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过哪几个有远见的清官?

时代傻瓜李博士


说说我佩服的几位,既是清官,又是能臣。

1、狄仁杰

以“中华神探”的头衔闻名中外的狄仁杰,不仅是断案如神、铲奸除恶的青天,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说,太宗之后,玄宗之前,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狄仁杰。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把忠、孝、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包拯

在华人世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从来不读书的也知道。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在民众心中是明镜高悬执法如山的象征。他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公比阎王爷还铁面无私。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3、海瑞

海瑞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是中国古代最为耀眼和有个性的清官。清廉作风,海瑞晚年,官位很高,右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部长,但海瑞去世的时候,连丧葬费都没有,他的同事去主持海瑞丧事的时候,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帷帐和破烂的竹器,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做官做到如此,可以说是一清见底了,而且海瑞一生坚持他的清廉。

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不是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

在争产业的案件中,"与其冤屈小民,宁愿冤屈乡宦";在争言貌的案件中,"与其冤屈乡宦,宁愿冤屈小民"。

4、于成龙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谥号清瑞。

于成龙对科考和教育也十分关心。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针对这种状况,于成龙规定:一旦发现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则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拟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毙之杖下"。对教育的重视还表现于他在各地兴办学校上。即使是像罗城那样条件困难的地区,他也很快办起学堂,并鼓励徭、壮子弟入学。他多以倡导地方绅仕捐资的方式兴办"义学"。





万里羌塘无人区


1、唐朝的狄仁杰,为人刚正,不畏权贵,他也因此而屡屡得罪小人,导致仕途坎坷。但他深得武则天的信任,最终能够否极泰来,官拜丞相,福荫子孙。

2、宋朝的包拯,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3、明朝的海瑞,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米饭,家里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海瑞没有子女。海瑞死的时候,人们发现他比穷书生还不如。

4、还要明朝的况钟,这个人可能很多人没怎么听说过,但确确实实是个大清官。家境贫寒,其父仲谦为生活计,送给黄氏收为养子。七岁时,母亲去世,无限悲痛。于是,刻志于学。由于他资性颖异,且勤于学,“长而淹贯经史,其为文简要不烦,兼工行楷诸书,器局端凝,言笑不苟,视势利声华澹如也”。而且“秉心方直,律己清严,习知理义,处事明敏”。

要说清官肯定不止这四个,我选了4个代表性的,其他的欢迎补充。


小扎说事儿


孙叔敖。

孙叔敖,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清官。为春秋楚国令尹(相当于后面的宰相)。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光是官位就三上三下,虽然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据史书《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他为相时乘的是木栈车,驾车的是老母马,吃的是粗米饼、青菜汤,冬天穿山羊皮袄,夏天穿粗布葛衣,长年面带饥色。年仅38岁就患疽病去世。但是家里竟穷得连棺木也未准备。据说他死后,其遗孀和儿子孙安搬出官府,寄居郊外,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以农耕为主,靠打柴为生,自食其力。做官能做到这个地步,真的是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西门豹。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著名官员。这个人物我记得曾经在我们小学课文里面出现过《河伯娶亲》讲的就是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当地有一个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习俗,叫河伯娶亲。西门豹铲除这股歪风、邪风之后,而西门豹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而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狄仁杰。

提到狄仁杰,我们脑海中可能就会出现曾经的热播剧《神探狄仁杰》中狄公的形象来,其实这个形象是比较贴近的,确实是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狄仁杰任大理丞期间,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而且没有冤诉者,一时间成为朝野和民间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的神探。而后被任命为侍御史,专门负责审讯案件,纪劾百官。而到了武则天时期也同受到赞赏和信任。不就如此狄仁杰同样也是为官清廉,忠君爱民,谨慎自持、从严律己,虽然备受武则天宠信。但是其是比较有远见的,一直没忘记恢复李唐神器的想法。

包拯。

包拯,在中国,甚至是华人世界都是妇孺皆知,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在民众心中是明镜高悬执法如山的象征。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而后世也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海瑞。

海瑞(1514-1587)。海瑞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其著名事件有海瑞罢官、海瑞骂皇帝。他是中国古代最为耀眼和有个性的清官。海瑞的清廉恐怕是举世闻名。海瑞晚年,官位很高,右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部长。但海瑞去世时,连丧葬费都没有。据说他的同事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而且海瑞是一生坚持他的清廉。还是知县的时候,饭桌上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酒肉之类的,则极少食用。据说有一次,海瑞给母亲贺寿,买了两斤猪肉,这件小事瞬间在当时成为一个不小的新闻。

林则徐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一生为国为民,勤政有主张。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为官清廉的能臣,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旧人何时归


中国历史上清官能臣有很多 比如:1李卫:对于清朝时候的李卫,我们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徐峥主演的那部李卫当官电视剧里面,那里面的李卫简直就是一个小混混,是一个市井上面的小无赖,最后也是因为救了雍正皇帝,所以才得到了一官半职。那么历史上面真实的李卫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实历史上面真实的李卫非但不是一个小无赖,并且还有一定的能力,同时他的出身还十分的好,所以后来也是在朝廷里面建立了很多功劳,所以也是得到了皇帝的喜爱,那么李卫的官职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原来是通过钱财买来的,是不是有一点大吃一惊,我们来看一下吧。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历朝历代实行的一种制度,叫做捐纳制度,这个制度,也是使得很多有钱有权的人,可以通过花钱来到朝廷里面做官。这一制度在清朝的时候,也是实行的十分的频繁,当时的清朝也是为了使得国库有银两,所以就通过让那些有钱的人可以买到一些官职来做。其中,,李卫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买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个官职就像现在的秘书之类的。

而李卫通过买这个官职也是花费了六千四百两的银子,可见,李卫的家庭是多么的富裕啊。在李卫花钱坐上官职之后,他也是走上了一条飞黄腾达的道路,经过了十年的时间,李卫也是从一个五品的员外郎做到了最后的一品大臣总督的位置之上,可见,李卫自身是有一个的本事的,要不然仅仅通过钱财也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

在李卫做官的期间,李卫也是做了很多的好事的,有了很多的功绩。当初的时候,在清朝,走私盐是十分的猖狂,所以大清王朝也是对这个现象想要清除一下,所以到了后来,李卫也就来到了浙江等地,这些个贩盐最严重的地方,准备好好的打击那些个大盐枭。在李卫的惩治之下,将主要的人员都给抓获归案了。

所以到了后来,李卫由于他的性格也是十分的刚正不阿,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也是得到了乾隆的重用,乾隆并且还赏赐了他黄马褂,可见,乾隆皇帝对他的喜爱,到了最后,李卫也是病逝了,从此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2:狄仁杰:第一个功绩:劝武则天归政于李家

虽然狄仁杰判案比较神,但是狄仁杰最大的功绩却不是判案,他成功的劝说武则天归政于大唐李家才是最大的功绩。狄仁杰成功的劝说武则天立中宗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死后李显继位恢复了大唐的政权。

第二个历史功绩:举荐人才

狄仁杰曾经说过:“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一时传为美谈。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都是狄仁杰举荐的优秀人才。

第三个历史功绩:判案为民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曾经做到最高司法的职位,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的清官。 如果你想看狄仁杰判案可以去看电视神探狄仁杰,这是一部描写狄仁杰判案断案的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一共拍摄了四步,曾经是风靡荧屏的热播剧。目前网络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就是狄仁杰说的。

第四个历史功绩:辅政治国

如果你仅仅认为狄仁杰是个断案高手,那你想的就太简单了。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重臣,和官上官婉儿一样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狄仁杰不畏强权,身居庙堂不忘百姓之苦,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闲来无事聊聊历史


1、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A视频剪


在中国5000年文明的恒河狂沙中,有太多雄才大略的人踏足过,他们的贡献不计其数,其中也有很多为官清正,且不乏有远见卓识之人。

在朱元璋未平定天下之前,朱升曾对朱元璋提出过平定天下的策略,九字三训,内容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对朱元璋提出的平定天下的策略。在我国古代造反、叛乱司空见怪,但是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成功登上大位的,却是非常稀少。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远见卓识的、能够提出正确政策主张的人才。像声势浩大的项羽、瓦岗、黄巢、李自成都最终难逃覆灭之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左宗棠是清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着。


公元1865年,中亚的浩浫国军阀阿古柏在英国的怂恿和支持下入侵新疆,建立政权,清朝忙于对付太平天国和捻军,无暇西顾。朝廷出现了左宗棠“塞防”和李鸿章“海防”的争议。因为在东部海洋方面,也出现了危机:日本正瞄准台湾。

左宗棠陈述了新疆的重要性,他说,新疆如果保不住,蒙古就危险,蒙古保不住了,那么京师就有麻烦。慈禧太后不知道仗会打多久,心里没有底,左宗棠说:“剿抚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时间”。于是清朝决定采纳左宗棠的建议。

上述只是两位在中国古代有远见卓识的的清官,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上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事迹。

我是小马!个人观点!谢谢!


海豚的梦


清官有很多,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包拯、于谦等。论知名度,包拯在老百姓心中呼声最高,他铁面无私,廉洁公正,不附权贵。

而我更推崇于谦,于谦是明代的军事家,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瓦剌军大兵压境,于谦率22万大军抵挡60万瓦剌军队,保卫了北京城,挽救了大明朝,而他被冤枉杀死后,锦衣卫抄了他的家,发现家无余财,发葬的钱都不够,一向心狠的锦衣卫都哭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平白在人间”是他的写照。


尝古研今


1.王鼎铭。字新之,号彝轩,清峄县郭里集(今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人,家族富盈,自幼熟读经书、学过兵法,精通商经,为人豁达,为官期间,他三次卖田赈灾,救济当地百姓。

天道、国法、人情。是他为官座右铭。他刚到湖南省新田县,正逢大旱,他带领百姓寻找水源,至今他寻找到的那口井,还在为当地百姓使用。

因为赵金龙起义军伤及无辜百姓,请离开新田县的王鼎铭,保护百姓重新返回当地,最后被起义军杀害。

他一生信奉的这六字施政理念,继承了传统文化,完全贯彻了亲民爱民的儒家思想,为官虽短,事迹伟大,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

2.于成龙,1661年当年做官有点像现在的抓阄,去哪做官全凭运气。45岁的于成龙,抽签到广西省罗城县,当地土匪横行、贫瘠之地,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改旧貌。

1667年于成龙评为广西唯一“卓异”,提拔为四川合州知府。

1669年,他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最大的成绩是鸡剿匪、宝良安民,职务不断升迁,他一以贯之的执政成绩有目共睹。

但是他不是传说中的酷吏,对百姓是菩萨心肠,对盗匪是霹雳手段。

不论身居穷乡僻壤,还是鱼米之乡,他始终如一,事实上他大器晚成,不仅仅是廉吏,而且是能臣。被康熙皇帝大力表彰,多次破格使用,被称为天下廉吏第一。

3.张伯行,家境优越,祖孙三代都是读书人,并无思官之情。

1699, 当地闹水灾时,他带领家丁补堤修坝,被治水大臣发现了他的才华,当时他49岁。

1705年,康熙皇帝第5次南巡到了济宁,看到张伯行治理水道成绩突出,心中大喜,亲自招见张伯行并賜匾“布泽安留流”,表扬他治河功绩。

1706年,康熙皇帝6次南巡到江苏,在推荐升职官员中没有发现张伯行的名字,康熙深知,是因为张伯行不向上级行贿而遭到排挤的原因。大怒之余,亲自推荐,并第二次賜匾“廉惠宣猷”。

张伯行一生清廉,平时经常救济百姓,若有人家中有亡故丧事无钱办理,他会出钱下葬;借钱无力偿还时,他会烧掉借据,再不提此事被康熙皇帝称为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


火箭说说历史


西门豹,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政治家及水利专

家。魏文侯在位期间,受翟璜推荐担任邺令,任内破除了“河伯娶妇” 的习俗,又发动民众开

凿了十二条运河,引河水灌溉民田,这些运河历史上称为西门豹渠。《韩非子》 、《史记》、

《论衡》、《战国策》 、《淮南子》 、《说苑》 等书都有西门]豹的事迹。褚少孙补《滑稽列

传》称其"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西门豹祠属于古邺城遗址的一部分,位于河南安阳市安阳

县安丰乡北丰村,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西门豹祠

现在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河北省临漳县,还存有后赵时期西门]豹祠奠基石, 刻有文

字记载:”赵建武六年 ,岁在庚子,秋八月庚寅造西门豹祠殿。


维C牛奶咖啡糖


清朝名臣林则徐,林则徐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萌发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走上仕途之后,更是以这个思想当做为官的座右铭。在经历与外国人的来往后,更是建议朝廷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鼓励政府向外国人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工业技术,亦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此外,林则徐还牵头翻译了外国的一些书籍。可惜,但是的我社会,靠林则徐一人之力无法改变落后的清政府,但是林则徐的远见也启蒙了许多后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