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作文只要六张A4纸 第二张 素材

学作文只要六张A4纸   第二张  素材

很多孩子,甚至大人,在写作时总会陷入一种困境。无从可写。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没有内容,没有事例,或者想不出要用什么样的词句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彷佛内心是枯竭的。

有时候我也会接触到一些媒体工作者,他们也常常抱怨自己没得可写,想写的,想说的已经早早的吐露干净。彷佛自己是一撮被嚼过的甘蔗,已经没有什么内容可以拿的出来。

而同样是文字工作者,一些老鸟也与我讨论“为什么还有一些写手说自己江郎才尽,无甚可写?”。有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经说过“我从来想象不到为什么会有作家同行说自己没有灵感,明明我的灵感就像电源里的电一样,今天我把自己插到情感的插头上,就可以动笔写情感类小说,明天我把自己插到悬疑的插头上,就可以写悬疑类小说。电源里的电难道不是一直存在着的么?”

其实写作,无论是小说还是作文,都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哪有什么能够永远输出却从不输入的人。

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所以,章鱼老师在这里要用最简单的篇幅来与大家讨论一下内容积累的问题。

这种积累的内容,我们称之为素材。

很多人会纠结什么素材,题材,内容,材料的区别。在章鱼老师看来,这就有点白马非马了。只要是写作用的上的东西。我们可以统统称之为素材。

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看。佳词可以是素材,妙句也可以是素材。眼观可以当素材,耳听也可以为素材。故事可以是素材,思想也可以当素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思想,体悟,统统都可以当作素材积累到我们自己的“素材库”当中。如同刘彦和所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那我们应以如何的态度对待素材呢?

学作文只要六张A4纸   第二张  素材

章鱼老师在这里提出两点:多觉和多记

多觉:大梦谁先觉?这个觉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仅仅是眼见、耳听、手触、等真实体验,也包括了判断、幻想、臆测等非真实体会。我们要教会孩子”心有所动,即是素材“。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很多孩子并不会经常性的“心动”。或者说,能令他们心动的阈值很高,平时的点点小事,或者花花草草并不能另他们心动。“非大事不得触其心”。那么我们家长和老师则应该做出一定的引导,先把孩子拉到这条轨道上,然后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加速前行。

而这个拉的动作,需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第一个步骤是室内的阅读。通过以家长或老师为榜样的阅读行为,通过分析阅读当中出现的各种描写来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这么小的一样东西也有描述清楚的必要啊”。久而久之,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如何描写。见的多了,从照抄照搬变成挑着抄挑着搬,继而进步为自发思考。这便是我们通过让孩子阅读所希望他们得到的。第二个步骤是户外的体验。虽说“行万里路者,不读书那就是个快递员。”但在有一定阅读的基础上多亲身体验一下,总是不错的。学以致用就是如此。通过对周围自然或人文景物的观察和感悟,再藉着之前孩子在书中的阅读,自然而然地会勾起孩子内心那一片“感动”。

这就是多觉。

多记: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如一支笔。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把平时所收集到的所感悟到的素材储备下来,只有足够多的储备,当孩子们未来在组织运用的时候才能有备而无患。这个储备虽说是越多越好。但同时我们还要教他们用一定的手段将它们整理出来。记在脑子里并不是储备,只有把它们放在纸上,放在电脑里,这样才是储备。


那么这又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我们储备的程度是多少?二:我们储备的形式是什么?

从写作素材的储备度来说,对于某一项素材,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尽可能的要储备完整,要从各个角度储备;第二我们要储备的准确,就是保证材料的正确性;第三,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巧妙的将所储备的知识转移到他们所要写到的文章里面。这都是我在长期的资料搜集过程中,自行体会出的便捷所在。就如同证据,我们要让它成为一条证据链一样。作文教学当中的素材我们也要把它呈链式保存。我们看到花,想到的不仅仅是颜色香味儿,还要想到土壤阳光,雨水。甚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后的快乐。

而储备的形式,则比较简单,通常我推荐家长们两种方式。1,我经常会把资料转存到我的聊天软件当中,利用语音转文字功能或写字功能,将文字随时随地的录到自己的手机里。这样的软件有很多。尤其是过去,曾经有一个专门为教育以及写作所开发的写字卡软件。符合人类素材的堆砌标准,因为素材就是零碎,但却分类的,所以我们用零碎且分类的方式,将这些素材分门别类成短小卡片状,收集到一起。2,就是单纯的用纸和笔来记录,我会让学生专门拿一个本子,把好词好句都记录下来。也可以用几个不同的本子,分别记录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素材。以便未来翻找。

学作文只要六张A4纸   第二张  素材

当我们把这些素材大量的囤积在自己的脑海中,自己的书本中,自己的手机中,那么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自然不会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似的寻找灵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