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国后,为何陵墓依旧有人守护?守陵人现在还有吗?

无止境2


1644年清朝入关后,相继有9位皇帝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因此,朝廷特意在当地安排了守陵人世家,负责照顾皇帝陵寝和后妃园寝的日常供给。

清朝皇陵的机构,共分为防卫和管理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守陵人家族的系统。

前者是由驻地八旗和绿营组成,负责保护陵寝的安全,防止有人偷盗或者挖掘龙脉。

后者是由内务府八旗拨出,负责陵寝一年四季的日常的祭祀活动。

清朝时期,所有的守陵人家族都是世世代代负责为清朝守陵,一般都享有很优厚的待遇。

例如,雍正七年(1731),朝廷就曾经这样赏赐道:

“赏尔等银二万两……或买地亩,或开设当铺,滋生利息银至五千两”。

这么一大笔银子,是拨出负责守陵兵丁家里的红白事,算是专款专用。

清朝灭亡后,守陵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没钱了。

以前守陵,算是国家的公务员待遇。随着清朝的瓦解,再没有人给守陵人支付薪资。

但相应地,守陵人也摆脱了清朝皇室的束缚,可以从事其他职业。

有些人为了生计筹谋,不得不砍伐陵寝周围的树木,贩卖给木材商人。这种赚钱方式,在清朝时候是要治罪的。

当然,大部分的守陵人还是沦为了地方的土匪、工人、小贩。1949年后,守陵人的命运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现在还有守陵人吗?

当然没有了。现在所有自称是守陵人的,其实都是旅游骗人的玩意儿。


HuiNanHistory


咱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大清亡国后,为何皇依旧有人守护?

古代的皇陵都设有守陵机构,有一大臣负责,下设护陵队伍,以清“永陵”为例,当初就有3000人的队伍守护。那么,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守护呢?

一,清帝退位时,民国政府有《清室优待条件》,规定皇室陵寝由民国政府派兵保护的条款,原来由清皇室负责保护皇陵的职责转交给了民国政府,民国政府的护陵队伍代替了原来的“守陵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皇陵都是宝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国务院批准为“国保单位”,由文物部门负责保护。这实际上也是起到了"守陵人”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守陵人现在还有吗?

有。

一,皇陵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国家保护单位,像文物单位等在守护皇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就属于现在的守陵人。

二,原来的“守陵人”成了现在的义务“守陵人”

清朝守陵队伍都是爱新觉罗皇家后裔组成。这些人在清亡后,原来的守陵营地演变成陵墓周围的村落,这些人深受中国"孝"文化的教化,守陵成了一种信仰,从职业守陵人变成世代相传的义务守陵人。

三,群众自发守陵

皇陵是中国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皇陵附近的群众不乏有许多有志之士,也在自觉做着保护皇陵的守陵人义务。

以下照片来自网络。





本昌谈历史


大清入关后的皇陵,分为两处,一处在河北唐山马兰峪名曰清东陵,有安葬了顺治皇帝的清孝陵,康熙皇帝的清景陵,乾隆皇帝的清裕陵,咸丰皇帝的清定陵及同治皇帝的清惠陵,当然还有一些皇后嫔妃阿哥公主格格的园寝,另一处是在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有安葬了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嘉庆皇帝的清昌陵,道光皇帝的清慕陵,光绪皇帝的清崇陵。

这些皇陵是大清朝的命根子,由于古人笃信风水,认为只有皇陵安然无恙,才会福荫自己的子孙(其实现在人也一样,都迷信风水),故而皇陵区统统设定为禁区,绝对禁止一切闲杂人等闯入其内,并且在整个皇陵区的内外都安扎了八旗部队来守陵,而在具体的每一个皇陵,都有内务府专门设置守陵机构及专门负责的官员,他们负责如常皇陵的维护,清扫,祭祀等,做个形象的比喻吧,他们是皇家拨款任命的“皇家物业”。

那么问题来了,当王朝倒了,自然没钱支付这些人的工资了,那么他们工作吗?答案是当然不会,所以皇陵在王朝的更替时期,便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真空期,在这个时期皇陵区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所以很多土匪和军阀便开始了罪恶的盗皇陵行为,其中最知名的盗陵大案,莫过于孙殿英盗乾隆和慈禧陵了,等政权稳定后,皇陵便被政府接管保护。


放到现在,皇陵区都成了5A级的旅游区,说白了,皇家物业变成了旅游局和文物局设立的文管所和景区公司,他们承担起负责皇陵的维护的责任,也便是古代意义的守陵人。


老猪的碎碎念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的陵寝都有专人看护,这是因为一般帝王的陵寝都会陪葬大量的财宝,如果没有专人的看护,很有可能会被盗墓贼光顾。加上封建王朝里对风水非常看重,帝王的陵寝都是经过风水大师多年寻找的,一旦被盗墓贼盗挖对风水有相当的破坏,这在当时可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大清也不会例外,他们在北京郊外的清东陵和西陵都安排了有专门的看护人员,而看护陵寝的并不是随便找人就可以,很多的守陵人都是跟皇家沾亲带故的,守陵人的职责也是世袭的。就是怕陵寝出现问题。

后来在大清灭亡之前,也是有专门的卫兵保护皇室陵园的,但是到了清朝皇帝宣布退位的时候,当年的临时政府同意对清皇室给与优待,所以就有专门的新政府士兵保护陵园,但是后来的情况一日不如一日,政治恶化,新政府自身都难保,更别提保护皇陵了,所以后来保护皇陵的人物不得不落到皇室后裔的身上。靠谁都没有靠自己管用啊,所以大清亡国后看护皇陵的主要是皇室的后裔们。

至于现在大清的皇陵已经被国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了,但是民间还有许多的守陵人,他们把看守祖宗的事情看作是一种信仰,伴随着这种信仰,守陵人代代相传。所以现在看护皇陵的应该是皇室的后裔们!


厚重的历史追记者


查了一些资料,

首先,清朝的皇陵分为东西两地,东陵在现在的唐山遵化,西陵在保定易县。其实在清朝的时候,守陵人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只是看着皇帝的陵墓,不让破坏,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在主要节日祭祀有关事宜。清陵的祭祀活动由皇陵机构完成,在陵上当差的官役被统称为守陵人。

清朝皇陵的机构分为两部分: 防卫和管理,防卫就是负责陵寝的安全保卫,防止遭人破坏,这些人员也要协助祭祀。保卫人员一部分负责风水墙内的陵寝安全和协助祭祀,另一部分则是负责风水墙外及后龙的安全。

他们的管理机构为内务府、礼部和工部,工部主要负责陵寝的维修、协助摆放祭祀用的物品等; 内务府和礼部,负责各陵寝的祭品制作,祭祀和清扫殿宇、陵院,管理树林等,很复杂。

这些机构在清朝的时候都是有正常预算的,人员工资、陵墓维护、祭祀用品、日常开销等都需要银两拨付。因此,清朝灭亡以后,这些费用的供给都断了,祭祀肯定停止了,大批人员都自谋生路,不排除个别人留下来继续守陵。

民国和建国后,上面都会拨付一定的费用用于维护皇陵。如果这些人也算守陵人,那么现在还有。我去易县清西陵看过,当地有满族村,据说他们就是当时从东北迁过来守陵的,后来落户到当地的。


仙云野鹤88


我来给您聊聊这个事!

在封建社会,帝王的陵寝一般都会有大量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奇珍异宝或者价值连成,为了避免盗墓贼破坏陵墓,盗取陪葬品,守陵人这个职业就应运而生了。当然他们也会对陵园进行维护和日常的保养,说白了守陵人就是陵园的保安兼物业。

守陵人相传在始皇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也许会更早。据说守陵人是代代相传,在史书上对于他们的记载很少,加上现在很多影视剧中对守陵人的描写,增加了守陵人这个“特殊”职业在我们脑海里的神秘感。

说回正事!不能扯太远!

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当然也会为清朝的皇帝修建陵墓,设立守护陵墓的相关制度和机构,管理着清朝陵墓的守陵人。清朝守陵人可不一般,都是八旗子弟,并不是谁想去都能去的。清朝守陵卫队最多的时期达到三千多人。他们收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禄为生,按照职务品级高低按月领取俸饷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给予守陵人优厚的待遇,使得他们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其尽心尽力为权力者服务。除了对其施以不收赋税和免除服役的权利作为优待,还给守陵人安排了独立的小院居住。

陵寝驻防各官 兴京副都统一人。辖永陵翼长各官及护守兵役……总管掌守卫陵寝,翼长以下悉隶之,受副都统节度……东陵所属盘山总管一人。从五品……西陵所属黄新庄总管一人——《清史稿》

但是守陵人的工作并非是简简单单地看守皇陵,主要职责还包括负责皇陵内的内务、礼仪和祭祀活动。

我们都知道清朝入关以后的皇帝陵墓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简单介绍一下这两座陵园,清东陵位于现在河北遵化市马兰峪,是清朝修建最大的陵墓群,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这五位皇帝埋葬在于此,还有慈禧的陵墓也在东陵。清西陵位于河北保定易县,规模不如东陵,但是也埋葬了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入关以后的十位皇帝都埋葬在关内,清朝在关外还有三座陵墓分别是永陵、福陵和昭陵。

清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共走过了276个年头(1636年—1912年)。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那么清朝已经不复存在了,守护陵墓的那些八旗子弟也纷纷四处寻找“藏身之地”,那些皇家陵墓怎么办?

溥仪也想到了这一点,“大清没了,自个儿家祖坟不能没人管啊”所以溥仪在退位诏书里要求由当时政府来管理陵墓,在溥仪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中就明确的说: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在退位诏书里溥仪提出了很多“清室优待条件”,只有民国政府承认这些条件,溥仪才会心甘情愿的退位。这些条件自然得到了民国政府的同意,宣统退位以后,对皇家陵墓的保护依然承袭原来的制度不变。在清东陵和清西陵都驻扎得有少量留下来的八旗兵和绿营作为保护。所以清朝灭亡以后,民国政府就担当起了清皇家陵墓的“守陵人”。退位初期,宗人府和礼工部还有遗留的护陵大臣还会参与陵墓的管理和维修,但随着清室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清室逐渐失去了对这些陵墓的管理权。

时间来到军阀混战时期,民国政府自顾不暇,这些护陵队得不到工资,当然对陵园得保护也就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护陵队监守自盗,从陵墓里偷点宝贝,去黑市上变卖来糊口。后来,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借口,赶走了形同摆设的守陵人员,进而对清东陵盗挖,主要是乾隆和慈禧两座陵墓,获得大量的陪葬珠宝文物。这件事虽然引起当时清朝遗老们的强烈抗议,甚至还上告到蒋介石那里。但孙殿英经过一番贿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军阀混战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老百姓想着活命,想着早点结束战争。这段时期,守陵人稀稀拉拉有心无心的看管着陵墓。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妥善管理两座陵园的文物价值,分别在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管理所,1954年成立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在“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下对两座陵园进行修缮,封存以及保护。(关外三座陵墓不过多介绍)新中国正式接管清朝皇家陵墓。

1961年,清东陵和清西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清朝皇家陵墓不在是爱新觉罗自个儿家的祖坟,而是重点保护的建筑文物。

清朝虽然灭亡已经108年了,但是它留下的这些建筑,文物是我们当代人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实现在也有“守陵人”主要就是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组成,完全是个事业编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


扩展阅读:

有幸去过清东陵几次,翻阅了有关清东陵守陵人的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


守陵人以满族人为主,主要分四个系统,即内务府、礼部、兵部和工部,由东陵守护大臣(宗室王公)管辖。东陵守护大臣驻在陵区迤东马兰峪的王府和公府;各陵寝内务府人员住在相应陵寝的附近,称“圈”;礼部、兵部人员住在陵区风水墙外的马兰峪、南新城等处营房。以上机构俗称“三镇、九营、八圈”。陵寝工部衙门在今天的石门镇。另外,负责陵区外围安全的绿营总部设在马兰关,由总兵官统辖。

至清朝晚期(光绪九年)统计,东陵内务府总人数为1100人左右;礼部总人数约1600人;八旗兵部共有官兵1200多人;石门工部人数有四、五百人;马兰镇绿营有官兵3157名。以上人员加在一起约8500人。

清代守陵人的职业俗称“铁杆庄稼”,政治地位高,待遇优越。如陵区所在的遵化,地方主官是七品知县,后来改为直隶州,主管官升至五品,而在守陵人中,七品以上官有423名,五品以上官员为273名,五品以上的就有57名,七品以下人员比比皆是。在生活上,守陵人有俸饷,有公房。每家遇有红白喜事,朝廷还要发红白赏银,红事赏银2-10两不等;白事赏银4-20两不等,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

清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守陵人进行精神控制,不断对他们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八旗营房都建有“关帝庙”,在内府各圈建“文昌庙”,向他们宣扬“忠君节孝”思想。家族内的事务和各种纠纷全部由族长调解裁理,不得去官府告状。

每到腊月三十晚上,这些满族守陵人都要聚集到族长家里拜祭“索罗杆子”,即满族祭天用的木杆,通常高13尺,上面盛食物的“斗”像一个圆盘,直径7寸、高6寸。届时,按长幼辈分,面对神杆行三拜九叩礼。遇有婚庆,新人也要去祭拜,表示不忘祖宗。

守陵人的礼节非常严格。每天清早,晚辈要向长辈行“请安礼”,也称见面礼,若出远门,要向长辈辞行,回来后也要向长辈行磕头礼。每天晚上,晚辈要到长辈屋里“站规矩”伺候,特别是当儿媳妇的,要随时侍奉公婆,如递烟、献茶(满族无论男女,平日习惯吸烟、喝茶)时,烟袋杆必须双手恭恭敬敬横向递过去;端茶不能随便说话。否则,婆婆就用烟袋锅刨脑袋,用茶水泼身。

虽然同是看陵的,但等级分明,在称呼上就很明显,:对守护大臣称“王爷”或称“公爷”,三品总管以上的称“大人”,四品郎中以下至七品的官员一律称“老爷”,长着白胡子的差役,见着年轻的官员也得称爷、请安。据当地老人回忆,东陵各陵的重要职位,一直被九家垄断,早期是郭、张、汪三姓掌权,而后被刘、李、王三姓取代,最后归沈、邵、黄三姓。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还满意,请您给一个👍!


佐意说历史


在古代守墓人是一种职业,但是没有职位。普通的大户一般都合伙雇族里信誉好的人去做守墓人,皇族是派人看守,被选人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待遇都不错。这个活儿是职业性很强的,就像签了合同似的,得祖辈传地看着。过去人讲信誉,真就是世世代代一直地守着。

大清皇陵也是一样,民国之前一直都有守墓人,只是后来大清倒了没有祭祀活动了而已。守墓人的业务变成单一的防止陵墓被盗了。通风报信了成了主业,因为他的力量有限,有风吹草动的就只能去通知当时的社会主管单位来保护。等到战争来了,谁也管不了谁了,有的守墓人也就保命去了,有的只能是五里一徘徊,眼巴巴地瞅着。又大炮又炸药的也真是挡不住!

就是现在也不排除有守墓人的后代在义务的看守,守着他们的风水,守着他们的职业操守。现在国家已经有专门的机构在保护这些陵墓,守墓人职业已经没有了,但他们已经在陵墓周围繁衍了几代人,不排除后人们有事儿没事儿徘徊在陵墓周围,履行着祖先留下的承诺……




无声的魅力


每个正统王朝灭亡,都会有一批遗民存在,再加上皇朝存在时,派给的守陵军队和居民,都算是守陵人。

在清朝灭亡时,算是和平交接,并且民国政府也同意保护皇陵,虽然没有真正的派给军队保护,但是在法理上清朝遗民在皇陵周边守护是合理的。当然,孙殿英带着枪扛着炮去搞拆迁,那就是没办法了。

相比来说,清朝灭亡要比明朝灭亡时要好多了,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到明末时规模大概有100多万,经过李自成和清朝的屠戮之后,再加上藏匿起来的,基本上就找不到了。历史有记载,康熙1684年祭拜完朱元璋墓之后,下旨寻找朱氏子孙,只到1724年才找到一个可以查实的明宗室后裔朱之琏,给其的职责就是每年祭奉明朝皇陵。

这里就能看出,前朝灭亡后一个朝代在确定无威胁的情况下,还是会为其安排守陵事宜。其实不单单民国会保护清朝的陵墓,各朝各代为了其正统性都会安排人检查。就比如现在清朝的皇陵周边,就有满族的聚居地,其实这些都可以算是守陵人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保护已知的皇帝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李治武则天的乾陵、明十三陵、清东西两陵。这些都是受国家保护的,现在也都开发出了旅游景点,其实相比来说,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基本可以算是半个守陵人了,他们要保护景区,保护这些皇陵不被人为破坏,这些也都算是守陵人的工作范围之二。

最后来说,可能出了清朝皇陵还有一些真实的守陵人,其他朝代因为年代久远,守陵人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梦回伍千年


清朝建国二百多年,一共产生了12位皇帝,分别是天命帝努尔哈赤、天聪帝皇太极、顺治帝玄烨、康熙帝福临、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历、嘉庆帝永琰、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宁、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恬和宣统帝溥仪。

他们的姓氏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爱新觉罗,其中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在关外,葬在关外。末代皇帝溥仪被改造成了守法公民,1967年10月17日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其余9个皇帝都葬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清西陵。

按照清朝的制度派有专人负责守护皇帝陵寝,这些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守陵大臣一般由宗室亲王充任,守陵大臣手下有守陵官员一批从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的官员,这些官员下面还有员役。

这些人都是从事日常守护、管理、服务工作。因为封建社会的皇帝死后的随葬品都是奇珍异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清政府还安排了专门的卫兵。

这些卫兵都是从所谓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挑选出来的,他们都是从北京或者满洲专门抽调去守卫皇帝陵墓的卫兵。这些守陵卫兵的生活来源完全依靠朝廷俸禄,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守卫皇帝陵墓,朝廷给他们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按月发放俸禄和生活用品,还给予他们一些特权比如终生不纳税、不承担任何劳役,还在陵墓附近为他们提供独家小院居住。

这些守陵人基本上是一生就干这一件事,而且大多数都是父死子继的一代接一代的守陵。关外的清三陵由于封闭落后,所以这些制度落实的更好,陵墓基本没有受到破坏。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朝皇帝的守陵人的俸禄和待遇也难以有效保障,守陵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除了一小部分出于对皇帝忠诚之外,大部分人都改变了身份,脱离了守陵的岗位,有的成了土匪,有的成了各种打工者。

到了1912年清朝灭亡的时候,民国政府提出了优待清室的条例,规定民国政府派专人守护皇帝陵墓。于是清朝皇帝的陵墓开始进入清朝皇室和民国政府共同派人守护的时期,所以清朝皇帝的陵墓还有人守护。

清皇室派出的守陵人都是花钱找来的加上一些比较忠诚的前清遗老遗少,国民政府派出的守陵人是政府发工资的工作人员。

随着时局的发展,政局日益动乱,军阀连年混战。财政保障难以兑现,很多守陵官员——清室的守陵大臣和民国的官员——就监守自盗,倒卖清朝皇帝陵墓里的奇珍异宝。

到了1928年,清朝皇陵的守护已经形同虚设,于是遭到了孙殿英的洗劫。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这些清朝的皇帝陵墓就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由当地政府负责保护。

所以以前的守灵人也就没有了,只有文物保护人员守护这些皇帝陵墓。


小小嬴政


在古代帝王是最高贵的,他们觉得自己是天子,是上天的儿子,身份特殊,生世高贵荣华,死后也要异于常人,选取最好的风水宝地,修造异于常人的陵寝,进行安葬自己,这便是皇帝陵墓。清朝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死后都葬在了高大的陵墓中。

大清历经十二帝,其先祖帝王及皇后嫔妃的陵墓大致分布在三个地方,有分布在关外的,也有分布在关内的,分布在关内的又分清东陵和清西陵。大清未亡和灭亡后,其皇室陵寝都有守陵人。陵墓不过是一杯黄土而已,为什么还要有守陵人呢?其一防止宝物被盗。自古以来,中国都有着厚葬之风。古人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前往另一个世界生活。而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就是自己下葬时的陵墓。所以不管穷富,人死后都会往棺椁中塞一些财物,而这些东西也导致历朝历代盗墓案件频发。皇帝作为全天下最富有的人,死后的皇陵中更是塞满了奇珍异宝。清朝诸帝也是如此,为了确保陵墓宝物不被盗窃,就需要有人看守。其二确保陵墓完好。古人死后,都很忌讳后人刨坟撅墓的,毁棺曝尸,那是对已死者大不敬,也是对自己家族良好风水的极大破坏,因此保护陵墓完整是很重要必要的。其三为后世子孙祭祀追念荣显的需要。烈烈先祖,烈烈伟业,令后世子孙们钦慕不已,他们崇拜先祖,敬仰先祖,为先祖们创下的不世功业而感到自豪,感到荣耀,为了保持先祖们遗容业绩代代彰显,以激劢后世子孙,需要保持祖宗的陵墓完好无损。其四文物保护的需要。皇帝陵墓中保存有大批的珍贵文物,是古人智慧艺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珍藏研究价值,完整保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正因为这些原因,才有了守陵人。大清未亡时,清政府很重视对祖宗陵墓的看守保护,选守陵人是需要经过严格挑选的,必须是皇家近亲,或者一些犯了错,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来负责,而且守陵人也有很多优惠待遇。比如雍正的亲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后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爱的福康安,在和珅败死后,被嘉庆皇帝派去守卫乾隆的裕陵。虽名为守陵,可实际上却是监视,守陵人没有官职,但有不少部门,除了负责陵墓的安全、环境之外,还得负责好现任皇帝来祭祖时的所有安排调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员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轻松的。大清灭亡后,民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中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的条款。守陵大臣的职位还是延续了下来,并由民国政府安排守陵卫士,至于他们的工资,守陵大臣由内务府发放,而守陵卫士则由民国政府负责了。不过后来经冯玉祥带领西北军入京驱逐清帝,为清帝守陵保护制度也就随之消失,守陵卫土被撤走,守陵人因为没有收入来源,有些人甚至暗通外边军阀,进入陵墓盗取东西,换买钱财,故发生了东陵盗宝事件。在这之后,为了保护自己祖宗陵墓的安全,一些皇室遗老,抽选出一些自愿守陵的皇族后裔,相互出资为他们守陵生活所用。既然做了守陵人,就要子子孙孙做守陵人,父死子继。解放后,清皇陵早已被划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民间依然有私人守陵人,守着那份执着,守着那份信念,为捍卫他们祖先的荣耀而忠贞不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