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刷新你對學習的8大偏見

這裡是睿思睿讀,愛好閱讀和思考,希望和你一起進步成長。




這本書的作者——本尼迪克特找了很多科學家們在學習記憶領域嘔心瀝血得到的研究成果,有趣而且有啟迪性。與很多固有觀點相反,可以刷新一下我們腦海裡那些陳舊的觀點。


《如何學習》刷新你對學習的8大偏見


1.在固定的學習場所效果好?


NO! 多換幾個學習場所記憶更好。環境背景的變化會大大提高記憶力。以後可以安心去公園、圖書館、書店,隨處都可以學習,而且學的東西會連同當時的環境背景一同被記下來。環境還原是增強記憶的法寶。


2.學習時一直重複一個技能效果更好?


NO! 交替學習的效果更好,不同的技巧概念穿插學習,效果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最關鍵在於設計交替學習方案時,新技巧和學過很久不練的技巧混合在一起。比如練琴,許多音樂家已經知道在練習時把時間分作好幾段,已經做到了某種程度的交替訓練,比如說,用30分鐘來練習爬音階,30分鐘來琢磨新的樂譜,30分鐘來練習熟悉的作品。這麼做已經非常好了,不過,如果能把時間分得再細一些,比如15分鐘一換或10分鐘一換,那效果還能更好。交替學習不僅能用來複習,更能幫助分辨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3.不間斷的學習8h記得更牢?


NO! 8h分散開來學習效果更好!要建立並維持一套外語詞彙、科學概念或其他信息資料,最佳複習間隔是:第一次學過之後,一兩天之內複習一次,然後過一個星期再複習,過一個月再複習。之後,複習間隔可拉得更長。研究發現,第二次複習與第一次學習之間的最佳間隔,與距離考試的時間間隔按比例遞減。也就是說,如果距離考試還有一星期,那麼最佳複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過後的一兩天之內(20%~40%)。如果距離考試還有6個月,那麼最佳複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之後的3~5星期左右(10%~20%)。不過,如果間隔時間比這再長的話,則拖得越長,考試成績反而下降得越厲害。


不要因為做不到每個小時都專心致志而覺得自己智商不夠!把整塊的學習時間打散成數次就是一種穿插學習模式,能事半功倍。還有"學習時變換環境”,不要固定在同一個地方學習,能讓我們學得更牢靠。這些學習技巧無一不是在"破壞"學習時的專注度,也無疑會導致我們在每次學過之後忘掉一些內容。但是,根據"遺忘式學習"的理論,比約克夫婦把學習中所有能導致遺忘的因素稱之為"

必要難度",因為這一困難會迫使大腦更加努力地運轉才能控掘出某個記憶或者技巧來,而這一額外的努力卻能深化接下來的學習,進一步強化記憶的提取和存儲能力。


4.認真一直看書的學習效果最好?


NO! 學習+背誦的學習效果最好!而且學習和背誦的最佳比例:學習1/3時間,剩下時間用來背誦。如果學習時間就10分鐘學習,就3分鐘學習,7分鐘背誦,比5分鐘學習再5分鐘背誦和8分鐘學習再2分鐘背誦的效果好!所以:不要一直傻盯著書了 ,當然默寫也是一種背誦形式。可以畫畫思維導圖唄~


5.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NO! 考試就是一種學習方式

,不同於常規卻很有功效的學習方式。學過之後以考試形式立即複習,是幫助學生加深記憶的有效辦法。要改變下對考試的成見~


6.先學習後考試,學習效果好?


NO! 先考試後學習的學習效果好,即使會考的一塌糊塗。與直接進入學習相比,先在考試中猜測,再在課堂上學習,能使你的大腦能以更高要求去運作,從而使知識更深刻地印在了腦中。更直白地說,跟直接學習相比,預考更容易把知識“趕進”腦子裡去。當然預考適用於人文社科類,有些完全陌生的阿拉伯語入門等就不適合了。


7.教別人浪費時間?


NO! 教才是真正的學!

對著自己也好,對著他人也罷,把你學過的東西表達出來,這種簡單的做法並非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自考"方式,它更是一種"學習"的方式,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式。這比你繼續坐在那裡盯著重點劃線的效果肯定要更好,至少能高上20%~30%。更划算的是,這樣的練習還能消除"熟練度錯覺",讓你能真正看清哪些地方你還不知道,哪些地方你還有疑惑,哪些地方你已經忘記......立竿見影。


8.重大任務要儘快完成?


NO! 慢點會有意想不到的滲濾效應!在為了完成任務繼續向前猛衝之前,先退下來,這並不等於就此放棄了應該完成的任務,相反,退下來意味著心裡會一直恰記著它。這就是滲濾的第一階段,同時也開啟了第二階段,就是有意無意間採集數據與資料的階段。第三階段則是聽取自己的想法:我怎麼思考、怎麼分析這些收集起來的東西。滲濾要有結果,就須按照這三步的順序好好走下來。


看了這些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是不是對改變你的學習方式有了新想法呢?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這裡是睿思睿讀,愛好閱讀和思考,希望和你一起進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