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戚繼光故里

唱腔鏗鏘遒勁、頓挫有致

表演緊湊流暢、跌宕起伏

劇情恢弘大氣、寓意深遠

大型新編歷史京劇《戚繼光》

每一次的演出都給我們帶來了

太多太多的驚喜與震撼

讓看過的觀眾大飽眼福,大呼過癮!

直到現在,戚繼光熱依舊持續升溫中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攝影鳴謝:丹桂影坊

通過前幾期的內容

相信小夥伴們對我們的這位民族英雄

已經有了不少了解啦~

但是通過影視、戲劇作品

以及書籍來了解戚繼光

是不是總覺得缺了點真實感?

一起重走戚繼光故里

去往戚繼光的出生地——煙臺蓬萊

聽青磚黛瓦講述時光裡的戚繼光

趕緊來康康吧~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蓬萊閣下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登州(即山東蓬萊)人。一生多才多藝,是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戚繼光在長達40年的軍事生涯中,戰無不勝,其中受命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擊倭寇十餘年,最終掃平了倭患,後北調抗擊北元蒙古十餘年,給後人留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出身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是典型的“官六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年僅17歲的戚繼光就當上了明朝登州衛指揮僉事之職(相當於登州軍分區副司令),正四品的將軍,管理登州衛屯田事物。官位是世襲而來,這等好事,還要追溯到其祖上戚祥。當年跟隨傅友德、藍玉南征雲南,戰死沙場,拿到了朱元璋頒發的“長期飯票”——世襲罔替。只要老戚家子孫後代一直延續,這個登州軍分區副司令的職務就不會丟,到戚繼光已歷六世,均籍居蓬萊。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詩詞誦讀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19歲的戚繼光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著名愛國詩句,表達了他衛國保民的決心;後來去京城考武進士,考試沒結束,就跟所有的考生一起被兵部左侍郎楊守謙拉到了戰場。當時戚繼光寫了一篇文章——《備俺答策》,在軍中廣為流傳,也引起了上級的注意。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蓬萊閣下的備倭都司府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進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備倭。在登州任職期間,戚繼光司理登州屯務、整頓機構、嚴肅軍紀、清理錢糧,督修海防設施,加強軍事訓練,使山東海防固若金湯。


發跡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紀念館內景

戚繼光雖然能文能武,但起初的那幾年過的還是比較平淡。真正開始發跡,是從“抗倭”一事起的。為什麼明代倭寇會猖獗?小編在這裡先跟大家交代一下歷史背景。

當年,鄭和七下西洋,航程之遠、規模之大、威勢之赫,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但花的銀子也像水一樣,嘩嘩地流。畢竟不是以貿易為目的,哪怕芝麻大點的國家,只要願意俯首稱臣,象徵性地納點貢,就能換回大把的銀子,結果,大明威加海內,三十國來朝,但國庫也差不多空了。所以,鄭和過世後,下西洋的盛況也就戛然而止,甚而至於實行禁海,哪怕老百姓想到海里捕點魚也不行,抓到是要殺頭的。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紀念館館內一角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不讓漁民捕魚,日子怎麼過呢?漸漸地,海盜多了起來,並且日益猖獗,不但在水路要買路錢,還時不時登陸浙江福建,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

據記載,當時日本還在所謂的“戰國時代”,各路諸侯佔據個把鄉鎮、縣市,就自稱“大名”,你攻我打,亂的一團糟。所以,那時的倭寇裡面不乏日本人,但成分複雜,但就這麼一幫烏合之眾,明朝政府軍卻鎮壓不住,還鬧出了幾十個倭寇打到南京城的笑話。在這緊急關頭,咱們的主角戚繼光閃亮登場了。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抗倭事蹟館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書,自此開啟了他東南沿海抗倭的戰鬥史。岑港之戰算是小試牛刀,雖說打贏了,戚繼光發現手下的兵都是些老油條,要麼喜歡在開仗之前講條件,要麼就是動不動臨戰逃跑,想讓這些老爺兵出大力,還真有點困難,於是戚繼光決定組建自己的軍隊。


組建戚家軍

明朝時的義烏,山多地瘠,種不出糧食,那時又不流行經商,所以窮得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座礦山,外鄉人還要過來搶,義烏人自然要拼了老命。據說不管男女老少,拎個板磚、拿個鋤頭,就敢上去打。幾千人規模的群架動輒發生,一打就是幾年,明朝政府不管,當人民群眾內部矛盾處理,卻不小心震撼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偶爾路過的戚繼光。

戚繼光覺得義烏民風實在太彪悍,二話不說,就地徵兵,這也是戚家軍神話的開始。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各路士兵聽說招募紛紛前來應聘,一個個巧舌如簧賣弄自己的戰功,可戚繼光一個也沒要,他心裡自有妙招。他吩咐手下在城內外張貼讓人大跌眼鏡的招募廣告:“個高的不要,機靈的不要,凡是臉皮白淨的、伶牙俐齒的統統不要。”

戚繼光這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腦子活絡的人坐不住了,不要機靈人,好,那就找傻瓜。他們惡作劇地從四鄰八鄉糾集了一堆木訥愚鈍之人,自己混在人群當中,得意地等著戚繼光出醜。沒想到,坐鎮點兵臺的戚繼光,看到這群人,臉上竟露出了笑容。他滿意地看著一個個赤著腳,五大三粗、皮肉結實的鄉野之人,拍拍他們的肩,簡單地問了幾句,把思維正常、身體健全的都留下了,同時,火眼金睛的他也把那些臉上塗著鍋灰、伶牙俐齒的人統統剔除了。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軍事著作《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

戚繼光按照自己的治軍之法,經過幾年的精心訓練,把這些常人眼裡的木訥愚鈍之人,訓練成了一支聽指揮、肯吃苦,敢打敢拼的隊伍,並擁有了一個響噹噹的名號——戚家軍。戚繼光組建的抗倭隊伍戚家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悍,經歷上百次的大小戰鬥,戰無不勝!


戚家軍戰績


戚家軍神到什麼程度呢?

一起來看幾組數據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戚家軍陣亡3人。

白水洋之戰:全殲2000多名倭寇,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戚家軍陣亡3人。

長沙之戰:消滅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斬首不多,此戰主要為解救百姓。

福建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戚家軍陣亡13人。

牛田之戰:擊潰數千名倭寇,斬首688顆,戚家軍無一陣亡,解救老百姓954名。

林墩之戰:燒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斬首960顆,俘虜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戚家軍陣亡69人。

福清葛塘之戰:消滅300多名倭寇,斬首150多顆,戚家軍陣亡20人。

平海衛之戰:斬首2622顆,解救百姓3000多人,戚家軍陣亡16人。

仙遊之戰:擊潰10000餘名倭寇,殺死倭寇1000餘,斬首498顆,解救百姓3000多人,戚家軍陣亡24人。

王倉坪之戰:擊潰倭寇近萬名,斬首177顆,救出百姓3000人,戚家軍無一陣亡。

蔡丕嶺之戰:擊潰倭寇7000餘名,殺死1000多名,斬首160多顆,戚家軍陣亡31人。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紀念館內戚繼光抗倭指揮場景復原

戚繼光曾說過:“水陸大小數百仗,未嘗一敗。”的確,在大大小小的戰鬥中,戚家軍沒有一次敗績。在冷兵器時代,雙方貼身肉搏,戚家軍能夠取得“以一敵百”的成績,世上少有。不得不說,戚繼光真是將兵事做到了極致,令人欽佩!


發明狼筅和鴛鴦陣法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兵器館(圖/@司圖博行)

戚家軍戰鬥力為何如此之強?不僅在訓練上軍紀嚴明,在兵器和戰法上,戚繼光也沒少琢磨,其中最有名的要數發明了狼筅和創立鴛鴦陣。

據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上·狼筅解》記載:“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尺,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槍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圖/浙江衛視中國藍

狼筅長一丈五六尺,也就是說達到了四米五以上,看來戚繼光是為了以長制短。據載,戚繼光在當地父老的建議和幫助下,就地取材,取“節密枝堅”大毛竹的上半截,經油浸火烤,使其堅韌如鐵,斜削其端,尖如利刃,還刻意留下九至十一枝小竹叉。

可以想見,戰場上四米多的狼筅能使倭寇難於近身,視線不清,刀削無效,裝備了狼筅的戚家軍佔盡便宜。

為了對付倭寇常用的蝴蝶陣,戚繼光在另一抗倭名將唐順之鴛鴦陣的基礎上,發明了專門應對倭刀兵的鴛鴦陣,讓被稱為狼筅手的“竹槍”兵組合成數個戰鬥小組,各種兵器相互配合作戰,這使戚家軍戰鬥效能大大增加!

不僅這些,鴛鴦陣最後還配備一名火器兵,專門負責遠距離殺傷敵人。“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

“鴛鴦陣”運用靈活,抑制了倭寇蝴蝶陣以及倭刀優勢的發揮,使“戚家軍”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紀效新書》中詳細介紹了鴛鴦陣的陣形以及戰場運用,現如今在戚繼光故里兵器陳列館中還展有 “鴛鴦陣”模型。


晚年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府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宦海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官場比戰場還兇險萬分。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明朝也是位人物,知人善用,很欣賞戚繼光的才能,隆慶二年(1568年),將薊鎮的防禦完全交給戚繼光。在張居正的支持下,戚繼光大刀闊斧地進行軍事改革,開始了長達16年的戍邊生活,將薊門防線建設得固若金湯,使得十六年間蒙古騎兵根本無從進犯,百姓安居樂業。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故里後花園

正是源於張居正對戚繼光的欣賞,才讓戚繼光有機會在戰場上“大展拳腳”,將明朝的邊防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但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清算舊黨,戚繼光因此遭到彈劾,被貶謫廣東。之後的命途更是坎坷,最終於萬曆十五年臘月初八日(1588年)與世長辭。

戚繼光一生歷事三朝,身經百戰

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在戚繼光戰鬥、出生過的地方

當地百姓或勒石頌功、或建祠紀念

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

在以上內容中

我們已經隨著戚繼光的一生

瀏覽了一部分戚繼光故里的景點圖片

接下來,一起來看看更加詳細的

有關戚繼光的景點介紹吧~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目前,在戚繼光的故鄉——蓬萊也保留有諸多與戚繼光相關的遺蹟、遺存、紀念館等。如:戚繼光登州城練兵地——蓬萊水城、明朝廷為表彰戚繼光抗倭功績而敕建——戚繼光牌坊、崇禎年敕建——戚繼光祠堂以及戚繼光忠骨埋藏地——戚繼光墓等,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蓬萊水城,位於蓬萊丹崖山東麓,原為宋代刀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始建,依山麓地形構築城牆,疏浚小海,引海水入內,用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抵禦倭寇侵擾。主要建築有水門水閘、防波堤、平浪臺、碼頭、敵臺(炮樓)、燈樓、護城河等,是明清兩代重要的海防要塞。也是我國建築較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港和古代海防設施。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家牌坊,位於戚繼光故里。牌坊共分東、西兩座,東面的叫“母子節孝”坊,是朝廷為褒揚戚繼光的祖母和他的父親而立;西面的叫“父子總督”坊,是朝廷為表彰戚繼光和他的父親的功績而建的。為蓬萊市僅存的石雕坊,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的重要實例。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祠堂,位於戚繼光故居西北角,原名錶功祠,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系三進院家廟式建築,有門房、過堂、正祠各3間,內供奉有戚繼光塑像。2006年,被共青團中央公佈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現蓬萊水城、戚繼光牌坊、戚繼光祠堂全部對外開放。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墓位於蓬萊市南王街道芝山南麓,該墓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坐北向南。據清《蓬萊縣誌》記載:“自戚繼光曾祖戚祥即襲登州衛指揮,至戚繼光凡七世,皆葬於蓬萊芝山南麓”。1966年,芝山林場工人無意間發現該墓,1967年,芝山林場工人又發現戚繼光墓誌,墓誌由蓋和底兩部分組成,蓋為篆書,為兵部侍郎汪道昆所書《特進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孟諸戚公墓誌銘》,底為小楷,刻有戚繼光生平事蹟,現藏於煙臺市博物館。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紀念館位於原蓬萊水城的備倭都司府內,於2019年6月13日正式開館。蓬萊市組織國內戚繼光研究專家學者,總結提煉了“矢志報國、保境安民、務實創新、使命擔當”的戚繼光精神內涵。紀念館通過“將門世家”“勳垂東南”“望著幽燕”“流芳華夏”等專題,採用壁畫、雕塑、多媒體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展陳戚繼光發明創新的狼筅、虎蹲炮等百餘件兵器展品以及水師船模等,再現了戚繼光山東海防備倭、閩浙沿海抗倭、薊州邊關戍守、案頭著書立說的歷史畫面。

戚繼光英勇抗倭、愛國保民的精神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想要了解更真實的戚繼光

不如多去戚繼光故里走走

真真切切地領略

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

本文內容結合網絡

書籍記載等資料整理發佈

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正哦~

戚繼光 | 重走戚繼光故里

丨聲明:部分圖片轉自公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