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仕途的选择,是不是代表三国士人的选择呢?

小人物F


一个人选择仕途,就是选择个人利益而非社会担当。若有人以社会担当为名,而选择仕途,那就是装出一幅正义的嘴脸在骗人。

诸葛武候选择仕途,只为只名利。

1,名分为当世之名和名扬千古。这两个方面诸葛武侯,全部达到了目的。

2,利分为个人利益与家族利益。诸葛武侯三兄弟,同时在魏蜀吴三方下注。

总的来看,诸葛家族的家族利益,从当时来看完成得不错,从后世来看也还凑合。

诸葛武侯或许是家族的形象代表,或许他个人不贪财帛,因此诸葛武侯不关注个人经济利益,不贪图蜀国富贵。

诸葛武侯对仕途的选择,不但代表三国时期士人的选择,也代表儒家思想体系下,所有的士人对仕途的选择。修身丶齐家、治国丶平天下。

以诸葛武侯之才,不可能不知道天下大势,然而他逆天而行,为的就是博个名扬天下、名载史册。

以己之名光耀门楣,以己之名萌泽后世族人。


鬼影147951010


诸葛家族分别有三个代表人物在魏蜀吴三国发展:诸葛亮在蜀汉官至丞相,诸葛瑾在孙吴官至大将军,还有一个诸葛诞在曹魏官至大司徒。三位诸葛在三个国家官运亨通,居然还不受猜忌。一方面确实有当时文人的道德品格原因,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当时世家大族的普遍现象,这些世族比一般人更明白“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任你风雨飘摇,国家交替,永远要保证家族长盛不衰。

三位诸葛分侍三家,在任何一方都会兢兢业业,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家族生存的智慧,世家大族更为看中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尤其是身处东汉末年的战乱时期,谁都不可能知道明天哪方势力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如果把筹码全部押到某一方,胜利了固然可喜,一旦失败,那么整个家族都会受到牵连。所以呢,诸葛亮本人侍奉蜀国,诸葛瑾侍奉吴国,诸葛诞侍奉魏国。三兄弟根据自己性格和才能分别加入了三方阵营,都尽心尽力为自己的阵营献计献策。如果有一天,家族的一方所属的阵营有难,另一方还能施以援手。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管最终哪一方势力获胜,都不会损害家族的利益,都能保证家族永存。

一个家族在不同势力里都有代表人物,可能是兄弟,可能是姻亲,彼此间盘根错节,相互扶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家族的发展。这种现象并不特殊,中国历史上每逢乱世,一些宗族都会做出这样的布置,只是因为诸葛兄弟才智突出,尤其是《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的神化,才显得他们更为人所知罢了!




一公顷土地


其实,诸葛亮选择刘备,应该是历史的意外。

从出身上看,刘备虽然算是汉室宗亲,但其实是比较远的旁支。而刘备本人的出身又太低,没有什么势力。在中原逐鹿的阶段,刘备也曾经试图拉拢当地的士族,但是士族只要权衡一下刘备的实力,多数还是会选择曹操等更有背景和实力的军阀。

诸葛是琅琊地方的大姓,在三国这个士族全盛的时代,诸葛氏其实在魏蜀吴都有任职,而且职级都不低,彼此就算打破头,私下也都是有书信来往的。诸葛亮的选择,也谈不上有代表性。

刘备在荆州时期,也拉拢过当地的士族和知识阶层,不过他们最后大多数还是归附了曹魏。如果不是刘备的再三邀请,诸葛亮很有可能也会北投。毕竟他的那些朋友,崔州平等人,最后都是归附曹魏了。而刘备之所以殷勤地邀请诸葛亮,很可能也有利用诸葛亮的亲属关系,接近和拉拢荆州最大地方势力蔡氏的想法。


闲聊三国


诸葛亮对仕途的迭择、、、、、诸葛亮的人格品德决定的。表现为四点。

一、我觉得诸葛亮先生能够"尽粹国事,不谋私利⺀读巜三国志》,巜后汉书》就能发现,诸葛亮一辈子,把心血全都用在治国和北伐上了,一点私产都没有。史书记载,他留下几亩土地,大概也是两家农户加在一起。钱一个大子没有,都给老百姓分了。

二,诸葛亮不算计人,还搞科研发明,发明了一些如连弩,闷雷子的武器,这些体现了对君王的忠诚品格。

三,收人先收心。想让别人服你,必须降伏其精神,你降服他肉体没用。

孟获七战七输就是最好例证。

四,诸葛亮的身上的法冶精神。

有这样一件事,宫中一个太监手脚不干净,把宫中价值连城的古董拿去卖,后来这事爆光。。

诸葛亮派人去查,手下人告诉他,这个太监跟刘禅庆系不错,这案犯还有同伙,这同伙在你手下当过差。诸葛亮郑重表态,照查不误,直至把两名案犯绳之以法。

总之诸葛亮对仕途的选择,是他有才,有德。乱世出英雄,良禽择木而木西。这是体现人身价值的时代,这是干里马露脸的时代,英雄豪杰的豪情壮志当在这时展示。


红尘苦雨洗凡心


小亮亮是没有选择的!大哥葛瑾早已为他选择:效忠孙权,卧底荆州,为大哥在东吴荣华富贵作铺垫!当有人告发葛瑾对东吴不忠时,孙权拍胸脯担保!再有鲁子敬安排,东吴在刘备身上用足了功夫,回报是驱刘备为东吴火中取栗。毕竟操之挟天子之令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软硬都得施,正奇都得用。博弈结果,小亮亮成了历史上成功的卧底!故自号卧龙先生!卧的高!


五星耀中华


诸葛亮选择刘备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意愿,他认可刘备这个人,其实当时很多的士人选择明主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家族利益考虑,能当军师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而读书都是背后家族支持的,所以往往很多士人去辅助枭雄都是出于背后家族利益驱动,谁赢了天下,家族也就屹立不倒了!



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诸葛亮只能辅助刘备了,曹操手下太多人才了,诸葛亮去只能是锦上添花作用,突出不了他的才能,能有多大前途呢!孙权那边吧也有周瑜了,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呢,也轮不到自己发挥,再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不就在孙权那里嘛!所以只能选择刘备了,刘备当时没有谋臣,诸葛亮去了第一军师的地位肯定妥妥的,获得最大的重视和利益,所以才有后来诸葛亮大权独揽的蜀国丞相啊!当然诸葛亮选择刘备,也因为刘备这个人礼贤下士,好说话,不是残暴的君主,辅助你也怕你哪天发疯了杀人嘛!刘备是温和的人,讲道义,不会乱杀人,更重要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给足了诸葛亮面子,诸葛亮试探出了刘备的性情,也就甘心辅助他了!诸葛亮选择刘备,一则因为刘备这个人,二则就是在刘备身边,诸葛亮发挥最大的才能也获得最大的好处,职位更高,所以就去刘备那里了!



诸葛亮一直对汉室念念不忘,他对汉朝是有感情的,刚好刘备是刘皇叔是汉室后人,去辅助刘备符合诸葛亮内心的意愿!诸葛亮这个人内心的追求是高洁和孤傲的,你曹操就是个宦官后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奸臣,孙权也好不到哪里去,是个逆臣,只有刘备是汉室后人,身世正统啊,辅助刘备名正言顺,怎能去讨好奸臣逆臣的,这不符合诸葛亮高傲道德追求啊,文化人都有这样的脾气,要自我内心洁白无瑕嘛!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诸葛家族的总部在蜀国境内,大部分的利益也在四川,你去曹操,孙权那边去和别的士族竞争明显是处于下风的,就近原则,就在蜀国辅助刘备,家族才会蜀国兴旺发扬光大啊,这样一来诸葛亮选来选去,就只有一条路可选,就是跟着刘备混!后来的事也证明了诸葛亮是对的,虽说没有统一天下,至少做过蜀国的丞相,权力甚至大过刘禅,美名流芳后世,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啊,如果诸葛亮不投刘备,肯定没有后来这么辉煌!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诸葛亮对仕途的选择,代表当时知识分子大多数人的选择,不是有句“学好真本领,卖予帝王家”之说吗?满腹经綸,荒老林下,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只是有真本领的人,都显得高雅,不得主动显山露水,需要明主主动邀请方能出山,比如姜子牙在渭水直钩钓鱼,诸葛亮要刘备三顾茅庐。都是如此。

当然也超凡脱俗之人,象陶渊明,怀才不遇,最终隐居山林,终老林下。但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而诸葛亮则不同,他是一个有报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也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汉阙故人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尼山布衣前来捧场。

三国时代,是一个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时代;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一百多年,一朵浪花而已,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与出现了如诸葛亮般的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不无关系。

那么,诸葛亮对仕途的选择,是不是代表三国时期众多士人的选择呢?尼山布衣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儒家学说的代表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汉朝以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上升到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那么,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诸葛亮等士人们,怎能放过这建功立业的机会呢?


诸葛亮等士人们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只是没有遇到明君罢了。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时逢乱世,也非常希望能施展平生所学,匡扶汉室,救民于水火之中,与刘备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正式加入刘备集团,隆中对献计,三分天下;火烧博望坡、白河用水,初战告捷;及至后来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联吴抗曹,出师北伐;平定内部,七擒孟获。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后,被尊封为“武侯”,至今仍有武侯祠,作为后人的纪念。作为一代士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古留名,也应该没有遗憾了。

综上所述,三国时代的士人们,大多选择出仕报效国家,拯救黎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不避乱世,不顾安危,因此,才有了众多的英雄豪杰的形象展现在三国时代的舞台。


尼山布衣


有一部分是,诸葛亮的选择,一是因为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非常好,二是因为其它势力谋臣很多,诸葛亮担心自己不被重用,而刘备当时缺少谋臣。三是因为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不管是真是假,以此为名师出有名,好开展工作。这样一来对诸葛亮仕途是有利的。

三国士人一部分是因为看上主上的雄才大略并且礼贤下士,如荀彧荀攸,郭嘉,陈群等,也有一部分是因君主的家庭出身,如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就会让许多士人来投。也有有个性的,如祢衡,谁都瞧不起,贾诩,为了独善其身。还有单纯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的,谁有实力就投靠谁。

当然不管是因为什么,大部分都逃不过诸葛亮选择刘备的三点原因,也许还有别的,但那都是小众了。


幻境影射


诸葛亮当然不代表三国士人的选择,诸葛亮忠于的是汉室宗亲刘备,可以说当时除了天子,就数刘备是正宗的了,曹操是奸相,孙权是逆臣,只有刘备是正宗。

当时的很多士子几乎都团结到了曹操的周围,比如荀彧,吕奉孝等,还有孔子的子孙孔融,如果他们真的像四书五经中的仁义来说,他们是应该抛弃曹操选择刘备的,可是他们还是选择了助曹,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看出,诸葛亮比他们高尚的多。

三国有情节,诸葛亮气死王朗,这就充分表现出来诸葛亮的忠君爱国,王朗作为天下士子的代表,却为了荣华富贵而放弃了士子的尊严,而诸葛亮也在其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匡扶汉室。我认为诸葛亮的存在就让那些自持仁义道德之辈无处遁形。

诸葛亮像他的名字一样点燃了一个时代,如果说屈原用他的诗来爱国的话,那么诸葛亮就是用它的六出祁山,用他的呕心沥血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这是当时三国士子无法比拟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