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王”引领阜新走进“春天里”——阜新市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纪实

3月10日,阜新市举行首场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活动。1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的设置,既是疫情防控的特色,又有早春三月摆下擂台赛、比武场的深意。

68个项目线上集中签约,合同金额达156亿元。这份成绩单是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重任务”同步落实、 “两条战线”共同发力的成果。

“弹好钢琴”,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牵住“牛鼻子”,以“双月调项目”机制激先敦后。阜新市深入开展“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项目为王”引领阜新走进“春天里”。

“双月调项目”激先敦后

3月10日,在“云签约”活动太平区分会场,集中签约的8个项目,既有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应用、新型建材等新业态,也有康复辅具制造、农产品加工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彰显出高质量招商的特色与成果。在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会场,一块电子大屏,一次次视频连线,不到一个小时,10个重点项目落地,“云签约”简洁而高效。

“云签约”项目既有投资额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也有高新技术项目,呈现出体量大、质量高、导向鲜明的特点。

2月29日,阜新市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召开。这是近年来项目大会首次移师县区,释放出两个明确信号:建立“双月调项目”工作机制,每两个月调度一次项目情况;哪个县区做得好,调度会就在哪儿开。“双月调”激先敦后,旨在重新擘画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构筑起既有铺天盖地小项目,又有顶天立地大项目的良好格局。全产业链让项目落地生根68个“云签约”项目,是阜新市化危机为契机,因势而变、因势而为抢抓产业调整机遇的成果。由自然人变成法人、由自给自足农业变成产业化项目,是阜新审时度势为现代农业开出的一剂良方。

从养牛大户到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牧业公司总经理到电商平台创办人,彰武县兴隆山镇老虎村村民张旭的人生轨迹30年间不断变化。2019年6月,张旭在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支持下创办了“旭光”电商平台,线上销售上百种农产品,辽育白牛牛肉、农家大鹅、笨鸡蛋等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可,成为带动乡亲们致富的新引擎。

由一人富到众人富,由小打小闹到抱团闯市场,由线下卖牛到线上卖商品,张旭生动诠释了由自然人变成法人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阜新市,像张旭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6000余个。未来,阜新将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养殖业规模化经营为契机,让其逐渐成为“领舞”现代农业的“活力因子”。

阜新市以全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径。高新开发区围绕液压装备制造业及配套行业精准招商,建立同一产业上下游产品及技术的无缝对接,形成抱团效应,叫响“阜新液压”品牌。阜新县在铸造产业园区按照“零件—部件—整机”的全产业链条,氟化工园区按照“矿石加工—中间体—制成药”的全产业链条引进项目,全产业链有效避免了“剜到筐里就是菜”,让项目招商更有方向感,项目落地后能生根开花,而不再是“浮萍”。

创新创业大潮涌动城乡

新邱区投资23亿元的百年国际赛道城综合体项目在“云签约”项目中引人瞩目,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项目。该项目源于中科盛联(北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金跃群的“金点子”。

引来一位专家,聚来一批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催生一个产业,这样的生动局面在新邱区频频出现。作为我省首个“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区”和全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新邱区不断强化“双招双引”,在专家支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有施展舞台,又有技术支撑,本土产品“五家红”大枣酒、“农耕部落”黑豆油等科技新品备受市场青睐。

位于细河区的圆梦创业孵化基地是个为人才实现创业梦想的地方,成立不到一年,吸引电商、有声小说、文创等63家创业团队入驻。基地的魅力在于有创业辅导专家,有项目路演,还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想创业、能创业的人搭建了平台。为提升层次和规模,基地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共建创新中心,与清河门区共建“双创文化产业飞地项目”。随着入驻企业增多,人力资源公司帮IT公司物色人才,IT公司帮人力资源公司进行大数据分析,企业间上下游合作和资源共享成为常态,规模化、集群化的优势初步展现出来。

彰武经济开发区有省级“飞地园区”,沈彰新城有市级“飞地园区”,东六镇有县级“飞地园区”,彰武县“飞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县乡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劳多得、分灶吃饭使乡镇(街道)逐渐摆脱“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依赖心理,激发起当家理财、招商引资的热情。创新创业热潮在每个乡镇涌动,各乡镇都组建了招商组,乡镇参与引进的项目体量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2月26日,阜新县蜘蛛山镇与辽宁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年产20万吨马铃薯淀粉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9.8亿元,阜新县将成为全国淀粉加工生产大县。

对重点项目三位一体包保推进

位于高新开发区的阜新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战“疫”期间作出一项决定:上马罐装生产线项目。公司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阜新有充足的优质花生原料供应,有暖心的营商环境,我们投资有信心。”

花生是阜新市第二大农作物,种植规模居全省首位。在资源的吸引下,国内花生油龙头企业鲁花2010年进驻阜新。今年年初,鲁花遭遇原料短缺、启动资金不足、企业高管不能到岗等难题,复工复产遥遥无期。在阜新市各级领导和部门八方支援下,一天内问题全部解决。开发区驻企包保的3名党员与鲁花的3名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厂区又飘出了油香。

行百里者半九十。项目从洽谈到签约落地,再到建成投产,不论哪个环节卡住了,都会造成梗阻。阜新市以项目为先、以项目为重、以项目为大、以项目为上,围绕十个重点行业领域筛选出50个重点项目,由市领导、包保部门、项目主体单位三位一体包保推进“,集团帮企”集聚各方资源,形成攻坚合力。

阜新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队,组成专班,按县区分片调研与督导。结果显示,2月有21个项目存在问题,到当月月底问题全部清零。

推出首场“走进园区、走进项目、走进企业”政银企对接活动,56户企业与银行机构达成意向协议。金融活水的强劲注入,让项目运转更加顺畅。

阜新县项目代管代办工作机制、彰武县建设项目110指挥中心、海州区招商工作专班、细河区飞地经济促进机制、太平区重大项目统筹联动制度、新邱区人才服务专员、清河门区每周工作例会、高新开发区“三学一练”招商实操拉练培训等,都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了便捷、暖心的服务。市直各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完善“项目专班”和“项目管家”机制,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全程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达效。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建立重点项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保制度,包保团队深入项目现场,一对一提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新品开发等全方位服务。

伴随春天的脚步,辽西大地将印下奋斗者的足迹,擘画未来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