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决师》到《法证先锋4》好剧不单只是大投入


从《解决师》到《法证先锋4》好剧不单只是大投入

由TVB金牌监制梅小青所监制的剧集《法证先锋4》正在各大的网络平台上播出。而广大观众对于这部剧也同样是经历了从万分期待到吐槽不断的巨大转变。有人说:《法证先锋4》失去了TVB一贯以来所具有的那份温暖感和人情味。还有人说;《法证先锋4》是披着港剧名头的内地剧。而随着《法证先锋4》受到观众的普遍吐槽和质疑,也有不少观众发觉近几年的TVB似乎是陷入到了一个怪圈当中。不少大投入大制作,被寄予厚望的重头戏,在播出之后却遭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质疑与扑街。不少的收视更是惨不忍睹。(比如《再创世纪》,《解决师》,《法证先锋4》)。而不少原本并没有被看好,又或者是不被重视的低成本剧集在播出之后却意外地都成为了绝对的爆款。(比如《平安谷之诡谷传说》,《跳跃生命线》,《金宵大厦》)。有人说:港剧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份独特的烟火气,而那些所谓的大制作无疑都是将那份烟火气给刻意的抹去了,而这样也就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特色。而那些所谓的小制作却坚守住了自我一直以来的传统和优势。也有人说:港剧一向都是以内容和演技取胜的,而那些所谓的大制作显然是偏离了港剧原有的侧重点,所以失败是必然的。而那些所谓的小制作却始终都将这个侧重点视作为是自己所最为基础的根本,所以成功是必然的。而广大网友的一系列言论,也让济世我对大制作屡屡扑街,小制作却屡成爆款这个话题,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同时内心当中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部又一部的大制作扑街,而不少以低成本和小制作的剧集却可以逆势成为了爆款?这样的现象又究竟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症结又到底在哪里?所以今天济世就和大家一起来畅聊一下,大制作为何屡屡扑街,小成本却为何屡屡成爆款。

在济世看来,之所以大制作屡屡扑街,而低成本小制作却可以屡成爆款,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保留和抛弃:港剧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观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本身所存在的一份所独有的真实感和现实感。很多港剧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和桥段,往往是观众能够在自我的日常生活当中所经历和遭遇到的。很多港剧当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也都是观众可以在自我的现实工作当中所遇见到的。看它等于是在变相的看自己,是许多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港剧的一个最为直观性的印象。在港剧里,没有什么刻意的故作专业,也没有什么故意的假装高深。有的只有一份最为现实的自然,以及一份最为实际的真实。而这也是许多观众之所以喜欢港剧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近几年的一些所谓大制作的重头戏所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一份观众所最为熟悉的真实感与现实感,不少重头戏的情节,设计的脱离现实,甚至是缺乏一份最为基本的理性与常识。很多桥段让人看了觉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桥段出现,又或者它的出现是想要表达些什么。情节看不懂,角色的行为和人设又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看了几集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是想要说些什么,让观众不止一次的怀疑自己的理解和智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又或者是自己和监制彼此之间的距离还相差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以往所熟悉的东西不见了,全新呈现出来的事物也让人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剧不扑街才是不正常。不管你是耗资千万,还是远赴他国取景,失去了最为根本的精髓,无论什么都是无力的,无论什么也都是徒劳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些低成本的小成本制作,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布景,也没有所谓的炫酷特技。更没有时不时地上天下海,有的只有一份最为熟悉的人情味,以及一份最为平实的真实感。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是一份最为真挚的温暖。看似一如往昔,但却是一份最为质朴的温馨。某些剧集虽然是大投入和广配置的大制作,但却失去了最为根本的基础价值。而还有某些剧集虽然它们没有大投入,也没有多配置,但是它们却用自己的一份用心和专注,坚守住了自我对于港剧的一份最为基本的根本价值。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出现重头戏屡屡扑街,而小成本却屡出爆款的现象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和解释了。

从《解决师》到《法证先锋4》好剧不单只是大投入

冒然“创新”与循序渐进:创新是每个时代所不变的主题,同样创新是每个行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作为港剧来讲自然也是一样。任何的停滞不前,又或者是任何的固守陈旧,都只会给自身带来不利的影响与后果。但是俗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任何事也都有一个轻重缓急。创新同样也需要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从而来决定自我的一个速度和方式。不考虑自我的现实情况,也不考量自我的实际因素,冒然的进行新的尝试,又或者是添加新的方式。而将自我原本的特色与特点剔除和淡化。这样的创新必然是会遭遇到失败,又或者是质疑的。而近些年来TVB几部所谓的大制作剧集,就是上述这种情况的典型性体现。《再创世纪》打着向经典致敬,再创经典的旗号。同时也将当时最热的青年创业元素,作为整部剧的主线和中心点,人工智能,APP创建,一系列当时最新的热点可以说时不时地都会穿插和出现在整部剧集当中。看得出来,TVB是想通过这部剧来兴起一波新的热潮。同时也希望能够借由这部剧,来吸引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而当时TVB显然也对这次的“创新”充满信心,然而现实却与他们所设想的大相径庭。内地的观众普遍反应剧情幼稚,很多情节设计的过于简单。更有观众毫不客气的说,一看就知道编剧对移动创业的理解还处在一个绝对片面的状态。而香港的本土观众则更是直呼不知道编剧和监制到底再拍些什么。曾经的《创世纪》是无数人创业的启蒙和蓝本,而如今的《再创世纪》则成为了不少观众所集中吐槽的对象,不得不说TVB的这次创新,是以一种最为现实的方式宣告了它的失败。而同样是在《再创世纪》播出的这一年,一部名为《跳跃生命线》的剧集却成为了网络上所热议的话题,不少人将其视作为是优质港剧的再一次回归。很多人说在这部剧当中感受了以往港剧里的一份人情味与烟火气。而在这一系列的熟悉以外,许多观众也发现了一份适时的改变。在这部以医疗救援为题材的职业剧当中,除了以往都会在剧中出现的教官对于学员的训教,以及和同学之间的友情之外,还穿插了主角与弟弟之间复杂的兄弟情。可以说这部剧是在传统的框架下适时地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同时也让它与传统元素两者之间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融合。而《跳跃生命线》也成为了2018年当年的最佳剧集。同样是创新,一方选择以冒然尝试的方式将一些自以为的新元素加入到了剧集当中。而另一方则是选择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新事物嵌入到了剧集当中。而广大观众对于两者的反应和评价,似乎是用一种最为直接的方式。证明了两者的谁对谁错。

从《解决师》到《法证先锋4》好剧不单只是大投入

通过上述所列举出的原因,我们或许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大制作会屡屡扑街。而小成本却会屡出爆款。保留和失去。反应和折射出了两类剧集对于传统,以及自我特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由两种不同态度所进一步衍生出的是两种不同的选择,在某些监制看来,以往的拍摄叙事模式与方式,已经和当下的时代,以及当下人的审美观念严重的不符,所以自己必须寻找到一个全新的拍摄叙事方式,以求带来全新的改变与不同。所以他们选择将以往港剧的特点与特色刻意的淡化,甚至是完全的抛弃,而将整个剧集的主要侧重点放到了场景设置,各种的特效,又或者是各种先进的仪器上。他们以为这会让观众对港剧产生全新的印象与认知。也会让观众对港剧报以新的认可与支持。而与他们形成相应对比的,则是另外的某些监制,他们以自我对于传统的保留与留存,以此来诠释和理解自我对于港剧的一份初心和使命。他们也用自己对于剧集的一份最为真挚的用心,来以此表达自我对于港剧品质的一份独有的坚守与坚持。而也因为他们对于剧集所持观点与态度的不同,所以他们向观众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类型的剧集。而广大的观众同样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而冒然“创新”与循序渐进,则是秉持两种不同风格的监制。分别向观众展示出了自我对于创新这个词的理解和诠释。在某些监制的思维逻辑里,所谓的创新,就是将原来的框架和理念完全的打破,又或者是颠覆,之后再将一种全新的框架与理念植入到剧集当中,并使其成为一种港剧的全新风格。他们认为这是符合当下时代发展与潮流的。同样他们也认为自己这样的创新是准确无误的。而另外的某些监制,则是选择在原有的风格上对剧集进行逐渐微调式的改变。在他们看来,剧集固然需要进步,也当然需要注入新的元素,但是与此同时更需要做的是将原来好的元素保留住。很多时候创新不是要将原本的东西完全的颠覆,又或者是推翻。而是需要将原有的优点和某些全新的元素,来做一个有效的相互融合,从而最终呈现出比原来更好的成果与效果。而广大观众对他们所监制的剧集所表现出的热烈反响,似乎也证明了他们观点与判断的正确。其实大制作之所以会屡屡扑街,而小成本却屡出爆款的一个最为根本性的因素,还是因为小制作更注重于对剧集内容本身的打磨。它们或许没有什么华丽的场景与布置,但是它们却知道在剧集的本质上去寻求突破。而某些的大制作,则是在很多时候盲目的追求各种外表的华丽和奢华,而忘了一部剧集所最为本质性的东西。而观众之所以会收看一部剧集,并最终对此报以认可与肯定,根本上还是源自于它的内容。而真实和现实的内容,一向也是港剧之所以受到欢迎和认可的根本。而因为某些监制他们抛弃了最为基础的根本,所以他们的剧集扑街也就成为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必然。而同样也因为某些监制他们坚守住了最为基础的根本,所以他们的剧集广受好评,甚至成为爆款,也同样成为了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必然。好剧绝不仅仅只是大投入,而是需要一份对剧集本身所绝对的用心和专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