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康熙钦点的碧螺春,谁都愿意等一整年,是这样吗?

每个苏州人的心里,都有一杯碧螺春

碧螺春,又叫洞庭碧螺春,也许有人会误以为它的产地是洞庭湖。其实,这个洞庭指的是苏州太湖的东洞庭山与西洞庭山。明前碧螺春,比较推崇的是东山。它位于苏州城外40多公里,是一座三面环水,狭长的半岛。这里水气升腾,氤氲湿润,极其适合茶树生长。

被康熙钦点的碧螺春,谁都愿意等一整年,是这样吗?

沿着苏州西侧的太湖大道,一直往前开,右侧就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常能看见渔船停泊在湖边。湖中出产的银鱼、白鱼、白虾,以及肉质肥美的大闸蟹、螺蛳,更是每年翘首以待的美味。众多物产中,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盛名,无法忽视。

被康熙爱过的碧螺春

追溯碧螺春的历史,宋代时已为“吴人所贵”。“吓煞人香”的故事,则被清朝的王应奎写进《柳南随笔》。茶叶丰收的康熙年间,当地采茶少女入山采茶叶,茶筐满了,便将茶叶放在胸口的衣襟内,茶得到体温,突发袭人香气,采茶女惊呼“吓煞人香”,称茶为“吓煞人”。

到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到了太湖洞庭山,喝了当地产的茶,喜欢得不行,又因为它茶色泽碧绿,形似螺旋,就将碧螺春的名字赐予它。此后地方官,年年需要采办碧螺春进贡。碧螺春的传奇,一直没有落幕。这种世代流传的风味,更承载着一座江南小镇和茶的亲密回忆,以及人们对江南生活的想象。

清晨五点,上山采茶

被康熙钦点的碧螺春,谁都愿意等一整年,是这样吗?

清晨五点,东山的茶园里就已经有采茶人的身影。踏着脚下松软的松针叶路,走进碧螺春的茶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茶山,浸漫在云雾缭绕的空气里。洞庭东山的碧螺春仿佛是野生。茶树往往隐藏在枇杷、杨梅、银杏的枝干下,茶树与果树间生,根底相互交错,使茶树也沾染了花果“吓煞人”的鲜香。太湖的风,不像北方风那样冷,是清凉的。伴随着东山的日出,它带来了太湖上氤氲的水汽。鲜嫩细软的芽尖把它们照单全收,奋力鼓出一芽一叶,形似旗枪。

采摘结束,一天内炒完

采摘也是和大自然抢时间。特一级碧螺春,必须赶在清明前采摘第一波嫩芽,时间很短,不足一个月。四月中旬后,只能算作“炒青”。上山的采茶人,一般下午2点左右下山,摘回来的茶叶还需要一根根地挑拣,只留下优质的一芽一叶,稍微有所破损或者残缺的茶芽都需要舍弃。当天采摘的茶叶,必须当天炒完。

被康熙钦点的碧螺春,谁都愿意等一整年,是这样吗?

杀青、炒揉、搓团、培干,这些工序,都得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可以总结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老道的师傅往往都是一边搁置在肘垫上,一手用力揉压,随着身体的节奏,全身的力气都集中在了那双手中的茶叶团上,大约要6-8万个鲜叶才能揉制出一整锅,仅仅一斤多的干茶。

春茶上市的时候,几乎每个炒茶师傅,都要在自家的灶台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映着火光,他们的脸上,是幸福的奔头。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手工茶,是他们守护心灵的一种方式。

一杯碧螺春,喝上一整年

东山碧螺春是传统的核心产区,东山人更是一年四季喝要碧螺春。当地人喝茶,并不讲究名贵,雨前茶也爱喝,外形大,滋味浓厚。碧螺春是东山人一年四季的饮品,融入了每一代东山人的血脉里。

苏州一天并没有因此结束。路边大大小小的评弹馆、茶楼、昆曲社,迎来了新的高峰。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叫上一杯新制的碧螺春,慢悠悠地等待茶叶在热水中翻腾舒展,透过水雾蒸汽,透过吴侬软语,一窥苏州夜晚的风华。

一片茶叶,将这个地区联系在一起,它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气,是山水间的自由与豁达,更是人们投入生活的劲头。每个沉醉的晚上,都有一杯碧螺春的故事诞生。

小编推荐一款经常在喝的明前碧螺春茶叶,茶汤清新解暑,可谓物美价廉,值得一品,绝对让你成为回头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