為大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



就這樣,在兩朝政府的保護下,明陵裡包括朱元璋陵墓在內的所有皇帝陵墓都得以保存未被盜掘。

清朝覆滅後,明清兩代的帝王陵墓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像孫殿英這些不法分子藉助國內混亂,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打起了陵墓主意。才有了後面的清東陵被盜之事。


挖清陵和挖明陵是兩碼事,至少像孫殿英要找個藉口。你說你恨清朝,恨慈禧而挖墳聽起來有那麼幾分道理。明朝和你十萬八千里的年代,挖明陵自然說不過去,就這樣,明朝皇陵又躲過洗劫。


壹點論史


先來看看問題,為什麼朱元璋的陵墓600年沒有被盜。

其實對於皇帝的陵墓以及比較富有的陵墓,大多都會遭受盜墓者的光臨,或者是新朝代的光臨。但是朱元璋的陵墓卻沒有。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創建者。從一名放牛娃到一國之君。朱元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不在被捱餓。在坐穩江山後,朱元璋就開始為自己的創建陵墓。朱元璋動用十萬人來為他修建陵墓,總共耗時差不多30年。在朱元璋死後,又派了五千精兵進行守陵。 所以說在大明王朝的時候,朱元璋的明孝陵是沒有人敢動的。



那明朝滅亡之後。 李自成成功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跑到萬歲山上自盡。還沒有等到李自成坐熱龍椅的時候,就被滿清政府給打敗了。清政府為了籠絡人心。厚葬崇禎皇帝,並且建造了思陵的地上建築。對於遠在南京的明孝陵更是保護起來。

後來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曾經來祭拜過朱元璋。並且行三跪九叩之禮。 所以說在清朝的時候,明孝陵也是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即使是太平天國運動,明孝陵地面建築被毀。但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後,又重新修剪了明孝陵的地面建築。



在清朝滅亡後,明孝陵應該沒有人守護了吧。但是因為明孝陵是以山為依託建造的。所以盜掘難度比較大,除非使用炸藥。因為南京政府的存在。所以盜墓者也不敢隨便使用炸藥來盜墓。所以才讓明孝陵在這戰亂的年代得以保存。

所以說,明孝陵不被盜掘,

第一 後來統治者的保護。

第二 陵寢本身的堅固。


蟶子歷史


明朝皇陵主要分佈在南京和北京,而明朝選擇皇陵有個特點,就是離首都很近,明十三陵,南京明代皇陵都位於城市的近郊。因此,皇陵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城裡立馬知道,並做出反應。應此盜明朝危險數比較大。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如此恢宏的建築,地宮一定是非常可觀的。由於孝陵是不能挖掘的,地宮情況能否知道呢?

使用精密磁測技術對明孝陵,陵區2萬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測,終於揭開了一個隱藏大600餘年的謎團~明孝陵確實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並弄清了地宮的形狀,地下埋藏物的基本分佈情況等。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為了防止夠人盜墓,曾於同一天從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相同,使人難辨真偽,所以有傳說孝陵的地宮中是空的,朱元璋並沒有真的在這裡安葬。民間還有朱元璋真身葬在南京朝天宮北京的萬歲山的說法。他們的成果融合進了南京大學與中山陵園。

關於朱元璋的地下宮殿建築,由於史書記載缺少,又缺乏必要的檔案資料,加之民間還有關於朱元璋葬於南京朝天宮或北京萬歲山以及下葬時13個城門出殯,等歷史記載和傳說,所以幾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個謎。

首先,朱元璋是從滿山火海中殺出來的,前朝皇帝陵墓被盜的事看得太多了。輪到自己建造陵墓了,自然是建造的牢不可破。根據考古專家勘察明孝陵,發現此墓被設計的堪稱完美。

明孝陵採用的是山中橫腰鑿入,施工難度非常之大。關鍵一點就是不知道他是從什麼地方把內部的地宮給封口的就算有人去盜墓,怕是連入口都找不到




彬彬侃歷史


古代不少人為了發財而打起發死人財的主意,既是盜墓,在盜墓界中,最令人驚喜的就是發現帝王陵墓,相比官員、貴族的厚葬,帝王更是陪葬有數不盡的金銀珠寶,其價值連城,使得普通人能富貴三代。所以歷代很多帝陵如何沒有得到保護,皆成為盜墓賊的主要光顧目標,然而明朝的朱元璋卻是一個例外,據說他的陵墓600多年來都沒有人敢動,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駕崩後被舉行盛大葬禮儀式,之後在南京附近的紫金山的皇陵下葬,並且被稱為明孝陵,現今已經過了600多年一直未受盜賊侵擾。相傳當年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讓風水大師找了到位於紫金山麓獨龍阜的一處絕佳風水寶地,可惜早有一個南北朝時代的高僧安葬在那裡,其名字為寶誌禪大師,後來朱元璋聽說此寶地只能興旺一人,於是就把寶誌禪師的遺骸遺走。

明朝洪武14年,明孝陵開始動工,歷時二十五年才修建完成,裡面架構基本模仿明朝宮殿,有樓閣有望臺等,而且周邊種滿青松,陵墓依山旁水,氣候怡人。

據說朱元璋當年還叫人在自己的陵園山林裡養了1000多頭鹿,每一頭鹿都被繫上了一隻銀質牌子,寫著:“盜宰者死”,後來明朝皇族擔憂先祖的陵墓被人騷擾並且鹿被人獵殺,就陸續派遣了一萬多士兵前去看守明孝陵,最終這批軍兵就在那裡生根繁殖,後代子孫就成為了明孝陵的守陵人,那麼一些盜墓賊敢摸進去盜墓無疑是作死。

1998年,我國南京文物保護局派出考古人員採用近代設備對明孝陵進行精密勘察,前後花費6年左右時間,終於大概摸懂了明孝陵的結構。首先,明孝陵當年開建的時候,是從石山中間腰斬壘挖,因此工程異常艱鉅,因此內部的架構十分隱秘,從外面根本無法勘察出地宮入口,所以就連近代的技術都很難對朱元璋的陵墓開挖,何況古代的三五個盜墓賊。

另外明孝陵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代明朝帝王都經常來祭祀,並且一直撥款派人堅守,容不得任何人靠近,就有專人負責打掃落葉,去除雜草等,可以說是一個皇家禁地,所以使得明孝陵能充分完整的保存下來。

可惜這種保護維持到清朝初期就結束了,滿人執政後,開始追殺朱元璋的子孫,欲斬草除根。當一切辦妥當後,清朝為了穩住民心,彰顯自己的大恩大德,於是就拿明孝陵作文章,重新下命令派守陵人來保護明孝陵,以及明朝的十三陵等。

後來康熙遊江南的時候,還特意跑到朱元璋的墓前對其舉行祭祀儀式,還叫工匠刻了一塊“治隆唐宋”的石碑立在那裡,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帝遊玩江南的時候,聽說自己的先帝也曾拜過朱元璋,於是也一樣模仿,前去明孝陵祭祀,還說了一堆感概的話語,如果朱元璋九泉有靈的話估計會被氣得吐血。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也帶部下去到明孝陵祭祀朱元璋。不過這些帝皇都祭拜朱元璋陵墓也起到一些防賊作用。畢竟受到當今執權者的尊重,使得明孝陵長期有人看守,百姓也敬重幾分,一般盜墓賊在打主意之前,也會考慮到當今帝皇的感受,不敢隨便去盜挖明孝陵。最主要是朱元璋陵墓建造得猶如銅牆鐵壁,入口難找,盜挖難度非常高,因此才得以完整的保存600多年。


貓眼觀史


不是不敢動,而是沒機會動。

先說主因。

明孝陵能歷經明、清、太平天國、民國、共和國五個時期600餘年而不被盜挖,究其原因在於各個時期的政府對於明孝陵的保護。



首先明朝自然不用多說,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陵墓自然是受到明朝歷代皇帝的嚴格保護,有著專門的護陵軍隊,初期為5600人,隸屬於親軍衛指揮使司,受南京中軍都督府節制,嘉靖四十一年(1562),裁撤至500名,歸神宮監節制,所謂“神宮監”是指掌太高各廟灑掃、香燈等事的十二監之一,為宦官衙門。當然,即使是守衛力量降為500人,守衛孝陵亦也是完全可以的,畢竟孝陵位於南京城中,作為陪都,守衛南京的兵力絕對不弱,三省六部皆在此,因此500人專門守衛明孝陵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同時,明朝對於孝陵的守護不但是表現在派兵守衛上,還表現在律法上。《明史》曾有這樣一段記載,“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明朝定製無論是誰,就算是守陵的大臣也需在外郭大金門“數百步外”下馬,然後步行至陵區,而違者則以大不敬論處,輕者杖責,重者問斬。



明律還定,擅自入孝陵陵門者棍擊一百,未入陵墓門,而入太社門棍擊九十,未入太社門則減一等。與此同時,負責守衛孝陵的官員亦要受到責罰,如果被認定是未盡責的,則與犯人同罪,犯人棍擊幾下,官員亦棍擊下,如果被認定有失察的,則減三等。

此外,以上是擅入陵寢的刑罰,如果是擅入孝陵且還有謀毀陵墓之舉的則是滿門抄斬的重罪,不論是主犯還是從犯皆論死,同時其家族的“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其十五歲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若女許嫁已定歸其夫,子孫過房與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知情故縱、隱藏者斬”,就是上至祖父,下至兄弟老婆,不分表兄弟、堂兄弟,十六歲以上皆斬首,十六歲以下,為官奴,家產也全不部充公,而對於女兒、未婚妻、過繼於他人的子嗣,只要不是知情不報的,一律可免連坐,反之如果是知情的,則處死。



而如果並沒破壞陵墓,只是偷竊孝陵的金銀器、牲牢、饌具等財物,雖不至於滿門抄斬,但卻也是斬立決的刑罰,只不過是不禍及家人。此外,若盜挖孝陵的樹木也是要判刑的,處“棍擊一百、判刑三年”,若是盜採孝陵的石頭,則處“帶枷鎖一個月,發邊疆充軍”,若是故意在孝陵的內放火的,則處“棍擊八十、判刑二年”。

同時明廷為了徹底杜絕人為毀壞孝陵的可能性,還鼓勵臣民舉報那些可能或者已經在進行的毀壞孝陵的行為,只要朝廷查證屬實,若是百姓捉拿的,則授以文職,若是士兵捉拿的,則授以武職,同時他們不但能得到官職,還能得到犯人全部的財產。當然,若他們只是舉報,之後是官府捉拿的,則不給官職,只給財產。與此同時,如果百姓不但不舉報,反而是刻意隱瞞的,那朝廷一旦查明,則處“棍擊一百,流放三千里”之刑。



如此,就是在明朝如此嚴格且嚴厲的防範下,朱元璋的孝陵別說是動,就是能不能進去,敢不敢進去都是個問題。

到了清朝,雖然此時明朝已經亡國,但當時清朝皇帝為了拉攏漢人士族和百姓的心,對於朱元璋的孝陵亦是主動的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並給予孝陵應有的待遇。自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開始,順治就讓豫清王多鐸多次南下南京,親謁孝陵。七月,順治又派太監2人、陵戶40名去守護孝陵,防止孝陵被破壞。

康熙年間,康熙更是無比的尊崇朱元璋,南巡時曾五次親往謁陵,六次遣官拜祭孝陵,且每次祭拜時都行三跪九叩大禮,可謂是禮敬有加(乾隆六下江南時,也得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並也行三跪九叩大禮),從中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對於孝陵的尊重,是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而也就是從康熙開始,清廷對孝陵開始立碑保護,禁止樵牧,禁止百姓私自入陵,更是嚴禁盜挖,同時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並派遣兵士前往守陵,因此在清朝統治南京期間,孝陵都被清政府嚴密保護著,如此也就無人敢去盜挖。



太平天國期間,南京作為清軍與太平天國的主戰場,因此明孝陵也不能倖免,深陷戰火之中,其地面木構建築悉數被毀,但好在太平天國雖對朱元璋沒啥崇拜,但也沒有讓人去盜挖孝陵,亦也不准他人去盜挖,如此孝陵雖飽受戰火,但除地表建築被毀,其他都安然無事。

此後,清朝收復南京後,清廷又下令兩江總督曾國荃對孝陵文物加以整修,並曾建地表建築。到了清末,在內憂外患下,清朝對於明孝陵的保護雖然已不如從前,但亦沒有放棄對於孝陵的保護,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知府曾聯袂在孝陵豎起一塊保護孝陵的“特別告示碑”,這塊告示牌用中、日、德、意、英、法、俄等七國文字書寫而成,其大意是“兩江總督端方大人為保護明孝陵的文物不被人惡意塗抹、破壞,所以下令在明孝陵周邊設立圍欄,以此來保護明孝陵,此後任何來明孝陵參觀遊客均不能跨過此欄”。



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對於孝陵也是秉持著保護的政策,中華民國成立之時,臨時大總統孫文親自前往孝陵祭奠朱元璋,並上表祭文,在祭文中孫中山稱呼朱元璋為高皇帝,並以“我高皇帝在天之靈”的口語來報告自己“光復漢室”的喜訊,由此可見,孫中山對於朱元璋的尊敬,因此,從中亦可窺知民國政府對於明孝陵的重視,及保護的決心。

而後,孫中山去世,民國政府遵循孫中山臨終遺言:“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孫中山被葬入與明孝陵同一地點,也就是在這一年,明孝陵被民國政府劃入總理陵園,與中山陵一併妥善保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先後出臺了《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管理條例》、《南京市文物保護條例》等對於明孝陵的相關保護條例,如此孝陵得到了全面的保護,隨後在1961年,國務院又將其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孝陵更是得到更為全面,更為嚴格的保護,同時成立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對明孝陵進行24小時不間斷防護。

總得說,明、清、太平天國、民國、共和國五個時期的政府對於明孝陵是始終秉持著保護的態度的,因此就是政府對於明孝陵不遺餘力的保護,才確保了孝陵600餘年都無人敢盜挖。

當然單憑政府的保護,並不能完全的保證明孝陵不會被人盜挖,而孝陵能保證600餘年不被盜,這其中還有孝陵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孝陵堅固的防盜設計。



據相關考古人員的勘探,朱元璋陵寢所在的獨龍阜原是一座十分堅固的石頭山,當時修建孝陵的工匠有別於之前的皇陵是從上往下鑿出一個地宮,他們是從橫向鑿入山體,然後從內部掏出一個地宮,這樣做雖然很耗時間,但卻可以讓地宮變得十分的堅固,盜墓者要想盜挖,除了用數十萬的民工去用數十年的時間去挖空這座石頭山外,就只能用大量的火藥去炸開,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動靜太大,很容易引起周邊的守衛力量的注意,這樣他們勢必逃脫不了,這樣的盜墓又有何意義呢?

同時考古人員還考證得出,獨龍阜山體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經過人工修補、堆填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遍佈著有規則排列的大量巨型鵝卵石,這樣一旦盜墓者試圖挖開獨龍阜,其頂上的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這樣盜墓者非但出不去,而且連之前他們挖的洞都會不復存在。



如此,就是在這樣嚴密的防盜措施下,及各個時期政府的嚴密保護下,明孝陵被盜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是政府親自下令挖掘,不然明孝陵永遠都不能被盜。


澳古說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有明文記載以來出身最低微的一個皇帝,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朱元璋幼年時靠為地主放牛打短工為生,1343年朱元璋十六歲時因為家鄉發生旱災和蝗災並且隨後發生了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哥哥相繼死去,朱元璋在鄰居的幫助下才安葬了親人。隨後朱元璋又到皇覺寺出家為僧,其實是在寺廟裡做奴工。隨著災害的加重寺廟裡也沒了糧食,主持只好遣散了眾人。

朱元璋以和尚的身份到處化緣乞討為生,在乞討過程中朱元璋受盡白眼見識了社會的種種不公。1351年白蓮教徒劉福通等人率先發動反元起義,起義軍以紅巾裹頭號稱紅巾軍。紅巾軍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徐壽輝起蘄州、芝麻李起徐州、郭子興起濠州。朱元璋受到好友湯和的邀請投奔了郭子興,朱元璋加入義軍後作戰勇敢,為人機智靈活逐漸受到重用。

(元朝末年群雄割據形勢圖)

1355年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掌握了這隻隊伍,朱元璋採納老秀才朱升的建議實行“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逐漸強大起來。第二年朱元璋率兵攻佔江南的政治經濟中心集慶路(今南京),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朱元璋以應天府周圍為根據地逐次消滅了南方的元朝殘部和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南方,136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領25萬大軍北伐中原大破元軍,元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明朝極盛時疆域圖)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同年徐達攻克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於民修養生息獎勵墾荒,恢復發展經濟懲治貪腐澄清吏治,史稱“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終年七十一歲,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朱元璋死後葬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的孝陵內,因馬皇后諡號孝慈高皇后故名孝陵,後世稱明孝陵。

《陶庵夢憶》記載了一個關於朱元璋選擇自己和功臣陵墓的故事。

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高皇帝(朱元璋)與劉誠意(劉伯溫)、徐中山(徐達)、湯東甌(湯和)定寢穴,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陶庵夢憶》·明·張岱

明孝陵在南京城外鐘山風景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明孝陵也是中國少數幾個沒有被大規模破壞盜掘的皇陵,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明孝陵幾百年來沒有被盜掘呢?

(明孝陵風景)

原因有三,第一,歷代政府對明孝陵的保護修繕。明孝陵建成後明朝政府設置了孝陵衛守衛明孝陵,孝陵衛5000多名大明精兵一直守護著朱元璋的陵墓直到1645年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就設置了護衛和太監守護孝陵,《明史》記載太祖駕崩後孝陵設神宮監並孝陵衛及祠祭署。

(明成祖朱棣像)

明朝政府對於明孝陵的保護是十分盡心的,不僅設置太監軍隊守陵而且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僅僅是毀壞陵墓周邊樹木就要從嚴治罪,更無論有人敢盜掘皇陵了。明朝政府在孝陵周邊修築了長達四十五里長的圍牆,加上還有常年駐守在孝陵的5000名孝陵衛的守衛,終明朝一朝明孝陵得到了很完善的保護。

(洪武)二十六年令,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

正統二年諭,天壽山陵寢,剪伐樹木者重罪,都察院榜禁,錦衣衛官校巡視,工部欽天監官環山立界,十年,謁三陵,諭百官具淺色衣服,如洪武、永樂例。

1645年清兵南下進攻南明,南京城的勳臣和文武大臣開城投降,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南京城的投降,客觀上保護了南京城和明孝陵免遭戰火的破壞。清朝初年攝政王多爾袞下令保護明孝陵,並派遣內官兩員陵戶四十守護明孝陵。

(康熙帝手書治隆唐宋碑)

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出於懷柔漢人緩和民族矛盾安撫明朝遺民的目的,下江南巡視時多次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親自書寫“治隆唐宋”四個大字刻碑立於明孝陵,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明孝陵祭拜。這兩個清朝的皇帝對明孝陵的祭拜遠超過對普通的帝王,都是行三拜九叩大禮一如明朝皇帝祭祖禮儀。並且康熙皇帝下令孝陵周圍禁止樵採,對明孝陵的保護也一如明制。

(清康熙帝像)

清末咸豐皇帝時期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攻佔南京。當時清軍江南大營就設在孝陵衛,由於雙方來回拉鋸作戰造成明孝陵部分地表建築毀於戰火。曾國藩攻克南京後也曾奉命祭拜明孝陵並加以修繕,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財政緊張實際上只對明孝陵做了小規模的修繕。

清朝末年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西方各國紛紛進入中國內地。當時南京也有很多外國人,這些外國人到明孝陵遊歷參觀。其中有很多外國人隨意在明孝陵的石刻石碑上塗抹亂畫,兩江總督端方著人在顯眼處用英、法、德、意、日、俄六種文字警告遊人不得隨意破壞孝陵草木和石碑石刻等文物古蹟。並且端方還下令用木柵欄,把石刻石碑圍起來杜絕遊人破壞。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祭拜明孝陵並下令地方政府保護修繕。孫中山死後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於明孝陵比鄰而居,國民政府對明孝陵也進行了保護修繕。

新中國成立後更是把明孝陵定位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市政府先後投資三百多萬對明孝陵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保護。今天明孝陵是不僅是重點文保單位,更加是全國有名的旅遊勝地。

第二,明孝陵在國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朱元璋驅逐蒙元光復漢家河山,在國人心中是一個大大的英雄。一般那些盜亦有盜的盜墓賊也會避免去盜掘那些歷史上的英雄賢臣的陵墓,因此出於對朱元璋本人的敬畏盜墓賊也很少打明孝陵的注意。

(明太祖朱元璋像)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南京城。太平軍所到之處到處毀壞佛寺孔廟等古建築,但是對明孝陵卻保護有加。不僅如此洪秀全還親自祭拜明孝陵,並親讀祭文。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就職後第二天孫中山就到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可見朱元璋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民國政府規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規定清明節當天南京各機關單位官員都要去中山陵和明孝陵祭拜掃墓。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南京國民政府於當年清明節祭拜明孝陵激勵國人團結一心抗擊日寇。

南京淪陷後日軍也沒有對明孝陵進行大規模的破壞,一方面是顧忌中外輿情壓力怕激起國人的反抗和國際輿論抨擊。另一方面可能是日本人對明太祖的敬佩之情,加上戰事緊張的緣故。

朱元璋在國人心中有種特殊的地位,所以無論南京城被誰統治。當政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都必須對明孝陵進行保護,一般盜賊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盜掘明孝陵。

第三,明孝陵特殊的建造方法和地理位置。

明孝陵位於南京城外,距離南京城內僅僅不到兩公里。從明代南京城地圖中可以看到,明孝陵就在明南京城的外郭城裡面。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建造到永樂三年完工,歷時25年先後動用軍民十萬餘人。明孝陵規模宏大佔地170多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墓。明孝陵神道彎曲完全不類傳統帝王陵墓的通直墓道,經過現代航拍技術才發現了明孝陵和南京皇城是按北斗七星的佈局來建造的。

(明孝陵陵碑)

明朝政府在明孝陵四周建有圍牆共長四十五里長,明孝陵的墓室位於獨龍阜山體的中心。明孝陵仿照漢唐帝陵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將山體掏空作為墓室大大增加了盜墓的難度。這種設計從根本上杜絕了盜墓賊打盜洞進入墓室,這種設計除非找到墓道入口否則無法進入墓室。

(明孝陵地圖)

明孝陵的墓道設計曲折隱蔽用巨石填塞,尋常普通盜墓賊受人力限制無法盜掘。由於距離南京太近,動用人力過多會驚動南京城的官民。就算僥倖找到墓道盜墓賊也會面臨墓道內的種種防盜墓機關,通常的有流沙和鵝卵石等,一旦打開墓室就會有流沙或者鵝卵石落下。

由於明孝陵建成後受到歷代政府的有效保護,以及朱元璋本人在國人心中特權的地位。再加上明孝陵設計的巧妙距離南京城又近,使得明孝陵成為少數沒有被盜掘的皇陵之一。


湘淚飛蝶


挖朱元璋的墓葬,誰有這個膽子?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泥腿子皇帝。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原名重八,當時元順帝殘暴,百姓民不聊生,年幼的重八家中父母早亡,不得已當過乞丐出了家,後來參加紅巾軍,逐漸顯示出其極好的軍事才能,先後破陳友諒,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創立大明皇朝,實現了其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理想。



朱元璋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令人敬仰。這份光榮被他帶到了死後,在中國幾百個皇帝中,強如漢武帝的地宮都被破壞過,但是朱元璋的沒有,這不得不說十分幸運了


為什麼朱元璋的陵寢沒有被破壞?我們分四個時段來說。

第一個就是明朝,這個時候自不用說。第二個是清朝,清朝皇帝,尤其是康熙之後為了收漢族之心,對明朝皇帝的陵寢十分在意,多次下令修繕,這個時期也不用擔心。第三個是民國,民國之父孫中山算得上是朱元璋的後繼者,民國宣言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朱元璋的原話,這時候也不用擔心,最後是新中國,自從萬曆皇帝的陵墓被開發後引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比如墓葬中的文物被空氣腐蝕等等,文物局發佈通知,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所以朱元璋的陵寢自然能夠保存到現在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封建社會里,83個王朝,559個皇帝。這些一生受到尊敬的皇帝希望能在死後能享有無限的榮譽,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大量的帝王陵墓。而這些陵墓又有大量財寶,但有點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清朝的陵墓曾多次被毀被盜,但明朝的陵墓,尤其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卻完好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1、嚴格保護

在明朝,作為開國皇帝的陵園,自然會受到皇室的保護,因為在古人看來,皇帝的陵園是國家龍的所在地,王朝的興衰取決於龍。明朝統治者自然想保護朱元璋的陵墓。就算是在崇禎年間,明朝的國力衰落,南明的權力依舊存在。否則,朱元璋的陵墓也不一定能受到保護。

到清朝後世的康熙,對明孝陵也十分重視。他每次去,都要跪三次,叩九次。咸豐年間,明孝陵的表面遭到嚴重破壞。後來,曾國藩花了很多錢去修。宣統年間,政府開始在陵門前宣佈醒目位置,警告民眾不要塗畫。陵墓再次受到很好的保護。

1998年,中國南京市文物保護局派出考古學家,利用現代化設備對明孝陵進行了精確測量。這前後花了六年時間,終於解開了謎團,說出了“誰去就是送死”的話。

2、明孝陵地下宮殿的建設具有很強的“防盜”功能

工程開工時,是從石山中間挖出來的。這項工程極其艱鉅,內部結構也非常隱蔽。從外面根本找不到地下宮殿的入口,甚至連現代科技對朱元璋墓穴也不一定找得準。

孝陵位於玩珠峰的主體是石頭的地方。後來,在朱元璋的指導下,工匠們直接從山坡上挖洞,整理出墓道。在石峰內,他們拔出一座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地下宮殿。整個工程極其艱鉅,內部結構非常隱蔽。外人根本找不到地下宮殿的入口。即使是現代技術也很難挖掘出朱元璋的陵墓。

其次明孝陵地下皇宮上方的封土層是細的,因為它是一個石層。為了防止盜竊,孝陵的建設者在封土層鋪了一層砂土,並在砂土上加了一層卵石和夯實土。盜墓賊若要盜墓,很容易發生垮塌,成為陪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