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麼應對疫情?

沒辦法就這樣黑


“疫,民皆病也”。疫疾作為一種群體性多發傳染疾病,古往今來肆虐於華夏各地,不但威脅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而且對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衝擊。回溯歷史,發現古人對疫情防控也十分重視,提出了一系列積極的防疫對策。

  從考古發掘來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抗“疫”的記載。當時,人們已經具備了疾病的分類常識,可以將人體疾病劃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比如,傳染病高發的年份被稱作“疾年”;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大量傳播被稱作“雨疾”,表示生病的人很多,疫病有如下雨一般。而“降疾”則為控制、降低、減少瘟疫流行所作的各種努力。

  《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黃帝內經》的《素問·刺法論》篇中也記載:“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說明當時認為瘟疫流行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到了秦漢時期,對凡是感染疫病的病人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有了疑似病例,典甲負責調查,向郡守報告。郡守接報後,馬上派醫官來檢查,一旦屬實,當即組織隔離治療。所有的病例被隔離在專門的癘遷所裡,由政府派專人醫治和照顧,病癒之前不得與外界接觸。”

  針對疫病擴散,秦朝還頒佈了關於防治“毒言”的立法,知情者應主動斷絕與其接觸,也不與他一起飲食,或者不用同一器皿。“毒言”是一種熱帶地區流行的通過唾液傳播的皮膚性傳染病,王充在《論衡·言毒》中曰:“太陽之地,人民急促,促急之人口舌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與人談言,口唾射人,則人胎腫而為創(瘡)。”據說這是我國已知的最早關於防治傳染病的立法。

  漢代承用秦律,這些規定依然有效。在疾疫爆發後,漢政府直接派出醫療人員實行救助。西漢元始二年夏,青州一帶發生旱蝗災害,隨之暴發疫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賜死者一家六屍以上葬錢五千,四屍以上三千,二屍以上二千。”東漢時,設立了軍隊傳染病院——菴廬。《後漢書·皇甫規傳》中有描述:“延禧五年,皇甫規證隴右,因軍中發生流行病,死亡佔十之三四,皇甫規便將傳染病患者安置在臨時指定的菴廬中,使之與健康的士卒隔離,並親自巡視,給予醫藥。”

  唐宋時期,醫學大發展,防疫救災措施和制度進一步完備。每逢瘟疫流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均多方措置,廣為施方散藥,來渡過暫時的難關。據《新唐書》中記載:“諸州置助教,寫本草、百一集驗方藏之。”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令各州都要抄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和《百一集驗方》,一旦出現疫情,可隨時取出照方用藥。到宋代,朝廷專設翰林醫官院、御藥院、太醫局和惠民和劑局,並組織醫學家編纂《太平聖惠方》《簡要濟眾方》等方集,指導老百姓用中醫藥治療和預防疫病。

  北宋元祐四年(1089),杭州暴發瘟疫。時太守蘇東坡親自配製“聖散子”藥劑發給患者,並派官員帶著醫生分坊治病。在處理當前棘手的問題之餘,他認為杭州為“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於是帶頭捐款,“以私帑金五十兩助官緡”,創辦了“安樂坊”,成為我國最早的民間救濟醫院。“安樂坊”聘僧醫主之,醫愈千人。後經兩浙漕臣上報朝廷並得到批准,改為官辦的“安濟坊”,賜給該院醫護人員“紫袍”,專為窮苦人治病。

  隨著抗疫經驗的不斷積累,古人在藥物防疫的基礎上,又總結出隔離檢疫、消毒、保持良好環境和個人衛生等經驗。如清代醫學家陳耕道在《疫痧草》中提到:“凡入疫家視病,宜飽不宜飢,宜暫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遠坐不宜近對。即診脈看喉,亦不宜與病者正對,宜存氣少言,夜勿宿病家。”特別強調在疫情傳播階段,就是醫生也要避免近距離接觸。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煎滾,停一時,候鹼澄乃用之。”這種煮沸、澄清之後再飲用的做法,是處理飲用水以保證健康的措施,極大降低了傳染病發生的概率。

  為了防病,保證環境衛生也十分重要。清代醫家餘伯陶在《鼠疫抉微·避疫說》中提出:“當無事時,庭堂房屋,灑掃光明。廚房溝渠,整理潔淨。房間窗戶,通風透氣。”王士雄(孟英)的《霍亂論》告誡人們:“平時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須積汙,或廣鑿井泉,毋須飲濁。卜居最宜審慎,住房不論大小,必要開爽通氣,掃除潔淨。”通過環境衛生的改善,驅除疫病流傳的可能。


暴走菩提


古人怎樣應對疫情的,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幾乎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瘟疫一直就是威協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頭號敵人。為了延續生命,古代人民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歷了一個從懵懂無知到科學防治的艱辛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措施。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2O年“齊大災”。這裡的“大災”就是指氾濫的瘟疫。1232年,金國汴京也曾發生了中國歷史上一場罕見的慘烈瘟疫,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諸門岀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其數”。據學者們的不完全統計,從周代開始,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幾乎佔據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隨著自然災害。正是由於大災發生後,百姓餓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屍體得不到無害處理,導致細菌和病毒的茲生、蔓延,繼而引發了瘟疫傳播。為此,古代人採取最嚴厲的隔離制度:“患者隔離,村莊隔離,往來人員隔離,往來貨物也隔離”。

古今中外面對疫情的經驗告訴我們,除了及時的醫治、隔離就是防止疫情的擴散傳播,保衛健康民眾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對待現在的疫情,減少接觸,在家靜候得到抑制是專家一再呼呼,也是我們保護自已的有效方法。





天馬行空128039981


自古以來,我國瘟疫頻發,其中有記載的大疫就有數百次。那麼古人是怎麼對抗疫情的呢?

說到對抗瘟疫,就要從醫生治病,藥材救命,政府組織管理三方面來說。

關於瘟疫,從古至今,歷代的名醫從疫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名的著作《傷寒論》中講述了對很多種傳染病的防治措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對得了瘟疫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鍋蒸煮可以避免傳染的方法,自宋代開始,我國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從而激活人體對天花病毒的免疫力,預防天花的發生。可見,即使在古代,我們也不缺少防治瘟疫的方法。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如《雲夢書簡》中說到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在治療疾疫用藥方面,不少專業醫書記載有藥方。在瘟疫橫行時,為了控制瘟疫,很多時候朝廷都免費發放藥物,對派遣醫官免費對民眾進行救治,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最後是政府的組織管理,古代,在大疫流行時,許多皇帝都曾發佈詔書承認錯誤,安撫百姓並組織官員百姓共同抗疫。此外,還建立了一整套的疫情防治措施,如疫情報告措施,疫情隔離措施,環境管理措施,個人飲食衛生管理等,通過這些措施,有效阻斷了疫情的傳播,對遏止疫情擴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壹指流年


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古代人遇到疫情的時候,醫學和認知水平,以及通信遠不及現代社會,一般會這樣做:

1、找個大仙或者神婆、巫師之類的,做一場法事,一陣舞神弄鬼,又唱又跳,口唸咒語,或者燃放鞭炮,擊鼓鳴鑼等以驅走的惡魔。

2、普通百姓早晚燒香拜佛,四處尋醫,求得個香灰紅包之類的,要麼隨水服下,要麼貼身攜帶。

3、有權有勢的階層會有條件接觸相對掌握醫學的大夫,熬製靈丹妙藥,或者扎針治療等。

其實根據古書記載,我中華民族一直有超高的民族智慧,在古代發生疫情的時候,也會早早採用隔離的方法,看來這雖然是原始的方法,但卻是最有效的方法!




新新億米粥


在中國古代,瘟疫也是經常出現,當時對於流行性的疫情稱之為瘟疫,由於瘟疫的破壞力巨大,甚至人們把瘟疫稱之為瘟神。瘟疫就代表著死亡,一點不假,那麼古人在面對瘟疫時怎麼辦呢?

1、當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時,地方的最初級的官員或是街道主任一類的半官半民的就會向上級彙報情況,這時最開始時必需要辦的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瘟疫的認識只停留在二個字上,將許多流行性疾病都標以瘟疫。向上級彙報時也是用瘟疫來說明下面的情況,其實瘟疫等疫情的種類還是有許多的。

2、上級接到彙報後,馬上向高級彙報,當時沒有無線電,也沒有手機電話,最直接就是用快馬驛站。

3、如果瘟疫傳的很厲害,影響面更大,消息會直接傳到京都,傳到天子手下的大臣們那裡,然後由大臣們向天子彙報後,多由天子發佈命令,安排下級官員火速防治疫情。比如南北朝時,發生了瘟疫,北齊太子知道情後就下令成立了六疫館,這個六疫館就是為了集中收治感染瘟疫的民眾。

4、下級官員也開始行動起來,四處請老中醫,以針對當前的疫情進行治療。在中國古代,沒有西醫,只有中醫,而且越是老中醫越是有水平,中醫還是老得好。

5、其實在中國古代,已經知道衛生條件的好壞對於疫情的影響,因此一旦爆發疫情,往往民眾都會在政府的組織下清理水源,食品放置的地方也進行清潔,有些有條件的地方在水中投放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藥草。

6、對染病人員進行隔離。對於瘟疫,在古代知道是有傳染性的,雖然當時的叫法不是傳染,但不管叫什麼,意思就是這個。對於生病的民眾,政府會組織一定的隔離,主要是建立專門的疫所。

7、政府下發救濟物資,這些物資都是政府免費為老百姓提供的,並且政府也向百姓發放配製的中草藥以減緩疫情的發展。

8、對於死者政府組織安排集中埋葬,中國有入土為安的傳統,而這種特殊情況更是集中性的處理,以防止疫情的蔓延。

上述這些手段往往中醫都參與其中,因此中醫在古代的地位還是可以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中醫的水平高低參差不齊,真正好的中醫還是非常少的,並且中醫的手段只是從身體裡進行調節,對於強烈的瘟疫並沒有太好的療效,往往最終是疫情本身發展到尾聲慢慢退去。雖然對社會的破壞力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優選了更強壯的人生存了下來。



資治古今


古代人如何應對疫情?以前的科技沒有現在的先進,或許一個普通的傳染病就可以讓很多人失去生命。

古代的老百姓其實很多都不一定可以填飽肚子,特別是在各種戰爭的折磨下,他們前胸貼後背,非常難受,哪裡有現在的人這麼好,起碼是吃的飽,睡得香。


古代的老百姓在各種戰爭的摧殘下,只好經常搬家,流離失所。

就算是中產階級的人,也會被迫變成窮人,把女兒或者兒子賣掉,僅僅為了換取一口好吃的。具體可以參考馮小剛導演的《1942》電影。真實的情況比影片過猶而不及。

老百姓各種逃跑,為了吃的東西,變賣家產,沒有家產的窮人怎麼辦?直接啃樹皮,甚至死老鼠,死貓。如果給他們看到糧食,個個都是眼鏡冒著綠光了。

鼠疫這個詞現代人或許很陌生,但是在古代,可是很出名。鼠疫帶來三次全球的大震動,前兩次主要在歐洲和中亞,在中世紀,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因為鼠疫而去世了。後來更是從1894的雲南和廣東一帶開始,然後發散到了全世界,真是太可怕了。




很多一些古代的書籍就有提示預防瘟疫的方法,例如不可以飲用汙水,不可以吃死去的各種野味等等。

在唐宋時期,更有多喝熱水的方法去預防,喝多點水可以排毒。在中世紀的歐洲,預防方法竟然是不洗澡和求神保佑。

在古代最出名的治療瘟疫的中醫就是張仲景,弄了一大堆草藥就煎藥水,幾天時間就藥到病除了。


除了鼠疫,傷寒。古代還有天花病,古人早早就會採取接種減毒疫苗的方法。

就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膿瘡去感染沒病的人,這樣子沒病的人就會得輕微的天花,很快就會治癒,從而產生抗體。而且有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朝廷負責醫療費等等方法。


不僅如此,還有在邊境檢查消毒,在繁華地段進行消毒,普及老百姓愛乾淨的常識。朝廷進行免稅的優惠,在疫區加大力度的排查以及安葬因病去世的人,對他們的後代進行照顧等等方法。


皮叫獸說古


周瑜對孫權說:“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資治通鑑》: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操乃留徵南將軍曹仁、模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三國志》”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三國志•吳主傳》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從上述歷史資料記載,至少在三國時期沒有任何應對疫情的好辦法!北軍多死者,北方免疫力低下的人大半都死於疾病。

無奈,曹操只能北還!離開疫情地區,沒有更好的防疫措施。(赤壁之戰圖)


公明淏


這問題得看情況,如果正好碰上兵荒馬亂的時候,那災民只能自求多福,別指望政府能為你做什麼!

如醫聖張仲景,碰上疫情。全家族三百多號人,直接死了一百多人,死亡率是30%,後來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張把自己逼成了曠世醫家。


另外,像碰上戰亂的明朝名醫吳又可,除了感嘆“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努力研究病情外,他就只能看著疫情擴大。因為那年正是清軍入關的1644年。


還有像發生在1862年的上海霍亂,清政府忙著在南京對付太平軍,哪有時間管疫情。只能讓數十萬的災民死於疫情。

和平時期古人又是如何應對疫情?

起碼有兩個措施是古今通用的。

一、封鎖疫情區,比如清朝時最為出名的“麻風院”,就是專門收押麻風病人的場所。如在廣州,那會因為鬧麻風病嚴重,清政府只能讓這些麻風病人住在船上,所謂“多備衣糧,使之浮游海上”。


二、自然找醫生救治,不能讓病人等死。不過由於當時中醫對瘟疫,畢竟認識有限。在明清以前,始終將瘟疫、霍亂什麼的歸結為“傷寒”,按照《傷寒論》的方法,去救治。不管在哪個朝代,名醫都是稀罕物,現在思路又錯了。自然對付疫情收效甚微。直到明末清初,吳又可寫的《瘟疫論》問世。

由此中醫便誕生了一門專門研究瘟疫、霍亂、等流行病的治療方法,這些辯證方法理論,在中醫領域統稱為“溫病”。


溫病區別於傷寒,就在於,它是由外感“溫邪”所致,跟外感風寒是兩回事。要注意的是,中醫所說的溫病,病逝指特定的某種疾病,而是指一切外感溫熱邪氣,具有急性發熱特徵的,都可以說是“溫病”,包括這次新型冠狀肺炎。


本草百曉生


我們都知道古代古代的醫療衛生條件很差,那時候醫學技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一旦爆發了瘟疫會有很多人死亡。

以前瘟疫爆發,最常用的處理方法就是酒精消毒,隔離,焚燒並且喝藥。那時候古代對於瘟疫也是相當害怕的。

古代醫者成了人們救命的稻草,據說有時候大夫會利用生石灰來進行消毒,因為我們都知道,生石灰可以把細菌殺死,阻斷細菌繼續蔓延。

而對於發生瘟疫死亡的人,他們一般也不會直接掩埋,需要焚燒成灰最後在深埋,這樣可以更好的杜絕瘟疫的傳播。

對於瘟疫的治療,我國的中醫經過了那麼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通常都是中藥材熬湯,再分給受感染的人員,讓他們熬了倒掉藥渣,取湯藥喝,慢慢的平復瘟疫。

總之,瘟疫一直是一個很可怕的傳染疾病,因為他傳播的速度太快了,而且一般發生的都很突然。

人們不能很快的找到抗拒它的辦法,所以如今呢,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的好大自然,維護好生態平衡,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減少它的爆發。


艾麗歡歡姐


我國自商周時代起,有文字記載的疫情頻頻發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在條件有限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對抗疫情的呢?

首先是疫情檢查報告。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疫情檢查和患者隔離措施。如《雲夢書簡》中說到疫情申報制度,鄉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鄉長)有責任調查、報告,然後上面派醫生來檢查,如果屬實,即進行隔離治療。

其次是隔離治療。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時,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醫生要製作病情記錄,作為年終考評的依據。

在治療疾疫用藥方面,專業醫書記載有藥方,蘇軾在《與王敏仲書》中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元人筆記《輟耕錄》中也有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

西漢時期發生過嚴重的旱災,接著就是蝗蟲爆發,瘟疫橫行。據《漢書》記載,當時朝廷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費為患病的災民提供藥物,進行救治,並且還專門安排了空房子給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對疾疫的治療較之以往各代都更為重視。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而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對城市公共衛生管理和設施建設也很重視。在河北易縣出土的戰國時代燕國下都的陶質陰溝管道,即為我國早期的地下排水設備。在宋代溫革著的《瑣碎錄》中提出:“溝渠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如今,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經非常先進,相信很快就能渡過難關,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武漢一定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