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近日,央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大賽》一直在播出,董卿作為點評嘉賓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對於選手們的表現,她的點評不僅是視覺和聽覺的享受,更加是智慧與經驗的充電。

評論有力,角度精準,語言溫和,怪不得網友都說她的點評讓人有靜下心來傾聽的魔力。

然而不僅僅是《主持人大賽》,似乎每次有董卿的節目,大眾對她的評論總是充滿了讚賞和欽羨。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令人不禁感到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成就了這般優雅智慧的女子呢?董卿曾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教育十分嚴苛。

從剛開始識字的時候,父親就督促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上了中學,父親每天會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並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當年她的檯燈下每天貼10個紙條,是父親要來檢查的功課。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董卿坦言,自己曾經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但是如今卻無比地感謝父親:"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

因為進入社會以後,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所以有了現在的自己!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那麼孩子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到底是靠自覺自律,還是靠父母管教和監督呢?其實,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缺乏自覺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永遠不要單純指望孩子能“自覺”!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1、讓他知道,做了這件事就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注意,這個利益一定要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家長覺得的。比如有的家長跟孩子說: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成功,成功有什麼用,而且“將來”也太模糊、遙不可及,“將來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和“現在和小夥伴去玩耍”比起來,他當然會選擇現在出去玩──也就是家長們苦惱的不自覺。

所以,這個大利要滿足兩個條件:

  • 對孩子來說,比當下的快樂更有誘惑力;
  • 不能太遙遠,要在他可以預見的範圍內。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比如,你們家孩子愛玩遊戲,你可以這樣跟他說:如果你這段時間每天按時完成作業,並且媽媽檢查發現沒有錯誤,暑假的時候就給你買一個最新款的遊戲機,你可以請小夥伴來家裡玩。

只有讓孩子明確了“自覺”地去做這件事情,意味著忍受當下的痛苦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然後,我們才能開始第二步。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2、制定明確的規則

經常聽人說,同樣的話,自己說100遍,不如老師說1遍。

因為老師會在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就跟大家一起制定一套班規。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非常明確具體,違反了就會獲得相應的懲罰。所以我們與其整天催,不如制訂一套“家規”。

包括孩子具體的作息時間,學習目標等等,一定要具體到早上幾點鐘刷牙,每天什麼時間段看電視,最遲幾點鐘回家……要知道,成文的家庭規則,會給孩子很強的儀式感,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無形的激勵和約束。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有人曾說過:“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自覺性使人們能夠主動地支配自己的行動去服從於活動的目的,並使人能夠尊重事實和客觀規律。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3、培養孩子的權衡意識:

例如: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吃,就餓到下一頓飯點再吃!這時候,孩子就需要想一想,是選擇現在玩的快樂,過一會兒捱餓,還是現在放棄玩的快樂,免於一會兒捱餓的痛苦

──這就是權衡意識的萌芽。

讓孩子在“兩難”中選擇

家長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為孩子設置兩難情境,培養他在自己的多種需要中進行權衡、做出選擇。當然家長要幫孩子一起分析兩種目標的得失,引導他去選擇價值更高的長遠利益。一旦孩子選擇了長遠利益,家長就要非常熱烈地鼓勵、獎勵這個選擇,從而讓孩子覺得放棄當下的小利是多麼明智和值得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3、“三放”態度

——放手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他的責任意識,只有當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要自己承擔後果時,他才會產生:我的行為我負責的意識。只有家長放手,才需要孩子進行權衡;

——放心

讓孩子自己去操心自己的事情,家長不去操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自我監控意識。比如有的孩子去上課不檢查書包,忘記帶書了,到了學校發現沒法兒上課,只能回家來取,以後他就會養成自我檢查的監控意識.只有家長不操心,孩子才需要操心、細心;

——放架子

大人在孩子面前不要擺出長輩的姿態和領導的權威,居高臨下地關心、教育孩子,而是應該用平等的態度,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傾聽孩子的想法,用詢問、建議和商量的口氣與孩子對話。

當孩子覺得我和你是平等的,他就會把自己當大人,按照大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有理性、講道理、負責任。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只有家長與孩子平等交往,孩子才能夠發展成人社會所要求的心理與行為模式。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家長還可以從對孩子的興趣培養開始,引導孩子提升學習的自覺性。3歲到6歲時,是孩子培養行為習慣感的關鍵時期。剛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想讓孩子長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慣養成的關鍵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人格培養的繪本《寶寶情商行為習慣培養繪本》。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養成良好得行為習慣,提高自己得自覺性!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這套繪本一共有10冊,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

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在教育問題上,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有遠見的父母,都會下狠心

在培養孩子學習自覺性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有足夠的耐心,體諒孩子在學習過程的的反覆與曲折,鼓勵孩子克服困難,用愛與理解來推動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養成良好得自覺性,父母從現在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