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山老師讀《詩經》」03 詩、樂、舞結合的“大武樂章”

「跟李山老師讀《詩經》」03 詩、樂、舞結合的“大武樂章”| 講經典

「跟李山老師讀《詩經》」03 詩、樂、舞結合的“大武樂章”| 講經典

詩、樂、舞結合的“大武樂章”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大武樂章”又單稱“武”“武象”“舞象”。先秦各種文獻對其多有記載,表明西周建國之初,確實演出過一個名叫“大武”或“武”的舞樂,即詩歌、音樂與舞蹈結合的綜合藝術。

《左傳》中的“大武樂章”

請看《左傳·宣公十二年》的記載:

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維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這段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說的,背景是邲之戰楚國大勝。面對屍橫遍野的戰場,有人勸他建立一座“京觀”,就是修建一座巨大的豐碑式建築。楚莊王回答:我不能那樣做。這次的戰爭勝利,根本沒有什麼好紀念的。他接著說:周武王當年克商勝利,製作了名為“武”的樂章,是因為那場戰爭的勝利取得了“禁暴、戢兵”等七種大德,可自己的勝利連一“德”也沒有。而且,現在躺在戰場上的屍體,不論敵我,都是為國事喪命的人,哪個又是該用“京觀”鎮住的大奸大惡呢?

這段話,非常具有悲劇的情懷。不過,這裡關注的是,楚莊王說武王克商作過《頌》,所舉“載戢干戈”等四句,見於今本《詩經·周頌》的《時邁》篇。他還說:“又作《武》。”所舉的詩句“其卒章”即《周頌》的《武》篇。

很幸運,《左傳》記載的“大武樂章”所歌唱的幾首詩篇,居然在今天的《詩經》傳本中都在。楚莊王還概括了“大武樂章”的七種美德,大意就是:禁止強暴、結束兵戈、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諧和大眾、豐富財物。

“大武樂章”是表演戰爭勝利的,卻可以概括出如許的“德”,這就是“止戈為武”的意思。筆者曾帶學生到陝西周原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朋友特意指示給我們看:周人下葬時陪葬的兵器鋒刃部分,是砸彎了的,表示在另一個世界不再打仗的意思。這也是“止戈”,與楚莊王說的“武有七德”是氣脈相通的。

《禮記》中的“大武樂章”

上面《左傳》的記載是比較早的,此後,《荀子》《呂氏春秋》和《禮記》對此都有記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禮記·樂記》中關於“大武樂章”的記載,內容是孔子回答一個叫賓牟賈的人的提問。談話中關於“樂章”說了不少細節。先看下面一段: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子)對曰:“病不得其眾也。”“詠歎之,淫液之,何也?”對曰:“恐不逮事也。”“發揚蹈厲之已蚤(早),何也?”對曰:“及時事也。”……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說樂章的開始部分節奏緩慢,似乎有所戒備,其含義是怕軍事行動得不到大眾的支持。“詠歎”“淫液”是說樂章的音樂演奏相對舒緩,聲腔搖曳。按照孔子的話說,是怕事情沒有準備好。“發揚蹈厲”的話,應該說的是舞樂進入主體部分後,音樂鏗鏘,舞蹈激烈,表示的是:克商時機到了,不再猶豫徘徊了。

《禮記》這部文獻相對晚出,但《樂記》早有前輩學者說過,應該為先秦儒家所作,而且,如此具體地描繪“大武樂章”的開始部分,真給人親眼觀看過的感覺。看下面的文字也是如此。

接下來的談論對了解“大武樂章”的結構和意味,更為重要:

子曰:“……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幹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四)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而進,事蚤(早)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這段文字,首先說明了一點:“大武樂章”是象徵成功的。後來文獻稱“大武樂章”為“武象”“舞象”,就是因為這一點。

其二,還涉及四個人及與之相配合的三個舞樂形象:

一是周武王的“總幹山立”。所謂“總幹”,就是手把干鏚,“山立”即正面而立。

二是姜太公的“發揚蹈厲”。是說姜太公在克商戰場上的威猛,《詩·大雅·大明》篇表現牧野之戰,寫到戰場上的姜太公,有“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的語句;“師尚父”就指姜太公,又叫姜尚,當時尊他“師尚父”;“鷹揚”形容戰場上的姜尚好似鷹擊長空,也就是上文“發揚蹈厲”要表達的意思。

三是“武亂皆坐”與“周、召之治”。涉及兩位周初重要大臣,一是周公旦,一是召公奭。這兩位與姜太公先輔佐周武王克商,繼而兩位又輔佐周成王(姜太公則受封齊國)。“武亂”(“亂”,音樂術語,一般在音樂結束時演奏,“亂”有整理、條理的意思,即在即將結束時再突出一下主題。)時有一個造型,就是演出者“皆坐”,《樂記》說,這表示的是周公和召公配合的文治天下即將開始。

以上是“大武樂章”的主要內容關鍵點,交代的是通過看舞樂的舞蹈造型可推測出表演主題。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其三,交代了很重要的一點:“大武樂章”一共“六成”,就是說它是由六個段落節目組成的。這也與《左傳》楚莊王所說“其六曰”相合。

“始而北出”是交代舞樂的開始,可以與上面說的“備戒之已久”“詠歎之,淫液之”合起來看,就可以對舞樂開頭部分有較多感受。

第二成即“再成而滅商”,則是表演滅商內容,這一節應該重點表現武王和姜太公,“發揚蹈厲”應該形容的是這部分內容。

“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兩節表現的是克商之後,西周軍隊馬上大軍南下,不失時機地佔領江漢及淮水一帶。完成此事的主要人物就是周、召二公。這又為出土器物銘文所證,例如周初大保玉戈即刻有“王……令大保省南或(國),帥漢”的銘文。這是關於召公的材料。國家博物館曾展出的回購器柞伯鼎,銘文有“周公南征”的銘文內容。這是關於周公的材料。這都表明“大武樂章”三四成演出內容是有史實根據的。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應該是表現周公、召公分治天下。有文獻記載周初以進河南陝縣為界,陝以東由周公治理,陝以西為召公負責。

最後一成“復綴(舞樂演出場地上的站位標誌)以崇天子”是說舞樂要結束的時候,舞樂表演者又回到原初的位置,即重新圍繞在“天子”身邊,以示萬眾一心的意思。舞樂就以這樣的形式結束。

不過,在“六成”樂舞演出次第的交代後,還特意拈出了另外三個表演動作:一是周天子在大臣左右陪伴(表示輔助)下,向四方揮舞斧子,以示威風。二是“分夾而進”,實際補充第三、第四兩成的內容說明,可知舞臺演出時的演出者,到這兩成時要分作兩隊或兩排分進合擊。三是“久立於綴”,說的周天子,指他站立在有標記的特定場地,等待諸侯開始朝拜。與開始的“總幹山立”首尾相應,從而結束舞樂表演。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小結

“大武樂章”很像一齣戲,有音樂,有舞蹈,有情節,還有著意加以表達的人物和事件。當然還有《左傳》記載的與舞樂相配合的歌唱的詩篇。這不就是一齣戲嗎?

中華書局2019年出版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欄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3 诗、乐、舞结合的“大武乐章”| 讲经典

美編 薛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收聽李山《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大本科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