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馮塵


聖地亞哥身上現出的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源於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同樣,他的精神和行為,也深深地影響到了周圍的人。在酒館老闆與作家的對話中,老闆問作家為什麼對聖地亞哥如此感興趣。作家回答說,他從老人的堅持不懈中看到了生命的尊嚴。因此他不顧妻子的質疑,一定要等待老人出海歸來。“我現在不能走,這裡有事發生,我要搞清情況,搞不清楚,我會迷失自我。”老人身上的這種積極向上,永不放棄的精神,被他自己概括為一句話“人可以被摧毀,但絕不會被打敗。”能被摧毀的是肉體,不能打敗的是精神。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在滄海桑田的世事變幻中,如同白駒過隙。但是人類在生存繁衍中所積累的精神文化,卻可以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影片中老人的經歷,會通過作家的筆讓更多的人知道。正如現實中海明威以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為原型,寫出了《老人與海》這部影響巨大的文學作品一樣。

  老人在84天都沒有打到魚的情況下,費盡千辛萬苦捕到大馬林魚,但卻被鯊魚幾乎吃個淨光。這彷彿是命運,對他開的一個荒誕而又殘酷的玩笑。其實這不就是人類命運的真實寫照嗎?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神人摩西,曾在詩歌中寫道:“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悲劇,這是人類不可改變的命運。但是從古至今,亦不乏不向悲劇的命運作出反抗的英雄。從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歌德詩劇中的浮士德,到海明威小說中的聖地亞哥,薩特戲劇中的俄瑞斯忒斯,加繆散文中的希緒弗斯。他們身上都具有這種面對悲劇命運,勇敢抗爭,決不放棄的崇高精神。德國大哲學家尼采曾將之稱為“酒神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賦予了人類生存以尊嚴和意義。而這種精神,無疑來源於人類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對事業的堅守和追求。


儒帥哲師


老人與海讀後感

一個古怪的老頭,釣一條魚,直到天昏地老,海枯石爛。

這就是讀《老人與海》到一半然後兩眼昏花所發出的感慨。此後,這本薄薄的書就被我扔在書架最偏僻的角落,落了一片灰灰的塵。我是一個極度缺乏毅力的女孩,若能把一件持續了半個月的事情延續到一年半載,那是奇蹟。

在今天被動的翻開這本書之前,可憐的老人與海就像雕塑一般充當一個顯示我“學富五車”的工具。我一點也不瞭解它,也不願意去了解它。

驀地,突然發現那些講述如何堅強勇敢的書籍要不就是被強制性的送給人家,要不就是賣給了撿破爛的。那些色彩斑斕的,浮若塵絲的奇書異卷反而奪得了一大片疆域。只有這本孤獨的老人與海,孤獨地在封閉的世界中不停息地自導自演一部相同的戲。翻開柔韌的紙頁,赫然見到“我要和它鬥到死。”著實讓我驚心。

縱使老人頑固不化、愚蠢木鈍,但他的堅持贏過了波塞東的囂張。

縱使老人身處險境,但他的生存信念驅走了死神的垂顧。

聽說除了教徒們,人是沒有太多信仰的。時間在句子後面劃上了一個巨大的叉子。

信仰可以是一個人,如同《幻城》;信仰亦可以是一句託付,如同母親對你的關照。我們曾有那麼多的理想像吹泡泡一樣破滅,但仍剩下對生活與生命的信念。去相信吧,如同沒有被欺騙過一樣。

縱使老人一次次失敗,他從沒有絕望過,那份淡定,平息了一切波濤。

孩子們都喜歡在沙灘上堆砌一座座城堡,但最終卻必定會被潮水吞噬,而那些可愛的精靈們,扇扇翅膀,理理衣服,就帶著一份亙古的夢想回家去了。輕輕地來,悄悄地去,如同徐志摩寫再別康橋時的平靜。

我們總是努力的朝一個方向奔跑,縱使摔進泥坑,沒準兒眼前就有一朵俏麗的鈴蘭在守候撫平你的疲憊。

縱使老人一次次精疲力竭,然而他的等待,勝過了時間的腳步。

有人說,人生就像釣魚,總是掙扎於等待機會的岸邊。面對一次次不得已的妥協,我們總是暴跳如雷,卻從來沒有嘗試過等待的滋味。眺望一池春水,忽現波瀾湧動,瀟灑揮杆,贏得鯉魚一桶。人們總是忙著登上山頂,卻從不考慮即將迎來的危險和最短的路徑。綿長的等待能換來綿綿的喜悅,成功需要人們去學會天時、地利、人和的分配。

小說是小說,生活是生活,我們不可能像老人去一個蒼茫的大海,不服輸地和鯊魚搏鬥,但我們可以在摔倒後,珍藏那枚把我們絆倒的石頭,然後帶著它,負著傷,繼續前行,同時等待天空中的雲霧撥開。



陳沐椿風水命理


我以前也有題主一樣的疑問.《老人與海》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實不相瞞,我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一首當時的熱歌《老人與海》。

咳咳咳,開始正題。

我記得高中第一次讀《老人與海》,我覺得又臭又長(雖然是短篇小說),因為絕大部分老人都在自言自語、磨磨嘰嘰,也沒幹什麼,這就給我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講真的,我當時也和題主一樣並不能理解這本書為什麼可以如此著名,並流傳至今還是經典。

我很討厭唐僧一類人,囉嗦起來真的像緊箍咒;也很討厭聖母婊,自己吃著某類動物卻莫名其妙地憐憫這類動物,還不捨得殺(生物鏈就是這樣的,你有種別吃啊)。

嗯.....也有想過是不是翻譯版本不太好(方華文的),畢竟只看了中文版。

我當時覺得,這位大爺呢,可是很早就立下flag說要決一死戰,把它釣上來啥的,但是就這麼拖延......(a few moments later)許多鯊魚輪流把它差不多吃完了。???我肯定是沒領悟到道理啊,但是我也不會隨波逐流、虛偽地肯定這本書。但我求知慾又強,我就找英文原本,反覆讀了一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真正的明白。

我不知道,題主質疑《老人與海》為什麼成為經典?這個問題的初心是不是跟我上面一樣,我在這裡姑且認為是一樣。

《老人與海》這本書,作者用平鋪直敘的手法來寫作,語言上面沒有高潮起伏,所以你會覺得它, 又臭又長、 自言自語 、 磨磨嘰嘰、也沒幹什麼 、 囉嗦起來真的像緊箍咒 。

但越發是這樣的寫作手法,閱讀它的時候就越要去發揮自己的思維聯動,因為作者給的信息太少。這是海明威特有的極簡主義的風格。

舉個例子,

最後,她還是提出了分手。他——。

一般作家都會寫,他無奈的笑了。

他滿臉苦笑。

諸如此類的等等修辭手法。

而海明威就不會賦予這個笑任何情緒,直接就寫,他笑了。

但我們都有過感情受挫的經驗,所以,看到他笑了。我們就會聯繫當時的情景,我們知道感情破裂不好笑,所以就知道這個笑肯定不是正面的情緒表達。所以男主人公這時候肯定不是開心的狀態。

所以老人與海這種書,幾乎從頭到尾都是這樣極簡的寫作手法,不同的人讀它有不同的感受。

因為裡面敘事結構幾乎沒有高潮,就是很平靜的給你娓娓道來,書中老人幾乎也沒表達情緒,就是不斷自言自語,不斷胡思亂想。

各種情緒都要你結合自身的經驗去體會。

例如老人捕獲了大魚,並且與大魚纏鬥上了,時間瞬間過去了十幾個小時,老人一直重複。

“一定要記得吃沙丁魚。”

“不管你多麼不想吃,天亮後一定要把沙丁魚吃掉。”

“必須在沙丁魚腐化之前把它吃掉。”

因為老人抓了一條大魚,抓住了大機會,

但是對手太過於強大,又僵持了十幾個小時。

作者並沒有寫出來,當時老人的體力狀況與心情,只是借老人的口不斷說出要吃沙丁魚這種話。

你也許會想,這樣想不是很正常嗎,不吃就會餓,就沒體力抓魚了,有必要強調三四遍嗎。

因為你是抱著一種想看很精彩的故事的心態來看這個書的。

這樣寫,並不精彩,在你眼裡又臭又長。

但如果你在生活中,有過面臨著巨大機會,但自知能力有限,緊張兮兮的心裡狀態。

你就能充分體會老人當時的心態。

例如窮困潦倒,出去面試,老闆審視著你,你卻在心裡不斷念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談吐,不要說錯話。

例如面對很喜歡,但是自己覺得配不上的女孩子,在跟她說話的時候,你卻在心裡不斷的想自己形象如何。

例如面對客戶,你本應向她推銷,但心裡卻一直嘀嘀咕咕怎麼樣才能表現得體……

你要是有任何這種經驗,在看這段話就絕對不會覺得他又臭又長,而會覺得能完全理解老人當時的心態。

《老人與海》寫於二戰結束不久,世界一片狼藉,勞動人民生活日子艱苦,大家看到這種關懷人類存在的意義,描述與命運做鬥爭的故事,自然喜歡,奉為經典,一點也不奇怪。

所以題主提出《老人與海》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可能是現如今我們生活太富足了,我認為可能題主和和過去的我一樣,人生沒什麼挫折,過的非常幸福。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呀。讀書這個事情本來隨性,大可找一點自己愛看的書去讀。

因為《老人與海》是不適合你看的,起碼,現階段暫時不適合。

當你去做一些難事,

例如,窮困潦倒出去創業。

例如,一窮二白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

例如,身體條件極差但拼命鍛鍊想改變自己。

例如,碰到極度喜歡的女孩子然後拼命想改變自己的形象、氣質、經濟狀況等等。

你再來看這個書,想法一定會截然不同。

我不想說我的人生過的有多艱苦,但我把這個書看完以後馬上就淚目了,我看書從來沒哭過,一本是這個,另一本是餘華的《活著》,《活著》也被有些人稱之為中國的老人與海。

老人80多天沒有抓到魚,大家要麼嘲笑他,要麼同情他,沒人理他,只有小孩與他為伍,酒吧老闆救濟他才能勉強吃頓飽飯,每天只能看看棒球新聞。

這該有多失落啊,但是老人一點也沒有沮喪。他出海,去了遠海,他抓到一條大魚,他是英雄,魚也是英雄,搏鬥幾天幾夜,惺惺相惜,魚折磨老人,老人生吃噁心的魚肉來充飢,睡不上覺,手上臉上血肉模糊,老人不恨魚,敬佩魚。

如果把釣索切斷,與魚斷開牽連,馬上就能解脫。但那意味著失敗!老人腦子裡從沒放棄過去鬥爭的念頭。他所想的只是,我要吃生魚肉,我要保存體力,魚呀,你快死掉吧,我要為你念經。

他勝利了,但是鯊魚又來了,老人殺了一條又一條,槍沒了,刀沒了,船槳船舵都沒了。

最後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魚的白骨。

但是他失敗了嗎?沒有。

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得目的,這就是失敗。

但是,那些與命運鬥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於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王小波

老人只帶著一副魚骨,疲憊不堪的回到了自己的破茅屋中,他起床後並沒有懊悔,也沒悲傷,他只對小孩說,要準備好刀槍、裝備。風雨一停我們再去出海。頗有一副將生死置之度外,向命運宣戰,向夢想揚帆的熱血與悲壯。

讀到這裡,我已肅然起敬,淚流滿面。


無日不瞻望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讀高中時,在語文課本上讀過這篇小說,那時候只是把它當成一篇小說粗略的瀏覽。上大學時,又讀了一次這本書,時隔多年,我早已忘了當時的讀後感,連帶小說情節也徹底歸還書本。

再次重讀這本書,這時我已經差不多出來工作兩年了,期間工作沒有起色,也感受到了失落;因為一些事情,也弄丟過朋友;也曾在安慰和自鄙之間掙扎不已,在這過得並不太理想的兩年中,學會用樂觀的心態去看消極的事情,也能夠敏銳的感受美好的人事物,更真正領會了一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想《老人與海》這本書,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最珍貴的是,隨著年齡、閱歷、處境的不同,得到不一樣的體會。就如那一句“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中能夠體會到老人堅韌和不認輸精神;不畏懼暴力和死亡,捍衛尊嚴和夢想;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要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狀態;真摯的友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真摯的友情,是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老人已經84天沒有釣到魚,遭到了同行的嘲笑,連唯一的助手馬諾林都被父母要求去跟另一艘幸運的漁船。這個男孩雖然不再跟著老人的漁船,依然時常來陪伴著老人,和他分享遇到的事情,給他送飯,叮囑他照顧好自己,還幫他買魚餌,和他聊棒球隊的事,給他送行,相信老人還是可以釣到魚,給了老人很多的信心和勇氣。

在海上的那三天,老人說了數次“我真希望男孩能在這兒”,他的潛臺詞是如果男孩在的話,一定能夠幫到他的,無論是加油打氣,還是和他說說話,還是幫拉魚線,亦或是準備食物,無論是哪一樣,都能讓他更有鬥志和信心。

他遠離海岸的這三天,歸來的途中在想誰會擔心他呢?第一個念頭就是男孩會擔心他。他回來之後,男孩看著他血肉模糊的雙手,哭了很多次,男孩是真的心疼老人的處境和遭遇。

人生得此真摯友情,不用時時在身旁,卻能時時感念這個朋友給的溫暖、勇氣、信心和力量。

無論處於何種境地,都要保持著積極樂觀、勇敢、堅韌、不認輸

“洋基隊不會輸”

“可我怕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會贏”

“對洋基隊有點信心,我的孩子。想想偉大的迪馬喬。”

“我怕底特律老虎和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這兩支隊都不好惹。”

“別那麼洩氣,要不然就連辛辛那提紅隊和芝加哥白襪隊你都會害怕的。”

即使有著強勁的對手,也要保持信心,不要害怕,因為一旦開始害怕,就會陷入沒完沒了的恐懼中,那麼事情就無法做好了。“你要永遠想著一件事,那就是你正在做的事,它不容有錯。”

老人一直都在踐行著這個信念,相信自己還是能夠捕到大魚,不鬆懈對自己的要求,雖然垂垂老矣,依然讓自己保持著身體強壯,保護著視力,他堅信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即使同行並不看好他,他也要時刻保持著信心。

84天沒有釣到魚,那都是過去式了,第85天開始,老人照常幹勁滿滿的出海,往深海區行駛去。終於有大魚咬魚鉤,他十分興奮,但大魚一直沒有跳躍起來,經歷了一天,他也沒能見到大魚,反倒拖著漁船駛遠海岸。在和大魚搏鬥的過程中,忍受著寒冷、孤獨、飢餓、傷痛、喪氣,情緒也從興奮、失望變為同情,在自我鼓勵中,終於等到大魚跳躍起來,殺死了大魚。他曾經說過的話,不再是空口無憑,他還是那樣的強壯,還是能夠捕到大魚。

在拖著馬林魚往海岸行駛的途中,大魚的血引來了鯊魚,撕咬大魚的肉。他又進入和鯊魚的戰鬥中,他沒有武器,依然非常勇敢的,想盡辦法去贏得戰鬥,利用了能利用到的東西殺了鯊魚,打傷了鯊魚,但是馬林魚卻還是無法倖免的只剩下魚骨架,原本以為可以賣個好價錢,一切又落空了,但是漁船變輕快了。

馬林魚就像是他的尊嚴和夢想,在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夢想的途中,他用行動證明了 “一個人能做到什麼,能忍受什麼。”,自始至終保持著堅韌和勇敢,雖然最後沒能完好的帶回馬林魚,但是他也沒有失敗。

“他已經證明過上千次,但都不算什麼。如今他要再一次證明。每一次都是重新來過,當他這麼做的時候,他從不回想過去。”

和馬林魚的這一次戰鬥,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他還是那個有信心、有勇氣的漁夫。下一次出海,又會是新的開始,又會有新的收穫,美好的事物雖然短暫,卻可以永無止境的去追求,只要去相信,去追求,不被打敗。

在老人與馬林魚的戰鬥中,讓我感受到了片刻的殘酷,但是老人的美好卻是永遠的。他只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漁夫,卻有無窮的信心、勇氣,豐富的內心世界去捍衛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尊嚴,讓我心生敬意,更值得學習。讓我覺得,世界的殘酷不在於它本身的殘酷性,而是我們自身的殘酷,我們如何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如何回饋我們。

迴歸這個小說本身,老人一直都走在追求美好的路上,不是為了改變別人的眼光,從始至終他都是為了自己在戰鬥。就如他說的“不抱希望是很傻的,他想。再說我認為不抱希望是一種罪。”


除非明月


這本書在初中就買來了。當時看,覺得真的太神奇,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家在靜謐詭異的海中和鯊魚搏鬥,雖然沒有滿載而歸,但是精神得到極大滿足的一個故事。感謝馮塵讀書會在我三十幾歲的時候,讓我再次重新讀這本書。獲得了不一樣的體驗。

這個年紀的我,學會了用思考代替當初無盡的好奇。我想,這也是老人能夠從容應對喜怒無常大海的終極回答。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老人。漁夫的身份讓他飽經日曬雨淋,黝黑的皮膚,滿臉的皺紋,銳利的目光,長滿老繭的雙手;他應該是個話不太多的老人,經常獨自出海,讓他更喜歡自言自語;他應該是個內心充滿過去回憶充滿愛的人,把老伴兒的照片放到最乾淨衣服的下面,沒有任何可以褻瀆它的地方;他應該堅韌有耐力,在酒館和黑人的掰手腕比賽一天一夜,也能夠獨自一人出海釣大魚;他是個經驗豐富、臨危不亂的來人,出海雖遠,但能夠淡定的迎接自然界的洗禮,並安全返港;他也應該是個敬畏自然,懂得人類渺小的人,雖然要殺死大魚,但是內心仍然尊敬、愛它。。。。我不知道再用一些什麼樣的詞語來形容這個老人,但是,歷經滄桑的他說不上多健談和你談人生談理想,他只是默默的用能夠養活自己的方式,最平淡的語句和行為來告訴你,什麼是生活,如何生活。

最起初看文章描述老人背頸部也佈滿了皺紋的時候,還有一些疑惑,為什麼這麼特殊的強調這個內容。後來看到老人在與大魚鬥智鬥勇的兩三天內,都是靠堅韌的繩子,一直用自己的脊背拉著來支撐,彎曲著背部,藉助自己身體的力量來和魚制衡。繩子的摩擦,陽光的暴曬,多少個日夜,老人的皺紋不僅僅是歲月的痕跡,還是大海的禮物。這個看似殘酷的禮物,給了他強壯的生體,靈活的反應,還有應對大自然的智慧。

最後的結尾也讓我覺得很驚豔。happy endding多好,老人滿載而歸,眾人驚歎。但是世事就是如此無常,巨大的魚骨就像老人的勳章,讓人讚歎,但是生計呢?還好有小夥子。故事中寫道老人八十五天沒有打到魚了,現在回想起來,老人應該並不是打不到魚,而是不屑於抓到那些小魚吧。但是這樣的人生態度,確實讓人敬仰。但是現實生活中,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經典永遠都是給你震撼之後,給你無盡的沉思。


hardcoco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古巴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6年的真實遭遇改編。1950年,海明威決定動筆寫故事的時候,正值古巴人民處於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小說的主角老漁夫具有硬漢精神。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

在海明威的筆下,主人翁聖地亞哥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漁夫,而是一個生活在苦難中的古巴低層社會的人們的代表之一,而鯊魚是那些殖民主義者和貧困現實生活的象徵,為了改變現狀,人們不得不與邪惡勢力作鬥爭,而這一切都充分展現了古巴人民頑強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

《老人與海》全文是瀰漫著悲劇色彩的,當開始閱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就已經隱隱意識到,老人註定不會成功。

總結:希望無論如今的你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夠堅定不移的堅持自己信仰,就像聖地亞哥對大馬林魚的執著一樣,哪怕這個信仰也許並不偉大,它也會因為你的熱愛和堅持而高貴。




小龍推書


你可以消滅我,但你永遠不能打敗我!

————聖地亞哥

這句話激勵了無數的人去奮鬥!海明威是個很有價值的作者,不僅在文學方面,更是文化意義上的強烈符號。雖然,他在1961年用自己最喜歡的獵槍自殺,雖然他的死和茨威格的死有些類似,都出於內心的絕望,可是海明威曾以頑強的意志鼓勵這個世界,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中說過:其實並沒有英雄,真正的英雄就是那些看透了生活的真相而仍然熱愛生活的人。《老人與海》讓海明威獲得了諾獎,但這沒有讓他找到生命的終極意義,他就是那個大海中的老人,他與一切搏鬥,包括他自己。他鼓勵我們勇敢地去生活,去找尋他尚未找到的命運。讓我們記住這位老人:

1、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2、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3、在白天對什麼都不動感情是極為容易的,但在夜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4、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

5、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6、心靈愈加嚴謹,外表愈加簡單。

7、除非你是鬥牛士,否則沒有誰的生活只進不退。

8、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

9、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麼迅速,而我並不是真正地活著,我就受不了

10、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



勝龍學語文


《老人與海》主要是展現了一個勇敢堅毅,永不言敗的有“硬漢”形象。

作為美國作家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小說,《老人與海》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講述了一名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出海捕魚的故事。顯而易見,聖地亞哥是一個非常貧窮的老漁夫,雖然不至於年老力衰,但是畢竟到了風燭殘年的年紀。他已經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隻魚,如果繼續下去,他真的要餓死了!只是老漁夫不肯認輸,不願返航,終於在第二天釣到了一條差不多一千五百磅的馬林魚。但是,這條巨大的魚兒可不願意坐以待斃,使出渾身解數,甚至是發力拖著他的小船往遠方拽,但是老人仍然沒有放棄,死拉著釣魚線不放手。在這艱難的兩天兩夜裡,老漁夫沒有淡水和任何食物,手痠抽筋,卻堅持不鬆手,最終殺死了這條大魚,懷著無以倫比的喜悅心情把它精心拴在船舷。

可是,這時候卻引來了許多小鯊魚,這些小鯊魚🦈居然來搶奪老人的戰利品,這給老人帶來了新的麻煩。老人已經餓了兩天兩夜,他實在是已經精疲力盡了!但是老人不甘心就此認輸,他決心與鯊魚們鬥智鬥勇。他使勁全身力氣一個一個的殺死這些鯊魚,直到連船槳都折斷為止。可惜天不遂人願,在這場人魚搏鬥中,那條肥碩的馬林魚卻被鯊魚們吃的只剩下魚骨了!老人歷遭磨難,終於回到岸邊。他把魚架放在家外,只想躺在床上好好的睡上一覺。

現實終究是殘酷的,老人付出一切代價卻難逃空歡喜的下場。可是老人不畏艱險,屢敗屢戰的硬漢形象卻深入人心。老人是一個天性樂觀的人,沒有沮喪,沒有放棄,他是一個有著鋼鐵意志一般的硬漢,他的那句名言:“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讀者看了都會感動不已。

有人說,老人是一個失敗者,他只帶回來了一隻魚骨,他的勝利沒有任何意義。如果說他是一個英雄,他只是一個可憐的英雄,他最終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但是,我們欣賞老人的拼搏精神,是因為他是一個與命運鬥爭的人!他每次走向大海,就是進入他的戰場。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年富力強的壯男,生命對於他來說,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他沒有財富,只有貧窮的生活,他是一個最底層的窮人,他必須靠自己最後的力量去和命運作鬥爭。他為他的生存權代言,他為他的人生奮鬥不息。

也許,《老人與海》里老人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我想,這就是《老人與海》成為經典的原因吧!



Wait柏拉圖


淺論海明威的不朽之作《老人與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用高超的藝術手法,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英雄讚歌!為什麼能成為經典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論述和分析:

一,精諶的敘事藝術。

用幽幽的筆鋒,層層遞進,隨著一個老人的目光,把大海一片一片的攤開在讀者面前,引人入勝,漸入佳景。

二,幽默流暢的語言藝術,娓娓道來,如詩如畫又如歌賦。

三,立意深遠,恰若寓言。如蔚藍深海,深不見底,寓意深遠,英雄悲歌,蕩人情懷。

四,空框架構,踐行冰山理論。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五,人物簡約,大道至簡。一位老人,一位少年;老人名叫桑提亞哥,少年名叫馬諾林。

六,故事梗概:小孩要學習捕魚,想要拜老漁夫為師,跟隨魚船出海。然而馬諾林的母親不認可老人的捕魚技術,讓孩子去跟了別的魚船去學習。於是老人一人出海,終於捕捉了一條特大的馬林魚,重達一千五百磅。這樣,就開始了老人與大海,與大馬林魚戰鬥的故事。

第一輪戰鬥,老人歷經磨難,鮮血淋漓地取得了艱難的勝利,征服了大馬林魚,一條十八英呎長的特大魚!第二輪戰鬥,是與大鯊魚的戰鬥,老人歷經了千辛萬苦,進行了一場保護勞動果實的保衛戰,經過數日的激戰,當老人的魚船回到岸邊時,那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一條巨大的空骨架!老人遭遇了慘痛的失敗!故事的最後:小孩哭著給老人送去了食物!

故事結局:老人盡力進行了英勇的戰鬥,最後以失敗告終。

這是以簡單的人物故事情節,卻譜寫出一個氣勢恢宏的,跌宕起伏的以小博大的英雄讚歌!一位老人,面對大海,面對大魚,一條征服,一條殊死搏鬥,演繹出一個經典悲情的大海之歌,老人輸了一條大魚,卻贏得了意志和堅強的高貴精神的勝利,儘管有點兒娓婉蒼涼!

第七,主題思想鮮明。

通過老人以弱小的一葉孤舟,向兩條大魚,向加勒比海進行挑戰,雖然功虧一簣,但卻依然完美的宣示了人生的態度和堅強的人性光芒!老人的不屈不撓,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永遠漂揚在大海上,甚至他的堅強的人生讚歌,飄洋過海,餘音繞樑,經久不息!

第八,這個故事發生時間是:二十世紀中頁。地點:古巴,加勒比海。而我們中國人民包括筆者夲人直至今日,還在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講老人與海的故事,因為啥呀?

綜述,《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之一。老人,大海,這一大一小兩個概念無法等言的對象,卻演繹出一個扣人心絃,驚心動魄的搏鬥故事和無與倫比的超越精神,其實,是在啟迪我們的人生覺醒和智慧,巨匠海明威更像一個智者,講述又一版本的寓言。

這就是《老人與海》的藝術魅力!無論誰去讀,就會受益,就能心潮澎湃,信心回贈!

這就是《老人與海》經典的力量。

一點淺見,與大家共享。謝謝關注支持!



執著的河


我在馮塵讀書會共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獲益很多。

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捕魚故事,其中蘊含了很多哲理。它寫出了人類的共性和個性。

它之所以成為經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它給人們塑造了一個堅強,永不言敗的硬漢形象,雖然年紀大,但他不服老,不管過去多麼輝煌,他仍需要重新證明自己,自己仍然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人們都還需要他,他還能捕到魚,而且是巨大的、優雅的魚。

男孩的父親不相信他,周圍的漁夫嘲笑他,八十四天以來他都沒有釣到任何魚。於是,他決定在第八十五天重新出發,去深海捕魚,尋找自己的價值。

2.這本書的細節描寫很到位,讓人讀來栩栩如生,畫面感很強。

3.老人很尊重自然,他把魚當作兄弟,和小鳥對話,他捕魚也是為了捕食,是一種生存需要,他不濫殺無辜。

4.作者善於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從老人的身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現有自己的影子,老人是一個矛盾綜合體,他尊重魚,愛惜魚,可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捕殺魚,因為他是個漁夫。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在各自的矛盾中糾結,然後又找出一個理由說服自己,決定自己下一步的行為。

5.書中有很多的哲理。如,一個人,他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和錚錚鐵骨,令人深思。

經典的書,值得我們反覆去閱讀,它帶給我們的是心靈的震撼!

謝謝你,《老人與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