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太瘦可是混不開的

說起減肥,不少女生唉聲嘆氣,要是生在唐朝,就不用那麼拼命節食了。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自以為“以胖為美”重點是在“胖”,可實際上,唐朝欣賞的是勻稱而有質感的“胖”,俗稱“豐腴”,與贅肉橫生可是毫無關係。此外,唐朝也並不是一直以胖為美的,在初唐與晚唐時期,還是偏愛窈窕婀娜的女子的,不然唐朝那些詩人筆下的“楊柳腰”是如何想象來的?其實,只在盛唐時期,豐腴才演變為流行審美,盛唐之下,太瘦可是混不開的。

盛唐時期,太瘦可是混不開的

盛唐時期的審美與飲食、運動等密不可分

唐初,審美還沿襲了隋朝,從隋朝墓中出土的陶俑來看,纖細頎長才是當時的審美觀。但隨著大唐的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再加上大唐皇室的鮮卑血統,追求更健康、強壯的體魄就成了主流。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一個人的體型除了基因的影響,還有就是飲食與鍛鍊的關係,正好,盛唐時期可是一個飲食文化和體育運動都高度發揚流行的時期。

盛唐時期,與周邊國家交流頻繁,飲食“胡化”,人們逐漸習慣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麵食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胡餅、羊肉燒餅等隨處可見,烤全羊這類食物更是在唐朝風靡起來,而這些都是能讓人滋補豐腴之物,故而當時人們的體型逐漸圓潤、壯碩起來。

其次,唐朝的體育鍛煉活動也非常多。史料記載,唐朝的馬球運動極為盛行,上至君王,下到百姓,都無不喜愛。此外,還有蹴鞠、拔河、騎射等活動,運動量非常大,也有益於體格的塑造以及精神面貌的提升。久而久之,在這些運動的影響下,人們便逐漸偏愛更為健康、豐滿的身材,而非一味追求苗條、纖細。

盛唐時期,太瘦可是混不開的

宗教和統治階級形象對審美取向的影響

唐朝時期,佛教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觀察寺廟裡的佛像,都以寬額大臉、體態豐腴為主。這些佛像一個個溫和慈悲、圓潤典雅,蘊含著不容褻瀆的尊嚴。潛移默化中,這些藝術形象也影響著女子的審美,女子開始逐漸追求自然、健康,像佛一樣的體態,所謂心寬體胖。

此外,一代女皇武則天也是方額廣頤,面相寬闊,其女太平公主也是體型豐滿,下巴圓潤,統治階級的這一形象也深深地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審美,引領著潮流。這種面相被視為富貴、有福的象徵,百姓們也競相效仿。

盛唐時期,太瘦可是混不開的

對女性的開放包容

環肥燕瘦,各有所好,只有開明的國度和環境,才能對女子更為寬容。唐朝女子社會地位之高,在中國封建王朝裡極為罕見,正是這樣的環境,才造就了女子的自信與社會認同感,她們不需像後世的朝代那樣纏足、以男性審美為尊,而是活出無拘無束,尊重自己,有很好的精神面貌。

前面提到唐朝的體育活動豐富,但如果女子無法參與體育活動,恐怕也不會有如此健康的體格。在唐朝,上至宮廷嬪妃和貴族婦女, 下到優伶、 妓女都會廣泛參與這些體育活動,不僅有女子蹴鞠、女子馬球等運動,還有胡人的騎射等活動,女性都能參與。唐代宮廷中,還經常組織婦女拔河、划船等競賽,不僅有娛樂性,更能提高女子的身心健康,也能塑造良好的體態。

而盛唐女子穿衣寬鬆,寬幅大袖,不喜塑腰,也一定程度上為豐腴的體態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視問如果穿衣過緊,飯都吃不下,又怎能允許女性過於豐滿呢?

盛唐時期,太瘦可是混不開的

如此可見,盛唐時期的飲食文化、體育活動以及宗教等審美因素的影響,共同造就了盛唐的“以胖為美”。據說,在當時,瘦弱的體態會被視為不健康或者家中貧窮,而一個過於苗條的男子更是不被女方家裡喜愛,當時有不少話本都對這些有所講述。

但很可惜,隨著唐朝的國力衰弱,尤其是安史之亂的到來,徹底擊垮了唐人的自信與驕傲,審美心理也發生了扭轉,纖細輕盈逐漸取代了珠圓玉潤,成為主流的審美。白居易所寫“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更是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們的審美觀發生了變化。時局動盪,顛沛流離,哪能有盛唐時安逸閒適的景象呢,繁重的勞作也進一步促使形容消瘦,這種現實使得人們體態瘦弱,而這也反過來使得婦女們刻意追求形銷骨立的身材。到了晚唐時期,追求嫋娜娉婷之態更甚一步,這時大唐的國運已經衰竭,已無力再恢復大唐盛世的榮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