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菜芽、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分四部分详细讲解一下吐蕃:

一、吐蕃的起源

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公元七至九世纪于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册封的古藏人的政权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gui)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羌人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即国王)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

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后( 629—650 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 634),遣使与唐通好。十五年( 641),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天子“册命”,否则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



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册封的同时,并未稍减向外扩张的势头,不仅破灭与其接壤的诸羌胡政权,而且入侵唐朝边州和羁縻(mi)府州。

二、吐蕃与大唐的战与和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治理下的吐蕃已是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而 “天可汗” 唐太宗君临的唐朝也正处于威震海内的鼎盛时期。 两大雄主在位时, 唐蕃关系以和好为基础, 并因文成公主的和亲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逝世后, 从永徽元年至长庆元年(650-821)的170年间,两大帝国却以斗争为主。除了边界磨擦频仍外,其斗争主要集中在吐谷浑、西域之安西四镇、南诏和河陇之地。



高宗龙朔三年( 663),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女,诺曷钵妻)引残部遁走凉州。咸亨元年( 670),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军大败,吐蕃“遂灭吐谷浑”,并进而攻占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又称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致使唐“安西四镇并废”。由于不断对外侵伐,吐蕃版图日益壮阔,至永隆元年( 680),“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安史之乱”中,朝廷尽征河西、陇右、朔方诸镇兵入靖国难。

因此,乾元( 758—759)以后,吐蕃乘唐西北边防无备,遂攻占唐凤翔以西、邠州以北数十州之地。乃至广德元年( 763)一度攻入长安。建中四年( 783),双方约和, 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 泾州以西至弹筝峡西口, 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界;兰、渭、原、会四州为吐蕃守镇;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为吐蕃界。又在黄河以北、故新泉军以北至大碛、以南至贺兰山骆驼岭置“闲田”,作为唐蕃在北段边界和缓冲地。简言之,这条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贺兰山以北,沿贺兰山南行,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成县,再西南至大渡河,东为大唐,西则吐蕃。



唐、蕃新界划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兴时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仅拥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帝国的关内道到剑南西川一带。

晚唐时期,吐蕃内讧势衰,唐朝乘机收复了河西陇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时北徙东迁的吐蕃居民并没有完全返归故土,如今甘肃天祝县的藏胞自称“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余绪。

三、吐蕃与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约在西晋武帝太康四至十年( 283—289),酋长吐谷浑因与弟慕容廆争牧场结怨,遂愤而率部千余家西走。初徙今内蒙阴山地区,“永嘉之乱”时(291—306),“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今青海西宁)已西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带), 极乎白兰数千里(今青海都兰一带)”。



其孙叶延时, “自谓‘曾祖奕洛韩(即慕容涉归)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自是吐谷浑既为族称,亦为政权称号。叶延六传至阿豺时( 417—426 年在位),“兼并羌狄,号为强国”。阿豺又九传至夸吕( 535—591 年在位),“始称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

大约在夸吕时,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隋开皇十一年( 591),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立,并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遂于大业五年( 609)的西巡中,一举击破吐谷浑,伏允遁走党项,“部落来降者十余万口”,“其故地皆空”。

于是吐谷浑民族分布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吐谷浑亡国不久,就值隋末大乱,慕容伏允乘机复国,“悉收故地”。唐建立后,伏允一面贡使不绝,一面连年内寇。

贞观九年( 639),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浑,伏允遁走中自尽。其子顺降唐后不久,又为臣下所弑。太宗册立顺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诺曷钵事唐恭谨,同唐建立了极为亲密的依附关系。而强邻吐蕃,因赞普尚文成公主,亦同吐谷浑通好共处。



高宗永徽元年( 650),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卒,其孙以幼年即位,大权旁落大论(宰相)禄东赞之手。禄东赞极力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显庆元年(656)出兵击败白兰羌(分布于今柴达木盆地)。龙朔三年( 663),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泄漏吐谷浑虚实。于是,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偕公主率数千帐弃国走凉州,“请徙居内地”。

吐谷浑既亡,故地尽没于吐蕃。其族除部分内徙,多数则为吐蕃役属。吐蕃为统治该族,立吐谷浑王子为王,并以吐蕃公主嫁之。吐谷浑王及臣民则要向吐蕃履行交纳苛重的贡赋和服兵役的义务。作为吐蕃的附庸,只领有今青海湖西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荒凉地带。后来,吐谷浑族屡有迁徙,留 下来的或归化于吐蕃族,或同其他民族组合为今天的土族。

内徙的吐谷浑, 分布区域极为宽广,西自河西走廊,中经灵、丰、夏、延、朔、蔚、潞、岚等州,均有吐谷浑人的活动足迹。 晚唐时因吐蕃政权瓦解,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吐谷浑获得了自立的机会,而侨居河西走廊的吐谷浑由是有迁归故土者。又,党项拓跋(李)氏、折氏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夏、绥、银、府等州,在这些州同党项杂处的吐谷浑人,则融合于当地统治民族——党项之中。

注1: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武德五年至贞观二年 (622-628) 唐与吐谷浑边境战争 :吐谷浑屡被击退。

贞观八年至九年 (634-635) 唐平吐谷浑战争 :吐谷浑被征服,为唐朝所控制。

注2:唐与吐蕃的战争

贞观十二年 (638) 唐与吐蕃边境战 :吐蕃被击退,臣服于唐。

龙朔二年至乾封二年 (662-667) 唐与吐蕃边境冲突 :吐蕃吞并吐谷浑,成为唐朝最强劲的 对手。

咸亨元年至长安二年 (670-702) 唐与吐蕃第一次战争 :唐军先败后胜,保住了安西四镇, 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年至十七年 (714-729) 唐与吐蕃第二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臣服于唐。

开元二十五年至大历十四年 (737-779) 唐与吐蕃第三次战争 :唐军先胜、中败、后胜,河 西陇右之地尽丧,吐蕃曾陷长安,而后吐蕃屡攻屡败,双方言和。

贞元二年至十八年 (786-802) 唐与吐蕃第四次战争 :西域飞地被吐蕃、回纥瓜分,吐蕃军 力被唐、回纥、大食严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长庆二年 (818-822) 唐与吐蕃第五次战争 :唐军胜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咸通七年 (847-866) 唐与吐蕃第六次战争 :唐朝收复三州七关、河西故地,吐 蕃分裂。

四、吐蕃衰亡和变迁

吐蕃的衰亡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唐朝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821年(长庆元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

达玛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崩溃了。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拉萨王系—朗达玛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唃厮啰)。

吐蕃变迁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宋的统治中心在河南,与远离汉族地区的卫藏等地藏族各部联系交往较少,但与邻近汉族地区的甘,青,川,滇藏族各部则相对密切。大宋开国不久,吐蕃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这是当时以吐蕃、羌为主体的一个地方封建政权。唃厮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



西元1032年(明道元年) ,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 ,并给以优厚的俸禄。西元1041年(康定二年) ,大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职。唃厮啰部统治地区,隶属于北宋全国二十六路中的秦凤路。到西元1116年(政和六年) ,唃厮啰部地区全部改为宋朝的郡县。此外,宋真宗皇帝还于西元1001年年(咸平四年)加封凉州(武威)藏族六谷部首领潘罗支为“盐州防御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的官职。

从西元11世纪开始,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拨发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类似大宋民兵的军事体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袭扰。宋将王韶在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大量开拓土地,招纳30多万藏人从事垦种。著名的茶马互市也在今四川雅安、甘肃临夏以及陕西一些地区的大宋专设市场上进行,开始了尔后数百年藏区马匹与汉区茶叶的经常固定交易。


常棣tandy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帝国,也是唐帝国的主要强敌,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击溃唐朝军队的进攻和入侵唐朝边界。唐与吐蕃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唐朝历史,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唐朝的走向。
(晚唐与吐蕃对峙形势)

唐与吐蕃时而短暂修好,时而激烈鏖战,但本质上仍是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缓与吐蕃的矛盾,唐朝也先后派出和亲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由此可见吐蕃的实力不容小觑。

在755年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乱长驱直入,先后夺取唐的河西走廊和安西、北庭地区。至此直到灭亡为止,唐朝再也没有恢复过对西域地区(新疆)的统治。可是就是这样强大的吐蕃王朝,却先于唐朝灭亡。那么,吐蕃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呢?

吐蕃既可指民族,也可指政权。关于吐蕃民族的起源,后世说法不一。但在公元7世纪初(隋、唐之交)这段时期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至此,吐蕃从单一民族变成了杂糅众多民族的强大奴隶制帝国。

(吐蕃雄主松赞干布)

唐朝在崛起之初,先后攻灭东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铁勒、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但唯独对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十分忌惮。因为在唐朝前期,唐将薛仁贵、李敬玄两次主动出击吐蕃,均在青海大败而归。

薛仁贵是因为将帅失和,兵少而败(大非川之战),还情有可原;而李敬玄足足拥兵18万,仍然不敌吐蕃(青海之战),差点被吐蕃活捉。此后,唐朝便放弃了大规模进攻吐蕃的计划,转为在边境积极防御。

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极盛的唐朝与吐蕃的战争稍占上风,但依然无法彻底消灭吐蕃。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大量的边军内调平叛,导致吐蕃趁虚而入,甚至一度攻进长安。自肃宗以来,吐蕃接连入寇,尽陷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诸州,又夺安西、北庭等地。

“唐时吐蕃帝国之盛,远非宋时吐蕃诸部可比”。吐蕃帝国的君主赤松德赞在位时期(8世纪末),吐蕃疆域达到极盛。东与唐朝以陇山为界,北与回鹘汗国沿着宁夏贺兰山分界,南推至印度恒河北岸,西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相邻,就连南诏王国也对吐蕃称臣。



然而兴衰无常、盛极必衰。进入9世纪以后,扩张过度的吐蕃便迅速崩溃。首先是内部原因,例如吐蕃的宗教矛盾(佛教、苯教之争)、奴隶起义、贵族叛乱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其次是外部原因,吐蕃先后遭到唐朝、南诏的重创,丧失了大量的精锐兵力,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青藏高原的吐蕃骑兵)


比如在802年的维州之战中,吐蕃十万大军被唐军击败,吐蕃主帅论莽热被俘,此后再也无力对唐朝发起大规模的战争。同样的,吐蕃后期对南诏的战争也是一败涂地,逐渐失去了对南诏国的控制权。

公元842年,吐蕃君主因宗教矛盾被部下暗杀,此后吐蕃内部分化瓦解,统一的吐蕃已经不复存在。到了晚唐时期,吐蕃的残余势力或自立割据,或依附唐朝,已经无法形成任何威胁。因此吐蕃灭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内乱,第二是外患。


世界人文通史


下面先给大家列出吐蕃赞普世系单:

一、松赞干布赞普(公元629年--650年)

二、弃芒论芒赞赞普(公元650年--679年)

三、弃都松赞普(公元679年--704年)

四、弃迭祖赞赞普(公元704年--755年)

五、乞立赞赞普(公元755年--797年)

六、牟尼赞赞普(公元797年--804年)

七、弃猎松赞赞普(公元804年--817年)

八、弃足德赞赞普(公元817年--838年)

九、达磨赞普(公元838年--842年)

历九世,存国二百一十三年。吐蕃建国时正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亡国时正是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

通过史料我们发现,吐蕃在总体上对唐王朝形成军事上压制。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安史之变”中攻陷长安,另一次就是唐德宗年间攻陷了唐王朝的北庭、安西都护府,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南北路。

吐蕃长期对唐朝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使吐蕃的军事贵族集积了大量财富和人口,而自由民这个阶层的经济却大大衰落下来。这样,吐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就尖锐起来。宗教是吐蕃统治阶级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这时吐蕃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吐蕃有它们的原始宗教,称为本教。到了乞立赞赞普时期,“大兴佛法,寺院林立,慈悲为念,冀脱轮回”。佛教开始在吐蕃兴盛起来,本都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从此以后,佛教僧侣在吐蕃政权里开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称“国之大事,必以桑门(僧侣)参决”。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吐蕃达磨赞普死,因为他没有儿子,王后綝氏就册立兄子乞离胡为赞普,吐蕃大乱。在吐蕃占领的唐王朝河陇地区,吐蕃赞普同姓大臣论恐热拥兵二十万,进攻吐蕃异姓大臣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双方开始连年混战。同时,在吐蕃本部,吐蕃的农民、牧民和奴隶,也开始挣脱枷锁,举行起义,天下大乱起来。这场由底层人民发起的起义持续了九年之久,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强大的吐蕃政权,却也从此土崩瓦解了。吐蕃本部分裂成四个政权,一个是阿里王系,在今天的后藏;一个是亚泽王系,也在后藏地区;一个是亚陇觉阿王系,在山南地区;一个是拉萨王系,在前藏拉萨。

到了五代时,“吐蕃已微弱,回纥、党项诸羌夷分侵其地,而不有其人民”。到了北宋时,“其国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至此,终于彻底衰落了。


历史的小学生


面对强盛大唐,吐蕃帝国坚定执着;面对彪悍回纥,吐蕃帝国攻坚克难。但是,当面对一个从回纥分裂出来的小王国时,吐蕃帝国却轰然倒塌了。所以,有时候真是一物降一物,老虎灭不了大象,但是老鼠却可以。

01.来之不易的高原帝国

青藏高原,就问:这里怎么可能建立一个帝国吧?平均海拔4000米,而且雪山纵横、河流交错。但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在大唐立国之时,这里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吐蕃帝国。所以,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帝国。

中原和草原的竞争逻辑是比效率,谁的土地开发最彻底、谁的人口组织最严密、谁的资源调动最高效,谁就能统一、谁就能称雄。但是,造雪域高原却不能比效率,因为这里的土地和环境扛不住这么折腾,高原竞争就一点:比消耗,只有消耗低才能建立国家、建立帝国。

所以,中原的官僚政治,高原搞不了;草原的可汗政治,高原也搞不了。因为无论是官僚政治还是可汗政治,都得玩成本最高的战争游戏。而且,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两相较量你死我活,内部较量更是有你没我,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所以,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运行,不用建立帝国或国家,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所以,吐蕃帝国首先是仰赖松赞干布家族几代人的天才基因,还得赶上各种机缘巧合,就是其他部落头领的智商和野心全不够,然后才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帝国。但是,帝国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资源。指望收税,肯定没戏,这个手段只能中原帝国玩,连草原帝国也不能玩。草原帝国玩什么?玩抢劫,就是去中原抢劫。

所以,维持高原帝国的第一个手段自然是抢劫,吐蕃帝国必然向东北方向的安多藏区渗透力量,势要把手伸进河西走廊和西域吸血,因为这里才有资源。

但是,草原可以一边放牧一边抢劫,甚至赶上水草丰美之时,不抢劫也能活。但是,高原帝国的环境太糟糕,要维持帝国光靠抢劫还不够。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使用宗教手段,用佛教信仰控制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同时,僧人起码都能识字,所以僧人官僚就成了雪域高原的特殊统治手段。

一边搞抢劫、一边搞宗教,当然抢劫抢不动了就跟大唐搞和亲,目的都是要把这个来之不易的帝国维持下去。

02.老虎都不怕的吐蕃帝国却被老鼠给弄死了

吐蕃想抢劫,也得看对手。他肯定有一种生不逢时的痛苦。要是赶上五胡乱华时期,吐蕃还能靠自己的体量去河西走廊上称雄一番。但是,吐蕃偏偏赶上了大唐,别说你想到河西和西域来抢劫,就是到安多藏区和青海道放马都不行。

然后,吐蕃跟大唐就在安多藏区这个高原与草原的过渡地带死命干,可以说终唐一世、终吐蕃一生,这俩帝国就没消停过。即便大唐干不过了,大唐的那些藩属国也会跟吐蕃干。凭吐蕃的实力肯定是干不过大唐的,大唐的后劲太猛。但是,吐蕃帝国是非常的坚定执着,干不过也要干,因为吐蕃要生存,就得打出安多藏区去抢劫。

机会来自于安史之乱,大唐在西域和河西的军队全都调回去平叛了。于是,吐蕃有了可乘之机,不仅打通安多藏区与河西走廊,而且一路向西,在西域还搞定了一些城邦。到这个时候,吐蕃的日子总算好过了,吐蕃赞普说话也算有了底气。

大唐是不行了,但是回纥却崛起了。因为大唐要平叛,就得借力回纥骑兵。回纥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因为大唐给钱。于是,大唐的中央财政供给回纥骑兵,帮着自己续命;而回纥帝国则靠着大唐的中央财政发了大财,自己逐渐壮大。而后,回纥的势力就拓展到了河西走廊,开始接触吐蕃这个草原帝国。

吐蕃,以前跟大唐打,现在就得跟回纥打了。然后,双方再是死命地磕,吐蕃就是要出来抢劫,回纥就是死活不允许。其实,吐蕃也磕不过回纥,各种偶然因素谁也预料不到、也就无法提前预测,但是固定不变的已知条件却可以推理。回纥既有草原骑兵又有大唐财富,还能取道西域压榨一番,这种实力在当时是碾压一切存在的。但是,吐蕃呢?毕竟人少地薄,真心干不过。

但是,回纥人有钱了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不仅统治阶层堕落了,而且开始胡闹了,在草原上给自己修城池。于是,从草原北部来的一伙黠嘎斯人,把回鹘帝国给干掉了。黠嘎斯人来自叶尼塞河上游,拥众数十万、胜兵八万,实力不强也不弱。但是,干掉一个堕落的回鹘帝国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吐蕃的运气是真得好,跟大唐干,大唐赶上了安史之乱;跟回鹘干,回鹘赶上了黠嘎斯人灭国。回鹘或回纥被搞定了,吐蕃就应该翻身做主人了。谁也不能阻止他们掌控河西走廊、入主西域了。

回鹘帝国被打散后,其主要族众就四处奔逃,西域、青海、甘肃哪里都有。而偏偏有一支甘州回鹘就跑到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这里不走了,甘州也就是今天的张掖。这伙人不仅卡死了河西走廊,而且也卡死了河西走廊与青藏高原的通道。

吐蕃当然可以继续打,在大唐和回鹘面前都没怂过,面对一个甘州回鹘能怂吗?但是,你吐蕃是要玩命,甘州回鹘就更是玩命,因为从这里被打跑了就没国没家了。所以,两伙玩命的人就在这里较量了起来。富不过三代,你吐蕃已经赶上了安史之乱和回鹘灭国两波红利了,到这时候,也得走走霉运了。于是,吐蕃赞普被刺身亡,然后也就彻底无法再考虑入主河西的问题了,甚至连帝国也保不下去了。因为雪域高原要维持帝国统治,就必须要有外部资源注入,而只要甘州回鹘控死青海道,外部资源就别想注入,所以帝国只能崩溃。

03.没有外力的吐蕃帝国就只能一去不返了

高原因为物质贫乏,只能采取最节约成本的统治方式。而宗教是最节约成本的手段。不仅吐蕃帝国采取宗教手段控制贵族,高原的部落贵族们也采取宗教手段控制部众。

但是,吐蕃帝国与部落贵族,玩得肯定不是一种宗教。吐蕃帝国玩佛教的大一统,就是用统一的信仰来控制统一的高原。但是部落贵族肯定不这么玩,他们不关心帝国死活、只关心部落凝聚。所以,部落的宗教就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苯教,也就是萨满教的形式。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自己的图腾、自己的宗教仪式,目的当然是为了凝聚部落而拒绝帝国统一。

所以,自吐蕃帝国之后,青藏高原就真得无法自发形成统一的帝国了。因为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机缘巧合的好运气,所以高原就始终维持一种分裂的状态。

体系的总是向着成本低的方向发展,而最低的成本当然是统一的帝国模式。不仅会有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秩序,关键是不需要在帝国内部养那么多军队。战国之时,七大战国就得养七支高效动员的军队。而大秦一统,完全就没这个必要了,天下百姓只需要养一支低强度动员的军队就可以了。中原是如此,草原也是如此,高原也应当是如此。这就是体系演化的内部动力。

但是,高原物质贫乏,使其无法去构建一个统一的帝国。松赞干布的吐蕃帝国,已经算是奇迹了。但奇迹一次就行了,不可能隔三差五就奇迹一番,所以吐蕃帝国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直到大元以后,外部势力开始插手到青藏高原,或是政治资源的注入、或是经济资源的注入,青藏高原才能完成一种局部的统一、完成体系的演化。


减水书生


导语:

与其他大一统王朝一样,唐朝的边境也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吐蕃帝国,吐蕃帝国建立于公元618年,与唐朝同一年建立,覆灭于公元842年,可以说吐蕃帝国几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

吐蕃帝国是西藏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有着明确史料记载的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吐蕃帝国的实际立国者被认为是松赞干布。

青藏高原原本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部落,后来这些部落被吐蕃帝国统一,统一之后,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原文化的传入使青藏地区逐渐开化,古代藏族地区也第一次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

青藏高原地区各部落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情况逐渐被改变,通过一系列建设,各部落政权逐渐结成联盟,藏地语言以及整个地区在文化层面上得到相互沟通,青藏高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整合与壮大,那么吐蕃帝国究竟是如何覆灭的呢?

一、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1)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唐朝自此由盛转衰,吐蕃帝国却自此进入国力强盛之期,帝国版图空前扩大。

但是盛极必衰,之后频繁的战争使吐蕃的国力逐渐削弱,唐朝缓过来之后多次派将领攻打重创吐蕃帝国。公元9世纪后,吐蕃的国力由盛转衰,再也无力向外扩张。

公元821年也就是长庆元年,吐蕃帝国派遣使者到唐朝朝拜并且请求与唐朝会盟,双方在长安缔结了友好的盟约。并且吐蕃和唐朝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双方在盟文强调要世代永远和好相处、不再发动战争。

公元823年,吐蕃帝国在拉萨建立了两国之间的会盟碑,这块盟碑至今还屹立不倒,在现在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的象征。

(2)在公元8世纪末以后,吐蕃帝国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已经日趋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王室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争夺权力,吐蕃在内部矛盾中最终陷于分裂。在国家危难之际,吐蕃帝国的将领们之间又发生了混战,致使社会混乱,人民的生活非常不安定,也给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公元848年,甘肃敦煌的张议潮发动起义,吐蕃帝国境内的汉族人民纷纷起兵响应他,在张议潮的带领下很快占领了沙州。

紧接着,张议潮又派遣士兵将领攻取了瓜、伊、西、甘、肃等十州。公元851年,张议潮派遣自己的兄长张议潭持自己占领的十一州地图入朝朝拜,唐宣宗看到后十分高兴,将那些军队安置于沙洲,并且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和陇右等地区自此也归附于唐朝。

吐蕃帝国在之前不断的战争打击下,本来国力就已经衰弱,之后统治者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更是让其他将领渔翁得利,吐蕃帝国也在张议潮的起义打击下走向了衰落。

二、吐蕃帝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以及人民暴动

(1)吐蕃帝国的统治者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永丹和欧松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一场斗争。

当时朝内的大臣们分成两派分别支持两位王子,自此以后吐蕃王室不再像以前那样团结,而是分成了两支,他们之间因为不同的拥护者连年混战不断,最终两败俱伤,同时也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吐蕃皇室的统领势力也逐渐下降,帝国分派在各地的将领也纷纷拥兵自立,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相互争斗,过去一些听命于吐蕃的少数民族部落也趁此机会纷纷独立,相继脱离了吐蕃的管控。

同时,由于吐蕃帝国境内奴隶制度的存在 并且许多奴隶在打压下生活的苦不堪言,因此紧接着又爆发了一场平民奴隶大起义,这一起义迅速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帝国在这样危急的局势下又遭重创。佛教逐渐衰落,吐蕃帝国对人民思想的钳制也逐渐消失。

当吐蕃帝国境内的东北部镇将在混战时,吐蕃军队的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起义,大暴动爆发,这些奴隶军自称为“浑末”军,河陇地区的吐蕃奴隶是这个起义军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受吐蕃奴隶主奴役驱使的其他民族奴隶。

这支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这支军队大致往两个方向发展,他们向南进攻,占领大渡河流域地区。同时又向西北地区移居,定居在凉州一带。

在凉州一带称雄的温末集团,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原来分散在凉州各地的小部落,逐渐联合为了一个大部落,并且后来还发展成一个实力非常强劲的地方政权,并且逐渐摆脱了吐蕃帝国的掌控。

公元843年,在吐蕃帝国境内的东北部镇将发生了混战,论恐热率领士兵二十万攻打鄯州守将没卢氏尚婢婢,之后整个河西、陇右地区的吐蕃镇守边将都被卷入了这场混战,将领们之间的战争整整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公元866年,论恐热败于拓跋怀光之手并被杀死之后,这场战争才逐渐平息。

吐蕃王室的衰落以及镇将之间的相互争斗使一些想要国家有力庇护的人产生了动摇,吐蕃尚延心就是一个例子,他率领部众及河州和浑末部向唐朝投降,以求天朝上国庇护,唐朝将他们安置在了吐蕃地区东部附近。

(2)吐蕃帝国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不断爆发。

从吐蕃帝国东部地区开始爆发并且蔓延到了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使吐蕃王室疲于应付,之前小规模的起义还可以镇压,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起义。

此时的吐蕃帝国并没有能力出兵完全镇压他们,因此在内忧外患下,吐蕃帝国逐渐走向了灭亡。

三、吐蕃帝国灭亡的制度原因

吐蕃帝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原地区大一统王朝的繁琐制度不同,中原地区建立大一统王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吐蕃帝国则实行单元化的政治体制,这一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别简单,并且是环环相扣的,因此一旦这个制度其中的一环出现了问题,那么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结果。

由于我们习惯中原王朝的制度,因此我们可能并不懂为什么,那么就举一个中原王朝的例子作为反例来说明:

以秦国为例,商鞅变法对于秦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各方面的法律逐渐趋于完善,秦国完善的法律制度,便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保证秦国太平。

秦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秦国的国家机器不断完善,因此依靠完善的法律,各级官员便可以不断地办事情,国家大事便可以很快得到解决,官员们做事情也有法律可以依照、有规章制度可以查询,即使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只要问题不大、只有持续时间不长,国家机器依然可以正常的运转。

但是如果吐蕃帝国出现了什么问题,由于政治制度过于简单,一环出错便会导致整个国家陷入瘫痪,这样的政治制度在吐蕃帝国后期王室内斗、边将自封的情况下显然是极不适用的,因此制度也要为吐蕃帝国后来的灭亡负一定的责任。


旧时楼台月


吐蕃王朝延续了两百多年,6世纪末到7世纪初,达布聂赛、囊日论赞将部族的势力范围扩张了拉萨河流域,松赞干布继位后又将今天西藏北部地区,以及青海西南地区降服,将都城迁往逻些(今天的拉萨),吐蕃王朝正式建立了,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

吐蕃王朝的崛起

西藏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创制了藏文,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由于当地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最初不同的部族在西藏各地分散生活,之后部落之间互相通婚融合,武力兼并,各部落逐渐被统一,形成了早期的政权雏形,开始从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他们的君主被称为赞普。

松赞干布是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公元629年,他继承了赞普的位置后,当时西藏各处叛乱不断,他上台之后,就决心要平定各地叛乱,让西藏完成统一。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他对吐蕃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和大唐的交战中,又引入了大唐的募兵制度,确保了吐蕃的军事实力。

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和大唐进入了和平友好的发展时期,在和大唐的交流中,吐蕃的农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汉人也进入了吐蕃,进行商贸活动,使者也往来不决。

吐蕃王朝的衰落

在松赞干布死后,后来继任的赞普,屡次命吐蕃军队袭扰大唐边境,唐朝内部,在唐高宗李治死后,政局动荡不断,大唐军队也受到影响。而吐蕃在松赞干布统治期间,国力日渐强盛,也让后来的赞普有实力和大唐一较高下,吐蕃曾一度控制了西域,武则天登基后,大唐才再次夺回了西域的控制权,并开始在西域驻军。武则天

这之后大唐国力逐渐恢复,到了唐玄宗统治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吐蕃显然也老实了很多,一直以藩属国的身份和大唐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吐蕃才乘机向周边区域扩张,安史之乱平定后,到了唐代宗李豫统治时期,韦皋,李晟等大将多次奉命出兵讨伐吐蕃,吐蕃遭受重创后主动和大唐议和。

吐蕃对外扩张基本也就到头了,但是内部出现的社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吐蕃王朝是奴隶社会,阶级分化是非常明显的,对底层百姓的统治堪称残酷,贵族阶层因为利益划分,也是矛盾重重,吐蕃将领开始互相征伐,民间起义不断,奴隶平民暴动逐渐卷席整个吐蕃,大唐乘机重占河陇地区,收编了起义军,在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走向了灭亡。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吐蕃的确可以说陪伴唐朝走完一生,两个帝国几乎同时建立,交往争斗几百年,又几乎同时灭亡。唐朝的历史大家比较清楚了,这里就简要介绍和分析吐蕃的兴衰之路。

吐蕃帝国的兴衰历程

吐蕃帝国可谓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唐的历史上多次提及和出现过这个名字,而陌生又因为它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史籍流传较少,加上语言文化不同,所以吐蕃如何兴起如何衰亡,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大多数人对吐蕃的了解都是伴随着唐朝历史记载片段式的记忆。因此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吐蕃的兴衰历程:

  • 公元六世纪左右,西藏的藏族先民开始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王国转变。其中最有实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在雅隆河谷的雅隆部落(也称悉勃野部)。他们不断发展扩张势力,最终在公元六世纪左右扩张到了拉萨河流域。此时的吐蕃赞普是囊日论赞,在他的手中吐蕃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 囊日论赞的扩张和奴隶制变革导致了旧贵族的反抗,王室本部和后妃的外戚部族都相继叛乱,连囊日论赞本人都被毒死,刚刚初具雏形的吐蕃帝国面临胎死腹中的危险。但是吐蕃的杰出领袖松赞干布正是囊日论赞的继承人。松赞干布继位后,迅速平定内乱,同时改革政治,继续加快向奴隶制帝国的转变。同时开始兼并四周其他部族走上扩张之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在松赞干布手中得以建立,松赞干布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吐蕃帝国的建立者。

这一阶段是大唐和吐蕃两个帝国的初建时期,大致的历史是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在唐太宗登基两年后继承赞普之位,唐太宗去世一年后,松赞干布也去世)。双方总体上来说还是友好和平相处,但是决定这种良好关系的关键性事件之一是公元638年的松州之战,登基九年21岁的松赞干布吞并了周边部族,心态有些膨胀,因为吐谷浑的争夺和唐朝开战,结果唐军主力侯君集的部队还没有抵达战场,唐军就打败吐蕃部队,松赞干布赶紧撤兵谢罪,从此老老实实跟随天可汗李世民混。

  • 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之后,唐朝开启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吐蕃迎来了一个发展期,唐高宗的主要精力放在击败东北的高丽政权上,因为一直以来的良好关系对西南的吐蕃帝国的扩张没有过多关注,导致吐蕃吞并了吐谷浑。但是消灭高丽政权后警觉起来的唐朝政府开始着手限制吐蕃向河西走廊的扩张,双发爆发多次战争,展开反复争夺,总体上仍然是唐朝略微占据优势。但是吐蕃吞并吐谷浑所占据的青海地区仍在吐蕃控制之下,唐朝控制的河西走廊等地吐蕃也没有办法侵入。


  • 唐玄宗继位之后,唐朝国力达到顶峰,因此也开始了对吐蕃的进攻性策略,以安西四镇为基地,从西北面和东面两个方向不断进攻吐蕃。吐蕃帝国连战连败,丧失大片领土,此阶段唐朝取得了对吐蕃的全面胜利。

  •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不得不从安西四镇抽调大量军队投入国内的平叛战争。吐蕃帝国乘势不仅夺回被唐朝占领的青海等地,还顺利占领了河西走廊,彻底切断了唐帝国和西域的联系。占领陇右之后的吐蕃不断蚕食和控制西域诸国,同时也不断袭扰和攻击唐朝。双方爆发多次战争,但除了763年朔方军主动放吐蕃东进导致吐蕃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之外,唐朝军队多次击败吐蕃的进攻。虽然整体上是吐蕃占据进攻态势,而且吐蕃的疆域在此一阶段的确达到了鼎盛,但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再向唐朝腹地扩张(双方大致上以陇山为界),当然唐朝也无力收回丢掉的河西陇右之地。

  • 连年的战争导致吐蕃国力也迅速衰落,进入9世纪后,唐朝和吐蕃都有强烈的罢兵休战的想法,821年长庆会盟之后,双方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此时吐蕃已经日落西山开始走向衰亡了,848年吐蕃爆发内乱,唐朝陆续收回一些州县(但是因为国力不足,其实大体上是名义上收回,实际控制权不在唐朝中央政府)。9世纪末,在内乱和奴隶起义的冲击下吐蕃帝国瓦解崩溃。几十年后,公元907年大唐帝国也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

盛极一时的吐蕃帝国为什么会在达到顶峰数十年后迅速衰落灭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连年的扩张战争严重削弱了吐蕃帝国的国力。

吐蕃的帝国的兴起毫无疑问是靠扩张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从松赞干布时期基本统一西藏高原地区,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吞并和控制吐谷浑,吐蕃势力进入青海;再到安史之乱后,吐蕃攻占陇右控制西域,疆域达到最大。伴随着这些扩张不仅仅有土地财富人口等收获,同样也伴随着国力的严重消耗。

佛教和苯教的争端严重影响吐蕃政权的稳定。

苯教是西藏先民的原始信仰,而佛教则是松赞干布时期引入的新兴宗教。松赞干布试图通过扶持推广佛教来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虽然当时苯教仍是主流,但是佛教的引入和迅速传播,使得吐蕃帝国始终无法摆脱苯教和佛教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统治的混乱,而是多位赞普付出生命代价的流血冲突。比如吐蕃分裂前的最后两位赞普赤祖德赞和达玛,一个是因为崇佛被苯教徒暗杀,一个是因为灭佛被佛教徒暗杀。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残酷和激烈的冲突。

权臣和外戚的争端导致吐蕃内乱不断。

吐蕃帝国从松赞干布建国以来,几乎没有停止过内乱。这些内乱往往由旧贵族、权臣、外戚和军事贵族等阶层和王室的矛盾或者互相之间的矛盾引发。而且这些内乱还往往和上面提到的宗教纷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血腥激烈。比如和唐玄宗争斗了半个世纪的赤徳祖赞就是被权臣弑杀、而他的孙子辈牟尼赞普和牟如赞普兄弟两个都是外戚权臣家族弑杀;吐蕃帝国的分裂瓦解也是达玛被弑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在两个外戚家族的支持下将吐蕃帝国一分为二,并展开长达几十年的夺位内战而导致的。

吐蕃帝国的盘剥过重,导致盟友离散、起义频发。

吐蕃帝国疆域最大时控制整个西域,东面和唐朝以陇山为界,南面据说到达印度的恒河流域。在这样广大的一片疆域里,吐蕃控制的人口和部族是非常多的,而且因为吐蕃的强大,不少部族也是纷纷归附和与之结盟。但是吐蕃为了应对连年的扩张战争不得不从占领区不断的盘剥物资赋税,从而导致内部起义反抗不断,典型的就是直接摧毁吐蕃政权的张议潮等人的沙洲归义军起义;还有869年左右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另外这种过重的盘剥也直接导致一些盟友的抛弃,南诏本来和吐蕃结盟共同抗衡唐朝,但是后来吐蕃崛起并且在南诏征收高达六成的赋税,直接导致南诏重新回归唐朝的怀抱,还有党项这个后来崛起的民族也是因为吐蕃的盘剥过重,导致党项归附唐朝。

综上所述,吐蕃帝国虽然强盛一时,但是频繁的扩张战争导致国力消耗过大,同时内部权臣、外戚等内乱不断,同时又和佛教和苯教的宗教冲突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吐蕃帝国不得不向内部民众转嫁矛盾,加重盘剥,并引发席卷全国的奴隶起义,本就因为夺位战争分裂的吐蕃帝国也就因此而瓦解灭亡了。


围炉品茗人


公元618年是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在亚洲产生了影响世界历史的两大帝国。一个是超级文明帝国-大唐帝国,它以雄浑开放的姿态引领世界文明,直到现在外国的华人聚集之地还是被称为“唐人街”,可见已经消失1100多年的大唐帝国影响力是有多么的恐怖。另一个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吐蕃帝国,它将陪伴大唐帝国走完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吐蕃帝国前情提要:

在雪域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当中孕育出了吐蕃文明。公元6世纪,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游牧于这一地区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一代雄主松赞干布将都城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并先后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击败青海的吐谷浑部,向西征服了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今尼泊尔的泥婆罗等地,其后的君王利用大唐帝国爆发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机会,趁机向东、向北扩展,取得了陇右、河西,北庭、安西。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

二、吐蕃帝国对外战争:

延绵不断的扩张战争严重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因为吐蕃依然是奴隶制国家,战争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整个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在大唐退出中亚地区后,又与阿拉伯帝国争雄西域,之后又与北边的回鹘人发生战争。安史之乱后,大唐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迫使吐蕃讲和。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再向外扩张。821年长庆元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三、吐蕃帝国内部分裂:

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吐蕃赞普一直没有处理好宗教问题,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矛盾激化,841年赤祖德赞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暗杀,其兄朗达玛成为新的赞普,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杀害僧人首领,强迫僧人还俗,关闭寺院,毁坏佛像、佛经,史称“朗达玛灭佛”。846年朗达玛被僧人拉隆贝吉云丹射死,他的两个儿子永丹和欧松随即争夺赞普之位,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王室内部的战争使吐蕃陷于分裂,再加上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吐蕃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不堪重负的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848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唐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统治二百多年的吐蕃帝国灭亡了。

要陪伴大唐帝国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灭亡了,而同样内外交困的大唐帝国在60多年以后也将步上吐蕃的后尘,迸发出最后一刹那的光辉。


明熙看历史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出自羌族。羌族最初居住在青海一带,当时他们以游牧为业,随水草迁徙,其中发羌、托牛等部先后进入西藏。南北朝末期,西藏高原的中部和北部有羌族人建立的苏毗政权,以逻些(拉萨)为中心。隋朝称它为“女国”,因它以妇女为王,女王之夫不管政事。在苏毗之南,有耗牛部建立的吐蕃政权,首领称赞普,意思是雄壮的丈夫。隋末唐初,吐蕃赞普朗日论赞吞并了苏毗,他儿子松赞干布又消灭了羊同(西藏阿里一带)、孙波(青海玉树一带)等政权,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建立起了统一的吐蕃政权。

松赞干布兴起时正当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对唐采取友好政策,派人向唐求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以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他为西海郡王。此后历任赞普死后,一定向唐告哀。新任的赞普,还要得到唐朝的“册命”才算合法。

(吐蕃使者赴唐和亲)

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强盛的基础。他死后,继位的赞普年幼,大相禄东赞掌政,禄东赞是能臣,“不知书而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蓄倚之”。吐蕃势力渐盛,开始了对外扩张,与唐征战不休,在东南,自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至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把云南少数民族和南诏政权都变为了部属。

而随着势力的扩张,也给吐蕃带来了不利的因素。八世纪下半叶,大食帝国(即阿拉伯哈利发王朝)的势力控制了中亚,并想向东发展,因而和吐蕃在西域的势力发生冲突。当时回纥势力正盛,也欲向西域发展。南诏虽然臣服吐蕃,但苦于赋役繁重,不甘忍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采纳宰相李泌的建议,联合回纥、南诏等,共同对付吐蕃,使吐蕃四面受敌。吐蕃内部还不断发生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变乱。为了摆脱困境,吐蕃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遣使向唐求和。双方在长安会盟,次年唐又派刘元鼎为西蕃盟会使到拉萨结盟。

此后,吐蕃仍在走下坡路,内部斗争越演越烈。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达摩赞普死,因无子,吐蕃内部分为了两派,两派各立赞普,爆发了几年的内战。役属于贵族的奴仆数千人乘机组织起来反抗吐蕃人的统治,号浑末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吐蕃统治的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六盘、萧等七关归唐。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乘吐蕃大乱之机,在张议潮领导之下,发动起义,赶走了吐蕃守将,收复了沙州,并发兵略定了瓜、伊、西、甘、肃、兰等地,从此河西走廊一带又归唐所有。吐蕃势力进一步削弱,形成贵族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强盛的吐蕃经历了二百多年,就此衰亡了。


自历史来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题主所言,吐蕃从唐开国起,就与唐帝国共同成长起来。

大唐最鼎盛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大唐战无不胜,这时候的吐蕃也是最强盛的时期,那时候吐蕃的统治者就是有名的松赞干布。

不过松赞干布在和唐的交战中,败给了大唐,从此采取和唐的和亲团结政策。

松赞干布死后,权力落入大论禄东赞手中,吐蕃的对唐政策也转变为积极扩张,这时候起,吐蕃与大唐开始频繁发生冲突。

吐蕃先是吞并了夹在唐帝国与吐蕃之间的吐谷浑,然后突破唐帝国的陇右道,杀入了西域。

之后双方往来争夺西域安西四镇。

唐帝国开始走向倾覆的时候,吐蕃仍然比较强盛。

但是吐蕃内部的争斗和频繁对外战争也持续消耗着吐蕃的国力,在唐帝国灭亡之后,吐蕃也开始走向灭亡。

随着吐蕃帝国皇室分为了两派,各地的军方大员也开始纷纷选队或自立,强盛一时的吐蕃在形式上已经土崩瓦解。

当吐蕃内部开始混战的时候,吐蕃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自号“浑末军,这个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是河陇地区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还有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

内忧外患,很快便将吐蕃撕碎,分裂后的吐蕃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实力不能再与昔日相提并论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