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以狼为师


《狼图腾》:以狼为师

《狼图腾》封面

读完《狼图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关于狼,关于草原的场面震撼着我。很少会涌现的情怀席卷而来,那是一种超越小我,甚至超越对某一物种的同情的更高的悲悯。

《狼图腾》是当代作家姜戎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汉人知青陈阵下乡到额仑草原,从开始认识草原狼,到领悟草原民族为何以狼为图腾的历程。这部长篇小说自出版后已被译介为30多种语言,风靡全球。它是认识草原,认识草原狼,乃至认识草原民族及人民性格的必要参考读物之一。

姜戎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来展开,“我”即陈阵,作为一名爱阅读爱探求新知,对草原和草原狼怀有浓烈的好奇心,小说无论是描写阵阵的所见所闻,还是描写他的亲身感受,都能让读者犹如置身其中,他眼前的狼、狗、马都跃然纸上。白毛风的凛冽,打围那天夜里的黑,未经开辟的新草场的清新,这些袭面而来。在草原的工作经历给姜戎的小说注入了生命,姜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为他的草原经历增光添彩。

陈阵对草原狼的认识从最初的恐惧开始,这也是除草原人之外的大部分人对狼的看法。对狼的恐惧和当面对狼群时的无法战胜,让人们升起了对狼的厌恶,乃至憎恨,这符合人的心理,这也导致了农耕民族对狼的态度。他们对狼的了解越少,偏见就会越多。陈阵刚到额仑草原时,第一次遇到狼群时的描写,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狼群的可怕,陈阵意外死里逃生,除了他从毕力格老人那里学到的对付狼的知识,也是狼群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这取决于它们的谨慎。狼群从来都不是凭借赌一把而获得猎物,如果对形势没有把握,它们不会轻举妄动。

陈阵跟随毕利格老人窥探狼群打围黄羊群的经历,犹如一场精彩的战役。那狼群堪比有着强大组织的精良的特种部队,侦察兵、先锋、主力和包抄有条不紊。狼群有组织有纪律,当攻击的时机未成熟时,它们耐心地等待,让身为人类的陈阵都自愧不如。

这次经历,让陈阵对草原狼的群体作战佩服得五体投地。毕利格老人是一位熟知草原狼的老人,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人,才让陈阵能够亲眼目睹震撼的场面。毕利格老人犹如狼群中的头狼一般,充满智慧,敬畏腾格里,敬畏狼图腾。

无论是成功打围健步如飞的黄羊群,还是在白毛风中对七八十匹军马群的胜利围剿,狼群都印证了我们在军事作战时反复强调的“天时地利人和”。在小说中,姜戎对场面和战情的进展描写得很到位,让读者身临其境。狼群在作战中的勇猛和坚毅,对处于弱势的黄羊群和人马的拼命逃命或顽强抵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在狼群给人畜带来灾难的同时,它们更多的是给草原和草原人畜带来的福利。狼群是草原的守护神,它们捕猎对草原带来灾害的黄羊群、老鼠、野兔、獭子。而狼群对人畜时不时偷袭,让草原的猎狗和马匹更加警觉和健硕,这从小说的最后可以看出,随着草原狼的几近消失,草原上很难再见到凶猛魁梧的猎狗和马匹。而这些,在那个人定胜天的年代,农耕民族是很难理解其中的道理:狼群对人畜带来灾害,就要消灭狼群。消灭了狼群,就消灭了制衡老鼠、野兔、獭子的猛将,草原就会遭受破坏。没关系,咱们消灭老鼠、野兔和獭子。最后,草原还是没保住,留下的不是荒沙,就是疯长的劣质草。悲剧一场,让人欲哭无泪。小学的自然课上说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美的食物链”,反面教材真真切切地上演了,如此生动,如此血淋淋。

小说中的另一具有悲剧色彩的是,陈阵养的那条小狼。随着陈阵对草原狼的崇拜的日益加深和兴趣的日渐浓厚,他和好友在毕利格老人的指导下,掏了一窝狼,并不听劝阻留下了一只。他的本意是好的,为了亲近狼也好,为了更多了解狼也罢,但再多的感情投入和食物供养,也改变不了狼的本性。狼永远不在可被驯服的一列。在喂狼时,陈阵从来没有喂狗时的那种高高在上救世济民的感觉,在狼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食物,都是自己争夺而来的。在陈阵和小狼的关系中,没有养育,只有囚禁。桀骜不驯,是狼的本性。驯养狼,既违反了狼的天性,也违背了腾格里的旨意。这预示了小狼的结局,最后,陈阵终于屈服了,让小狼守住了自己的尊严,宁可战死而不病死。

正如小说中毕利格老人说的,草原狼是人的老师。狼群的作战方式,是军事行动的战术书,角色定位、领导权威、行动原则都可在狼群作战时习得一二。母狼在养育幼狼时,冒险捉活物供幼狼练习,为幼狼打造安全的藏身之所,失去幼狼的母狼拼命复仇,这些场景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而陈阵养小狼的经历,让我们了解了狼的品性,狼性是我们历经长久的封建社会后缺失了的性格。

在小说的最后,回到城市的陈阵和好友杨克重返草原,展开了关于草原狼和草原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兴衰的对话,这是对狼图腾文化的升华。

《狼图腾》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它饱含的狼人畜草等的制衡关系更给人以深意。世事莫不如此,中国古人素来都强调此消彼长,阴阳调和,过犹不及。草原狼深谙此道。我们需要从草原狼身上悟出更多的道理,关于军事作战,关于团队合作,关于个人品性,关于亲子教育,关于人的使命,关于人与自然乃至周围他物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