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现代的角度再论“子午谷奇谋”?

0015088022


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创新点子。

魏延就像是一个团队中有着冒险精神的成员一样,有着冒险精神,常常出人意料。

这样的点子奏效快,但是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倾家荡产。

团队中很需要这样的人存在,不过得是创业团队或者是濒临困境的团队。

像诸葛亮这样的团队成员,适合作为一个守业团队的领导,兢兢业业,谨慎负责,虽然会有很多胜利,但是最终的结果不会太出色。

诸葛亮的精神在现代适合稳扎稳打的推进策略实施,一步一步地进取,不求快但图稳。

这两种性格的人在现在的团队中是很好的搭配,而且这两个人必须是同等阶层,要不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当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把事业稳步推进,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如果团队想要扩张版图,就需要魏延这样的突进的人了。

如果一个团队中一种性格的人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那么这个团队要么存活的时间长但是属于中不溜的,要么是有着短暂的辉煌,却后继乏力。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公司制度中,都要设立董事会会议,来决策,来评估,而不能成一家之言。

古代的封建社会之所以一直分分合合,就是因为一人做主,局限性太大,碰到好的领导者,那么就会开创鼎盛基业。但是如果碰到性格有缺陷的领导,常常会殃民祸国。

所以,互补是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古今中外多少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丞相要求带精兵5000,兵出子午谷,进入关中抢占潼关天险,奇袭长安。

这是种冒险的战术。用现代军事战术来说,是闪电战、斩首行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战术要求:先派出小规模特种部队,抢战重要隘口潼关,奇袭当时还能像征国家政治中心的长安。此种战术最重要的是一个“奇”字,出其不意,让敌人有神兵天降的慌恐混乱,再以精兵速战速决。

那么怎样体现“奇”字呢,首先,速度必须要快,在敌人情报机关还没有发现且做出军事反应前到达战场,并解决战斗!单就这点来讲,魏延的奇计比较难实现,但还是有希望。因为这条路,山路崎岖,不利于行军。在10日之内很难到达目的地。其次,是要精兵,并且是5000精兵,因为是要抢占城池,一小股特战队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并且,诸葛亮手中没有这么多的精兵,万一全军覆灭,对蜀军是较大打击,所以诸葛亮不允许。最后也是被大家忽视的,是情报!也就是说魏延的战斗计划不能让敌人知道,因为战术实施必定要10天时间。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都派有大量间谍,情报难以保密这么长时间!万一被敌人获悉,那将是死棋,魏延孤军必将全军覆没!

那么,魏延兵出子午谷一点可行性都没有吗?那也不是。如果魏延指挥万无一失,军士战斗意志异常强,军事保密工作做到位,实现这个计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长知史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要实现魏延计划,需要具备哪些必备条件呢?

1、 战术突然性。利用刘备死后5年蜀军没有在北线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蜀国比较有名的军事将领如张飞,黄忠,马超等均已去世给魏国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作好战役的保密工作,用闪电战发动突然的袭击;

2、 速度。隐蔽地作好一切准备工作,高速进兵,抢在魏军增援到来前按计划占领各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关,阻击魏军于关中以外;诸葛亮出祁山地图

3、 吴国的配合。利用吴国的陆逊、朱然、诸葛瑾集团在沿长江一线的下邳,合肥,襄阳等重镇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联合计划)、魏军的战略机动部队东进,无暇西顾之机,适时发动,使魏军在短时间内难以调动重兵进行有力的反击;

4、 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国关中地区防御力量并不强,曹真和张郃集团仍旧还在襄阳前线防御东吴,可以保证蜀军突击部队可以迅速达到战役目标,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军击退;

5、 蜀军集中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大的指挥力量,不可犹豫,务必速战速决,一战成功,否则这样的战机将不会再有。

那么,以上5个条件蜀军是否具备呢?分析如下:

第3、5个条件,是完全取决于蜀国自己和东吴的同盟,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

第1个条件,主要取决于蜀军自己。因为汉中方面相对出口较少,很容易进行信息封锁,特别是战役准备的最后阶段,应当能够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轻装部队所走的子午谷,人烟稀少,也没有什么迂回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侦察队和特工,清理和秘密封锁道路,就可以保证在部队出子午谷前不被对手知晓;

第2个条件,也主要取决于蜀军自己,还部分依靠上帝的帮忙——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的三路大军合围汉中的计划就因为一场大雨给浇没了)。由于蜀军是以大编制的山地兵团为主要战力,在秦岭中快速行进应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按照计划要求快速进军的;

第4个条件,则主要取决于敌人,部分受到蜀军战前烟幕放没放成的影响。不过只要前面几个条件(尤其是第一个)做到完美无缺,魏军也就不会察觉到蜀军的企图,就更别说增加兵力或更换指挥官了。

成功的可能

假如前述5个条件完全满足,那魏延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就极大:

诸葛亮完全可以选择在吴国的重兵集团于东线大举进攻的时候,发动这次战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样与吴国的陆逊在战前就确定下联合发起攻击的时间,这样一来,魏军在洛阳和许昌方面的战略机动兵团极有可能会调往东线,当蜀军在西线发动时,魏军机动兵团就需要再掉头西进,那魏军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了。

蜀军当时已经集中了近十万大军,参加这次进攻,加上多年的物资准备和稳固的后方,以及魏延、赵云、吴懿、高翔、王平等战将,可以说对曹魏关中守军处于绝对的优势。

根据在汉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计划,蜀军轻装部队经过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长安。而从长安到潼关的距离约为130公里,也既370汉里,根据司马懿打孟达用8天走1200汉里的行军速度,平均急行军的话每日可走150汉里,这样一来,魏延集团再要3天左右应可赶到潼关一线。如果魏延军在长安作战3天(只要击退长安守军或把其吓的不敢出来即可),再赶到潼关,也是不会超过8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而魏军增援的大军却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赶到(包括长安去洛阳报告3天、魏军商讨对策1天、兵力集中调动2天、向西开进4~5天,潼关到洛阳约有215公里,既614汉里),故从时间上魏延军完全可以提前占领潼关。由于当时潼关处于魏国内地,故平时不会有什么守关部队,并且是潼关背后偷袭,时间还可再缩减一些。

而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会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进发到关中(应是前军轻装军,不用完成攻城任务),可以留部分兵力,继续合围还可能在坚守的陈仓、眉城、武功、长安等要地,主力迅速东进与魏延军于潼关会师,再分兵北进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关,封锁另外的两个进入关中的通道。至此,北上进攻关中的计划全部完成。





历史小星辰


按照《魏略》的说法:
在这个“子午谷奇谋”里,魏延至少预设了这样几个条件:

1、魏延的一万人能在十天内走出子午谷,这个其实本身就是比较不现实的,关于这个问题,最有参考对比价值的是曹真伐蜀。魏太和四年(230年)七月,曹真的主力由子午谷进军,在大规模动员,充分保障后勤的情况下,走了一个半月,才走完一半的路程。子午谷加上汉中段长达九百多里,魏延的一万人部队要在极度机密的情况下,在十天内高强度行军走出极其险峻,山高谷深的子午谷,这还要排除任何偶然的情况,比如秦岭变化莫测的天气情况,这本身近乎天方夜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再次参考另外一个战例,就是邓艾偷渡阴平道。邓艾实际上也花了一个多月,才走完七百多里。

2、“子午谷奇谋”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蜀军的后勤补给问题能够圆满解决。在《魏略》中,魏延这次“奇谋”是一个无后方作战,具体的方案是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负粮。这个情形宋代的沈括有过专门的论述。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蜀军自己携带的这部分补给,最多可以维持十八天。经过第一条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在子午谷这段行军过程中,如果遇到任何一点意外,比如天气情况,再参照曹真的行军情况,十八天要走出子午谷,根本就是毫无可能的,也就是说魏延还未出谷,粮食就已经耗尽,而且这还只是不计任何损耗的情况。
3、整个突袭子午谷的行动高度保密,能够顺利出谷,加上还必须长安的夏侯楙不战而退,主动放弃长安。至于这一点,主观性就更强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夏侯楙会草包到这种程度。况且,实际情况也不是如魏延所说的“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抛去曹魏从钟繇就开始经营关中,长安城防有相当的保障不说,曹魏在雍州还有一部分以“州军”为主的机动兵力。

事实上,虽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一定的突然性,但是根本谈不上“绝对机密”,曹魏方面对此也不是毫无准备的。孙资曾经针对诸葛亮驻屯汉中,准备北伐的情况,给魏明帝曹叡提出“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这里所说的“据诸险要”,显然应该包括了子午道上的子午关,“子午关,在长安县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关。”魏延的计划,除了视夏侯楙为酒囊饭袋以外,显然还“自动去掉”了到达长安城下之前的这些魏军据点。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当年李傕郭汜兵犯长安,以十万之众围攻长安且攻城不下(长安城周长就达到六十三里),最后还是因为吕布军中出现叛徒,打开城门才得以进城的(《后汉书·董卓传》:长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傕众得入。),魏延就凭侥幸出谷,但是已经疲惫不堪的区区一万人,就想达到让夏侯楙弃城的震慑效果,实在很难让人信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有“还于旧都”之说,但是其真正战略目标还是指向陇右,意图以封锁陇山的方式,切断这部分地区和曹魏关中的联系,达到逐步蚕食曹魏领土的目的。可以说诸葛亮压根没有一口吃个大胖子,直接解决“咸阳以西”的打算。
须知曹魏由洛阳进军驰援关中,速度会非常的快,这点可以参考张郃救援陇右的行动,必然不会像魏延所说的“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在魏延的设想中,既要曹魏援军非常慢,又有诸葛亮主力迅速到达。我们再次参考陇右的战局和街亭攻守,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如果诸葛亮放弃陇右,直接出兵关中,还势必面临被从洛阳而来的魏军和陇右地区魏军两面夹击的局面。结合北伐的总体战略来看,无论大的战略层面,还是具体的战术细节,“子午谷奇谋”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认为“子午谷奇谋”可以一战而定大局,实在有些不知所云。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从汉中通过子午谷进军长安的军事行动呢?其实也是有的,东晋桓温北伐前秦,明末闯王高迎祥进攻西安,都是取道子午谷,但是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这两个战例,都是因为进攻方中了埋伏而导致失败,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防守方都很重视这条通道,绝对不会弃之不守。这和邓艾偷渡阴平时候的情况,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值得一说的就是闯王高迎祥在崇祯九年七月的偷袭行动,高迎祥以五万之众,被埋伏在子午谷黑水峪的两万明军全歼,而高迎祥本人也受伤被俘,最后被杀。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三国志·魏延传》里的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里和《魏略》最大的不同就是根本没有出现子午谷的方案,或许魏延真有出奇兵的想法,但是应该也不会是像“子午谷奇谋”里描述的那样。
经过上面的分析,《魏略》中“子午谷奇谋”这个方案有违军事地理常识的地方实在太多,也是和诸葛亮北伐大战略完全不相符合的,所以关于这桩公案的争论,可以休矣。

陆麒麒


简单说,子午谷之策要成功,须满足以下条件:

A 魏延的五千人可以十日内急行军到达长安(顺便:曹真西征时,军马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

B 长安夏侯懋完全不设防,而且二到一听说蜀军来了,就立刻屁滚尿流逃走,而不选择闭门坚守——你急行军是不可能带攻城器械的。

C 此次偷袭保持信息的零泄漏,让魏国关中和南阳方面完全聋掉。

D 夏侯懋二到逃走了还给蜀汉五千人留足粮食。

E 诸葛亮二十日内把后续部队和粮草全部运到长安。

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魏延这五千人就完了,打下长安,也会立刻被魏国反过来包饺子吃掉。

至于你说,五千人不多,没了就没了……话说,蜀汉灭亡时,一共38万户94万人口,诸葛亮北伐时人口估计还没这么多;所以诸葛亮历次动兵,兵力从不多过十万,这十万里精兵有多少?五千精兵是什么地位?全国人口的1/200分之一啊,为了撞个大运白白送掉?

再说了,哪怕取了长安又如何?马超当年也拿过长安,还不是在潼关被曹操按住了?魏国防御纵深太了得,拿了长安,你要搞定洛阳和许都还是麻烦。这又不是关羽时代了,襄樊大捷就能让各路反曹势力蜂起,“威震华夏”。

至于你说,哪怕概率低到近乎于零,诸葛亮也可以赌一把嘛……想一想好了:

诸葛亮的资源地盘人力都不及对手,冒不起险。他北伐时,经常往祁山陇右那边晃,一度攻占过南安天水安定,后来又永久性占领了武都阴平。这打法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能把陇右割裂开就好。这是消耗弱化对手,不是求跟对手短兵相接赌命。

吴国的大鸿胪张俨曾经这么比较诸葛亮和司马懿: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北伐,但他历次北伐,客观上起到的结果,就是牵制、骚扰和削弱魏国:只要他存在,魏国凉州雍州不敢解甲,魏国始终紧张于他的出征,不敢加兵(曹真伐过一次蜀,没贯彻始终)。这可能才是他真正的战略:能北伐成功自然好,如果不能,至少让魏国头疼,自己也能平安回去;他自己在《隆中对》里早说过了,北伐成功的先决条件是中原有变,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他大多数的进攻,都是以攻为守的牵制,而不是没等到机会,就一股脑下狠注赌一把,你死我活。

大致如此。

评论



高高在下哟


很多所谓的奇谋,都是事主没有采纳,而且失败了,别人的反推。实际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也不一定行,这是历史书上记载的通病。也是我们自以为高明的原因,你在当下,还不一定如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