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和孙思邈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强调医德,内容有何不同?

李伯禺


张仲景和孙思邈在医德医风方面都有一个共同行医原则,那就是“”医者仁心,治病救人”为之德,精湛医术为其名(医),也称呼为医道。古代对于民间中医(郎中)的医术是用口碑来认定的,当然,也有国家选拨任命的御医专为朝迋服务。在医德医风的内容上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多为舍药治病,救死扶伤,济世救人。孙思邈的医德高尚之处在于医者仁心,患者没有髙低贵贱之分,普医救治,医者不仅要有医德,而且要有精湛的医术,术亦为之德,否则,学医不精就会草菅人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现在我们学习中医,首先要继承和发扬的就是古代医圣这种髙尚的医德医风。


中医太白


我的观点如下:

张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张仲景以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他以战国名医扁鹊为榜样,主张继承发扬古代医学家德高艺精的优良传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鹊,他制定了医家"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等六不治行为准则,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技术要求。在"举世昏迷"的社会里,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张扬着仁术济世的主张。"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对于病人,他一视同仁。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他给皇帝和达官看病,也给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治病。他看病态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力求保证医疗质量,反对"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态度。

孙思邈: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与至亲又有多少差别呢?试想,如果我们的医患关系升华为“至亲”关系,那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是件难事吗?虽然造成如今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医务人员的一些作风确实亟需转变,要树立“服务型”理念,不要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拉远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在对待同行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孙思邈认为:“夫为医之法,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诋毁诸医。”由此不难看出,他虽然在他所处的时代是首屈一指的名医,但是他在同行面前仍然是谦恭的典范。与其相比,我们的一些医务工作者是否感到汗颜呢?正因为孙思邈有如此高尚的情操,所以才能心如止水地精研医学,不断到达一个又一个医学高峰。而我们如果取得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动辄道同行之短长,同室操戈,如何潜心医学,又何谈造福于患者呢?所以,我们在搞好医患关系之前把“医医关系”处理好是很有必要的!


唐明国亮


医德,是一个医疗系统的标准配置之一;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在入学时都会拿到一本关于学校的简介,其中就有医学生的“道德思修”的内容。

医圣张仲景和医神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外在的表现方式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最初的本心是“医者仁心”。在我的理解认为:也就是说“思想要端正,态度要诚恳”。




水晶之恋G


他们医德相同,书里内容目的相同,真实让病人健康,沒钱人和有钱人一样治病,古人都是医德医术让当代人遵敬。救病人首要责任,病人都心里知道他们是救命善人。今天西医从西方学习医术医德,倪海厦在美国住几十年,他全明白,他讲西医是破坏,西华中医迷失方向,病人呼救呐喊心愿都不明白。病人和医生的目的是疗效病好。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医院开头二百不断交费化验检查,变来变去几十万钱没了,病人死了药还留下多少万的没用了。牛头不对马嘴,白鼠的药用人身上,张冠李戴,治疗滥竽充数现在癌才多。我几十年把治病希望放在医生身上治不好。六年前多个要死病在身上了。家穷沒钱去医院自己学中医了。这不都没死还越来越好。汉朝张仲景孙思邀他们医术医德,永远流传世界,他们思想指引医生走入正确轨道。西医破坏当然沒医术医德,但是崇洋西医的人不明白。有权有钱出名利。中医张仲景是太守,孙思邈李世民给他总理他不干,心甘情愿做布衣。没德之人别学医害人。


董芳142365933


知而为知知

不知为知

我是个业余求学中医中草药学的

同一个病人

下药

药量不同

就现实看按旧方的药量

只能多吃几天

药性退化

人的病毒比从前人强大

医德伤失

不只是医疗

一切失衡喽

一切向钱看

谁之过?

十个人难说有一个

而且他们的方法理论很高的吸引患者

的出发点

治病救人

于现实都不符合

一面提倡制造有病

一面大喊救死扶伤

把医疗当做产业支持

天理何在

良心何在

也就伤失了人道

人道主义


独一无二123375106


中医是国粹。孙思邈是医圣,主张救治天下苍生,医德是根本,否则是窃贼。圣贤之道,惠普百姓。精医术,德性高。才是医生之责,民族之魂。此新冠肺炎看穿了卑贱之人。公立医院不能减少,而因全面恢复。国外私立医院与国内的私立医院都是一丘之貉,唯利是图,贪生怕死。因此,国家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国计民生,人民群众享受的幸福生活。


万卫国


张仲景和孙思邈在他们的著作当中都强调医德,内容有何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下观点,他们两个,都是我国古代的明医圣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我基本上没有读他们两个的著作。张仲景医德高尚散尽家财,救治病人于水火。孙思邈,医德高尚,他就知道都是病人,在他眼中没有高低贵贱。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易知354


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代表中华民族繁衍强胜之一。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生成了草木本纲,本纲草木精湛又生成了万物生灵,生灵万物生成了最高端人类,因此人类的生生息息与万事万物的联系,与草木本纲的联系,这是感应,人与自然的感应。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古代繁衍发展到如今,离不开中医中药的救治与贡献。本民间美术雕塑画家创作的雕塑画《好药藏深山,国医甚精彩》自去年即己亥年十月开始,到如今,己完成大半,估计再化半个月完成了,希望各位多多指正。









新文艺复兴oK


本人认为张仲景侧重于对强调于病人身份,他认为一视同仁。主张仁术济世。上至君王下至贫民,他看病的态度 认真负责,力求保证医疗质量是他眼中的医德。不分身份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这就是他认为的医德。

而孙思邈,从“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中可以看出,他侧重于医生本身对于病人的态度,有医德,认真负责来自于自身对病人的看法。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并非医生所为,救人才是目的。这是他的医德,

不管是怎样,医德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不良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德行,毕竟行为不良的人是少数,他们不能代表社会大部分人的行为,尊重医生 是我们应该值得做的。


残局之象棋人生


医圣张仲景以《伤寒杂病论》著称于世,主要在于其医理畅明,医术精湛,立法用方,堪为典范。而对其高尚的医德思想,后世则率多忽略,惟孙思邈对张仲景的医德思想颇为敬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张仲景医德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