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的十全武功虽然有些水分,但那段期间清军真的很强吗?

劳伦斯602


十分荣幸参与这次回答,乾隆时期军队战斗力,我希望从这几个方面来大致判断:

1、清朝军队在其政治体制中的位置

2、乾隆时期几次战役的对手

3、同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清军的战力水平

一、清朝军队在其政治体制的位置

抛开民族感情来讲,从清朝的军政方面来讲,达到了古士大夫心中最理想状态,即汉民族治理天下,游牧民族征战四方。

自古以来,汉人王朝都有一个天大的问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在盛世时,可以将通过各种手段让北方游牧民族或分裂,或灭亡,或逐出草原,却无法在草原建立有效统治;在势衰时,随时面临草原民族的入侵劫掠甚至灭国危险。汉人王朝几乎任何时候,都需要在北方几千里前线,布置重兵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

这会带来几个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在宋之前,极容易产生军阀割据,如安史之乱的发生;在宋以后,一是国家财政会被庞大的军费开支拖垮,二是极度容易产生独立于国家的军事集团,如明朝的辽东军事集团。

而清朝的建立,汉人的士大夫突然发现,汉人士大夫治理天下,聚起天下的财富一部分来雇佣游牧民族军队来征战天下,免除对中原核心地带的威胁。而且因为军队模式的不同,只需要收买游牧民族首领就行,就当把这些人当猪养了。

显然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这样的合作模式,康熙时期通过一系列平三藩等等一系列的战事巩固了这一合作模式;而乾隆时期由于全球贸易的关系,白银大规模的流入中国,让汉人士大夫的实力大涨,而游牧民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进行了一系列的秀肌肉的战争。

当然这一合作模式当然也有遇到挑战的时候,如后面的白莲教起义等,让军队的虚实进一步被汉人士大夫所窥探到,导致清朝后期的许多行政命令都无法顺利执行。知道太平天国起义后,汉人士大夫开始掌握国家主力军队,这一合作模式正式终结。

二、乾隆时期几次战役的对手

清朝两百余年的历史中,乾隆时期是综合国力最鼎盛的阶段。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分别如下:1747至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今四川西北部,平叛土司)、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今新疆,拓土)、1755至1757年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今新疆,拓土)、1757年至1759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今新疆,平叛)、1762至1769年清缅战争(今云南,开疆)、1771至1776再平大小金川(今四川西北部,平叛土司)、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今越南)、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尼泊尔中部,反侵略)。

两次大小金川战役

第一次战役双方久持不下,土司首领请降而告终;第二次战役朝廷三次派兵,大金川土司被剿灭;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

两平准部

因准噶尔首领去世,准噶尔因夺权发生内乱,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争权失败,归附清朝。清朝借此机会,果断出兵占领伊犁(准噶尔首都),随后清廷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分治准噶尔部。

后阿睦尔撒纳反叛,击溃留守清军。后恰逢准噶尔遭受天花瘟疫,死者无数。平叛清军击败阿睦尔撒纳。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

平回部

此为淮部叛乱的后续,小和卓参与阿睦尔撒纳叛乱失败后投靠了大和卓,并一起发起叛乱。由于大小和卓的统治十分残酷,清军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击败大小和卓。此役后清王朝统一了西域,命名为“新疆”。从此,新疆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平缅甸

与缅甸的战争,由于气候环境导致疫情,官员谎报军情等等原因,清军一直处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位置。由于缅甸东部新征服的暹罗(今泰国)暴发起义,缅军为避免两线作战首先提出议和,并于乾隆80生日时,主动派使者祝寿进贡,要求恢复通商和册封。自此,中缅纠纷遂以缅甸纳贡投诚,正式成为清朝属国而完结。

平林爽文

台湾彰化地区天地会头目林爽文率领千余人发动叛乱,并迅速发展到3000人,占领彰化县,称大盟主。清廷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以及对叛军进行分化瓦解,林爽文失败被俘。

平安南

清乾隆52年,广南王国(今越南南部)亲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国(今越南北部),直捣其首都东京(今河内)。安南国王黎维祁逃到广西,请求清政府干涉。清庭出兵2万势如破竹击破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安南国王黎维祁正式复国,被封为安南国王。

后清军被阮文惠偷袭败走,阮文惠害怕清庭再次出兵主动谢罪称臣,接受四项乞降请封条件。被清庭认可为安南新国王。

两平廓尔喀

廓尔喀(今尼泊尔)因不明原因攻击中国西藏,清朝派去谈判的官员巴忠竟私下允诺每年赔款1.5万两,待廓尔喀退兵后向中央谎报战功;但不久因为巴忠未履行允诺,廓尔喀兵再次进攻,巴忠自杀。

4年后(1790年),清庭派兵击败廓尔喀,意图攻陷廓尔喀首都阳布(加德满都),但未达目的。

1792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再次侵入西藏被击败。

1793年,廓尔喀与清朝议和,制订《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乾隆帝回忆即位后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记》以纪其事:“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乾隆帝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这十次战役,除了新疆平叛的几次战役,利用强大的国力及当地部落的内部矛盾,打的很有章法。其他的几次战役却是没有亮点。

就军队战斗力而言,与周边势力的相比,主要靠的是整体国力以势迫人,靠的是整体国力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军事潜力;具体每一支军队而言,在草原沙漠作战的骑兵,是具有对等的战斗力;而在丛林、高山、湖泊等作战环境而言,平均战队力低于小国正规军或部落武装。

三、同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清军的战力水平

实际上说到这个话题,大多数人都会说一句:宝宝心里苦,宝宝没脸说。

当然真的论到当时清军的战斗力水平,若是与西方那些殖民国家相比,肯定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的。但那个时代是一个比谁更烂的时代,在整个非洲,整个美洲,整个中亚及南亚地区等大片大片地方沦为殖民地的时代,中国还能保证自己的大国地位,保证自己的朝贡体系不失,也与清军还保有一定战斗力有关系。

至于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的军队战斗力达到了传统国家依靠人数无法弥补的高度,那已经不是一个纬度的战斗力。

你对清军的的战斗力如何评价,还请斧正。



适者自强


1、乾隆灭准噶尔部,靠的是准部内部贵族给带路,清廷当时又有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给帮兵助阵,提供人马向导和粮草,所以最后才能一战成功。对付大小和卓靠的也是速战速决。

2、打大小金川的战斗真的无法恭维,清军主力仰攻山上的叛乱武装,结果几千人被对方几十个人反冲锋就吓得自相踩踏,溃不成军。另外,清军这场仗动用火器不少,可是作用有限,足见其训练组织的缺乏。

3、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不用说了,对方本来规模就不大,而且又困于小岛山地,实力有限,只要清廷正规军过去,用坚壁清野层层围困就能讨平,这不能说明清军战斗力有多高。

4、对付缅甸和廓尔喀的战事还略有可圈点之处。尤其是打廓尔喀,直接翻越国境线杀到尼泊尔境内去了。福康安此战运筹帷幄,功劳不小,而且最主要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乾隆十全武功里唯一还能吹的,也就是这场仗了。



寒江阁一道人


中国是农业国,靠的是庄家粮食安得天下,并不是掠夺式。所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也要根据中国的实际生产方式进行调整,自然而然武将地位也要降低。士兵不打仗战斗力也相应下降,都是一个道理。



四川本地观察


乾隆时,当时军队的主要力量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源自关外,属于兵民合一的组织。士兵平日从事生产,战时披甲上阵。

而兵源则是来自八旗,曾弓马射箭见长。不过,八旗军中,不仅有冷兵器,也有当时很多精锐热武器,如鸟枪、红衣大炮等,并组建有专门的鸟枪队。

绿营军来源于明朝降军,数量较多。但是,康熙时,朝廷曾对当时上百万明朝降军进行裁撤,最后挑出57万精锐,编入绿营军中。此后,绿营军中士兵数量,基本维持在60万上下的水平线,时有高低。

跟八旗相似,绿营军中同样采取世兵制补充兵源。也就是说,绿营军中,士兵可以把自己的岗位传给子孙后代。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朝廷可以有长期稳定的兵源。而坏处也很明显,军队中容易滋生骄惰的习起。

绿营军内部,原本就不注重训练,士兵俸禄又低。很多士兵都在当兵的同时,兼任其他营生。虽然乾隆继位后,曾主动提高绿营军待遇,但假冒名册的情况,依然不断发生。

也就是说,很多花名册上的士兵,只有名字,军队中根本没有这个人。以乾隆二十三年为例,当时绿营军在花名册上有648345人,但经过彻查,实际人数只有58万人左右。中间相差大约6万人。

绿营军有缺额的情况,八旗军也是类似。八旗军的兵源都只从八旗中挑选,兵员数量更低。总体大概只有绿营军三分之一左右。八旗军的数量,除去空额,也大概在二十万上下。

除了八旗和绿营外,乾隆时还有一支有黑龙江流域土著民族组建的索伦营。这支军队数量虽然不多,但战斗力极为强悍。在乾隆时多次战争中,立下大功。所以,乾隆时期的军队数量,大概在70、80万之间。

当然,对于军队而言,重要的还是战斗力,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八旗军和绿营军在乾隆继位后,其实都出现战斗力衰退的情况。

尤其是八旗军,衰败得更早。当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就已经难以担负重任,只能让绿营军担任主力。

尽管乾隆曾多次下旨,训斥八旗,让他们戒除骄惰,勤加训练,让他们回到先祖尚武的风气。但效果依然不大。

乾隆也曾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八旗的旗务管理,严格八旗内部的等级制度,核查档案,又增派查旗御史进行普查。不过,效果极差。八旗依然无法担当重任。

当然,遇到战事,依然需要上场。而在战场上,绿营兵因为有数量优势,仍是主力。在清朝平定天山南路时,就曾有一场八旗兵、索伦兵、绿营兵互相配合的战斗。


翘楚历史社


非常感谢参与这次问答,希望自己写的东西对你有点帮助。

乾隆之所以自称十全老人,是因为他“平定”了十次战乱。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二次),合为十

我们来看看其中三场战役的战果:大小金川战役清军总投入六十万兵力,耗资七千万,历时七年,死亡士兵三万多,换了五任总督,其中死二任,另有两位大将战死,敌方死亡两万,最后总督阿桂围而不打,耗国力才让金川土司投降。

清朝四次对缅作战,三败一和,第一任云贵总督刘藻自杀谢罪,第二任总督杨应琚惨败,被乾隆下旨自尽。第三任云贵总督明瑞战败自杀谢罪,耗资一千多万,耗时七年,士兵死亡五六万。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连乾隆自己晚年都说“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平安南战役相对规模比较小一点,安南内部叛乱,请求宗主国派兵平乱,结果两广总督孙士毅接连败仗,最后逃回国内,当时安南新国王不想和清朝关系恶化,有意请和,三次向乾隆请封,最后在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脱掉明服换上清官服像乾隆祝寿,乾隆大悦,于是承认了他的新国王身份。

从上面可以知道,清朝虽然坐拥全国人力物力,国库充盈,战力却远不如努尔哈赤时代,努尔哈赤能占领中原也是因为中原内乱,被他钻了空子。乾隆时期,光十次战役就耗时45年,耗费白银上亿辆,国库渐渐空虚,导致白莲教兴起,直到乾隆晚年,白莲教还未消灭。八旗子弟渐渐腐化,平三蕃尚且全靠绿营汉旗,汉旗俸禄又低,缺少训练,缺额严重,武器落后,士兵意志又不够坚定,一期得胜还好,一败则溃,只能说当时清军相对于晚清来说稍微强大一点。






hello隔壁王叔


清朝两百余年的历史中,乾隆时期是综合国力最鼎盛的阶段。对内,当时整个国家保持稳定统一的状态,军事强盛,国库充实。

对外,经过数十年的对外扩张,到乾隆退位时,清朝疆域达到顶峰。而且,周边国家中,没有明显的威胁力量。这种情况,都是清朝其他阶段难以比拟的。

往前对比,清朝的主要精力,基本都在平定内患,扩张领土。乾隆以后,清朝整体国力开始走下破路。乾隆皇帝退位的头一年,四川、湖北一带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波及多个省份。

清朝最终耗费2亿两白银,才勉强平定。但从那以后,清朝国力大伤,后来又碰上列强入侵,国家愈加贫弱。

而在乾隆时,当时军队的主要力量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源自关外,属于兵民合一的组织。士兵平日从事生产,战时披甲上阵。

而兵源则是来自八旗,曾弓马射箭见长。不过,八旗军中,不仅有冷兵器,也有当时很多精锐热武器,如鸟枪、红衣大炮等,并组建有专门的鸟枪队。

绿营军来源于明朝降军,数量较多。但是,康熙时,朝廷曾对当时上百万明朝降军进行裁撤,最后挑出57万精锐,编入绿营军中。此后,绿营军中士兵数量,基本维持在60万上下的水平线,时有高低。

跟八旗相似,绿营军中同样采取世兵制补充兵源。也就是说,绿营军中,士兵可以把自己的岗位传给子孙后代。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朝廷可以有长期稳定的兵源。而坏处也很明显,军队中容易滋生骄惰的习起。

绿营军内部,原本就不注重训练,士兵俸禄又低。很多士兵都在当兵的同时,兼任其他营生。虽然乾隆继位后,曾主动提高绿营军待遇,但假冒名册的情况,依然不断发生。

也就是说,很多花名册上的士兵,只有名字,军队中根本没有这个人。以乾隆二十三年为例,当时绿营军在花名册上有648345人,但经过彻查,实际人数只有58万人左右。中间相差大约6万人。

绿营军有缺额的情况,八旗军也是类似。八旗军的兵源都只从八旗中挑选,兵员数量更低。总体大概只有绿营军三分之一左右。八旗军的数量,除去空额,也大概在二十万上下。

除了八旗和绿营外,乾隆时还有一支有黑龙江流域土著民族组建的索伦营。这支军队数量虽然不多,但战斗力极为强悍。在乾隆时多次战争中,立下大功。所以,乾隆时期的军队数量,大概在70、80万之间。

当然,对于军队而言,重要的还是战斗力,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八旗军和绿营军在乾隆继位后,其实都出现战斗力衰退的情况。

尤其是八旗军,衰败得更早。当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就已经难以担负重任,只能让绿营军担任主力。

尽管乾隆曾多次下旨,训斥八旗,让他们戒除骄惰,勤加训练,让他们回到先祖尚武的风气。但效果依然不大。

乾隆也曾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八旗的旗务管理,严格八旗内部的等级制度,核查档案,又增派查旗御史进行普查。不过,效果极差。八旗依然无法担当重任。

当然,遇到战事,依然需要上场。而在战场上,绿营兵因为有数量优势,仍是主力。在清朝平定天山南路时,就曾有一场八旗兵、索伦兵、绿营兵互相配合的战斗。

在清朝攻打库车时,曾让绿营兵伪装成八旗军,向城内挑战,让索伦兵和八旗兵埋伏两旁。

但是,总体而言,乾隆时,清朝的军队实力,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下坡路。这种衰落,也是跟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对比。

乾隆时期,欧洲出现工业革命,蒸汽机作为生产主力,被大规模使用。这让欧洲很多国家的国力、武器、文化等多方面,得到改变。也就是说,从乾隆时开始,清朝跟欧洲仅在军事上,就出现不同时代的差距。

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八旗军跟绿营军的衰落。这两种军队内部弊病太多,积重难返,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乾隆在位末年的白莲教起义,一直无法平定。

绿营军作为正规军,跟没有经过太多训练的起义军交战,仍是频频战败,经常打败仗。所以,直到乾隆去世,白莲教起义依然没有被平定。嘉庆继位后,才不得不启用地方上地主团练,才勉强平定这场起义。


城南旧事zhc


你要是皇帝,有足够滴权力跟财力,你也能做到十全武功,乾隆时期滴军队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温饱思淫欲嘛,哪有温饱思功夫滴[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喝可乐就打嗝1


你看看他打的都是谁,都是同一个装备水平的,但是清朝国力碾压他们才赢得,后来英国人来了不就完了


夜刀神十香炭


平个准葛尔就国库空虚了,强?强他奶奶个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