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伯約!從魏蜀最後一戰看姜維的能力與忠心

公元262年,魏國朝堂上,剛剛經歷甘露之變的司馬昭,初步掌握了魏國朝堂的決策權,但因他謀弒皇帝,殘害忠良的悖逆行為,使他一時陷入被動,在朝堂的地位也不穩固,此時的司馬昭繼續一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來尋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汙點,為篡位累積資本。

此時他正與他的臣屬幕僚們爭論著是否要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戰爭,已完成他夢寐以求的願望—攻滅蜀漢,進而統一華夏!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漢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且姜維主力遠在沓中,漢中正面的兵力較薄弱,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再並東吳,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朝堂上大臣紛紛反對,鄧艾更是數次上言 未到伐蜀時機。惟獨司隸校尉鍾會鼎力支持,並與司馬昭一同“籌度地形,考論事勢”。最終,決心已定的司馬昭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漢。

此時,正屯田沓中避禍的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後主聽信黃皓的鬼巫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公元263年8月,魏國18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一路由徵西將軍鄧艾率領3萬人進攻沓中,拖住姜維,一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3萬人搶佔陰平橋頭,截斷姜維歸路,主力10餘萬由鎮西將軍鍾會率領,直下漢中,進佔成都。初始階段,魏軍進展順利,由於後主劉禪聽信黃皓讒言,並未對及時部署兵力準備防禦,加上陽安關出現叛逆,副將蔣舒趁主將傅僉出戰之時獻關投降,致使將隕城陷,鍾會主力繞開久攻不下的漢、樂兩城,直下漢中。

哀哉伯約!從魏蜀最後一戰看姜維的能力與忠心

沓中之戰

哀哉伯約!從魏蜀最後一戰看姜維的能力與忠心

強川口之戰

再說姜維得知魏國出兵,便盡起本部,迅速回援,但鄧艾卻先於姜維一步,完成了對姜維的包圍,此時姜維率領主力沿陰平道迅速東進,進佔強川口,並提前燒燬棧道,導致鄧艾一時無法迅速回追,並在此設立阻擊,打算擊潰鄧艾所部,此時鄧艾部楊欣軍馬不停蹄地奔向強川口,可是還是晚了一步,雙方在強川口展開血戰。此時本次戰役前期的一個關鍵而有搞笑的人物登場了——雍州刺史諸葛緒佔領了陰平橋頭。說起這位諸葛緒,本是孔明先生的同族人,可是這智商卻真的差著十萬八千里。本來鄧艾想讓他佔領陰平橋頭後北上共擊姜維,已完成對姜維的合圍,但諸葛緒卻以不敢違背先前部署的名義拒絕了鄧艾,好在蜀漢方面除姜維外,其他人反應比較遲鈍,等鍾會主力過了駱谷後,才派廖化、董厥等率軍馳援,結果晚了一步,讓諸葛緒搶佔了陰平橋頭,雙方隔橋對峙,諸葛緒完成了戰前讓他截擊姜維的任務。此時姜維聽說諸葛緒佔據了陰平橋,陽平關已失,便無心戀戰,他迅速擺脫楊欣軍,直奔陰平橋,但斷後的趙雲之子趙廣卻因此戰死疆場。且說姜維見諸葛緒佔據橋頭,本已無可奈何,但他心生一計,故意出孔函谷直取雍州,做出佯攻諸葛緒後方的姿態。諸葛緒驚慌失措,急退軍追趕姜維,但等他明白中計後,已經距離姜維有一天的路程了,就這樣姜維帶著諸葛緒兜了一個圈後,最終順利的通過陰平橋,匯合廖化、董厥等部,退守劍閣關。滅蜀戰爭的到此告一段落,除鍾會主力進展順利外(其實也只是佔領了陽平關,和漢中等處,漢、樂、黃金等城尚未失守。),其他兩路圍攻姜維的戰役目標未能實現。 姜維收軍據守劍閣關,此時鐘會抵達劍閣,幾次大戰下來,並未討得便宜,由於糧道險遠,後勤補給困難,鍾會開始考慮退軍,對於姜維來說,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萬世之功,幾成現實。

哀哉伯約!從魏蜀最後一戰看姜維的能力與忠心

魏滅蜀之戰形勢圖

-

此時追了姜維一路的鄧艾趕來,一路風塵僕僕,吃了一路姜維大軍捲起的塵土,鄧艾真是心中窩火,當然不能善罷甘休,他向鍾會獻計,偷渡陰平,直取成都。鍾會不以為然,陰平道山勢險峻,極難通過,一旦被截斷道路,就可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但由於與鄧艾的矛盾,鍾會准許鄧艾出兵。史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就這樣,鄧艾終於穿過險要地帶,抵達江油。此時戰役的第二個關鍵人物馬邈登場,馬邈是蜀將馬岱之孫,也是將門之後,他也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裡寫的那樣,驚慌失措,獻城投降,但是也許是因為一時失誤,貪功心切,他並沒有據關固守,史載“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馬邈就這樣戰敗被俘,鄧艾得到關城,部隊得到休整補充,繼而進軍成都。此時蜀漢派軍師將軍諸葛瞻率軍抵抗,也許是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諸葛瞻並沒有聽從部將黃崇的建議,分兵把守險要,而是進軍涪城後便停止不前,使鄧艾能順利進入平原。此時諸葛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應據險固守,伺機奪回江油,鄧艾大軍在奪取江油後,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他要做的就是尋找蜀軍主力決戰速戰速決,如諸葛瞻能據險固守,既能阻礙鄧艾順利進軍成都,也能掩其側翼,如鄧艾進軍成都,可從側後方襲擊鄧艾,可惜諸葛瞻主動出擊,幾場大戰下來,諸葛瞻父子為國捐軀,鄧艾順利進軍成都,後主劉禪在大臣的慫恿下,早已喪失了抵抗的信心,於是舉國投降。

哀哉伯約!從魏蜀最後一戰看姜維的能力與忠心

魏滅蜀之戰形勢圖

當後主命令姜維投降的詔書傳來時,將士們悲憤至極,姜維悲痛之餘冷靜的思考下,他選擇了投降鍾會,鍾會大喜過望,將姜維試做左膀右臂,於是姜維慫恿鍾會割據成都自立為王,暗中聯繫劉禪謀求復國,可惜最終事情敗露,姜維也慘遭殺害。假使劉禪能早聽姜維忠言儘早佈防漢中,漢中就不會過早失陷;假使馬邈能據守關隘,諸葛瞻不主動出擊,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就有可能破產,鍾會就有可能因此而退軍,此時姜維率主力從背後襲擊,在漢中其他據點的守軍配合夾擊下,即使不能收穫全勝,也很可能恢復漢中全境,完成這次防禦戰的勝利。可惜歷史不能假設,姜維最終成為了悲情英雄,但他九伐中原,恢復漢室的忠心及在歷次戰役中取得的巨大成績必為後世所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