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段時期,因為春秋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為此後中華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礎。春秋是東周的前半部分,一般被認為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一共經歷了294年。實際上春秋所迸發出的各種思想流派可能花上一輩子的時間都研究不完,其中的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也被後人不斷完善改進。當時也有很多著名的事件發生,有些事件變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成語。

01

董狐之筆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之筆”這個成語常作為史家秉公直書的典範。人應該做一個正直的人,對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要敢於揭露和批判。

02

舉棋不定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下棋博弈的時候,拿著棋子不知道放在哪一處為好,這樣註定不會取得勝利。更何況是面對國君廢立這樣的大事情呢?

03

天經地義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夫理;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我們要遵循社會當中的道德規則。如果大家都按規則行事,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就可以避免。

04

國運盛衰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那些沒有優勢而處於危難之中的國家,會加緊治理國家,開疆闢土。那些沒有災禍戰亂的國家,反而會失去城邦。

05

欲蓋彌彰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或為了得到名聲而沒有得到的,或是為了掩蓋真相,反而使得罪行暴露的更加明顯。

06

城下之盟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大敗絞國,迫使絞國在城下與楚國簽訂條約後返回。

07

退避三舍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戰於城濮,文公令退三舍避之。”晉國與楚國會戰於城濮,晉文公讓自己的部隊後退三舍之地避開楚軍。

08

厲兵秣馬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鄭穆公派人去杞子駐地察看,發現他們正把行李紮好,磨好刀槍,喂好戰馬,為打仗做好準備。

09

不自量力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去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使得別人信服,也不去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否承受。

10

滅此朝食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春秋·成公二年》:“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齊頃公說:“我要把這些送死之敵消滅乾淨,再吃早飯!”他不但沒吃早飯,也不等戰披上防護甲,就急不可待地登上戰車,發出進攻的命令。

11

老馬識途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成語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比喻閱歷多的人富有經驗,熟悉情況,能起到引導作用。

12

懸樑刺股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古時有位年輕人非常勤奮好學。有時學習到深夜兩三點的時候。但這個時候卻是最容易打盹的時候。這位年輕人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3

三令五申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而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

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三令”與“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將士應該在點陣中或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守則。

14

問鼎中原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時,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追問九個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15

一鳴驚人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相傳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日,臣下對他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齊威王一時語塞,大臣又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齊威王后來終於明白大臣們的用心,於是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6

白虹貫日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兩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天兆異象,結果他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

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神上感動了天道。

17

抱柱而死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出自《莊子·盜蹠》。尾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被淹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

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象徵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18

丁公鑿井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井打成後,丁公很高興,在跟他人交談時,欣慰地告訴人家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挖到了一個人。”可是其中有的人沒聽清楚,竟把丁公的話傳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整個宋國。後來,就以此比喻人們在傳話時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19

大義滅親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一看兒子要謀反,就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籲和自己的兒子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籲,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石厚。此成語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20

臥薪嚐膽


春秋有哪些成語典故?春秋20個經典成語典故介紹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和屈辱。回國後他立志報仇,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養兵蓄銳,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