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应对疫情?

没办法就这样黑


“疫,民皆病也”。疫疾作为一种群体性多发传染疾病,古往今来肆虐于华夏各地,不但威胁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对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回溯历史,发现古人对疫情防控也十分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防疫对策。

  从考古发掘来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抗“疫”的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了疾病的分类常识,可以将人体疾病划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比如,传染病高发的年份被称作“疾年”;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大量传播被称作“雨疾”,表示生病的人很多,疫病有如下雨一般。而“降疾”则为控制、降低、减少瘟疫流行所作的各种努力。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的《素问·刺法论》篇中也记载:“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说明当时认为瘟疫流行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到了秦汉时期,对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了疑似病例,典甲负责调查,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医官来检查,一旦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所有的病例被隔离在专门的疠迁所里,由政府派专人医治和照顾,病愈之前不得与外界接触。”

  针对疫病扩散,秦朝还颁布了关于防治“毒言”的立法,知情者应主动断绝与其接触,也不与他一起饮食,或者不用同一器皿。“毒言”是一种热带地区流行的通过唾液传播的皮肤性传染病,王充在《论衡·言毒》中曰:“太阳之地,人民急促,促急之人口舌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与人谈言,口唾射人,则人胎肿而为创(疮)。”据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关于防治传染病的立法。

  汉代承用秦律,这些规定依然有效。在疾疫爆发后,汉政府直接派出医疗人员实行救助。西汉元始二年夏,青州一带发生旱蝗灾害,随之暴发疫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赐死者一家六尸以上葬钱五千,四尸以上三千,二尸以上二千。”东汉时,设立了军队传染病院——庵庐。《后汉书·皇甫规传》中有描述:“延禧五年,皇甫规证陇右,因军中发生流行病,死亡占十之三四,皇甫规便将传染病患者安置在临时指定的庵庐中,使之与健康的士卒隔离,并亲自巡视,给予医药。”

  唐宋时期,医学大发展,防疫救灾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完备。每逢瘟疫流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多方措置,广为施方散药,来渡过暂时的难关。据《新唐书》中记载:“诸州置助教,写本草、百一集验方藏之。”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令各州都要抄写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和《百一集验方》,一旦出现疫情,可随时取出照方用药。到宋代,朝廷专设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太医局和惠民和剂局,并组织医学家编纂《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方集,指导老百姓用中医药治疗和预防疫病。

  北宋元祐四年(1089),杭州暴发瘟疫。时太守苏东坡亲自配制“圣散子”药剂发给患者,并派官员带着医生分坊治病。在处理当前棘手的问题之余,他认为杭州为“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于是带头捐款,“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创办了“安乐坊”,成为我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安乐坊”聘僧医主之,医愈千人。后经两浙漕臣上报朝廷并得到批准,改为官办的“安济坊”,赐给该院医护人员“紫袍”,专为穷苦人治病。

  随着抗疫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在药物防疫的基础上,又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环境和个人卫生等经验。如清代医学家陈耕道在《疫痧草》中提到:“凡入疫家视病,宜饱不宜饥,宜暂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远坐不宜近对。即诊脉看喉,亦不宜与病者正对,宜存气少言,夜勿宿病家。”特别强调在疫情传播阶段,就是医生也要避免近距离接触。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这种煮沸、澄清之后再饮用的做法,是处理饮用水以保证健康的措施,极大降低了传染病发生的概率。

  为了防病,保证环境卫生也十分重要。清代医家余伯陶在《鼠疫抉微·避疫说》中提出:“当无事时,庭堂房屋,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洁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王士雄(孟英)的《霍乱论》告诫人们:“平时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须积污,或广凿井泉,毋须饮浊。卜居最宜审慎,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通过环境卫生的改善,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


暴走菩提


古人怎样应对疫情的,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协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艰辛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O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岀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处理,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兹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为此,古代人采取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古今中外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保卫健康民众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得到抑制是专家一再呼呼,也是我们保护自已的有效方法。





天马行空128039981


自古以来,我国瘟疫频发,其中有记载的大疫就有数百次。那么古人是怎么对抗疫情的呢?

说到对抗瘟疫,就要从医生治病,药材救命,政府组织管理三方面来说。

关于瘟疫,从古至今,历代的名医从疫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名的著作《伤寒论》中讲述了对很多种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对得了瘟疫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锅蒸煮可以避免传染的方法,自宋代开始,我国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从而激活人体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预防天花的发生。可见,即使在古代,我们也不缺少防治瘟疫的方法。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如《云梦书简》中说到疫情申报制度,乡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乡长)有责任调查、报告,然后上面派医生来检查,如果属实,即进行隔离治疗。

其次,在治疗疾疫用药方面,不少专业医书记载有药方。在瘟疫横行时,为了控制瘟疫,很多时候朝廷都免费发放药物,对派遣医官免费对民众进行救治,据《汉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费为患病的灾民提供药物,进行救治,并且还专门安排了空房子给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

最后是政府的组织管理,古代,在大疫流行时,许多皇帝都曾发布诏书承认错误,安抚百姓并组织官员百姓共同抗疫。此外,还建立了一整套的疫情防治措施,如疫情报告措施,疫情隔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个人饮食卫生管理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阻断了疫情的传播,对遏止疫情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壹指流年


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古代人遇到疫情的时候,医学和认知水平,以及通信远不及现代社会,一般会这样做:

1、找个大仙或者神婆、巫师之类的,做一场法事,一阵舞神弄鬼,又唱又跳,口念咒语,或者燃放鞭炮,击鼓鸣锣等以驱走的恶魔。

2、普通百姓早晚烧香拜佛,四处寻医,求得个香灰红包之类的,要么随水服下,要么贴身携带。

3、有权有势的阶层会有条件接触相对掌握医学的大夫,熬制灵丹妙药,或者扎针治疗等。

其实根据古书记载,我中华民族一直有超高的民族智慧,在古代发生疫情的时候,也会早早采用隔离的方法,看来这虽然是原始的方法,但却是最有效的方法!




新新亿米粥


在中国古代,瘟疫也是经常出现,当时对于流行性的疫情称之为瘟疫,由于瘟疫的破坏力巨大,甚至人们把瘟疫称之为瘟神。瘟疫就代表着死亡,一点不假,那么古人在面对瘟疫时怎么办呢?

1、当爆发大规模的瘟疫时,地方的最初级的官员或是街道主任一类的半官半民的就会向上级汇报情况,这时最开始时必需要办的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瘟疫的认识只停留在二个字上,将许多流行性疾病都标以瘟疫。向上级汇报时也是用瘟疫来说明下面的情况,其实瘟疫等疫情的种类还是有许多的。

2、上级接到汇报后,马上向高级汇报,当时没有无线电,也没有手机电话,最直接就是用快马驿站。

3、如果瘟疫传的很厉害,影响面更大,消息会直接传到京都,传到天子手下的大臣们那里,然后由大臣们向天子汇报后,多由天子发布命令,安排下级官员火速防治疫情。比如南北朝时,发生了瘟疫,北齐太子知道情后就下令成立了六疫馆,这个六疫馆就是为了集中收治感染瘟疫的民众。

4、下级官员也开始行动起来,四处请老中医,以针对当前的疫情进行治疗。在中国古代,没有西医,只有中医,而且越是老中医越是有水平,中医还是老得好。

5、其实在中国古代,已经知道卫生条件的好坏对于疫情的影响,因此一旦爆发疫情,往往民众都会在政府的组织下清理水源,食品放置的地方也进行清洁,有些有条件的地方在水中投放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药草。

6、对染病人员进行隔离。对于瘟疫,在古代知道是有传染性的,虽然当时的叫法不是传染,但不管叫什么,意思就是这个。对于生病的民众,政府会组织一定的隔离,主要是建立专门的疫所。

7、政府下发救济物资,这些物资都是政府免费为老百姓提供的,并且政府也向百姓发放配制的中草药以减缓疫情的发展。

8、对于死者政府组织安排集中埋葬,中国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而这种特殊情况更是集中性的处理,以防止疫情的蔓延。

上述这些手段往往中医都参与其中,因此中医在古代的地位还是可以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中医的水平高低参差不齐,真正好的中医还是非常少的,并且中医的手段只是从身体里进行调节,对于强烈的瘟疫并没有太好的疗效,往往最终是疫情本身发展到尾声慢慢退去。虽然对社会的破坏力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优选了更强壮的人生存了下来。



资治古今


古代人如何应对疫情?以前的科技没有现在的先进,或许一个普通的传染病就可以让很多人失去生命。

古代的老百姓其实很多都不一定可以填饱肚子,特别是在各种战争的折磨下,他们前胸贴后背,非常难受,哪里有现在的人这么好,起码是吃的饱,睡得香。


古代的老百姓在各种战争的摧残下,只好经常搬家,流离失所。

就算是中产阶级的人,也会被迫变成穷人,把女儿或者儿子卖掉,仅仅为了换取一口好吃的。具体可以参考冯小刚导演的《1942》电影。真实的情况比影片过犹而不及。

老百姓各种逃跑,为了吃的东西,变卖家产,没有家产的穷人怎么办?直接啃树皮,甚至死老鼠,死猫。如果给他们看到粮食,个个都是眼镜冒着绿光了。

鼠疫这个词现代人或许很陌生,但是在古代,可是很出名。鼠疫带来三次全球的大震动,前两次主要在欧洲和中亚,在中世纪,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因为鼠疫而去世了。后来更是从1894的云南和广东一带开始,然后发散到了全世界,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一些古代的书籍就有提示预防瘟疫的方法,例如不可以饮用污水,不可以吃死去的各种野味等等。

在唐宋时期,更有多喝热水的方法去预防,喝多点水可以排毒。在中世纪的欧洲,预防方法竟然是不洗澡和求神保佑。

在古代最出名的治疗瘟疫的中医就是张仲景,弄了一大堆草药就煎药水,几天时间就药到病除了。


除了鼠疫,伤寒。古代还有天花病,古人早早就会采取接种减毒疫苗的方法。

就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脓疮去感染没病的人,这样子没病的人就会得轻微的天花,很快就会治愈,从而产生抗体。而且有设立隔离病坊,阻止疾病传播。朝廷负责医疗费等等方法。


不仅如此,还有在边境检查消毒,在繁华地段进行消毒,普及老百姓爱干净的常识。朝廷进行免税的优惠,在疫区加大力度的排查以及安葬因病去世的人,对他们的后代进行照顾等等方法。


皮叫兽说古


周瑜对孙权说:“今又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资治通鉴》: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模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三国志》”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三国志•吴主传》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从上述历史资料记载,至少在三国时期没有任何应对疫情的好办法!北军多死者,北方免疫力低下的人大半都死于疾病。

无奈,曹操只能北还!离开疫情地区,没有更好的防疫措施。(赤壁之战图)


公明淏


这问题得看情况,如果正好碰上兵荒马乱的时候,那灾民只能自求多福,别指望政府能为你做什么!

如医圣张仲景,碰上疫情。全家族三百多号人,直接死了一百多人,死亡率是30%,后来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张把自己逼成了旷世医家。


另外,像碰上战乱的明朝名医吴又可,除了感叹“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努力研究病情外,他就只能看着疫情扩大。因为那年正是清军入关的1644年。


还有像发生在1862年的上海霍乱,清政府忙着在南京对付太平军,哪有时间管疫情。只能让数十万的灾民死于疫情。

和平时期古人又是如何应对疫情?

起码有两个措施是古今通用的。

一、封锁疫情区,比如清朝时最为出名的“麻风院”,就是专门收押麻风病人的场所。如在广州,那会因为闹麻风病严重,清政府只能让这些麻风病人住在船上,所谓“多备衣粮,使之浮游海上”。


二、自然找医生救治,不能让病人等死。不过由于当时中医对瘟疫,毕竟认识有限。在明清以前,始终将瘟疫、霍乱什么的归结为“伤寒”,按照《伤寒论》的方法,去救治。不管在哪个朝代,名医都是稀罕物,现在思路又错了。自然对付疫情收效甚微。直到明末清初,吴又可写的《瘟疫论》问世。

由此中医便诞生了一门专门研究瘟疫、霍乱、等流行病的治疗方法,这些辩证方法理论,在中医领域统称为“温病”。


温病区别于伤寒,就在于,它是由外感“温邪”所致,跟外感风寒是两回事。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温病,病逝指特定的某种疾病,而是指一切外感温热邪气,具有急性发热特征的,都可以说是“温病”,包括这次新型冠状肺炎。


本草百晓生


我们都知道古代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那时候医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一旦爆发了瘟疫会有很多人死亡。

以前瘟疫爆发,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就是酒精消毒,隔离,焚烧并且喝药。那时候古代对于瘟疫也是相当害怕的。

古代医者成了人们救命的稻草,据说有时候大夫会利用生石灰来进行消毒,因为我们都知道,生石灰可以把细菌杀死,阻断细菌继续蔓延。

而对于发生瘟疫死亡的人,他们一般也不会直接掩埋,需要焚烧成灰最后在深埋,这样可以更好的杜绝瘟疫的传播。

对于瘟疫的治疗,我国的中医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通常都是中药材熬汤,再分给受感染的人员,让他们熬了倒掉药渣,取汤药喝,慢慢的平复瘟疫。

总之,瘟疫一直是一个很可怕的传染疾病,因为他传播的速度太快了,而且一般发生的都很突然。

人们不能很快的找到抗拒它的办法,所以如今呢,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的好大自然,维护好生态平衡,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减少它的爆发。


艾丽欢欢姐


我国自商周时代起,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在条件有限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对抗疫情的呢?

首先是疫情检查报告。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如《云梦书简》中说到疫情申报制度,乡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乡长)有责任调查、报告,然后上面派医生来检查,如果属实,即进行隔离治疗。

其次是隔离治疗。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时,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医生要制作病情记录,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

在治疗疾疫用药方面,专业医书记载有药方,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元人笔记《辍耕录》中也有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

西汉时期发生过严重的旱灾,接着就是蝗虫爆发,瘟疫横行。据《汉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费为患病的灾民提供药物,进行救治,并且还专门安排了空房子给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对疾疫的治疗较之以往各代都更为重视。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

而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也很重视。在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燕国下都的陶质阴沟管道,即为我国早期的地下排水设备。在宋代温革著的《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如今,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先进,相信很快就能渡过难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武汉一定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