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歷史中,幾乎沒出現一個昏君,為何還是走向滅亡?

愛笑的潔寶


昏君和明君沒有明確的界限和標準。


清朝先後出現的十二位皇帝,儘管沒有出現像歷朝歷代那樣荒廢國政、不學無術且寵信奸臣的昏君。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目光短淺、思想禁錮,不能夠順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潮流的皇帝。這樣的皇帝即使再努力工作恐怕也不能稱為一個明主,甚至將其定義為昏君也不過分。

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過幾百個皇帝,這些皇帝中有人被稱為治國經世的明君聖主,有人被稱作資歷平平的守成之君,有人被稱為昏庸無能的昏君,也有人被稱為殘暴無良的暴君。但實際上這些都只不過是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角度給古代的君王下的定義。

因此評價一個帝王的一生很難用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來代表。一直被歷代史學家和文人墨客推崇的漢武帝劉徹,晚年依然會犯下嚴重的錯誤。晚年的漢武帝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寵信奸臣、封閉視聽,最終造成了“巫蠱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被稱為拼命三郎。早年時為了康復大唐江山,與其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滅了韋氏集團,撥亂反正扶持其父親相王李旦重登皇位。結果到了晚年朝中寵幸奸人楊國忠,邊境放縱封疆大吏安祿山勢力做大。一手造成了大唐由盛變衰的安史之亂。


所以說不同的人對於這些不同的君王的歷史評價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無論稱其為明君還是稱其為昏君都是不夠客觀公平的。因此評價清朝的皇帝也是如此。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儘管在位期間都勤於政事。但是卻與時代和世界的發展脫鉤。終究被這個世界和人民所拋棄。因此清朝之所以滅亡,一方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造成的結果,另外一方面則與清朝統治者思想固化、無所作為有關。因此這十二位皇帝也並非可以稱之為無一昏庸。


比如說清朝的光緒皇帝,儘管在親政期間發動了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但是戊戌變法過度的依賴於沒有根基的維新派的年輕人,許多政策和改革措施在當時的中國缺乏實際推廣的可能性。同時沒有照顧到滿清的遺老遺少和頑固派的利益。最終導致整個變法無果而終。這其實就說明光緒皇帝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至少沒有能力勝任皇帝這一職務。而溥儀的一生就更不用細說了。


珞珈山的貓


清朝沒有昏君?誰給清朝的自信?我感覺各個都是昏君!順治不愛江山愛美人,不昏?康熙基本上就是屠夫,康熙朝除了武功,有啥文治?臣都是獻媚之徒,哪個是忠勇之士,雍正文治還算可以,但是,一言堂,剛愎自用,乾隆文字獄,一句清風不識字,就落地多少人頭,一個和珅就搞得多少人傾家蕩產?更是好大喜功,自稱什麼十全老人,開什麼玩笑,這之後的皇帝就不用說了吧!屬於各個昏庸,滿清的國運都算長了,不是引進了占城稻,估計雍正朝就得亡國。糧食的夠吃導致矛盾的平緩,高壓的政治導致百姓愚笨,笨拙的統治導致百姓僵化,空有三百年國運,對中華民族又有什麼建樹?夏商周三代定民族文化,秦漢造就中華主體思想,隋唐開科舉,解決貴族統治,造就文化大成,宋朝在不濟,也是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頂峰,並且開啟民主先鋒,元明清三代最無能,蒙元不到一百年,也動亂了一百年,吃大宋的底子過,明朝撥亂反正了一下,起碼大明朝堂上還有不怕死的大臣,民間還有敢議論朝政的學子,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大清有什麼?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讓八國聯軍嚇得屁滾尿流跑西安?


霶霈


清王朝沒有一位昏君嗎?其實這要看你把什麼樣的皇帝看成昏君。如果是古代那種成天淫亂後宮,不問朝政的皇帝,那麼清王朝的確是沒有。

既然沒有昏君,為什麼清王朝只維繫了276年的時間就滅亡了呢?其實和很多王朝滅亡的原因一樣,都是因為內憂外患所致,只不過清王朝所面對的內憂外患更加尖銳。

一、清王朝有少數幾位可以稱得上是昏君的皇帝。

  • 可能出家的順治皇帝。

昏君的稱號,如果用在順治身上,肯定很多人不服氣。因為順治是清朝第一位入關的皇帝,可以說是大一統清朝的開國皇帝,他怎麼可能昏庸呢?

這要看他是不是真的出家了,因為順治皇帝年僅24歲就死了,至於死因其實歷史上有很多種含糊其辭的說法的。

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工緘默,不肯進言,是朕之罪一也。朕既知有過,每自刻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過端日積,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清史稿》

而且最讓人不能理解的,那就是順治皇帝極有可能出家了。

他的愛妃董鄂妃去世,順治皇帝又不喜歡孝莊太后給他安排的兩位皇后,所以鬱鬱寡歡之下,選擇出家。

順治出家以後,把皇位留給了自己年僅8歲的兒子康熙。我覺得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如果沒有孝莊的幫助,很顯然康熙皇帝早就被鰲拜這些人給搞死了,8歲的孩子還不是很好對付嗎?所以說如果順治出家了,那麼他就是昏君一個。

  • 沉迷於鴉片的咸豐皇帝。

道光皇帝晚年將皇位傳給了咸豐皇帝,咸豐期初也想要做個好皇帝,所以打算勵精圖治。可是現實非常殘酷,他根本就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1. 咸豐上臺以後,恰好就遇上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運動,半壁江山都被人家給拿走了。雖然有曾國藩這些人幫助,可是也花了13年才給平定了,咸豐帝自己都沒看到。
  2.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殺進了圓明園,將園子裡的所有寶貝都給搶走了,甚至一把火燒了這個園子,而咸豐帝只顧著逃命。
  3. 此後咸豐帝迷戀上了鴉片和女色,再也不問朝政。他似乎覺得只有在這兩樣東西里面,自己才能找到幸福感。

所以咸豐皇帝年僅31歲就去世了,極有可能是因為過度吸食鴉片,以及在後宮過度操勞所致。

  • 得花柳病而死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就比較有意思了,在位13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他老媽慈禧太后掌權。所以同治皇帝昏庸與否,都跟清王朝沒什麼太大關係。

不過正是因為如此,同治皇帝才會毫無壓力地吃喝玩樂。他可不用管什麼朝中大事,只需要管好自己就行了。結果因為逛妓院,導致自己得了花柳病去世,年僅19歲。

二、權臣袁世凱,成為滅亡清王朝的重要人物。

清朝至少有順治、咸豐、同治這三位昏庸的君主,所以不能說清朝都是好皇帝。但是清朝的好皇帝率是挺高的了,所以皇帝昏庸不是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各督撫當設法解散。獲犯擬罪,分別叛逆、盜匪科論,被脅及家屬不知情者勿株連。命張廕棠為全權大臣,與英人議藏約。敬信卒。己酉,定限年編練陸軍三十六鎮。丙辰,命張之洞、袁世凱併為軍機大臣,以袁世凱為外務部尚書。丁巳,命楊士驤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史稿》

那麼是什麼原因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呢?我認為是權臣袁世凱。和很多王朝滅亡類似的是,權臣執政,極有可能導致王朝的覆滅。

  1. 袁世凱在慈禧和李鴻章的支持下,逐漸有了相當雄厚的軍事實力。早在朝鮮小站練兵的時候,袁世凱就成為了清王朝未來的希望。
  2. 因為他手底下的新兵,帶有最先進的軍事裝備,也有最先進的訓練方法。所以慈禧和李鴻章都很看好袁世凱。
  3. 可是時間長了以後,袁世凱自然是逐漸囂張跋扈了起來,因為他手下的北洋六鎮成為了清政府後期,唯一的希望。
  4. 在袁世凱的帶領下,這支軍隊,可以說只聽從袁世凱的調遣。這就比較尷尬了,因為清政府都必須要拍袁世凱的馬屁,才能夠得到袁世凱的相助。

由此可見,這個時候的袁世凱,已經成為了清政府權傾一時的權臣。他也是清政府的掘墓人,在他的手裡,溥儀宣佈退位,清王朝宣佈滅亡。

他跟其他權臣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做皇帝,而是支持了共和。如果直接做皇帝,那袁世凱就類似於楊堅、趙匡胤這一類的人物了。

三、孫中山等一系列反清組織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百姓逐漸清醒。

中國的老百姓,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以後,思想上早就已經僵化了。真正有覺悟,有思想的人,畢竟屬於少數。

予遊學畢業生章宗元等進士、舉人出身有差。戊申,湖北按察使梁鼎芬言挽回時局,莫亟于禁賄賂,絕請託,劾奕劻、袁世凱等夤緣比附,貪私誤國。廷旨以有意沽名,斥之。是月,免雲南旱傷等州縣稅糧。賑懷寧等縣水災。---《清史稿》

清王朝到了末期,正是解放思想的最好時候。不少學生從海外學習了先進的思想,他們將新思想帶入國內,使得當時的老百姓們逐漸解放了思想。

  1. 在解放思想以後,清政府再想要用統治愚民的那一套來統治老百姓,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於是乎陸續出現了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等一系列渴望革命的先進分子。
  2. 他們在積極宣傳新思想的同時,還組建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組織中國同盟會。正是這一組織,成為了日後推翻清王朝的中堅力量。
  3. 新思想是勢不可擋的,任何阻擋新思想的行為,那都是在跟全人類作對
    。愚民並不可能一直都是愚民,只要有人喚醒他們,那他們依舊可以創造奇蹟。

正是在孫中山等一幫先進分子的帶領下,清王朝統治下的愚民一個個都開始覺醒。清政府還想要用老一套的方式來統治這些人,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了。

總結:清政府亡于思想的落後,絕不是一兩個明君就能解決的。

世界潮流是不斷往前湧動,所有人的思想都在前進,唯獨清政府的思想依舊落後。日本明治維新以後,都搞起了君主立憲制,可是清政府依舊希望自己能夠大包大攬。

這可能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光緒皇帝難道不夠英明嗎?當然他的能力不夠,因為有慈禧壓著,他一直得不到施展,可是他懂得國家的弊端,他希望通過改革使得清朝變得更好。

但是他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整個清政府的思想,都是極端落後的。即使光緒皇帝接受君主立憲的想法,可是慈禧太后不接受。

真正的掌權者反對先進的思想,那一切就只能玩完。很顯然,清政府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他們拒絕新思維新思想,最終被時代所拋棄。


江湖小曉生


提問者是傻逼嗎?滿清都哪一個皇帝不是昏君?

愛新覺羅玄燁打了勝仗還簽署不平等條約【雅克石條約】,這孫子不是昏君也得有人信啊!

雍正算是正常點,也他媽的簽署不平等條約

愛新覺羅弘曆那孫子更是昏君,與越南劃界線,本來已經劃好了,弘曆居然他媽的往自己地盤上劃三十里!

還有,這孫子把中國東北考證成高麗棒子地盤,這也是中國和高麗棒子扯皮扯不清的證據!(有部滿清小說【姑妄言】作者直接說自己是三韓曹去晶(高麗棒子),但是這孫子偏偏是東北土著土包子,根本沒出國過)。

愛新覺羅綿寧這孫子更是昏君,一個雞蛋值多少錢都不知道,喜歡穿補丁衣服,但是一塊補丁四兩銀子,有這錢都夠買新衣服穿了,大夥都知道這孫子節儉,卻不知道這孫子滿清陵寢奢侈糜爛,沒有之一,比慈禧陵寢還要奢侈!

外國侵略者來了作為統治者不是積極備戰,動員四方諸侯勤王救駕,也不是積極組織皇后嬪妃大臣逃跑,而是跑到避暑山莊抽大煙,啥事不幹啥事不管!啥雞巴玩意!

至於花柳病皇帝,雷劈皇帝,踢死兒子皇帝,各種奇葩應有盡有。

最最不能讓人接受的就是光緒那孫子,中環上下五千年歷史,只有別人給欽差大臣磕頭請安,沒有欽差大臣給別人磕頭請安的道理,光緒這個雜種成功了,這孫子他不但做到了,外國侵略者打進北京城,姦淫擄掠大臣宗室親屬,同治這孫子敲鑼打鼓派欽差大臣送牌匾送金銀財寶!

還有光緒這個忘恩負義的狗雜種,外國侵略者打進北京城,北京城八旗子弟沒了鐵桿莊稼都得餓死,【老殘遊記】作者劉鍔花錢買下外國侵略者侵佔的太倉,開倉賑災,光緒回京後立馬要殺劉鍔,後來改流放新疆

另:北京城導遊猶如畜生一般,百般嘲笑洪憲皇帝不是真龍天子,因為他坐的龍椅位置朝後,不是藻井正下方,還說如果不是真龍天子坐龍椅,藻井上的機關會砸死他。這龍椅外國侵略者不但輪流坐過,還拍照留念!


咆哮萬里撲龍門


努力方向錯了,再勤奮也是南轅北轍

清朝皇帝的勤政,是有目共睹的。最著名的勤政皇帝,當屬創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最有名的當屬雍正皇帝,他身為皇帝,“以勤先天下”,每天不到四點就起床,批閱奏摺開始工作。做到了“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可以說當皇帝當到他這樣,是一點樂趣也沒有了。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愛好。論勤之方面,作家二月河評論雍正是歷史之最,“康熙、唐太宗,還有秦始皇這些勤政君主,沒一個比得上他的”。康熙皇帝

康熙、雍正給後代子孫開了個勤政的好頭,後代的皇帝也確實勤政,沒有幾個昏君。但清朝最後還是滅亡了。清朝為什麼會滅亡,有多種原因。清朝的皇帝很勤政,基本上沒有太昏庸的君主不假,但勤政與振興國家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不勤政嗎?既勤政又節儉,但他亡了國。清朝的皇帝勤政,只是在封建專制的框架內,並沒有突破封建社會的窠臼,亦沒有改革開放的思維,這才是最要命的弊端


小陳小陳心想事成5


應該這麼說,入關以後大清朝的皇帝們除了康熙和雍正還算不錯,其他的都很一般。

在我看來,對於坐在皇帝的龍椅上,幹著全世界最特殊的工作——皇帝來說,評價他們工作好壞的標準是和常人不同的,作為一國之主,一個平庸的皇帝就等於昏君。而不幸的是大清朝,有一大把這樣的皇帝。

雖然這樣說的話,乾隆爺,愛新覺羅•牛皮癬•弘曆先生肯定會不服,他會為自己辯解說,朕是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

那我們就來說說他的十全武功,所謂的十全武功,只有兩次平定準噶爾以及一次平定回部,算是名副其實的打勝仗,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於新疆的控制。而剩下來的七戰,含金量很低,甚至還有敗仗。

比如說第二次平大小金川,在這個地,不過千里人口不滿三萬的地方,大清政府花了當年平定天山南北路兩倍的錢,調動了足足五萬大軍,好不容易才平定。

打緬甸這一戰,就是還珠格格中爾康失蹤的那一戰,這基本上就是場敗仗。緬甸軍隊的火器非常犀利,比清軍的要先進的多,再加上清軍對於緬甸氣候的不適應,非戰鬥簡員很多,清軍打得很費力,很煎熬。

甚至連清軍的統帥都已經陣亡了,而不是後來暹羅復國,緬甸可不是德國,他們害怕兩面作戰,不得不做點表面功夫,向清朝表示求和。乾隆皇帝這才見好就收,否則打不過緬甸,真不知道他的老臉該放在哪裡?

搞笑的是清朝和廓爾喀的戰爭,第一次清朝根本就沒有打贏,清朝的監軍私下答應給他們一萬五千兩贈款,廓爾喀才撤的軍,這也算十全武功?

所以說乾隆皇帝所謂的十全武功水分大大的有!而且乾隆時期,這位皇帝揮霍無度,把他的爸比雍正積攢的家底揮霍一空,民間的土地兼併日趨嚴重,人民負擔日益加,整個清朝在乾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大衰退。

不僅如此,乾隆盲目自大,要知道乾隆爺其實和華盛頓是同時代的人,人家歐洲工業革命已經起步,而我國還在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

其實歷史並不是沒有給過清朝機會,在緬甸戰爭中,乾隆的小舅子,傅恆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厲害之後,就鄭重的向乾隆提出,必須要加強火器的製造與研究。如果此時,乾隆如果能夠採納傅恆的建議,以中國人的智慧,相信在軍工方面會很快迎頭趕上。

可是乾隆皇帝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使得中國失去了一次和世界縮小差距的機會。乾隆皇帝可以說是清朝入關以後的幾位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了,他尚且如此,他後面的皇帝,那就更不談了。

晚清時期,清朝面臨的是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可是當時清朝的掌門人是慈禧太后,這個女人算不得昏君,因為她連君都不是,但是就是她帶著中國一步一步的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由於他的存在,晚清時期的皇帝是昏君還是明君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清朝當家人,他們說的話壓根不做數。從同治開始的最後幾個皇帝,全部都是昏君,連掌握皇權都做不到,那不是昏君是什麼?

其實清朝和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差不多,開國時期君主的能力不錯,但是承平日久,就會接連出現一些昏聵之君。

有的運氣好一點,會出現一箇中興之主,然後再一點點的走向滅亡。只不過最後階段的大清朝做的特別的不好,喪權辱國的協議,一個接著一個籤,換成任意一個,其他的大一統王朝,都不會比他做的更差。


歷史評說


在中國歷史上不管是哪一個王朝,無論期間有多少英明神武的帝王,最終的結局都是以帝王的昏庸無道治理不善將國家推向了滅亡。但是在這諸多的王朝中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清政府王朝。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幾乎沒有出現昏君的朝代。

現在就讓我們說說,為什麼這樣一個沒有出現昏君的朝代依舊會走向最後的滅亡?

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內因。

我們知道,在清政府最開始的幾任皇帝,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更是創造了耳熟能詳的康乾盛世。但是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一味的固步自封,一味的閉關鎖國,不去適應新的世界環境,太過高估自身的實力,都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後果。一個持續發展的國家,不僅需要有完善的內政措施,更要有可以放眼世界的眼光。但當時的清王朝卻沒有做到後面一點,自大的認為本國的強盛而無視了其他列強。

這是自身思想的問題,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以後的道路,而一個國家的格局則決定了它的強大與否。

其二,外因。

這一點其實跟前一點是相通的,一個國家即便是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但是在沒有外因的基礎上,也並不會這麼快速的走向滅亡。那麼相反,如果有了外因的推進,走向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在清政府末期,世界列強林立,清王朝就好比一塊巨大的蛋糕,如果清王朝有足夠的的格局,能夠認識到在那樣的環境下必須放棄以往的思想,那麼或許還能夠護住這塊蛋糕。可事實是在內因的作用下,清王朝並不覺得自己會有什麼危險,直到真正的危險降臨的時候,才意識到事實的嚴重性,已經悔之晚矣。在八國聯軍的長槍短炮下,很快就把不思進取的清王朝摧毀。

所以,一個國建能否持續的發展下去,根本原因還是需要有足夠的格局,要放眼去看世界,只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讓自己發展下去。




野史誌異


任何封建主義王朝,都必然會走向滅亡,無論是明君輩出,還是昏君輩出。無論有沒有明君,無論有沒有昏君,封建主義王朝的最終歸宿一定是滅亡,無非是時間不一樣。

清朝的確沒多少昏君,但乾隆之後,清朝由盛轉衰,明顯是在走下坡路。而且此後清朝的皇帝都非常平庸。面對“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皇帝和統治者束手無策,拿不出解決方案來自救。

清朝統治者遇到的問題,是中國曆代王朝所沒有遇到過的。漢、晉、唐、宋、明這些封建王朝,遇到的敵人要麼是農民起義,要麼是北方胡人,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朝廷處理起來有經驗可循。漢、晉、唐、宋、明沒有遇到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這樣的對手,而清朝遇到了。面對新型對手,面對新問題,清朝統治者蒙逼了,不是農民起義,也不是北方胡人,而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新敵人。

清朝對新型對手,缺乏足夠的瞭解,也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沒有思考新的解決辦法,依舊在用老祖宗傳下來的那套辦法,來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怎能不滅亡?

這就是清朝倒黴的地方,清朝皇帝遇到了歷代王朝都沒有遇到的難題,那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這個難題,清朝皇帝無法從老祖宗那裡得到解決辦法,但他又給不出新的解決辦法。所以清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如果跳出問題本身,去探討中國封建王朝滅亡的原因,可以發現。所有封建王朝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制度,而不在於是明君昏君。

你看,漢、晉、唐、宋、明,沒有遇到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照樣滅亡。儘管清朝的滅亡的原因,和其他王朝不一樣。但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封建王朝。封建王朝始終無法克服自身的一大推弊病,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北方胡人,亦或者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都能加重封建王朝自身的弊病,從而導致封建王朝滅亡。


袁衛宇


1、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使得西方人全世界掠奪資源。清朝的滅亡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破壞和衝擊的必然結果,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2,清朝建立後,統治者更缺乏遠見,不懂得海權的重要性,閉關鎖國,抱殘守缺度日。

3、清朝末年對南方完全失控,皇權對其無有效控制力,國庫虧空,打仗的時候沒有錢。天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政府實際土崩瓦解。

4,民主思想的傳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迅速崛起,民主,民權,民生思想為大眾所接受。



滿山紅遍


大清朝的滅亡其實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譬如說:沒有血腥的屠殺。

袁世凱掌握兵權,北洋軍和南方新軍一唱一和,連哄帶嚇唬,大清朝的隆裕太后帶著小皇帝溥儀就退位了。我大清這麼就亡了。風輕雲淡、忽忽悠悠的亡了。大清亡了以後,皇族還是居住在紫禁城,享受著優待。京城、外省也沒有什麼大的動盪,平穩過度。旗人、漢人、蒙古人、藏人......和平共處,日子依舊。

這在歷代王朝的滅亡中是極其罕見的。絕大多數朝代的滅亡都要殺個天翻地覆。前朝皇族肯定是要斬草除根滅掉,民間百姓也會陷入戰亂,大量的死亡,軍閥之間互相征戰,折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為什麼清朝的滅亡這麼平和?這麼特殊?道理也很簡單:沒有反抗,就沒有殺戮。

面對王朝的滅亡,大清的皇族、八旗貴族、深受朝廷恩德的文官武將、軍隊......沒有反抗。張大帥帶著幾千士兵爭取了一下,除此之外,也就沒誰再真心去挽救大清朝了。這還是個有趣的地方,張勳是漢人,他的部隊也是漢人組成的。大清朝滅亡,只有這支漢人的軍隊去拯救,滿人自己卻選擇了袖手旁觀。

清末袁世凱掌握了實權,但他終究還是臣子,軍隊在外面。如果京師有人想搞他,皇族、八旗、大臣組織幾百人衝進袁府也就把袁世凱打死了。實在不行揣個手槍,在單位門口堵住老袁......問題的是沒人這麼幹。

咱們上面說的:大清皇族、八旗貴胄、受朝廷重用的文官武將、文人士大夫、部隊......這些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叫既得利益階層。

這些人是享受清朝優厚待遇的,有著種種特權。大清朝有沒有既得利益階層?有!人多不多?多!勢力大不大?大!

他們有沒有能力阻止袁世凱?有沒有能力保護大清朝不滅亡?有。

但他們沒有!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是大清朝的整個既得利益階層都願意看到大清朝的滅亡。既得利益階層坐視大清滅亡,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忠誠,也不是因為他們貪生怕死,而是因為:

他們是當時大清朝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

仔細讀歷史的細節,我們就能發現,慈禧太后執政以後的大清朝一直到滅亡,他的開放程度,是遠遠超出想象。根本不是某些人說的保守、固執、寧死不變革。實際上清朝恰恰就是滅亡於:開放與變革!

最初的兩次鴉片戰爭,大清朝發現打不過洋人,於是大家總結:洋人是槍炮厲害。找到原因就好辦了,咱們也搞槍炮不就完了。於是在慈禧執政期間,大清的軍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道光,慈禧的老公公,咸豐,慈禧的丈夫,這兩任皇帝在世期間,大清的軍隊還是鳥銃、弓箭、馬刀。跟洋人打水戰還是划著小木船。到了慈禧的時代,大清朝已經有了海軍,鐵甲艦,克虜伯大炮、加特林機槍、毛瑟步槍......李鴻章嘴上說馬克沁機槍太貴用不起,但沒過幾年,大清朝的軍隊裡也有了,國內軍工廠同時進行了仿製。再往後的清軍連電報、飛艇都有了。

道光、咸豐期間的軍隊還在用馬桶往英國軍艦上潑糞便,用來破妖法。慈禧時期的海軍、陸軍已經是滿嘴的英文、德語了。軍官很多都是外國留學的高材生。

但是,即便這樣發展軍隊,到最後還是沒打過日本人、沒打過八國聯軍、沒打過俄國人。

捱了打怎麼辦?還得找原因。以前大家覺得洋人只是武器厲害(即便是現在2020年,依舊很多人是這樣的思維),那我們把武器也弄厲害了,不就是能打過了嘛。經過現實的檢驗,發現依舊不行,還是打不過挨欺負。

這時候,朝廷上上下下迫切的想知道:洋人到底是咋回事,我們和他們到底是差在哪裡?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大清朝這時候再在家裡關著門找原因,已經不可能。知道這一點,問題也就能解決了。怎麼解決:出國考察、學習。

大清朝決定派人出國考察、學習,這就產生了新問題:派誰去?派什麼人去?答案也很簡單:信得過的人,自己人。大清出國考察的人以皇族、八旗貴族為主,還有親信的大臣,並組織孩子、年輕人出國學習,這些人由朝廷供養。而這些出國考察、學習的人,都是咱們上面說的大清朝既得利益階層。

而就是這些人,考察完、學習完,回國以後,成了滅亡大清朝的主力。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些人出國一段時間,經過考察、學習,很快他們就明白:我大清完了。沒出門之前,覺得自己是天朝上國,人家是番邦蠻夷。出了國以後才知道,自己那套孔孟老莊、君臣父子和外國的科學民主自由沒法比。這些出了國的人很快就明白,不是大清完了,是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完了。這套東西已經跟不上時代,面對外界的衝擊,老的這套體系是一定會垮掉的。

大清朝以及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已經沒有辦法再延續下去了。這是出國考察、學習的人們心知肚明的事。包括皇族親王、八旗高官這些大清朝最核心最骨幹的人。

大清朝的滅亡跟皇帝沒關係,跟太后沒關係,跟昏君暴君明君聖君沒關係,甚至跟大清朝自己也沒關係。滅亡的是幾千年的中國人自己的這套文化、政治、軍事體系。這套文化、政治、軍事體系就是鏡子,大清朝是鏡子裡映出來的形象。鏡子碎了,大清的影像也就隨著碎了。

這時候大清朝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不從根上治,衰落無法解決,就會滅亡。

而這個病根是幾千年的舊體制,大清朝是建立在這個舊體制的基礎上的。把這個病根除掉,把這套舊體制摧毀了,大清也跟著垮了,還是會滅亡。

在這些出了國的人,在大清朝裡非富即貴,享受了大清的各種福利。但他們出國以後,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大清必亡,幾千年的制度必亡就成了這些人的:共識。當這些人再回國以後,那性質就變了。最希望大清滅亡的就是這群人。要麼明裡暗裡宣傳外界的先進、大清的落後。要麼首鼠兩端,袖手旁觀。

所以大清朝又陷入了第二個死循環:

不開放,繼續封閉,那就繼續落後捱打,外人揍你,要滅亡。

開放,和外界保持接觸,那些去了外國又回來的這些精英階層,最親近的自己人還是會搞你,還是要亡。

最後大清朝只能是混吃等死。治也是死、不治也是死,不改會死、改了還得死。

大家都明白,想強大,只能推翻這幾千年來的舊體制,而一推翻這個舊體制,大清朝也自然跟著倒了。溥儀16歲的時候,在紫禁城自己就把辮子剪了。當時整個高層從大臣到親王,甚至到皇帝,大家都明白,老一套的東西肯定是不行了,只能全部推倒重來。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的時候,他的北洋軍主要還是在南方打仗,他自己孤身在京。並不是袁世凱調兵進京,控制了紫禁城,然後帶著人馬上金殿,逼皇帝退位,不是這樣的。他就是上上奏摺,嚇唬嚇唬,隆裕太后抱著溥儀哭一鼻子,然後就退位了。袁世凱之所以敢這麼幹,他也是知道在京師沒人反對他。

那些既得利益階層的精英們掌握著權利,他們有能力反抗,甚至有能力除掉袁世凱。如果他們平時能表露出忠於大清的態度,袁世凱也不敢這麼幹。實際上是這些人明裡暗裡也都站在了袁世凱的一邊,包括那些愛新覺羅們。

張勳,從道德上講,這是忠臣,但他也確實在逆流而上。那些大清朝的精英階層,要麼坐視大清滅亡,要麼自己下手滅大清,人品不怎麼樣,但他們也確實是在順應時代。

大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就是因為:他的精英階層,既得利益階層,那些平時享受了這個國度巨大的好處和優待的這群人,他們出去以後,再回來,就已經叛變了。按理說這些人享受了這麼多的優待,佔了這麼多的便宜,他們應該保衛大清,但他們卻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這些人滅亡的並不是大清朝,而是已經嚴重落後了的君主集權制度。只不過他們摧毀這種制度的同時,順帶滅了大清朝。所以這些人跟大清並沒仇,甚至本來就是大清的自己人,這個過程中,也就沒有什麼殺戮,也沒有什麼反抗。有實力殺戮的和有實力反抗的,其實都是一夥人。這裡就出了第三個死循環:這群滅亡大清的人,本來是打算救大清的,經過一頓考察、學習、研究,他們發現救大清的辦法就是滅了大清。這些人的初心是救大清,所以在最後滅大清的時候,註定會很柔和。

蘇聯解體以及最近幾十年很多國家的垮臺,幕後的推手,其實都是他們本國留洋回來的那群人。我大清才是最早顏色革命的受害人。為什麼我們樂於讀歷史?因為很多人很多事看起來都是那樣的似曾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