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站樁要保持一個姿勢?

牧羊人1388686


站樁,就外形上看是靜止不動的,但要維持站式,使兩腿有效的支撐軀幹,兩腿肌群必須有足夠的收縮;同理,兩臂要在空間形成撐抱狀態,肩和臂的肌群也要有一定的收縮。對於收縮一詞,通常被認為發緊或緊張。初學站樁者,兩臂抬起1~2分鐘,就發酸發痛,就是肌群收縮的結果,說明兩臂運動了。


經過站樁體內可產生種種良性變化,如手臂的或熱或脹或麻感、肌肉跳動感、身體沉重感或輕飄感、皮膚的電麻感、整體的擴大感、通體的大氣感、肌肉的緊縮感等諸多效應。

能推動氣血運行、增強免疫力、健全脾胃、補腎益精、強健心臟、補腦安神、祛病延年,大有裨益。

站樁開始之後,血流逐漸加速,表現在脈搏的增加,每分鐘可增20、30、40、50,最高可達到70跳。我們身體血管中,平時只有55%~75%的血在流動,其餘的儲藏在血庫(骨髓、肝、脾)中,此時亦被動員出來,加入奔流的血液中。據北京鐵路總醫院於永年大夫年的實驗表明;站樁一小時後,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紅血球可增加152萬,白血球3650個,血紅蛋白每一百微升中增加3.2g,其活性也增加40%。

站樁的姿勢要求兩腿微屈,兩臂環伸如抱球,全身保持靜止不動。此時身體外部雖屹立不動,有如巨樹挺拔,身體內部卻發生著劇烈的變化;由於採取腹式呼吸,因此胸肌、膈肌、肋間肌均得到加強,橫膈膜運動加深,肺通氣量增大,通常呼吸每分鐘男十二、女十四次左右,但站樁時呼吸每分鐘可降低到四五次,少數人甚至能達到每分鐘兩次,呼吸變得深、長、細、勻,氧的供應量大增。這也是所謂;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也!

功夫季


站樁,顧名思義,人要像木樁一樣,保持一個姿勢站著不動。如果來回變換姿勢,那還像木樁嗎?那就不應該叫站樁了,不過站法絕對不像平時隨意的站,它有一定的要求,這是經過十幾代人的總結,只有這樣站收效才會更加明顯。站在養生的角度根據我的理解,談談站樁姿勢優點。

一是便於氣血流通。

站樁姿勢要求各關節處都是處於弧形,腋虛、臂曲、腿彎、頸直、背拔、手指分開等等,都是為了氣血便於流通,不受身體關節影響而阻止氣血流通,與平時一般的站法有較大的區別。

二是易於身體自我調節

站著不動,身體就可以像植物生長一樣,靜靜讓它自己慢慢吸收、消化和調節,不受人為任何雜念和動作的影響,充分調動身體自我免疫能力,使它恢復最佳狀態。經常站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身體一動氣就散,反應效果不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實踐體悟,有不同意見,下文留言,共同學習提高。


山村野孩子


不請自來客。

看到這個問題,有點無語,這就和問:為什麼一加一要等於二呢?

站樁就是一直一個姿勢,換姿勢那是盤架子。


站樁是為了通過一個固定動作的靜態鍛鍊達到身體的調控。

而且樁功的動作不是隨便擺一個都行。都是經過幾代人實踐後固定下來的東西。這麼練出功快,有針對訓練。

當然了,站樁不是傻站著,內動少不了。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很多人認為“靜”就是安靜的意思,“入靜”就是人安靜下來,好像沒什麼高深的內涵.殊不知,安靜只是“入靜”的淺層要求,“靜”一字絕不僅僅是安靜的意思,我們的祖先何等聰明,他們早已揭示了“靜”一字的真正含義.《說文·青部》記載:“靜,審也”。 《廣韻·靜韻》指出:“靜,安也”.在安靜的狀態下,才能使身體安定,心緒和平,才能內視自身、明審自己。

我們修煉的方法,如果要用一個字表達,就是“靜”,我們每個人對它理解並不一樣,靜極是求動,兩者是統一,不可分的,很多人對靜的理解是,是一動不動,什麼也不想,作為一個生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動,即使表面不動,內在的氣血也在動,我們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血,是在時時運行,差不多每15分鐘人體運行一週。



一個人想要練靜的話,一定是在動中求靜,動是絕對的,而在我修煉樁法時,看似一種安靜的站立,但是人體內的真氣卻隨著意念的引導在體內川流不息。站樁時,人體四肢不是完全直立,而是保持一定彎度,正是這種姿勢使肌肉得到輕微活動,組織中毛細血管就會大量開放,增強血液循環。

我們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在練功時,身體要放鬆,放鬆的對立面是張開,所以松中必有張,張中必有松,靜中必有動,動中必有靜,在站樁時,所要求的松,是肌肉的放鬆,同時也要求張,張是全身骨縫的張,所以在修煉過程中,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的,看似矛盾,實則是整體。



雖然,“動”和“靜”是事物的兩面,但在尋求健康的養生方面來說,“靜”遠比“動”重要.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比如一朵花、一粒穀子、麥子等等的種子,都是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也一樣,只有在靜態下,才能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儲備能量,從而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動態的生活中去.你也可以想象的到,如果身體總是處於動態之下,很快就會疲憊不堪,耗損精力,精神上也渾渾噩噩,或抑鬱、或煩躁.許多身心疾病都是忽視靜養導致的.在你入靜的時候,你更會感到入靜其實是外靜內動,是靜中有動。



用安靜改變世界,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都是絕對中的相對,修煉中的,靜的對立面是氣動,動的對立面是心靜,人無時無刻不在動,所以要想真靜,必須是動中求靜。動的時候,應該心靜,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這才是修煉 。

前面幾篇文章也提到了一些修煉之法,也是我修煉的一點小心得,也可以發信息給我相互交流,請大家點下“關注”。在此謝謝


悟道有序


站樁中的傻站不要理解憨憨地去站,而是思想集中安靜地順其自然地站,不加那麼多人為要素上去,順其自然地放鬆站立這是不是也叫傻站呢?


用戶95541615883


為什麼站樁一直是一個姿勢哪?

因為站樁是練武術和氣功在進入練功的過渡功法,進入拳法和功法後就有動作了。在正常人的身體狀況是不符合練武功要求的。必須通過站樁來調整。

1,調整身體的關節的靈活性,

2,調整順間肌肉的暴發力,

3,下盤腿部穩定性和腳上抓地的功夫,

為什麼練站樁時要求十趾抓地落地有根。在打拳的過程中,步步要求落地有根,習武之人在攻擊對方時沒有一個穩固的下盤是不行的。不能出現身體上重下輕的現象。都是通過站樁調整的。不能小看一個簡單一動不動姿勢的站樁,在外行看來很簡單,但想學好了,學問大得了。


傳統養生大周天傳人


站樁為什麼要保持一個姿勢?站樁也並非一個姿勢。中國傳統武術的拳法大多以武術名家的姓氏來命名。光太極拳這一類拳就分(陳,楊,孫,吳,武…)。這還不含內家拳法中的形意拳,八卦掌,南方的大,小洪拳,查拳,華拳…。

傳武中站樁分很多門派,大凡修練傳統武術拳術的武者,都會以站樁作為基本的功夫,功力,來提升自已的技擊能力。只是傳武站樁方法,被現代保健養身,防病健體採用,姿勢上的應用,以能起到絕對效果,大眾認可的姿勢,才得於流傳於當代。

傳武的站樁,與傳武的氣功又是一對孿生兄弟,舊吋的傳武修練者都把它們共同修練,雙練的結果就是取得絕對的效果,舊時的武人,把傳武技法,做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遊走江湖,行俠走鏢,這是生存的需要。

站樁只有一個樁法,運用,流傳最多的是養身站樁,就是以自然站立為主,雙手環抱於胸前,講究自然呼吸,全身放鬆,不用蠻力。講究的就是一個姿勢輕鬆自然,呼吸上的勻,松,緩讓修練他的人,享受安靜,輕鬆環境下帶來的極至享受,即鍛練了身體,又保護了心臟,讓整個呼極系統得以提升。只有修練過的人才能體會到它,想用文字猜想,來詮釋它,是寫不出它的真正內涵,這就是我對為什麼站樁就一個姿勢的回答,正確嗎?歡迊指證。


小天使FB



陳式神韻太極古月


站樁保持一個姿勢,是人體內在的活動規律所決定的。我們為什麼要站樁?是為了健身?為了祛病?還是為了技擊?其實根本點是一致的:就是為了把握陰陽,肌肉若一。身體機能強健無病,幹什麼都行;要是身體有問題,幹嘛都不會長久。

個人領會站樁的實質就是人體與自然世界交融的過程。在樁架基本確定到位後,不但陰面的肌肉要放鬆,而且陽面的肌肉在維持樁架不動的前提下,也要接受地心引力,放鬆拉長。這樣才能疏通氣血,使陰面\\陽面各成一個整面,起到“連接放長”的作用。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神經糸統才能真正感受到上下、前後、左右的交錯爭力,為今後的“一動無有不動”打下基礎。因此楊鴻塵先生講“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因此站樁必須在肘、膝、大椎、尾椎等定位後,保持外形不動而內在各肌肉、神經的不斷調整之中(生生不已之動),才能得其奧妙。站樁時動來動去,是無法體會個中三昧的。

以上是個人淺見,歡迎各位明師批評指正。


大花貓71373869


站樁功屬於調姿性功法,通過單一的姿勢長時間的保持,氣機自然產生,日久功深,真氣貫通全身,是真正的氣通,而非意通,以意領氣者為意通,當然以意領氣時間長了,也會產生真氣。但氣通比較自然,而且比較安全。氣功門類眾多,有觀想法有意守法,還有清靜無為法,還有丹道功法,必須有師父帶,自學容易出偏,還有導引功法,如大雁功五禽戲,其實太極拳是一種廣義上的導引動功,練之得法,也能真氣,其實真氣人人都有,人無氣則死。氣功分動功和靜功,另外還分性功和命功,古人提倡性命雙修,今人養生以練命功為好,不能單修性功,只修性來不修命,此乃修行一大病,修命功者長壽,單修性功者壽比較短。信口開河胡說了一通,博君一笑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