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站桩要保持一个姿势?

牧羊人1388686


站桩,就外形上看是静止不动的,但要维持站式,使两腿有效的支撑躯干,两腿肌群必须有足够的收缩;同理,两臂要在空间形成撑抱状态,肩和臂的肌群也要有一定的收缩。对于收缩一词,通常被认为发紧或紧张。初学站桩者,两臂抬起1~2分钟,就发酸发痛,就是肌群收缩的结果,说明两臂运动了。


经过站桩体内可产生种种良性变化,如手臂的或热或胀或麻感、肌肉跳动感、身体沉重感或轻飘感、皮肤的电麻感、整体的扩大感、通体的大气感、肌肉的紧缩感等诸多效应。

能推动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健全脾胃、补肾益精、强健心脏、补脑安神、祛病延年,大有裨益。

站桩开始之后,血流逐渐加速,表现在脉搏的增加,每分钟可增20、30、40、50,最高可达到70跳。我们身体血管中,平时只有55%~75%的血在流动,其余的储藏在血库(骨髓、肝、脾)中,此时亦被动员出来,加入奔流的血液中。据北京铁路总医院于永年大夫年的实验表明;站桩一小时后,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红血球可增加152万,白血球3650个,血红蛋白每一百微升中增加3.2g,其活性也增加40%。

站桩的姿势要求两腿微屈,两臂环伸如抱球,全身保持静止不动。此时身体外部虽屹立不动,有如巨树挺拔,身体内部却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由于采取腹式呼吸,因此胸肌、膈肌、肋间肌均得到加强,横膈膜运动加深,肺通气量增大,通常呼吸每分钟男十二、女十四次左右,但站桩时呼吸每分钟可降低到四五次,少数人甚至能达到每分钟两次,呼吸变得深、长、细、匀,氧的供应量大增。这也是所谓;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也!

功夫季


站桩,顾名思义,人要像木桩一样,保持一个姿势站着不动。如果来回变换姿势,那还像木桩吗?那就不应该叫站桩了,不过站法绝对不像平时随意的站,它有一定的要求,这是经过十几代人的总结,只有这样站收效才会更加明显。站在养生的角度根据我的理解,谈谈站桩姿势优点。

一是便于气血流通。

站桩姿势要求各关节处都是处于弧形,腋虚、臂曲、腿弯、颈直、背拔、手指分开等等,都是为了气血便于流通,不受身体关节影响而阻止气血流通,与平时一般的站法有较大的区别。

二是易于身体自我调节

站着不动,身体就可以像植物生长一样,静静让它自己慢慢吸收、消化和调节,不受人为任何杂念和动作的影响,充分调动身体自我免疫能力,使它恢复最佳状态。经常站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身体一动气就散,反应效果不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实践体悟,有不同意见,下文留言,共同学习提高。


山村野孩子


不请自来客。

看到这个问题,有点无语,这就和问:为什么一加一要等于二呢?

站桩就是一直一个姿势,换姿势那是盘架子。


站桩是为了通过一个固定动作的静态锻炼达到身体的调控。

而且桩功的动作不是随便摆一个都行。都是经过几代人实践后固定下来的东西。这么练出功快,有针对训练。

当然了,站桩不是傻站着,内动少不了。

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紫云观涛


很多人认为“静”就是安静的意思,“入静”就是人安静下来,好像没什么高深的内涵.殊不知,安静只是“入静”的浅层要求,“静”一字绝不仅仅是安静的意思,我们的祖先何等聪明,他们早已揭示了“静”一字的真正含义.《说文·青部》记载:“静,审也”。 《广韵·静韵》指出:“静,安也”.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使身体安定,心绪和平,才能内视自身、明审自己。

我们修炼的方法,如果要用一个字表达,就是“静”,我们每个人对它理解并不一样,静极是求动,两者是统一,不可分的,很多人对静的理解是,是一动不动,什么也不想,作为一个生命,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动,即使表面不动,内在的气血也在动,我们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是在时时运行,差不多每15分钟人体运行一周。



一个人想要练静的话,一定是在动中求静,动是绝对的,而在我修炼桩法时,看似一种安静的站立,但是人体内的真气却随着意念的引导在体内川流不息。站桩时,人体四肢不是完全直立,而是保持一定弯度,正是这种姿势使肌肉得到轻微活动,组织中毛细血管就会大量开放,增强血液循环。

我们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在练功时,身体要放松,放松的对立面是张开,所以松中必有张,张中必有松,静中必有动,动中必有静,在站桩时,所要求的松,是肌肉的放松,同时也要求张,张是全身骨缝的张,所以在修炼过程中,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看似矛盾,实则是整体。



虽然,“动”和“静”是事物的两面,但在寻求健康的养生方面来说,“静”远比“动”重要.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比如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是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也一样,只有在静态下,才能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储备能量,从而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动态的生活中去.你也可以想象的到,如果身体总是处于动态之下,很快就会疲惫不堪,耗损精力,精神上也浑浑噩噩,或抑郁、或烦躁.许多身心疾病都是忽视静养导致的.在你入静的时候,你更会感到入静其实是外静内动,是静中有动。



用安静改变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都是绝对中的相对,修炼中的,静的对立面是气动,动的对立面是心静,人无时无刻不在动,所以要想真静,必须是动中求静。动的时候,应该心静,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这才是修炼 。

前面几篇文章也提到了一些修炼之法,也是我修炼的一点小心得,也可以发信息给我相互交流,请大家点下“关注”。在此谢谢


悟道有序


站桩中的傻站不要理解憨憨地去站,而是思想集中安静地顺其自然地站,不加那么多人为要素上去,顺其自然地放松站立这是不是也叫傻站呢?


用户95541615883


为什么站桩一直是一个姿势哪?

因为站桩是练武术和气功在进入练功的过渡功法,进入拳法和功法后就有动作了。在正常人的身体状况是不符合练武功要求的。必须通过站桩来调整。

1,调整身体的关节的灵活性,

2,调整顺间肌肉的暴发力,

3,下盘腿部稳定性和脚上抓地的功夫,

为什么练站桩时要求十趾抓地落地有根。在打拳的过程中,步步要求落地有根,习武之人在攻击对方时没有一个稳固的下盘是不行的。不能出现身体上重下轻的现象。都是通过站桩调整的。不能小看一个简单一动不动姿势的站桩,在外行看来很简单,但想学好了,学问大得了。


传统养生大周天传人


站桩为什么要保持一个姿势?站桩也并非一个姿势。中国传统武术的拳法大多以武术名家的姓氏来命名。光太极拳这一类拳就分(陈,杨,孙,吳,武…)。这还不含内家拳法中的形意拳,八卦掌,南方的大,小洪拳,查拳,华拳…。

传武中站桩分很多门派,大凡修练传统武术拳术的武者,都会以站桩作为基本的功夫,功力,来提升自已的技击能力。只是传武站桩方法,被现代保健养身,防病健体采用,姿势上的应用,以能起到绝对效果,大众认可的姿势,才得于流传于当代。

传武的站桩,与传武的气功又是一对孪生兄弟,旧吋的传武修练者都把它们共同修练,双练的结果就是取得绝对的效果,旧时的武人,把传武技法,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游走江湖,行俠走镖,这是生存的需要。

站桩只有一个桩法,运用,流传最多的是养身站桩,就是以自然站立为主,双手环抱于胸前,讲究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不用蛮力。讲究的就是一个姿势轻松自然,呼吸上的匀,松,缓让修练他的人,享受安静,轻松环境下带来的极至享受,即锻练了身体,又保护了心脏,让整个呼极系统得以提升。只有修练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它,想用文字猜想,来诠释它,是写不出它的真正内涵,这就是我对为什么站桩就一个姿势的回答,正确吗?欢迊指证。


小天使FB



陈式神韵太极古月


站桩保持一个姿势,是人体内在的活动规律所决定的。我们为什么要站桩?是为了健身?为了祛病?还是为了技击?其实根本点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把握阴阳,肌肉若一。身体机能强健无病,干什么都行;要是身体有问题,干嘛都不会长久。

个人领会站桩的实质就是人体与自然世界交融的过程。在桩架基本确定到位后,不但阴面的肌肉要放松,而且阳面的肌肉在维持桩架不动的前提下,也要接受地心引力,放松拉长。这样才能疏通气血,使阴面\\阳面各成一个整面,起到“连接放长”的作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神经糸统才能真正感受到上下、前后、左右的交错争力,为今后的“一动无有不动”打下基础。因此杨鸿尘先生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此站桩必须在肘、膝、大椎、尾椎等定位后,保持外形不动而内在各肌肉、神经的不断调整之中(生生不已之动),才能得其奥妙。站桩时动来动去,是无法体会个中三昧的。

以上是个人浅见,欢迎各位明师批评指正。


大花猫71373869


站桩功属于调姿性功法,通过单一的姿势长时间的保持,气机自然产生,日久功深,真气贯通全身,是真正的气通,而非意通,以意领气者为意通,当然以意领气时间长了,也会产生真气。但气通比较自然,而且比较安全。气功门类众多,有观想法有意守法,还有清静无为法,还有丹道功法,必须有师父带,自学容易出偏,还有导引功法,如大雁功五禽戏,其实太极拳是一种广义上的导引动功,练之得法,也能真气,其实真气人人都有,人无气则死。气功分动功和静功,另外还分性功和命功,古人提倡性命双修,今人养生以练命功为好,不能单修性功,只修性来不修命,此乃修行一大病,修命功者长寿,单修性功者寿比较短。信口开河胡说了一通,博君一笑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