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國後,為何陵墓依舊有人守護?守陵人現在還有嗎?

無止境2


1644年清朝入關後,相繼有9位皇帝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清西陵。

因此,朝廷特意在當地安排了守陵人世家,負責照顧皇帝陵寢和后妃園寢的日常供給。

清朝皇陵的機構,共分為防衛和管理這兩部分。

這兩部分,共同構成了守陵人家族的系統。

前者是由駐地八旗和綠營組成,負責保護陵寢的安全,防止有人偷盜或者挖掘龍脈。

後者是由內務府八旗撥出,負責陵寢一年四季的日常的祭祀活動。

清朝時期,所有的守陵人家族都是世世代代負責為清朝守陵,一般都享有很優厚的待遇。

例如,雍正七年(1731),朝廷就曾經這樣賞賜道:

“賞爾等銀二萬兩……或買地畝,或開設當鋪,滋生利息銀至五千兩”。

這麼一大筆銀子,是撥出負責守陵兵丁家裡的紅白事,算是專款專用。

清朝滅亡後,守陵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

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沒錢了。

以前守陵,算是國家的公務員待遇。隨著清朝的瓦解,再沒有人給守陵人支付薪資。

但相應地,守陵人也擺脫了清朝皇室的束縛,可以從事其他職業。

有些人為了生計籌謀,不得不砍伐陵寢周圍的樹木,販賣給木材商人。這種賺錢方式,在清朝時候是要治罪的。

當然,大部分的守陵人還是淪為了地方的土匪、工人、小販。1949年後,守陵人的命運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現在還有守陵人嗎?

當然沒有了。現在所有自稱是守陵人的,其實都是旅遊騙人的玩意兒。


HuiNanHistory


咱先說說第一個問題,大清亡國後,為何皇依舊有人守護?

古代的皇陵都設有守陵機構,有一大臣負責,下設護陵隊伍,以清“永陵”為例,當初就有3000人的隊伍守護。那麼,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守護呢?

一,清帝退位時,民國政府有《清室優待條件》,規定皇室陵寢由民國政府派兵保護的條款,原來由清皇室負責保護皇陵的職責轉交給了民國政府,民國政府的護陵隊伍代替了原來的“守陵人"。

二,新中國成立後,這些皇陵都是寶貴的不可移動文物,國務院批准為“國保單位”,由文物部門負責保護。這實際上也是起到了"守陵人”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守陵人現在還有嗎?

有。

一,皇陵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屬國家保護單位,像文物單位等在守護皇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就屬於現在的守陵人。

二,原來的“守陵人”成了現在的義務“守陵人”

清朝守陵隊伍都是愛新覺羅皇家後裔組成。這些人在清亡後,原來的守陵營地演變成陵墓周圍的村落,這些人深受中國"孝"文化的教化,守陵成了一種信仰,從職業守陵人變成世代相傳的義務守陵人。

三,群眾自發守陵

皇陵是中國的一筆寶貴文化遺產。皇陵附近的群眾不乏有許多有志之士,也在自覺做著保護皇陵的守陵人義務。

以下照片來自網絡。





本昌談歷史


大清入關後的皇陵,分為兩處,一處在河北唐山馬蘭峪名曰清東陵,有安葬了順治皇帝的清孝陵,康熙皇帝的清景陵,乾隆皇帝的清裕陵,咸豐皇帝的清定陵及同治皇帝的清惠陵,當然還有一些皇后嬪妃阿哥公主格格的園寢,另一處是在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有安葬了雍正皇帝的清泰陵,嘉慶皇帝的清昌陵,道光皇帝的清慕陵,光緒皇帝的清崇陵。

這些皇陵是大清朝的命根子,由於古人篤信風水,認為只有皇陵安然無恙,才會福廕自己的子孫(其實現在人也一樣,都迷信風水),故而皇陵區統統設定為禁區,絕對禁止一切閒雜人等闖入其內,並且在整個皇陵區的內外都安扎了八旗部隊來守陵,而在具體的每一個皇陵,都有內務府專門設置守陵機構及專門負責的官員,他們負責如常皇陵的維護,清掃,祭祀等,做個形象的比喻吧,他們是皇家撥款任命的“皇家物業”。

那麼問題來了,當王朝倒了,自然沒錢支付這些人的工資了,那麼他們工作嗎?答案是當然不會,所以皇陵在王朝的更替時期,便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真空期,在這個時期皇陵區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所以很多土匪和軍閥便開始了罪惡的盜皇陵行為,其中最知名的盜陵大案,莫過於孫殿英盜乾隆和慈禧陵了,等政權穩定後,皇陵便被政府接管保護。


放到現在,皇陵區都成了5A級的旅遊區,說白了,皇家物業變成了旅遊局和文物局設立的文管所和景區公司,他們承擔起負責皇陵的維護的責任,也便是古代意義的守陵人。


老豬的碎碎念


在封建社會里,帝王的陵寢都有專人看護,這是因為一般帝王的陵寢都會陪葬大量的財寶,如果沒有專人的看護,很有可能會被盜墓賊光顧。加上封建王朝裡對風水非常看重,帝王的陵寢都是經過風水大師多年尋找的,一旦被盜墓賊盜挖對風水有相當的破壞,這在當時可是要出大問題的。所以大清也不會例外,他們在北京郊外的清東陵和西陵都安排了有專門的看護人員,而看護陵寢的並不是隨便找人就可以,很多的守陵人都是跟皇家沾親帶故的,守陵人的職責也是世襲的。就是怕陵寢出現問題。

後來在大清滅亡之前,也是有專門的衛兵保護皇室陵園的,但是到了清朝皇帝宣佈退位的時候,當年的臨時政府同意對清皇室給與優待,所以就有專門的新政府士兵保護陵園,但是後來的情況一日不如一日,政治惡化,新政府自身都難保,更別提保護皇陵了,所以後來保護皇陵的人物不得不落到皇室後裔的身上。靠誰都沒有靠自己管用啊,所以大清亡國後看護皇陵的主要是皇室的後裔們。

至於現在大清的皇陵已經被國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了,但是民間還有許多的守陵人,他們把看守祖宗的事情看作是一種信仰,伴隨著這種信仰,守陵人代代相傳。所以現在看護皇陵的應該是皇室的後裔們!


厚重的歷史追記者


查了一些資料,

首先,清朝的皇陵分為東西兩地,東陵在現在的唐山遵化,西陵在保定易縣。其實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只是看著皇帝的陵墓,不讓破壞,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在主要節日祭祀有關事宜。清陵的祭祀活動由皇陵機構完成,在陵上當差的官役被統稱為守陵人。

清朝皇陵的機構分為兩部分: 防衛和管理,防衛就是負責陵寢的安全保衛,防止遭人破壞,這些人員也要協助祭祀。保衛人員一部分負責風水牆內的陵寢安全和協助祭祀,另一部分則是負責風水牆外及後龍的安全。

他們的管理機構為內務府、禮部和工部,工部主要負責陵寢的維修、協助擺放祭祀用的物品等; 內務府和禮部,負責各陵寢的祭品製作,祭祀和清掃殿宇、陵院,管理樹林等,很複雜。

這些機構在清朝的時候都是有正常預算的,人員工資、陵墓維護、祭祀用品、日常開銷等都需要銀兩撥付。因此,清朝滅亡以後,這些費用的供給都斷了,祭祀肯定停止了,大批人員都自謀生路,不排除個別人留下來繼續守陵。

民國和建國後,上面都會撥付一定的費用用於維護皇陵。如果這些人也算守陵人,那麼現在還有。我去易縣清西陵看過,當地有滿族村,據說他們就是當時從東北遷過來守陵的,後來落戶到當地的。


仙雲野鶴88


我來給您聊聊這個事!

在封建社會,帝王的陵寢一般都會有大量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都是奇珍異寶或者價值連成,為了避免盜墓賊破壞陵墓,盜取陪葬品,守陵人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了。當然他們也會對陵園進行維護和日常的保養,說白了守陵人就是陵園的保安兼物業。

守陵人相傳在始皇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也許會更早。據說守陵人是代代相傳,在史書上對於他們的記載很少,加上現在很多影視劇中對守陵人的描寫,增加了守陵人這個“特殊”職業在我們腦海裡的神秘感。

說回正事!不能扯太遠!

大清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當然也會為清朝的皇帝修建陵墓,設立守護陵墓的相關制度和機構,管理著清朝陵墓的守陵人。清朝守陵人可不一般,都是八旗子弟,並不是誰想去都能去的。清朝守陵衛隊最多的時期達到三千多人。他們收入也以以朝廷的俸祿為生,按照職務品級高低按月領取俸餉和生活用品。清政府給予守陵人優厚的待遇,使得他們得到良好的生活條件和特殊的政治地位,從而使其盡心盡力為權力者服務。除了對其施以不收賦稅和免除服役的權利作為優待,還給守陵人安排了獨立的小院居住。

陵寢駐防各官 興京副都統一人。轄永陵翼長各官及護守兵役……總管掌守衛陵寢,翼長以下悉隸之,受副都統節度……東陵所屬盤山總管一人。從五品……西陵所屬黃新莊總管一人——《清史稿》

但是守陵人的工作並非是簡簡單單地看守皇陵,主要職責還包括負責皇陵內的內務、禮儀和祭祀活動。

我們都知道清朝入關以後的皇帝陵墓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

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座陵園,清東陵位於現在河北遵化市馬蘭峪,是清朝修建最大的陵墓群,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這五位皇帝埋葬在於此,還有慈禧的陵墓也在東陵。清西陵位於河北保定易縣,規模不如東陵,但是也埋葬了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入關以後的十位皇帝都埋葬在關內,清朝在關外還有三座陵墓分別是永陵、福陵和昭陵。

清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共走過了276個年頭(1636年—1912年)。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清朝統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 、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佈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那麼清朝已經不復存在了,守護陵墓的那些八旗子弟也紛紛四處尋找“藏身之地”,那些皇家陵墓怎麼辦?

溥儀也想到了這一點,“大清沒了,自個兒家祖墳不能沒人管啊”所以溥儀在退位詔書裡要求由當時政府來管理陵墓,在溥儀頒佈的《清帝遜位詔書》中就明確的說: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在退位詔書裡溥儀提出了很多“清室優待條件”,只有民國政府承認這些條件,溥儀才會心甘情願的退位。這些條件自然得到了民國政府的同意,宣統退位以後,對皇家陵墓的保護依然承襲原來的制度不變。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都駐紮得有少量留下來的八旗兵和綠營作為保護。所以清朝滅亡以後,民國政府就擔當起了清皇家陵墓的“守陵人”。退位初期,宗人府和禮工部還有遺留的護陵大臣還會參與陵墓的管理和維修,但隨著清室的影響力越來越弱,清室逐漸失去了對這些陵墓的管理權。

時間來到軍閥混戰時期,民國政府自顧不暇,這些護陵隊得不到工資,當然對陵園得保護也就形同虛設,甚至有的護陵隊監守自盜,從陵墓裡偷點寶貝,去黑市上變賣來餬口。後來,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藉口,趕走了形同擺設的守陵人員,進而對清東陵盜挖,主要是乾隆和慈禧兩座陵墓,獲得大量的陪葬珠寶文物。這件事雖然引起當時清朝遺老們的強烈抗議,甚至還上告到蔣介石那裡。但孫殿英經過一番賄賂,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從軍閥混戰到解放戰爭,中國人民飽受戰爭之苦,老百姓想著活命,想著早點結束戰爭。這段時期,守陵人稀稀拉拉有心無心的看管著陵墓。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妥善管理兩座陵園的文物價值,分別在1952年成立清東陵文物管理所,1954年成立清西陵文物管理所。在“不改變原狀”的基本原則下對兩座陵園進行修繕,封存以及保護。(關外三座陵墓不過多介紹)新中國正式接管清朝皇家陵墓。

1961年,清東陵和清西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此清朝皇家陵墓不在是愛新覺羅自個兒家的祖墳,而是重點保護的建築文物。

清朝雖然滅亡已經108年了,但是它留下的這些建築,文物是我們當代人瞭解過去了解歷史的重要資料。

其實現在也有“守陵人”主要就是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組成,完全是個事業編制,也沒有什麼特殊的。


擴展閱讀:

有幸去過清東陵幾次,翻閱了有關清東陵守陵人的資料,簡單的介紹一下。


守陵人以滿族人為主,主要分四個系統,即內務府、禮部、兵部和工部,由東陵守護大臣(宗室王公)管轄。東陵守護大臣駐在陵區迤東馬蘭峪的王府和公府;各陵寢內務府人員住在相應陵寢的附近,稱“圈”;禮部、兵部人員住在陵區風水牆外的馬蘭峪、南新城等處營房。以上機構俗稱“三鎮、九營、八圈”。陵寢工部衙門在今天的石門鎮。另外,負責陵區外圍安全的綠營總部設在馬蘭關,由總兵官統轄。

至清朝晚期(光緒九年)統計,東陵內務府總人數為1100人左右;禮部總人數約1600人;八旗兵部共有官兵1200多人;石門工部人數有四、五百人;馬蘭鎮綠營有官兵3157名。以上人員加在一起約8500人。

清代守陵人的職業俗稱“鐵桿莊稼”,政治地位高,待遇優越。如陵區所在的遵化,地方主官是七品知縣,後來改為直隸州,主管官升至五品,而在守陵人中,七品以上官有423名,五品以上官員為273名,五品以上的就有57名,七品以下人員比比皆是。在生活上,守陵人有俸餉,有公房。每家遇有紅白喜事,朝廷還要發紅白賞銀,紅事賞銀2-10兩不等;白事賞銀4-20兩不等,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

清朝統治者很重視對守陵人進行精神控制,不斷對他們灌輸封建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各八旗營房都建有“關帝廟”,在內府各圈建“文昌廟”,向他們宣揚“忠君節孝”思想。家族內的事務和各種糾紛全部由族長調解裁理,不得去官府告狀。

每到臘月三十晚上,這些滿族守陵人都要聚集到族長家裡拜祭“索羅杆子”,即滿族祭天用的木杆,通常高13尺,上面盛食物的“鬥”像一個圓盤,直徑7寸、高6寸。屆時,按長幼輩分,面對神杆行三拜九叩禮。遇有婚慶,新人也要去祭拜,表示不忘祖宗。

守陵人的禮節非常嚴格。每天清早,晚輩要向長輩行“請安禮”,也稱見面禮,若出遠門,要向長輩辭行,回來後也要向長輩行磕頭禮。每天晚上,晚輩要到長輩屋裡“站規矩”伺候,特別是當兒媳婦的,要隨時侍奉公婆,如遞煙、獻茶(滿族無論男女,平日習慣吸菸、喝茶)時,菸袋杆必須雙手恭恭敬敬橫向遞過去;端茶不能隨便說話。否則,婆婆就用菸袋鍋刨腦袋,用茶水潑身。

雖然同是看陵的,但等級分明,在稱呼上就很明顯,:對守護大臣稱“王爺”或稱“公爺”,三品總管以上的稱“大人”,四品郎中以下至七品的官員一律稱“老爺”,長著白鬍子的差役,見著年輕的官員也得稱爺、請安。據當地老人回憶,東陵各陵的重要職位,一直被九家壟斷,早期是郭、張、汪三姓掌權,而後被劉、李、王三姓取代,最後歸沈、邵、黃三姓。


如果您對我的回答還滿意,請您給一個👍!


佐意說歷史


在古代守墓人是一種職業,但是沒有職位。普通的大戶一般都合夥僱族裡信譽好的人去做守墓人,皇族是派人看守,被選人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待遇都不錯。這個活兒是職業性很強的,就像簽了合同似的,得祖輩傳地看著。過去人講信譽,真就是世世代代一直地守著。

大清皇陵也是一樣,民國之前一直都有守墓人,只是後來大清倒了沒有祭祀活動了而已。守墓人的業務變成單一的防止陵墓被盜了。通風報信了成了主業,因為他的力量有限,有風吹草動的就只能去通知當時的社會主管單位來保護。等到戰爭來了,誰也管不了誰了,有的守墓人也就保命去了,有的只能是五里一徘徊,眼巴巴地瞅著。又大炮又炸藥的也真是擋不住!

就是現在也不排除有守墓人的後代在義務的看守,守著他們的風水,守著他們的職業操守。現在國家已經有專門的機構在保護這些陵墓,守墓人職業已經沒有了,但他們已經在陵墓周圍繁衍了幾代人,不排除後人們有事兒沒事兒徘徊在陵墓周圍,履行著祖先留下的承諾……




無聲的魅力


每個正統王朝滅亡,都會有一批遺民存在,再加上皇朝存在時,派給的守陵軍隊和居民,都算是守陵人。

在清朝滅亡時,算是和平交接,並且民國政府也同意保護皇陵,雖然沒有真正的派給軍隊保護,但是在法理上清朝遺民在皇陵周邊守護是合理的。當然,孫殿英帶著槍扛著炮去搞拆遷,那就是沒辦法了。

相比來說,清朝滅亡要比明朝滅亡時要好多了,朱元璋的子子孫孫到明末時規模大概有100多萬,經過李自成和清朝的屠戮之後,再加上藏匿起來的,基本上就找不到了。歷史有記載,康熙1684年祭拜完朱元璋墓之後,下旨尋找朱氏子孫,只到1724年才找到一個可以查實的明宗室後裔朱之璉,給其的職責就是每年祭奉明朝皇陵。

這裡就能看出,前朝滅亡後一個朝代在確定無威脅的情況下,還是會為其安排守陵事宜。其實不單單民國會保護清朝的陵墓,各朝各代為了其正統性都會安排人檢查。就比如現在清朝的皇陵周邊,就有滿族的聚居地,其實這些都可以算是守陵人後裔。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保護已知的皇帝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李治武則天的乾陵、明十三陵、清東西兩陵。這些都是受國家保護的,現在也都開發出了旅遊景點,其實相比來說,旅遊景點的工作人員和派出所民警基本可以算是半個守陵人了,他們要保護景區,保護這些皇陵不被人為破壞,這些也都算是守陵人的工作範圍之二。

最後來說,可能出了清朝皇陵還有一些真實的守陵人,其他朝代因為年代久遠,守陵人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夢迴伍千年


清朝建國二百多年,一共產生了12位皇帝,分別是天命帝努爾哈赤、天聰帝皇太極、順治帝玄燁、康熙帝福臨、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曆、嘉慶帝永琰、道光帝綿寧、咸豐帝奕寧、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恬和宣統帝溥儀。

他們的姓氏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愛新覺羅,其中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死在關外,葬在關外。末代皇帝溥儀被改造成了守法公民,1967年10月17日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其餘9個皇帝都葬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清西陵。

按照清朝的制度派有專人負責守護皇帝陵寢,這些人都是經過挑選的,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幹的。守陵大臣一般由宗室親王充任,守陵大臣手下有守陵官員一批從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的官員,這些官員下面還有員役。

這些人都是從事日常守護、管理、服務工作。因為封建社會的皇帝死後的隨葬品都是奇珍異寶,為了防止陵墓被盜,清政府還安排了專門的衛兵。

這些衛兵都是從所謂的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挑選出來的,他們都是從北京或者滿洲專門抽調去守衛皇帝陵墓的衛兵。這些守陵衛兵的生活來源完全依靠朝廷俸祿,為了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的守衛皇帝陵墓,朝廷給他們優厚的工資福利待遇——按月發放俸祿和生活用品,還給予他們一些特權比如終生不納稅、不承擔任何勞役,還在陵墓附近為他們提供獨家小院居住。

這些守陵人基本上是一生就幹這一件事,而且大多數都是父死子繼的一代接一代的守陵。關外的清三陵由於封閉落後,所以這些制度落實的更好,陵墓基本沒有受到破壞。

到了清朝末年,由於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清朝皇帝的守陵人的俸祿和待遇也難以有效保障,守陵人內部也出現了分化,除了一小部分出於對皇帝忠誠之外,大部分人都改變了身份,脫離了守陵的崗位,有的成了土匪,有的成了各種打工者。

到了1912年清朝滅亡的時候,民國政府提出了優待清室的條例,規定民國政府派專人守護皇帝陵墓。於是清朝皇帝的陵墓開始進入清朝皇室和民國政府共同派人守護的時期,所以清朝皇帝的陵墓還有人守護。

清皇室派出的守陵人都是花錢找來的加上一些比較忠誠的前清遺老遺少,國民政府派出的守陵人是政府發工資的工作人員。

隨著時局的發展,政局日益動亂,軍閥連年混戰。財政保障難以兌現,很多守陵官員——清室的守陵大臣和民國的官員——就監守自盜,倒賣清朝皇帝陵墓裡的奇珍異寶。

到了1928年,清朝皇陵的守護已經形同虛設,於是遭到了孫殿英的洗劫。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這些清朝的皇帝陵墓就成了文物保護單位,由當地政府負責保護。

所以以前的守靈人也就沒有了,只有文物保護人員守護這些皇帝陵墓。


小小嬴政


在古代帝王是最高貴的,他們覺得自己是天子,是上天的兒子,身份特殊,生世高貴榮華,死後也要異於常人,選取最好的風水寶地,修造異於常人的陵寢,進行安葬自己,這便是皇帝陵墓。清朝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死後都葬在了高大的陵墓中。

大清歷經十二帝,其先祖帝王及皇后嬪妃的陵墓大致分佈在三個地方,有分佈在關外的,也有分佈在關內的,分佈在關內的又分清東陵和清西陵。大清未亡和滅亡後,其皇室陵寢都有守陵人。陵墓不過是一杯黃土而已,為什麼還要有守陵人呢?其一防止寶物被盜。自古以來,中國都有著厚葬之風。古人事死如事生,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前往另一個世界生活。而另一個世界的居所,就是自己下葬時的陵墓。所以不管窮富,人死後都會往棺槨中塞一些財物,而這些東西也導致歷朝歷代盜墓案件頻發。皇帝作為全天下最富有的人,死後的皇陵中更是塞滿了奇珍異寶。清朝諸帝也是如此,為了確保陵墓寶物不被盜竊,就需要有人看守。其二確保陵墓完好。古人死後,都很忌諱後人刨墳撅墓的,毀棺曝屍,那是對已死者大不敬,也是對自己家族良好風水的極大破壞,因此保護陵墓完整是很重要必要的。其三為後世子孫祭祀追念榮顯的需要。烈烈先祖,烈烈偉業,令後世子孫們欽慕不已,他們崇拜先祖,敬仰先祖,為先祖們創下的不世功業而感到自豪,感到榮耀,為了保持先祖們遺容業績代代彰顯,以激勱後世子孫,需要保持祖宗的陵墓完好無損。其四文物保護的需要。皇帝陵墓中保存有大批的珍貴文物,是古人智慧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珍藏研究價值,完整保存,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

正因為這些原因,才有了守陵人。大清未亡時,清政府很重視對祖宗陵墓的看守保護,選守陵人是需要經過嚴格挑選的,必須是皇家近親,或者一些犯了錯,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來負責,而且守陵人也有很多優惠待遇。比如雍正的親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後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愛的福康安,在和珅敗死後,被嘉慶皇帝派去守衛乾隆的裕陵。雖名為守陵,可實際上卻是監視,守陵人沒有官職,但有不少部門,除了負責陵墓的安全、環境之外,還得負責好現任皇帝來祭祖時的所有安排調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員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輕鬆的。大清滅亡後,民國政府頒佈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中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的條款。守陵大臣的職位還是延續了下來,並由民國政府安排守陵衛士,至於他們的工資,守陵大臣由內務府發放,而守陵衛士則由民國政府負責了。不過後來經馮玉祥帶領西北軍入京驅逐清帝,為清帝守陵保護制度也就隨之消失,守陵衛土被撤走,守陵人因為沒有收入來源,有些人甚至暗通外邊軍閥,進入陵墓盜取東西,換買錢財,故發生了東陵盜寶事件。在這之後,為了保護自己祖宗陵墓的安全,一些皇室遺老,抽選出一些自願守陵的皇族後裔,相互出資為他們守陵生活所用。既然做了守陵人,就要子子孫孫做守陵人,父死子繼。解放後,清皇陵早已被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民間依然有私人守陵人,守著那份執著,守著那份信念,為捍衛他們祖先的榮耀而忠貞不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