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湖北省位於我國中部偏南,與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相接,面積約19萬平方公里。湖北省有12個省轄市、1個州,以及由省直轄的神農架林區、潛江市、仙桃市、天門市。


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一、湖北“三城傳”,古代軍事重鎮


湖北省的每一座城市都非常重要,但曾有古人評論說:“湖廣之地,其城重者有三,曰襄陽,曰荊州,曰武昌(武漢)。”這句話可能絕對了些,畢竟宜昌也是歷史名城,著名的軍事重鎮。不過如果只站在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的話,襄陽、荊州、武漢的戰略地位確實非同一般。

湖北省略成不規則的長方形,萬里長江穿湖北省的南部由西向東流過。荊州位於長江湖北段的中西側,武漢位於長江湖北段的中東側,襄陽則位於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段,與荊州、武漢正好形成一個大三角。

另外,漢江就是在武漢的漢口附近匯入長江的。漢江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先經天下必爭之重鎮的漢中,再經陝西安康進入湖北十堰,至襄陽再至武漢。襄陽有多重要?明朝人說湖廣地勢之重,首在襄陽,若爭天下,必爭襄陽。

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二、鐵打的襄陽,流水的兵


襄陽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約以大興安嶺、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苗嶺等山為界,我國可分為西部山區和東部平原(也有大量山脈)地區,如果以淮河、秦嶺為界,我國又可以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襄陽恰好處在東、西兩部和南、北兩部的分界點上。襄陽向北是中原,向西是川陝,向南是湖廣,向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守可戰。尤其是南北王朝對峙時期,襄陽是南方王朝保命的軍事重鎮。

一旦讓北軍拿下襄陽,漢江防線必然失守,進而會影響到荊州和武漢兩大重鎮的防守。一旦三鎮喪失,整條長江中游防線就要崩潰,北軍可順長江東下,立都於南京或杭州的南方王朝就無險可守,只好坐等滅亡。

當北方王朝佔據襄陽時,對南方則佔有戰略上的主動權,比如曹魏、北周、五代佔據襄陽,都對東吳、南陳、南唐構成巨大的戰略威脅。在古人看來,天下如果是一個人,那襄陽就是這個人的腰部。


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三、九省通衢大武漢,楚中第一繁盛處


如果說襄陽是北軍突破南方防線的第一鎮,武漢(武昌)就堪稱是第二鎮。東吳、南陳、南唐在沒有控制襄陽的情況下依然能存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控制長江中游的武昌。南軍控制住武昌,就能阻擋北軍經襄陽順江下南京或杭州。古代的戰略家們認為以東南形勢來說,武昌為至重之鎮,東南(南方王朝)得武昌則能立國,失武昌則隨時有亡國之虞。

東吳孫權控制荊州後,把國都遷到武昌(湖北鄂州)。孫權此舉有兩個目的,戰略上的目的是為了守住荊州,戰術上的目的則為了守住夏口(湖北武漢)。孫權明則定都於武昌(鄂州),實則為死守住夏口。夏口在,江東與荊州的聯繫就能順暢無阻。


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四、禹劃九州,始有荊州。連東西貫南北、兵家必爭之地


位於這個大三角西南方向的荊州同樣是一線軍事重鎮。荊州和襄陽差不多,都基本位於我國東、西兩部和南、北兩部的結合點上,古人將荊州稱為楚地之中。

春秋戰國時的楚國疆域非常大,作為楚都郢的荊州,就在楚國相對居中的位置,順江可下吳越,出襄鄧可入中原,過江可入湘粵桂。荊州的防守地形非常好,襄陽為荊州之北門,武昌為荊州之東門,宜昌為荊州之西門,荊州有事,則三鎮可速援之。

楚國立都於郢可享國數百年,而失郢被迫遷都於壽春後,幾十年後就滅亡了。


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五、襄陽、荊州、武漢乃鼎之三足,缺一則鼎不能立


如果天下兩分,襄陽的重要性可略強於荊州;如果天下三分,荊州的重要性則要略強於襄陽。無他,天下三分魏(中原王朝)、蜀(蜀中王朝)、吳(江東王朝)時,荊州正好夾在三國的結合部,魏得之則能東進吳、西進蜀,蜀得之則能東進吳、北伐魏,吳得之則能阻魏之南下、蜀之東進,捍衛江東本部。

東吳最終控制住荊州,為江東打造了一道極為堅固的防火牆,以後的東晉、南朝也是如此。如果北軍控制襄陽但沒有控制荊州,則南方王朝還能通過荊州救援武昌,如果荊州也丟了,武昌就基本上守不住了。


為何古人稱襄陽、荊州、武漢為“湖廣三重鎮”?


湖北這個戰略大三角襄陽、荊州、武漢可為鼎之三足,缺一則鼎不能立,三鼎俱在時又可互相救援。對歷代南方王朝來說,守住三鎮則能守住湖廣,守住湖廣則能守住東南。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