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用什么来形容一个地方的春天?

是江风微凉轻拂心尘,是百草新绿一芽醒神,或燕子飞渡戏于堂前?

这些看似寻常的意象之景,又总有几分雅韵,

构建了一方水土特有的春日情怀,

就像油菜花之于婺源,春槐之于院内窗前。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而对于苏州的春天,我想只有碧螺春才能对它做出最美的诠释。

碧螺春,俗名“吓煞人香”,其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天采制。

碧螺春三个字,似乎要把太湖上“吓煞人香”的来历一朝讲齐,又不欠缺诗意。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是绿茶,产自苏州吴中区洞庭山的东西两山,

除此之外,别无他处,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作为中国名茶的碧螺春已有千年历史,早已位列清宫贡品之林。

作为碧螺春产地的洞庭湖东山是三面环水的半岛,物产丰饶,

满足了人们对富庶江南的全部想象。

3、4月采茶,5月采枇杷,6月摘杨梅。

这是一年之中,东山最为忙碌的时节。

而声名显赫的碧螺春,其实并不是东山产值最高的农产品,

依托于太湖的水产才更为出名,如历代美食家极致追求的太湖三白,

大闸蟹、螺蛳更是享誉全国,无人不知。

稍一联想,也许碧螺春的螺字或许就与当地物产有着极深的渊源。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在东山富饶的物产里,碧螺春只是其中之一,

并且远比作为东山名品的瓜果种植得要晚。

所以想在东山找出清晰可辨的茶园是有些难度的,

茶树往往隐藏在杨梅与枇杷之间,果茶相接,交错种植。

而这样的种植方式,也让碧螺春天生附着花果香味,

而果树上的昆虫也能够有效的保护茶树不被小绿叶蝉所侵害,预防茶叶的病虫害。

其次,高大的果树还能掩映矮小的群体种茶树,避免强光直射,让茶树收获适宜生长的斑驳阳光。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尽管东山物产丰富,但早春里,最为抢眼的还是碧螺春。

3月中旬,洞庭山还见不到杨梅成熟,只能喝到杨梅酒。

但是如果你随便走进农家,便会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春茶。

此时在东山环湖公路上走几步,便能看见提着布袋和收购的人交易,

那布袋里便是新摘下来的嫩绿的碧螺春。

秤砣在手上几经挪动,便钱货两讫,

茶农夫妻拎起空袋而去,收茶的老妇人则蹬上三轮车缓缓地没入夕阳里,

旁边的太湖水像极了釉彩里的粉青。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在碧螺春的采摘时节,清晨五点的茶园便有了人声,

从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这样的劳作不停。

到了傍晚,制茶厂的灶台便开始烧起木柴。

备柴、烧火、杀青、揉捻、搓团、烘干,此间忙碌的工人们便是资历深厚的炒茶师傅。

碧螺春要求茶芽细嫩,早春之茶为最佳,

清明谷雨之后的茶,便只能算作炒青,品质骤降,已不再归入碧螺春之列。

碧螺春产量有限,通常四斤有余的鲜叶才能炒出一斤碧螺春,

而每斤干茶则往往需要消耗6-8万个芽头,可见其难得与珍贵。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有一嫩三鲜之称,芽叶和色香味都包含在内。

“铜丝条”看上去条索紧实,但是冲泡后徐徐舒展,

叶芽幼嫩可见,口中生鲜,滋味凉甜。

在春日的意韵中,品酌一杯洞庭碧螺春,

在袅袅茶香中仿佛看到了碧波荡漾、山间隐翠的江南风情。

入苏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