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遊戲,源從何起?父母要向遊戲學習什麼?

年前的幾個高中生的學業動力諮詢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玩遊戲時間過長,耽誤了學習進度,這種情況在男生中更為明顯一些。

通常,孩子處於學校寄宿學習,平日在校學習被安排得很滿,只有週末回家才能用手機的狀態。而一週未見孩子的家長原本期待是孩子在家裡能保持學校裡的學習勁頭,兼顧補充休息和營養,因為高中的重要性,經歷過的家長都知道。但事實並非如此,家長反映,孩子在家通常晚睡,早上睡到自然醒,本來不是很多的學習時間,還會被手機佔據了,尤其是用手機玩遊戲。家長著急啊,可面對已經是青春期的孩子,一旦談起玩遊戲時間過長這個問題,每次和孩子談,不是無動於衷,就是談崩。家長問,孩子為什麼沉迷遊戲,為什麼沒有這種自控力呢?

我們先來看看遊戲的特徵:根據《遊戲化實戰》《遊戲化思維》兩本書的分析,遊戲的設計是充分調動了玩家的內驅力的,簡單來說,遊戲的設計不僅有故事情節,還讓玩家有主角的代入感和使命感,玩家通過玩遊戲,升級打怪,通關奪寶的過程,獲得朋輩之間的交流話題、獲得榮譽感、獲得遊戲通關給予的即時反饋和獎勵,哪怕只是精神上的獎勵,這也是為什麼有玩家會願意花錢買裝備,諮詢中,學生反映本來只是想玩一會放鬆一下的,結果不管輸贏,自己感覺都停不下來。可以說,

設計遊戲的人,是最能洞察人性的。根據2019年2月22日發佈的《中小學生網絡遊戲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報告》。超過半數的中小學生喜歡網絡遊戲,其中,表示很喜歡的比例為51.5%,比較喜歡的比例為34.8%,二者合計為51.5%。

孩子沉迷遊戲,源從何起?父母要向遊戲學習什麼?

遊戲與孩子

為什麼孩子在接觸電子遊戲時會容易沉迷,回溯孩子的成長曆程,在他/她們小的時候,其實根本不知道電子遊戲是什麼?他/她們天然尋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好朋友的陪玩。往往是因為,有些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圖省事,期望孩子可以安靜下來,把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給了孩子,孩子就會從用手機看動畫片,到點擊探索手機裡的其他按鈕,到發現電子遊戲的過程,也有些小孩是從父母、老人自己玩電子遊戲的時候認識到電子遊戲,並想一起參與到電子遊戲中的。所以,家長有覺察到嗎?電子遊戲不會在小孩子提出陪伴需求的時候,說等一下或者拒絕。小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的每一個進步,都可以在遊戲中得到即時反饋和鼓勵,即使孩子失敗了,電子遊戲系統,也會告知孩子,自己的成績打敗了多少玩家。這種即時鼓勵,父母都未必能堅持做到。比如,小孩子趴在地上玩泥巴,凹凸造型,正高興想著和父母分享的時候,父母一聲吼說,你怎麼可以把衣服搞得那麼髒。你看,孩子分享的興趣由此慢慢減弱。

隨著年齡長大,孩子們會通過身邊的同學來認識到其他的遊戲,他們會通過玩這些遊戲,或者看電子遊戲的攻略來彰顯自己的玩家身份,甚至表達自己對網絡遊戲文化的理解,有個學生在諮詢時告訴我,老師,我不玩遊戲,我只是看遊戲的攻略,和同學分享一下。看,孩子們通過電子遊戲在獲得群體的歸屬感。但往往家長看到孩子玩電子遊戲就容易焦慮得不行,想改變孩子玩遊戲的行為就變成了斷網絡、沒收手機、限制時間、投訴遊戲公司等等。但你知道嗎?

這種“嚴防死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家長真正要做是,提高孩子的陪伴質量,探討和電子遊戲合理相處的方式。

孩子沉迷遊戲,源從何起?父母要向遊戲學習什麼?

不同家庭溝通模式的區別

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忙工作,希望自己有休息時間,而沒有做到的陪伴,孩子長大需要父母補功課,而且這時候補功課需要有更大的付出,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建議和孩子一起去運動,吃個夜宵,一起五人聯機開黑來一局,一起探討怎麼對待電子遊戲更好……讓孩子逐漸重新接納有你的陪伴,越是得到父母關愛,孩子與父母的親密度高 ,孩子越不容易沉迷電子遊戲或者網絡,所以,耐心堅持,一定有所改善。

其次,可以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怎麼看待玩電子遊戲的事情,商量玩電子遊戲的規則,雙方商量一個計劃。這個計劃對孩子和父母雙方有效,而不是讓家長成為孩子的對立面。和孩子一起“約法三章”是要讓孩子有參與感。 制定規則時,對規則的表述要明確,懲罰要執行,不能有不忍心。

讓我們回到養育孩子的初心,真正地陪伴孩子成長,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我是MISS CHEN,斜槓達人一枚:博士/職場媽媽/身兼高校行政、教學兩職/培訓師/生涯諮詢師;


如果你也有求職、職業發展、生涯平衡方面的困惑,歡迎與我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